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沁园春雪教学反思沁园春雪教学反思怎么写 ?学生活 动的质量固然不取决于 课堂的活跃热闹 程度,而取决于活 动所围绕的核心,但教 师的思维毕竟取代不了学生的体 验。下面是小 编为大家收集的沁园春雪教学反思,望大家喜 欢。激情与诗意同显、美丽与智慧并存的 课堂是我目前所追求的一种境界。沁园春 雪是一篇豪 迈而昂扬的诗词,所以在 这节课 的教学中我想通 过诵读 入手让学生在吟 诵之中自己领会诗词那种激昂、豪 迈的情感并能通 过多次朗 诵用抑扬顿挫的语言表达到位本 词所蕴含的感情。于是在课堂的不同 环节安排了五次 诵读,分别是教学 刚开始的跟 录音磁带的跟 读;了解了写作背景后 带有感情的朗 读;整体
2、 认识了上阕学做内容后,挑 选自己喜 欢的 句子进行诵读,并说明为何这样读 ,老师进行点拨后,全班集体 诵读上去阕 ;分析完下 阕内容,学生理解下阕所抒发感情后集体 诵读下阕;全诗思想感情分析完 毕, 指出同学 们才是未来当之无愧的 “风流人物 ”, 让同学们带有这种后来者居上的豪情再 诵读一遍文章。从教学效果上来看,同学 们确实通过多次阅读锻炼 了自己的 诵 读能力,一遍比一遍感情充沛, 较好的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而且在 诵读之中也通 过老师的引导和学生一己体悟掌握了 许多朗诵技巧,如想要更好的把握 诗歌所传达的 感情,需要 对诗人生平和 诗词的写作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 朗诵诗歌除了把握感情之
3、外, 还要学会停 顿,把握 语速和重音等, 这样才能把诗歌声情并茂、抑 扬顿挫的诵 读出来。特 别是在让学生自己 试着读自己喜 欢的诗句并给大家介 绍为何这样读 的环节,让学生通 过自己的探究与大家共同分享 总结出来的朗 诵技巧,达到了很好的教 学效果。但是课后反思了一下,了解背景之后的那次 诵读是否需要安排 还有待于商榷,文章写作背景 对把握诗词情感是有重要作用,那么在学生 还不能完全理解 诗词意思的情 况下,仅仅通过写作背景能体会到多少思想感情呢 ?毕竟有限 !因此,最好是分析了文章内容后,在学生充分 领悟到景 语中所蕴含的情语后再进行诵读比较合理。在本课的教学 设计中我摒弃了 传统教学对
4、内容的 琐碎分析,直接从整体入手 ;摒弃了 传统教学中以老 师解释诗意为主的教授模式,尽量通 过学生自己所 读所析感悟到 诗歌蕴含的主要精神。如在上 阕教学中,了解了上 阕主要描写的景物以后,就开始 边读边阐 明自己 处理诵读的理由, 这理由中也就 饱含了一些重点字 词的含义以 及传达了作者怎 样的感情, 这样是一句双雕,学生印象也比 较深刻。但是,我感 觉自己在 进行点评时候还不够机智,不够灵活,启 发性还不够,这方面仍需要在今后 的教学中 强加锻炼 !3 月 20 日下午,按区 继教中心的安排,我在所 带教学班,上了沁园春 雪 这节课 。为了上这节课 ,我虽然作了比 较充分的准 备,但为了
5、保证这节课 的“原生态 ”,我既没有在本班提前 预演,也没有在平行班 级进行试讲。 这一节课上下来,我 认为整个教学 过程基本是按课前的教学 设计在推进,也基本完成了教学任 务。但教学 设计往往是一种理想状 态下的设计,在实际的操作 过程中,常常会出 现更多的 问题。反思这节课 ,我认为还 存在这样一些问题:1.学生的 调动不尽人意。因为是下午最后一 节课录课 ,考虑到学生的精神状 态可能不会太好,因此,我特意在上课之前,换上平时不爱穿的本装,一走 进教室,就听到学生的一 阵惊呼,加之平 时与学生的关系比 较融洽,我以 为学生会因此而亢 奋,在教学 过程中会有 积极的表 现。但事 实上,学生在
6、 课堂上的表 现并不尽人意。我想除了因 为学生没有 见过这 种架式有些胆怯外,可能还另外的原因:一是 问题的设计,二是学生的活 动设计 。在 设计问题时 ,我注意到尽可能只设计一些对学生体悟 诗词感情的问题,而且尽可能使 问题指向明确,但在 实践中,有些学生的回答却与我的 问题相去甚 远,我想 这也许是高估了学生的理解 领悟能力所致。在学生的活 动设计 上,设计得不够丰富, 导致学生大多数 时间都是在思考或回答 问题,使课堂气氛显得有点沉 闷,学生的参与度不 够高。2.学生诵读指导不够细致和充分。在教学 设计中,我是 计划通过关键字的品 读,让学生领悟诗歌的感情, 进而指导诵读 ,但在实际操作
7、中, 还是未能将二者很好地 结合起来。例如在品 读上阕 “望长 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 顿的滔滔 ”中的 “惟”和“顿 ”字 时,品读了作用情感,但没有即 时指出该如何读。在品 读下阕 “惜秦皇 汉武,略 输文采,唐宗宋祖,稍 逊风骚 ,一代天 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几句中的 “略 ”、 “稍”、 “只 ”几个字的作用和 蕴含的感情 时,也没有及 时指出应该如何处理朗读时的重音与 语速等问题,使朗 读指导的效果大打折扣。针对这些问题,我认为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改 进:1.进一步缩减教学内容,重点放在朗 读上,并将朗 读与关键词的品味有机 结合起来。例如在 问题设计 上少提一些 问题
8、,也没有必要引 导学生从上 阕说到下阕,而是将上下 阕的品读任务分配给各小组,由他 们先品再 读,在这个过程中进行必要的引 导的指导,我想 这样的话,品和 读会结合得更好,既将 课堂还给了学生,又能提高 课堂的效率,效果可能更好。2.让学生充分地活 动起来。可以先 给学生充分的 时间先读先品, 让学生先在小 组内进行品和 读的实践,谈朗读处理,这样学生的参与度会提高,学生由于有了 说的实践,课堂发言可能也会 积极和精准一些。传统的诗词教学教 师的讲授有余,学生的活 动不足 ;理解、分析内容和含 义等逻辑思维有余,而体味、感悟意境等形象思 维不足。教学 这首沁园春雪 时,我想 尝试改变这两点。首
9、先是设计、组织形式多 样的有吸引力的学生活 动,调动学生的 兴趣,营造主 动学习的氛围,让学生真正成 为课堂的主人,在 课堂上动起来。“三分 诗七分读 ”,诗词教学必 须将朗 读活动贯彻 到课堂始终,这堂课我运用了听范 读、自由读、齐读、个别读、纠正读、模仿 读、分角色 轮读和评价自己及他人的朗 读、设计朗读等多种方式,引 导学生真正学会 读书,读出词味,也教会学生学 习诗词 重要方法 诵读法。在 读中欣赏、领悟词的语言和意境,用 读表现词的韵味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让学生用自己的 语言描述 诗词的意境,很好得 发挥了学生的 阅读 自主性,且能让学生深入 诗歌内部有切身的体
10、会。 请学生介 绍词中涉及的 历史人物, 紧紧围绕词 的内容义有所延伸,既 调动了一部分学生已有的知 识储备 ,使他 们产生成就感,又勾起了其余学生 获取未知的探究欲和 课外拓展知 识面的兴趣。其次是少点零敲碎打的分析,多一些整体的品味、感悟。新课标培养学生 “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 ”、“初步具有欣 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等要求都是从 这一角度提出的。一开始的听范读和自由 读都是整体感知,促使学生通 过熏陶感染和朗 读实践去感受整首 词完整的音美、形美和意美。 赏析的环节也是着眼整首 词,引导学生品味 词的准确、精 练、富于形象性。感受 贴切、传神、情感充沛的 语言魅力, 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感受 词人的情 怀。总之,在 诗词教学中就是要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的能力,使之能领略诗情画意,感受其意境美 ;通过反复吟 诵,联想品味,既提高欣赏能力,也感受 诗人抒发的强烈情感,同时从中受到 积极思想的熏陶感染。为实现这 些目标,我在 这节课中作出了一些努力,可能心太切,教学内容安排较满,节奏较快,有点走 马观花。以 对话为 主体的 课堂稍嫌平淡。如果能加入多媒体课件,将声画 带进课 堂,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意境, 还能增加 课堂的艺术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