收藏 分享(赏)

沁园春雪 新课标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10222697 上传时间:2019-10-2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沁园春雪 新课标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沁园春雪 新课标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沁园春雪 新课标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沁园春雪 新课标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沁园春雪 新课标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课 时 教 学 设 计 首 页(试用)授课时间: 年 月 日课题 沁园春 雪 课型 教读 第几课时 课时教学目标(三维)。1 学习诗歌的一般常识,了解诗歌形象之美,音乐之美及语言凝炼而富有表现力 的文体特点; 掌握本词中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2 掌握欣赏诗歌的一般方法,能通过想象和联想进入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情,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情感美和音乐美,在品析中领会诗歌语言丰富的表现力; 3 通过学习感受诗人的形象,体会诗人莽莽原野般宽阔的胸怀,巍巍高原般宏大的气魄,坚定的信心,充分获得审美的愉悦。 体会作者作为一代风流人物要为中华民族建功立业的伟大包抱负,抒发了对当代无产阶级和人民无比信赖和

2、热爱的激情。 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1.引导学生欣赏词大气镑礴,旷达豪迈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2.引导学生品味词的准确,精练的语言魅力,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教学方法与手段初中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和诗歌鉴赏基础,但诗歌朗读训练不够,诗词鉴赏能力不足。因此我打算用诵读法和点拔研讨法进行教学一是诵读法:“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 ”我让诵读贯穿课堂始终,通过听读、个别读、齐读、轮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读出气势,读出感情。二是点拔研讨法:为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我设计了一个问题,通读全词,自选角度品评课文。在这个程中,教师给以必要的点拔,把学生的思路引向深入,逐步加深对

3、课文的理解。使用教材的构想本课是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首课。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 “初中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 ”“具有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因此现代诗歌鉴赏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根据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重点定为:1.引导学生欣赏词大气镑礴,旷达豪迈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2.引导学生品味词的准确,精练的语言魅力,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XX 市教研科研中心研制第 页(总 页)课 时 教 学 流 程(试用) 教 师 行 为 学 生 行 为一、

4、导入新课:了解毛泽东。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毛泽东的著名词作沁园春雪 。 二、课前准备1、介绍词的知识:词,又称长短句。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比如沁园春 、 虞美人 、 水调歌头等。 一首词称为一阕;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 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 是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 2、介绍写作背景 1936 年 2 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 8 月,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

5、谈判。其间,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的信心。三、教学新课 (一)整体感知 1、 放录音;2、一生朗读;指出朗读注意的地方:读出激越豪壮的情调 读出重音、停顿、速度、节奏。 3、明确重点字词的读音和意义、重读的字词以及应该停顿的地方。 如:分( )外妖娆( ) 成吉思汗( ) 数( )风流人物 今朝( ) 惟余莽莽 风流人物 折腰 风骚 红装素裹 4、齐读,进一步体会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学生了解毛主席生平;二、1、掌握词的基本知识;2、了解写作背景;三、学习新课1、听录音,学生

6、想象本词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作所表达的感情。2、朗读课文,读出情感3、读准字音4、齐读,进一步体会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堂变化及处理主要环节的效果补 充要求读的时候尽量处理好音量、语速、和语气的变化 (二)学习上阕 1、提问:这首词的题目是雪 ,哪些部分是描写雪景的? ” 2、讨论:词的上阕哪些句子总写北方雪景?这些词句创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怀?3、指出写静、动景的词语,体会其意境。 4、讨论:作者对雪景的描述,由哪个词领起?它统领了哪些句子? 5、作者望见了哪些景观?(作者为何选取这些景观?) 6、讨论:“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和“驰”

7、,为什么这样写?给你怎样的感受? 7、讨论:上阕末尾三句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从哪个词可以看出?这三句写出了怎样的意境?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8、提问:在这里,作者把空间写得如此广阔,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又把景色写得如此壮丽,表现了他怎样的感情? (三)学习下阕 1、提问:由眼前的景物联想到了哪些内容? 1、明确:词的上阕。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2、明确:前三句总写雪景,把读者带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里。创造了一个广阔博大的意境,体现了诗人雪中赏雪的豪

8、迈情怀。3、明确:“封”写地面,凝然安静;“ 飘”写天空,雪姿轻盈。由下而上,一静一动,意境开阔,气魄宏伟,格调非凡。 4、明确:“望”字。它统领了以下句子“ 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 5、明确:“长城” 、 “黄河”、山脉、高原等景观,尤其是“长城” 、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 6、明确:“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化静为动,有三方面因素:(1)视觉因素。作者站得高,看得远,山丘连绵起伏,远看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2)精神因素。作者意气风发,因而在他心目中

9、,大自然也生气勃勃。 (3)时代因素。中国革命正在蓬勃发展,中国人民正在奋起抗日, ,赋予群山、高原以顽强的性格,可以体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 7、明确:“须”字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写出了雪后景象的清朗、娇艳、多姿多彩。 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苍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8、明确:作者如同顶天立地的巨人,他的胸怀博大宽广,他的气魄雄伟旷达。作者的感情充满喜悦,豪迈奋发,充满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1、明确: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尽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

10、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2、提问:上下阕是如何过度连贯起来的? 3、提问:“引”也是个领字,到底“引”出了哪些英雄人物?他们有什么共性? 4、提问:对于这样杰出的历史人物,词人用一个词对他们作了总的评价,请找出这个词。 5、讨论:谁是真正的英雄? 6、提问: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7、找出全词点明主旨的句子 (四)总结这首词的层次与思路 这首词,上阕写北国雪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下阕转入抒情、议论,气雄万古,风流豪壮。全词将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写景是议论、抒情的基础,议论、抒情是写景的深化。 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

11、看今朝。 2、明确:“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承上启下,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给人严丝合缝,完整无隙的感受;“折腰” 本来是鞠躬、倾倒的意思,这里有赞颂、赞美的意思,而它比“赞美”程度更深,感受情更强烈,更能体现出无数英雄为祖国的壮丽山河而倾倒之情。 3、明确: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人物,是无数英雄中的佼佼者,都是雄才大略,战功赫赫,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4、明确:“惜”(品味“ 惜”字的丰富含义。第一,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是英雄人物,同时也就肯定了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伟大民族;第二,委婉的批评了他们缺

12、少文治、文学才华欠缺。第三,他们的不足是由于时代、阶级局限造成;第四,表现了后来者居上的伟大气概。 ) 5、明确:今朝的风流人物,是新时代在文治和武功方面都有更杰出的才能更伟大的抱负的人,应该是人民群众,也应该是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还应该是诗人的自况。这是诗人的自信和自励,是他们决心登上历史舞台的威武雄壮的宣言。这是全词的主旨所在。6、明确:作者以“往昔” 与“ 今朝 ”对比, “英雄”与“风流人物” 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7、明确:“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由评论历史人物落到赞扬当代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了高峰,点明了主题。XX 市教研科研中心研制第 页(总 页)课 时 教 学 设 计 尾 页(试用) 板 书 设 计沁 园 春 雪上 片 写 景 下 片 : 议 论雄 厚 壮 丽 点 评 历 史 人 物对 祖 国 壮 丽 山 河 的 热 爱 敢 问 苍 天 谁 主 沉 浮 的 豪 迈 胸 襟 作 业 设 计1、 背诵全词;2、 完成课后练习;教 学 后 记 太原市教研科研中心研制第 页(总 页)补充设计毛泽东词二首教学设计阳曲县泥屯中学教师:张永胜2012 年 5 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