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中学语文教学法复习(08).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10175845 上传时间:2019-10-16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5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语文教学法复习(08).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中学语文教学法复习(08).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中学语文教学法复习(08).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中学语文教学法复习(08).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中学语文教学法复习(08).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中学语文教学法(第二版)学习提纲 王世堪主编绪 论第一节 什么是中学语文教学法中学语文教学法是一门什么学科?其研究对象是什么? 第一章 语文教师专业化专业与职业有何区别?1、从事专门职业要以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前提,按照科学的理论和技术行事;而从事普通职业无需专门的知识和技能,只需按例规行事。2、专门职业的从业人员需接受长期的专门训练,而这种训练是在大学里进行的,是以是否接受过高等教育为标志的;而普通职业的从业人员无需接受长期的专业训练,主要通过个人体验和个人工作经历而积累工作经验。3、专业与职业相比,更多地提供一种特有的、范围明确的、社会不可或缺的服务,在自主的范围内对于自己的专业行

2、为与专业判断负有责任,以高质量的服务获得报酬,并把服务置于个人利益之上。4、专门职业把研究和服务融为一体,即专业人员不仅要提供优质的专业服务,同时为了保证服务品种和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还要在服务中不断进行研究,通过研究提供专业水平,并且对专业人员而言,这种是一种自觉行为;而普通职业仅提供一种服务,没有研究的意识。5、在专业问题范围内,有明显的内行和外行的差异,非专业人员对专业内的事物的了解极为浅薄,所谓“隔行如隔山” ;而普通职业无内行与外行之别。6、专门职业的从业人员把工作看作是一种事业,是一种生活方式,不同专业的人员有不同的生活方式;而普通职业从业人员仅仅把工作当作是谋生手段。7、专业人员

3、一般具有较高的职业声望,在社会职业声望的排名中处于高层。什么是专业化?什么是教师专业化?二者的关系?在我国教师职业是不是专业?我国目前教师职业是“形成中的专业” 。教育部师范司原司长马立认为,我国至今对教师职业是专业达不成共识的原因有三:一是在中小学教师数量尚不能满足需求时,教师队伍中难免有一部分人不合格、不称职;二是中小学教师这一专业在我国发育得不够成熟,专业性不强,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不高;三是这一职业有一定的特殊性,教师的劳动成果是从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品性等诸方面的提高来体现,某个教师的直接教学效果难以定量确定(不像医生) ,不易看到即现的成败效应。因此当前还有不少人认为教师职业有一

4、定的替代性,误认为只要有一定的学科知识就可以当教师。专业化的语文教师形象包括哪些方面?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素养?第二章 语文课程百年沿革及其经验教训2第一节 独立设置国文学科的起步与探索一、国文学科与相关课程的诞生及其意义国文学科与相关课程的诞生背景?诞生标志?诞生意义?什么是“癸卯学制”?“癸卯学制”:即奏定学堂章程 。是中国近代由国家颁布的第一个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的系统学制。计有学务纲要 、各级各类学堂章程及各学堂管理章程 、各学堂奖励章程等 17 件。1904 年(光绪二十九年)1 月 13 日由清政府颁布。这一学制突出体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对以后学制的组织形式

5、影响颇大。其施行至 1911 年辛亥革命止。二、学务纲要对国文学科宗旨及其课程设置的规定初等小学、高等小学、中学堂分别开设了哪些语文课程?对各级学校开设的语文课程的宗旨有何规定?三、早期国文学科建设与实现课程教育目标的探讨早期国文学科有代表性的教材及其编者有哪些?四、早期国文课程教学理论与教学方法的探讨早期对国文课程教学理论与教学方法作了哪些探讨?第二节 “国语”科和“白话文教学”的推行一、国语统一运动与国语课程建设为什么要统一国语?20 世纪之初,中国处在众多“异国”的窥视下,危机四伏。此时, “国语统一”得到了文化界的共鸣。蔡元培 1920 年指出:“为什么要有国语?一是对于国外的防御,一

6、是求国内的统一。 ” 语言在此有了意识形态的意义,与民族存亡联系在一起,与一个民族的“主体性”联系在一起。要统一国语,就必须要言文一致,要在全国推行国语,就必须依赖国语教育。所以“国语运动”和“白话文运动”成为了五四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促成了国语科的诞生。国语科的诞生的背景是怎样的?国语统一运动和国语课程建设有何关系?早期研究国语教学法的著作有哪些?对国语教学的目标提出了哪些看法?二、白话文运动和现代白话文教学 当时在民主科学精神的影响下提出了哪些国文课程教学指导思想?在白话文教学改革和实验中,有哪些人进行了哪几项白话文教改实验?第三节 战争环境中国语、国文课程的曲折发展一、根据地、老

7、解放区的国语国文课程建设在新民主主义教育体制下,根据地、老解放区国文课程的设置体现出什么样的特点?二、国统区两支语文教育研究苦旅3(一) “开明派”对国文、国语课程建设的深入探索:1、对分设现代语和古文学教育课程进行的探究和实践2、 国文百八课是一本什么教材?其编排特点和在语文教材史上的影响?3、 精读指导举隅与略读指导举隅的贡献 ?(二)西南联大语文教育研究大师荟萃的“翰林院”当时创立了哪两份高水平的语文教育刊物?有哪些学者、教授参与到语文教育研究中来?第四节 新中国语文学科定名和十七年的曲折道路一、语文学科定名及其意义“语文”这个学科名称是如何产生的?叶圣陶对“语文”是如何解释的?二、 红

8、领巾教学法引发的语文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红领巾教学法的由来?红领巾教学法的影响?三、推行汉语、文学分科教学为何要分科教学?一是对学科性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要求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设置;二是受苏联文学教法的影响。 (许多国家的语文课都实行语言、文学分科教学。有的还分为语言、文学、写作) 四、关于语文学科教育的社会大讨论(一)关于语文教学目的的讨论(1959 年的“文道之争”及其背景)“文”与“道”指什么?“文道之争”的背景? (二)1965 年的“如何指导和评价学生作文”的讨论这次讨论起因是什么?讨论涉及的问题有哪些? 第五节 新时期语文学科改革建设进程一、新时期语文教学改革指导思想不断完善(一)拨乱

9、反正,重视知识,加强双基 (二) “文道统一,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三)提出语文教学中要重视“非智力因素”(四)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 (五)在素质教育中强调创新教育与个性教育要点:1、素质教育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来的?1982 年,邓小平提出:要使各族人民都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 (四有)的人民,具体地把公民的基本素质确定为教育目标。1985 年, 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要把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当作关系国民素质提高和国家兴旺发达的一件大事。41993 年,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和社会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 。1996 年, 中华人民

10、共和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 2010 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 。1999 年 6 月 13 日,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进一步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001 年 6 月 7 日,教育部颁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明确提出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2001 年 10 月颁发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一般简称

11、“新课标” ) 。2003 年颁发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是要确保整个国民的基本素质,同时又要在此基础上努力提高国民素质。因此素质教育强调创新教育与个性教育。在科技高度发达,国际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必须要培养有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才能把我国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在国际竞争中拥有人才优势。而创新是与不重视个性的教育相矛盾的。 2、素质教育的推行情况:素质教育提出后,教育工作者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但由于素质教育是新观念,与以往人们对学校教育的认识相比,要丰富得多,复杂得多,深刻得多,有一系列问题需要研究和实践。实施素质教育还需要教育者彻底更新一些观念(比如师生

12、观、教材观、人才观等) ,全面提升自己的能力,所以素质教育的推行情况,并不是十分理想(其原因牵涉到方方面面) 。李岚清总理指出:“从总体上看,素质教育的成效还不够明显,尚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一些地方开展素质教育还是号召多而落实措施少,一些学校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和实施存在简单化、片面化倾向,个别地方应试教育愈演愈烈。 ”陈至立部长也说“推进素质教育步履维艰,基础教育还没有摆脱应试教育惯性的影响,在一些地方就像有的同志形容的素质教育喊得震天动地,应试教育抓得扎扎实实 。 ”3、素质教育与基础教育改革的关系从现实来看,我国基础教育的质量以及推进素质教育的进展和成效,同 21 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

13、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如果不及时、有效地解决实施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民族素质,培养创新人才就无从谈起。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召开了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会议和决定无论是在分析形势、规划未来,还是在部署工作等方面,都突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的思想。可以说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纲要和义务教育及普通高中新课标的相继出台,目的就是逐步从具体的方面(如培养目标、 课程建设、教学论、评价方法等)来落实素质教育。从中我 们 可以看到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指 导思想是不容动摇的。改革开放以来两期课程改革的概要总结二、借鉴

14、国外教育理论推动语文教改的研究与实践这一时期的语文教改借鉴了哪些国外教育理论?三、改革开放以来两期课程改革的概要总结5第一期:80 年代中期90 年代末1、重视课堂教学方法与过程的探索和改革。2、逐步认识到教育对提高全民基本素质的作用,义务教育法颁布。3、积极借鉴发达国家教育理论和发展趋向,在课程建设方面(课程目标、课程设置、教材建设等)作出了有效探索(主要是在华东、北京等教育比较发达的地区) 。4、提出了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第二期:90 年代末现在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普通高中语文

15、课程标准(实验) 的出台为标志,进一步落实素质教育;并强调创新教育和个性教育。 第三章 语文课程的性质、目标第一节 语文的含义一、什么是语文?语文作为学科名称该如何理解? 也就是说语文这门学科究竟教什么、学什么?请看教材上有哪些说法,归纳之。并说说你的看法。(1)语文是“语言文字”这里的“语言”应该指的是“符号系统” ,即汉语的语音、字词、句段、篇章,而“文字”则是指的用文字记录下来的书面语言,也即文章或文学,但不是文字学。(2)语文是“语言文学”这里的“语言”仍指“符号系统” ,而“文学”则指“文学作品” 。这个看法没有注意到语文课中也要学习文学作品外的实用文。(3)语文是“语言文章”这里的

16、“语言”仍指“符号系统” ,而“文章”如果包含“文学作品” ,那么和第一种说法相同。(4) “语文课”是“言语课”这种说法强调了语文课是训练从口头和书面两方面去运用语言,重点不是学习语言知识。当然,运用语言是建立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基础上的,但不应该只学不用,成为静态的“语言教育” 小结:“语文”就是取材于社会生活、切近日常生活、选编于语文课程中的“语言” (母语) ,包括语言及其应用,包括语言以及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用平常的话来说, “语文”涵盖着语言文字本身,涵盖着听、说、读、写的行为,也涵盖着听、说、读、写的结果。也可以说,语文这门学科的学习对象就是语言(母语) ,包括静态的语言(语言知识)

17、和动态的语言(语言的运用) 。二、什么是课程?什么是语文课程?课程是为了实现各级学校的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其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语文课程是为了实现语文的教育目标,而规定的语文学科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6和(狭义) 。语文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一个学科,汉语言文字及其应用构成了语文学科的基本内容,将这些内容按照一定的程序组织起来,以便在教学活动中更好地实现提升学生语文素质的目标,就构成了语文课程(狭义) 。教材 P103语文课程就是以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为目标,让学生通过学习祖国的语文,掌握语文学习方法、获取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培植热爱祖国语文的情感、形成积极人生态度和正确价

18、值观的过程(广义) 。教材 P103三、如何理解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特点?1、语言具有哪些性质?(P107)语言具有多方面的性质,如符号性、社会性、发展性、工具性、人文性,等等。但从语文及其运用的角度来看,语言最重要的性质当属它的交际性、工具性、人文性。2、语文课程具有哪些性质?(1)对已有观点的概述学科性质:人文基础应用学科本质属性:人文性、工具性其它属性:思想性、知识性、文学性超层次性:社会性、实践性(2)本教材的观点(本教材把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分开来概括)语文课程的性质:交际性、基础性、综合性、实践性语文课程的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3、新课标认为语文课程具

19、有怎样的特点?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4、如何理解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工具性:教材 P119人文性:教材 P100、P120四、语文课程确立了那些目标?1、什么是课程目标?什么是语文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通过完成规定的教育目的和学科内容,使学生达到的基本要求。语文课程目标,是从语文学科的角度规定的人才培养的具体规格和质量要求,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2、新课标就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的语文课程提出了怎样的课程目的和课程目标?国家的课程目的 课程总目标 课程阶段目标 每册教材的目标 每个单元的目标 每篇课文的目标

20、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育目的:(教材 P122)高中阶段的语文教育目的:(教材 P122)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总目标:(教材 P123124)7高中阶段的语文课程总目标:(教材 P124125)3、设计语文教学目标要注意哪“三个维度”和“五个方面”?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语文课程目标要从这三个方面来设计。五个方面(义务教育阶段):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义务教育阶段)五个方面(普通高中):积累整合; 感受鉴赏;思考 领悟; 应用拓展 ;发现创新(高中阶段)在设计语文教学时,还应考虑到这五个方面的教学内容。例子:桃花源记教学目标

21、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读准下列字音:豁然 俨然 衣着 阡陌 鬓 要 邑 诣 骥 语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词汇的特点。 (1)通假字:具、要;(2)古今异义:交通、妻子、绝境、无论;(3)一词多义:舍、寻;(4)辨析同义词:悉、并、具、咸、皆;(5)句式:省略句。3了解文学家陶渊明。(二)能力目标1借助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查找有关词的意思。2培养朗读和背诵的能力,这样可以品味语言的神韵、气势和感情色彩,体会语言形式、修辞方法、写作手法的表现力,理解文章深刻的思想内容。(三)情感目标1理解作者这一理想的进步意义和消极意义。2理解作者追求平等、自由、幸福,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理想及对黑暗

22、现实不满的精神。 第四章 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和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问题: 一、目前的语文学习方式正在发生什么样的转变?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各有什么特征?三、为什么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四、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落实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五、在自主学习中,教师的作用是什么?六、在合作学习中,怎样避免合作的无效性?七、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有哪些? 第五章 阅读教学第一节 阅读与阅读教学8一、阅读的性质定义一:阅读是一种从印的或写的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阅读也是一种基本的智力技能,它是由一系列的过程和行为构成的总和。这个定义是从“阅读心理学”的角度去研究的,强调阅读是一

23、种心智活动,有可操作的行为和基本技能,可以通过学习、训练达到掌握。定义二:阅读活动是从看到的语言向说出的言语的过渡,在这个过程中不是机械地把原文说出来,而是通过内部言语用自己的话来理解或改造原文的句子、段落,从而把原文的思想变成自己的思想。这个定义是从语文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的,强调阅读是一个从理解、吸收到表达运用的过程。 可以从以下几点来把握阅读的性质:(教材 P164)第一, 阅读是吸收。阅读是通过视觉来接受书面文字材料,从中学习知识,获得精神营养的活动。 第二,阅读活动是一个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阅读时, “读者先用视觉感知文字符号。然后通过分解、综合、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对感知的材料

24、进行加工,把经过理解、鉴别的内容归入或并列于已有的只是结构中,存储起来,根据需要随时提取并加以运用。 ”从阅读心理学的角度看,阅读大致要经历认读(感知)理解鉴赏存储运用这样一个心智活动过程。阅读时对读物的视读、思考不是一次完成的,大致要经历“整体局部整体” , “由形式到内容,由内容到形式”的循环往复的过程,这个本质特点也是研究阅读教学基本过程的一个重要依据。第三,阅读是一种智力技能可以把阅读分解为一系列基本技能加以训练。如:认读(识字、解词、断句、朗读、默读等)浏览(了解大意、快速寻找信息、综合整理信息等)理解(理解词句含义,分段分层、概括大意、概括中心等)鉴赏评价(体会情感、领略意境、品味

25、语言、评价文章的优劣和意义等)还可以在相当程度上量化其目标。第四,阅读是一种复杂的情感活动阅读过程往往伴随着情感活动,所以阅读教学中自然蕴含着情感教育、美的熏陶和品德教育。二、阅读教学的价值 (一)什么是阅读教学阅读教学,简言之就是教会学生阅读。具体说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阅读课文,进行阅读训练,在此过程中培养阅读能力,掌握阅读方法,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同时提高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丰富知识,发展智力,塑造品格。 (二)阅读与阅读教学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阅 读 阅读教学读 者 任何有阅读能力的人 读 者 教师、学生9获取信息 培养阅读能力获得意义 训练阅读方法陶冶性情 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提高写作、听说能力

26、阅读目的 阅读目的丰富知识、发展智力、塑造品格(三)阅读教学的价值(教材 P165)1、教学生学会阅读。 2、通过阅读积累语文知识和生活知识 。 3、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精神底子 第二节 阅读能力的形成和阅读过程一、阅读能力的形成 一般认为阅读能力由认读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评价)能力、活用能力构成。认读能力是指对阅读材料的文字符号进行感知的能力,是阅读活动中最初步、最基础的能力。因此,每读一篇课文,第一步应该是学生自读,让学生认读、感知课文。认读能力的高低取决于认字、识词数量的多少及质量的高低。 理解能力是阅读能力的核心。指读者在认读的基础上,把感知的阅读材料联系起来,运用自己原有的知识和经

27、验,经过想象与联想、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概括、判断与推理等思维活动,领悟并把握其本质含义的能力。它包括两个方面:既要通过语言形式认识表达的内容。体会作品蕴含的思想感情,又要认识作者如何运用语言表情达意,体会表达的巧妙。 鉴赏能力是指对阅读材料的思想内容、表现形式、风格特色以及审美价值等进行鉴别、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是在理解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是阅读文字材料,特别是文学作品时的一种审美活动,往往伴随着读者强烈的情感体验,且与读者的理解活动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活用能力是指阅读者能够把通过阅读理解、鉴赏而储存起来的各种知识和信息,根据需要灵活提取使用的能力。活用能力贯穿于整个阅读教学,

28、渗透于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 认读、理解、鉴赏、活用四种能力既是构成阅读能力结构的基本内容,又体现了阅读过程的不同阶段。 阅读能力的形成,离不开以下要素:(P170)1、丰富的词汇和语汇 2、丰富的知识 3、要有一定的阅读速度二、阅读过程 1、 “自下而上”模式 2、 “自上而下”模式 3、 “相互作用”模式第二节 阅读教学的过程要研究阅读教学的过,首先要了解学校阅读教学活动的特征:(P173)学校阅读教学活动具有学生主体性、教师引导性和集体参与性的教育性特征。 1、什么是阅读教学中的学生主体性(教材 P174)2、什么是阅读教学中的教师引导性(教材 P174175)3、什么是阅读教学中的集体参

29、与性(教材 P175176)10要有效展开学校阅读教学活动,在 阅读教学中充分引导学生 积极自主地学习,并努力使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从而达到学校 阅读教学的目标,教 师的组织和引导起关键作用。这也是每一位 语文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艺术 的体现,是 语文教师工作的主要内容。那么,语文教师在组织和引 导学生阅读活动时主要要做哪些工作呢?具体要做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研究教材 为何要研究教材?研究教材的目的是什么?怎样研究教材?研究教材大致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一是从学生“学”的角度研究,二是从教师“教”的角度研究,两方面又有交叉和渗透。 怎样从学生“学”的角度研究课文?从

30、学生“学”的角度研究,也就是教师像学生一样,不看教学参考书,去阅读理解一篇文章。 首先,看题目大致了解或揣摩文意。然后,通读一遍文章,了解主要写了什么,判断其体裁;并准确认读文章中的字词(亦即“整体把握” ) 。第三,结合课文前的阅读提示和课文后的问题,逐段阅读,理解意义,把握思路。 第四,就其写作上的特点进行评价和概括。第五,像学生一样完成课后练习。另外,还要了解与课文有关的一些知识,如作者、背景等。 怎样从教师“教”的角度研究课文?此步是在前一步(从学生“学”的角度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是考虑就这篇课文来说,可以引导学生学些什么、练些什么,也就是确定教学内容、教学重点、难点,并初步考虑

31、如何“教” 。 二、研究学生 (一)阅读教学过程中为什么要研究学生因为教学是一个师生双边或多边活动的过程。所谓研究学生,是说教师在考虑如何“教”的时候,还要考虑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时会出现什么问题,思路的走向会是怎样的,如何“学”是最有效的。教师如果只是从自己的经验、好恶去考虑,就很难有理想的效果。 (二)研究学生应该研究些什么1、了解学生的思维 2、尊重学生的智慧 3、倾听学生的声音 4、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三)阅读教学中研究学生的具体方法 1、在上课之初设计一个环节,用以了解学生初读中的问题,以调整和确认本课教学目标。 2、请学生参与教师的备课 三、设计教学(一)选好教学的突破口语文

32、教学的“切入”有哪些方法?“切入”的目的和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研究一篇课文,设计如何切入。(二)精心设计提问语文课堂提问的着眼点一般有哪些?请研究一篇课文,设计几个问题引导学生阅读。11(三)细致考虑教学如何推进、展开推进、展开是指教师在确定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并设计了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后,对如何实施教学方法的考虑和安排,它表现为一些具体的活动或是教师做,或是学生做,或是教师学生一起做。请以一个教案或教学实例为例,分析教师是如何如推进、展开教学过程的。(四)设计好教学的收束为什么要设计好教学的收束?请以一篇教案或一个教学实例为例,分析教师是如何设计收束的;或研究一篇课文,设计一个收束。(五)善

33、于利用角色转换和想象利用角色转换和想象在引导学生阅读时能起到什么作用?(六)设计好板书为什么要设计板书?设计板书时要注意什么?补充:一、阅读教学的过程 1、什么是阅读教学的过程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引导和组织学生阅读课文,并在阅读中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的过程。具体来说阅读教学的过程研究的是,教师引导和组织学生阅读一篇课文,大致要经历怎样的过程,或者说要按怎样的过程来教学一篇课文,才能更好地达到阅读教学的目标。人们依据心理学、学习学和阅读学理论对此作了大量研究和实践。 2、阅读教学的基本过程阅读教学的基本过程指教师引导和组织学生阅读一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一篇课文的阅读教学过程大致有三个阶段:第一,学

34、生自读阶段(初读阶段) 。在这个阶段,主要是学生认读、自学课文,培养自能读书的习惯,训练阅读方法。具体包括扫除字词障碍,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查阅相关背景资料,对课文的主旨或情感有初步的理解和体验,提出疑问,标出难点或自己觉得写得好的地方,等等。 第二,在教师指导下理解、赏析、评价阶段(精读阶段) 。在这个阶段,师生互动,教师围绕教学目标重点创设问题、情境,设计教学方法,布置阅读任务,组织学生阅读课文,进行质疑、解答、讨论、交流、想象、描述等教学活动,达到引导学生细读课文,理解品味文章,发表意见的目的。 第三,实践阶段。围绕能力训练目标作各种听说读写的练习,或围绕情感道德价值观方面的目标作拓展性的

35、讨论、谈话等。 这三个阶段的提出,主要的依据是“相互作用”的阅读过程理论(P172) ,重视读者认知结构对阅读理解的影响,体现了阅读时“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过程。补充:二、阅读教学方案的具体设计1、制定教学计划: (1)学年教学计划 (2)学期教学计划 (3)单元教学计划2、编写教案:(1)钻研教材 (2)研究学情 (3)确定教学目标 (4)安排教学过程(即围绕如12何达到教学目标,具体考虑每一步做什么,怎么做。每一步均包括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5)选择和准备教学媒体 (6)编制反馈练习 四、实施教学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哪几个问题?第四节 阅读教学的一般方式方法一、阅读教学的常用方

36、法 狭义的方法:阅读法朗读、默读,精读、略读,速读,等。讲授法讲述、评点、串讲、复述、讲评,等。讨论法提问、谈话、讨论练习法解词、造句、填空、听写、背诵等广义的方法(包含教学过程):导读法、设疑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研究性阅读,等等。 二、阅读教学的一般方式方法 (一)有声读与无声读 1、什么叫有声读、有声读的种类 ?2、什么是朗读 ? 3、朗读的作用 ?4、朗读的形式及其运用:注重多种朗读形式的恰当运用。如齐读、轮读、分角色读;自由读、选自己喜欢的地方读;赏读、美读;等等。注重指导。朗读的目的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基本要求是读出原文的意思和情感,在此基础上提示学生如何处理重音、停顿、快慢、

37、语气。5、什么是无声读(默读)?6、无声读的特点和作用 ?7、无声读的运用:(二)精读与略读 1、什么是精读 ?2、精读的要求 (教材 P200201)3、精读的方法和技巧(结合一篇或一段课文,具体说说怎样引导学生精读。 )4、什么是略读5、略读的方法和步骤: 6、略读的指导7、精读与略读的联系与区别第六章 写作教学基本概念:写作、写作学、写作教学中学写作与成人写作及文学创作的区别:13写作教学的重要性:写作教学是中学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写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读写听说能力中, “写”的能力最具综合性,难度最大。学生思想水平的高低,语文学习程度如何,其作文可以作为衡量的重要尺度。

38、作文教学是学习和运用语言的最重要的形式,是最严格、最规范的语言训练。应把写作看作是语文教学的一种手段,是一种学习方法。如美国的“为学习而写作 ”的教学研究和试验。写作能力是一个人应该具有的最基本的能力,世界许多国家都把读、写、算作为一个人的基本能力素质。第一节 写作教学的理念和目标一、写作教学的理念 写作教学的理念,即对写作教学的基本认识或价值取向。教材认为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教学的理念强调了两个方面。1、确立了写作教学的性质和地位(教材 P207208)2、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突出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以备未来生活之需。 (教材 P20

39、8211)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写作理念与前一语文教学大纲相比有如下变化:第一是写作观念的变化: 1、淡化写作的功利倾向 2、强调个人的自由表达 3、关注学生的写作态度第二是写作内容的变化:1、突出“生活作文”的价值取向 2、扩大实用性文章写作范围第三是写作过程的变化:1、全面关注写作过程 2、关注新的学习方式 3、强调学生的自我修改二、写作教学的目标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作教学的目标有 10 条(教材 P211) ,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作教学的目标有 6 条(教材 P212)。与原大纲相比,突出了以下几个方面:1、引导学生说真话,抒真情2、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写作习惯3、提

40、示学生考虑不同的写作目的和对象4、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三、写作能力的构成(一)观察积累能力观察分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阅读) 。观察积累能力包括观察兴趣、观察习惯、观察和积累的方法几个方面。 1、观察兴趣来自于对生活的热爱和关注,来自于对自我、对人生、对自然、对社会的观察和思考。所以要在整个语文教育中(包括课内、课外)注重美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关心思考自然、人生、社会问题。使学生对生活有美感、有激情、有责任感。 2、观察习惯是建立在观察兴趣之上的,并且要通过实实在在的训练才能逐渐形成。比如,14学生能坚持写观察日记、读书笔记、资料卡片等,长此以往,就

41、能形成习惯。只观察和阅读而不动笔,是难以养成观察习惯的,也难以积累语汇和写作材料。 3、观察和积累的方法观察:包括观察的顺序(由近到远、由远到近、由下而上、由上而下、由主要到次要,等等);观察的角度(仰视、俯视、平视,等);观察的着眼点(形、色、味,等);感官的运用(看、听、嗅、触摸,等);要做到观察得全、细、有序,同时能把握住观察对象的特征。 积累:指动笔写下观察所得。贵在让学生自由写、坚持写,教师要思考用有效的方法保证学生能坚持观察、阅读、练笔。比如设计能引起学生观察兴趣的训练题目,坚持检查学生写的观察日记,多鼓励、称赞等。 摘抄自己认为写得好的段落、篇章,做知识卡片。写观察日记、日知录、

42、生活素描、忽然想到集。写读书札记。看电视、电影,写概要、写评论。每节课抽一点时间,要求学生讲一个故事。(二)思维能力思维能力主要作用于写作的哪些方面?以一个作文题目为例,说说该如何审题。(三)联想能力和想象能力什么是联想?什么是想象?联想和想象对写作有何重要性?如何发展学生的联想力和想象力?(四)运用表达方法的能力(五)语言表达能力对中学生的语言表达有何要求?对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主要包括哪些方面?(主要包括积累和丰富语汇,锤炼语句,训练语感。 )(六)修改能力为什么要重视修改能力的培养?作文修改的内容主要是什么?(一是对标点、格式、遣词造句的修改和琢磨;二是对选材、立意、谋篇布局等方面

43、发表看法。 )第二节 写作训练的方式常见的写作训练方式有哪些?每一种训练方式各有什么特点和作用?补充:一、义务教育 79 年级课标语文教材(人教版)作文训练方式: (一)与单元内容相结合,按“人与自我” 、 “人与社会” 、 “人与自然”三个方面的内容和主题写作,不强调按文体系列训练。15(二)与听、说、阅读、查找资料、采访、参观等活动紧密结合,一般都要求先活动,后写作。这种结合形成了综合性学习板块,促使学生读、写、听、说、做(解决问题)的能力相互促进,全面发展。 (三)更为注重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各种实践活动,去观察、关心周围的世界,积累生活阅历和知识,积累语言,解决写的兴趣和写的内容,而不过

44、多地从写作技巧上去指导。(四)在练习写作的同时,还十分注重写作过程中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如通过活动和写作引导学生珍惜亲情,关心家乡,重视文化传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等。 写作教学的过程主要是针对一次具体的写作训练来说的,它可以分为指导、批改、评价三个相互联系的基本环节。 一、写作指导写作指导指教师出题后,帮助学生明确写作目的,开拓思路,激发写作灵感,解决写作的材料和方法等问题,以便他们在下笔之前,弄清楚为什么写、写什么和怎么写。比较分析 :“美国语文教材节选”所展示的作文指导与我国初中作文训练有何异同?二、作文批改1、批改的范围和内容 2、批改的方式方法 3、作文批改中应注意的

45、几个问题(原则) 4、作文批改的符号三、作文评讲1、作文讲评的方式综合评讲、专题评讲、佳作评讲、对比评讲、经验交流,等。2、作文评讲时应注意那几点?(作文评讲的原则)第三节 写作教学的过程第七章 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一、口语交际的含义口语交际中的“口语” ,应理解为“说” ,主要与“读”相对,而不是与“书面语”相对;“交际”即“交流” 、 “交接”之意(宋朱熹孟子注中解释: “际,接也” )合起来就是“通过说来交流” 。语言学家海姆斯认为,交际能力就是这样一种能力:知道什么时候该说话或不该说话,知道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以什么方式对什么人讲些什么话。是一种口头使用语言与别人交流的能力。 二、口语交

46、际的基本特征1、动态性:语交际要注意听话人的反应,并据此调整话题;口语交际是双方参与的,话题在交互式的交流中,在双方的配合下被逐渐推进。2、复合性:是指交际的双方都既是发话者,也是受话者;二是指完成口语交际必须有多种系统参与,如思维、语言、情感、态势、语境等,各种系统互相配合、协调一致,才能完成交际任务。3、临场性:以的口语交际活动都是面对特定的对象,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进行,因此交际时必须考虑两个问题:第一,要根据具体语境进行言语交流,说话看人、地、时、 ,合乎分16寸;第二,交流过程中根据不同的反馈信息,进一步灵活采用各种交际策略,如解释、重复、停顿、迂回、猜测、转换话题等。4、简散性:“简

47、”指用语简略, “散”指结构松散。在口语交际中,由于受时空限制,交际者来不及组织结构复杂的长句;另外一方面,在特定的情景中,交际双方往往可以依赖体态、表情、语境等因素会意,无需多费口舌。补充:一、国外口语交际教学概况(一)对口语交际教学的定位突出口语交际与社会生活、人际交往的联系,口语教学多围绕社会交际活动展开,如进行访问、讨论、协商等专项训练。(二)国外的口语教学活动的特点1、 “活动”与生活实践密切相关 2、 “活动”是有计划有组织的行为,是经过精心设计的。3、对于青少期的学生,在口语教学过程中十分注重渗透从职教育内容 补充:二、我国目前 79 年级和普通高中对口语交际教学的要求(一)义务

48、教育阶段口语交际训练总目标(新课标 )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二)79 年级口语交际训练目标(新课标 )1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 2耐心专注地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说话观点和意图。 3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4注意表情和语气,使说话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5在交流过程中,能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表达内容和方式,不断提高应对能力。 6讲述见闻,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复述转述,完整准确、突出要点。 7能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和有准备

49、的主题演讲,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说服力。 8课堂内外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能听出讨论的焦点,并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 (三)普通高中口语交际训练目标1、在口语交际中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树立自信,尊重他人,说话文明,仪态大方。增强人际交往能力,适应现代社会交际的需要。2、善于倾听,敏捷应对,恰当地进行表达。能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语境和人际关系,借助语调、语气和表情、手势,提高口语交际的效果。3、学会演讲,做到观点鲜明而有个性,材料充分、生动,有风度,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在讨论或辩论中积极主动发言,直率而清晰地陈述个人的看法,敏捷而恰当地作出应对和辩驳。4、朗诵文学作品,能准确把握作品内容,传达出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倾向,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评述:17从两个新课标所规定的我国初高中的口语交际教学目标来看,突出变化是强调了“交际”因素。上列目标几乎每一条都强调了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