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春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在起初的教学设计中的成功之处和问题,写出来和大家一起共勉。成功之处是在品读妙词、佳句活 动中,把学生分四人小 组,每组自由选写草、花、风、雨、人的图景来进行品读,并在小组 内交流品读的体会,最后 择优 到班上交流。让每个学生有了说话锻炼和交流的机会,而且又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权,活 动 效果很好,可以说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反思教学过程我觉得存在两个问题: 一、在进行问题设计时,一些问题问的还有些碎,怕学生抓不住问题的主干,不能理解所提问题的用意。还有几句话表述不 够严密,不易于 课堂练习的 进行二、对时间分配不够合理,担心教学内容完不成,有些前紧后松,许多还可以深
2、入理解的内容不够透彻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因为平时缺少对学生语言品味的指导训练,导致这节课很不成功,对于如何品味语言,如何让语文课更有语文味,我有了以下思考: 1、重朗读。朗读是学生进入课文的桥梁,语文课就是要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感受文章的语言美,进入文本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正所 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读中学习,在读中感受语文的本色美。 2、重方法。在引导学生品味的时候,应做好示范型教学,并学会从哪些角度对句子进行品味,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 3、重定位。语言的品位是个底线性的教学目标,一堂语文课如果没有落实在语言这个层面上,它就算不得一堂真正的语文课。因此,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把重
3、点放在语言的品位上,让学生更多的进入到语言中,更多的学 语文。 雨的四季教学反思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注意学生自身的特点,循序渐进地引导。再次让学生三读文章,感受散文的美,在这个环节中我主要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一处自己喜欢的语句进行赏析,可以从修辞、不同的角度等方面进行赏析,注重培养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欣赏美和鉴赏美的能力。但从这个环节我也了解到一些学生存在的 问题,第一个是学生对一些修辞把握得还不是很到位,例如一部分同学不能 够准确区分比喻和拟人。第二是让学生对课文进行鉴赏时,学生不知道从哪些方面下手。对于这些不足,在今后的学习中要进行专项练习加以巩固。最后,再让学生四读课文,体会作者在文中渗透
4、的感情。观沧海教学反思一直觉得语文的课堂应该是琅琅的书声,在充分的朗 读中,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想象力也就丰富了。可是在长期的教学中,却把这一认识给慢慢的忽略了。以赶教学进度为由,诵读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在教学观沧海这篇诗歌中,我就留足了 时间, 让孩子们 采用很多种形式去朗读。首先是教师范读,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先入为主。然后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由诵读,体会作者在诗作中表达的感情。第三步让 学生通过诵读,想象 诗歌中描 绘的场景。另外我又挑了某些重点的句子反复的诵读体味,比如: “东临碣石,以 观沧海”, “秋 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带着学
5、生读,和学生一起读。但是在读的过程中还是有一些问题:(1)学生在单个诵读时,读不出来,或者是不敢读,这也是因为对朗读不重视导致的后果。(2)有的时候学生的表现不是很活跃,这时不难发现这样 的学生思维状态是静止的,更不可能培养想象能力了。(3)诵读中,学生投入的感情不 够。 这也可能是理解上还 存在欠缺。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反思本节课内容的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深入。 (1)本首诗是学生升入初中以来,接触到的第一首唐诗,根据学生的 认知规律,我采用了诗词诵读四步法:知作者 诵诗文, 品诗句 悟诗情。 这不仅为本节课的学 习提供了方法,也对今后的诗词学习起到了指导的
6、作用。 (2)就中考而言,诗词诵读必不可少,其考察范围不拘一格,单靠抓重难点,已远不能满足中考要求。本首诗也不例外,考虑到学生的基础较为薄弱,故讲学稿内容涉及了作者、易混字词 、朗 读节奏、文学常识等最基本的知识,旨在提示、强化学生记忆,夯实基础。对重难点问题的生成,也不是一蹴而就,力求把知识问题化、 问题梯度化,使问题的解决水到渠成,做到了由浅入深,层层深入。 (3)板书设计,一目了然,构建了知识框架。合理有效的板书为本节课的内容起到了总结概括的作用,便于学生对知识整合与识记,形成了知识框架,达到了概括能力提升的目的。本课还可以从以下角度寻求突破:1.王昌龄到龙标后另有一首诗:沅水通波接武冈
7、,送君不 觉 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照两乡。可以作为这首诗的呼 应。2.送别诗的角度。3.明月的使用。4.传说的使用,如子规,选取更为准确的传说。5.学生朗读。次北固山下教学反思本次学习活动前后,结合课标 ,我 进行了认真深入的思考。下面是我的一点心得体会。 1语文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学习资源整合的过程。语文学习,应充分挖掘教学资源,活动的设计应体现语文课标学习的“开放性”特点。组织学生进行以“乡愁”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则是挖掘了更为广泛的教学 资源,使 课堂真正成为语 文学习的窗口。 2语文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引导学生猎获 信息的过程, 这是信息整合的前提。上网、读书看报、
8、看电影电视可以获取信息,与人交 谈也是获得信息的一种方法。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应有“放眼宇宙,吞吐日月” 的气度与胸怀 ,这是语文课标“资源整合” 提出的要求。我想,这也应是我以后教学与人生努力的方向。天净沙秋思教学反思一、关于朗读与文本解读关系的思考教师适时地指出,用怎样的语 速朗读,跟作品的情感相关,然后引 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解读作品,从而使学生懂得这首小令表达的情感 带有伤感凄凉的色彩,同时,在朗读的时候不但语速要注意稍缓慢些,而且需要重 读作品中的一些形容 词,因 为正是这些词语渲染出这种凄凉伤感的氛围。在解读的过 程中,教 师一直不忘记进行朗 读指导,并引导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朗读练习,学生的朗读与解 读相辅相成,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实践证明,这也是古典诗词阅读课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二、关于阅读课堂“ 追问”的思考如在这节课上,学生听完演唱 录音之后, 发现“天涯”这个词语被重复了三遍,教 师的第一个问题是“他 为什么要唱几遍呢?”,接下去追问的几个问题依次是“这个词语给我们怎样的感觉呢?”“这种遥远指的是从主人公到什么的距离呢? ”“这个天涯会不会又是指另一种遥远呢?”这几个 问题均来源于学生的回答,几个问题环环相扣,激发了学生对于“天涯”这个词语的深入思考,抽丝剥茧 地揭示出这首小令所表达的 “忧思”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