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谈小学低年级学生数感的培养在数学课程标准中首次提出了数感,并将数感的发展置于首要位置(数学课程标准:课程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和推理能力) ,可见其对于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性。那么如何在低年级的课堂教学培养起学生的数感呢?狭义地讲,数感是指学生对数的敏感性。它是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这种理解可以帮助人们用灵活的方法做出数学判断和为理解复杂的问题提出有效的策略。广义的讲,数感既指学生对数值的一种直觉,对数学公式、定理、性质、公理等数学概念的直接反映;也指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对数和运算概念的感悟和理解,以及运用这些知识的意识。我觉得数感
2、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化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也是一种对数、对运算的直觉,同时还带有一定的非确定性。当我们遇到可能与数学有关的具体问题时,会自然地、有意识地与数学联系起来,会试图用数学的观点及方法来解释或解决问题。数感对于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它是人的一种基本数学素养,是学生认知数学对象进而成为数学气质的心智技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结构变量。培养学生的数感,就是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和理解现实问题,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与数量建立联系。培养学生的数感就是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方法去思考问题,去理解问题,去解释问题,能从现实的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数感的培养还有助于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用
3、数学的方法有意识地观察认识和理解周围事物,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与数量关系建立联系。数感的培养更有利于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但它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渐进、沉淀、积累的过程。低年级是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低年级的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心,接受能力强,因此,教师应在不断的数学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对数的充分感悟中,发展学生的数感。一、从生活中来感悟数感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优化于生活。华罗庚曾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 ”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儿童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充满了好奇和想象,而生活是数学的宝库,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
4、因此,数感的培养是要教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充分利用好身边的数学素材,努力挖掘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自己试着去感知、去发现数学就在身边。在参与与探索中,主动地感受到运用数学知识可以解释现实中的数学现象,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体会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从而建立起新的认知结构。如在教学“100 以内数的认识 ”时,有两种方案:1、通过摆小棒来认识 100 以内的数,然后通过计数器上的拨珠活动来体验 100 以内的数,会读写 100 以内的数。学生对于“100 以内数的认识” 仅仅是会读数,会写数,会通过 100 以内数的组成进行一些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加减一位数的运算。
5、2、老师想给每个小朋友一支铅笔,买了 4 盒(每盒 10 支)还多 6 支,你能帮老师数数看这里一共有多少支铅笔吗?开动脑筋想想,怎样才能数的最快?孩子有乐于助人的天性,这样的问题孩子又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这使得他们很乐意去思考、去解决这个问题。在快乐地认识了 100 以内数的组成后,还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请学生用 100 以内的数来说一句话。此时,学生能充分展开想象,联系生活的诸多细节。 “我家的电视机有 23 个频道!”“我们班有 43名学生。 ”“我家的电话号码是 4751。 ”“我爷爷今年 63 岁了!”“我的生日是在 10 月 28 日。 ”学生的回答,有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在交流的
6、过程中,学生又体会到 100 以内的数不仅可以表示一定的数量,还可以表示编号。第一种方案由于学生对学习的过程没有积极性,通常会上的学生兴趣索然,整节课毫无乐趣。第二种方案在引入时将无趣的摆小棒认数改为一个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情境,这种教学让学生时时刻刻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因此,学生对数的表示方法为什么会涉及到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就不言而喻了。相比较而言,第二种方案既培养了学生热爱数学、热爱生活的情感,又初步培养了数感。二、在活动中来培养数感数学与我们日常活动密切相关,小学生时时刻刻都在和数“亲密”接触。现代教育心理学家高文武认为:“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以及人的认知、情感和能力都在活动中
7、汇合并得到表现。 ”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平台,帮助他们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中把握数的大小、顺序等相对关系,体会数与运算,用数来表达、交流信息,使学生感应数无处不在,数就在自己身边,体验数的存在。皮亚杰指出:“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智慧的鲜花是开在手上的。 ”学生动手操作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在这一动态的活动中,它既满足了学生好奇、好动、好表现等心理特点,又可以集中注意,激发动机。通过操作活动,能够促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从中建立数感,发展数感。如在教学“9 加 5”时,枯燥的算理讲解不如给学生一些小棒,学生在操
8、作小棒的过程中,探索发现可以将 5 分成 1 和 4,然后 9 和 1 合起来是 10,10 加 4 等于 14;或者将 9 分成 5 和 5,5 和5 合起来是 10,10 加 5 等于 15 等多种算法,动手操作开拓了学生的思维,使枯燥的算理变的形象化,更易于理解。数感说到底是一种心智技能,具有强烈的选择性。在同一数学情境中,有的学生思维敏捷,有的学生则百思不得其解。这些表现都直接指向于人的数学气质,前者学生是有良好数感的人,在需要数感发挥作用的时候,它便会自然出现,仿佛不需要人有意识地去探索一般。要达到这样的境界,需要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对刚开始学习的一年级学生来说,可结合具体实际,在参
9、与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学习合作交流中,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美,从而培养良好的数感。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对小学生而言,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如要学生写出自己的出生年月,相互比较一下年龄的大小,让学生发现出生的年份、月份越大年龄越小。要学生报一下自己的座号,说一说各自座号是什么意思,原来它们是表示序号。而电话号码的前面几位数代表地区,后面几位数则是
10、随机生成,不代表任何意义。通过活动,学生对不同的情境中数的大小关系吃得透、把握的准。对于教学教材中一些开放性的主题图时,让学生在简单认识图意后,互相交流想法,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认识了不同数量之间的关系,还体会到了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现象,得到的结果不同。经常开展这样的活动,学生感应到数能表达和交流信息,而且数就在生活中。三、在练习中升华数感学生能力和思维的培养,都必须以学生的数学知识积累为前提。知识转化为能力,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完成这一过程一要靠理解,二要靠练习,而数感就是理解与练习程度的指标。数学基础知识始终在智能发展过程中起着奠基和主导作用,没有知识,就无法形成数感;反之,数感越健全,
11、知识也就越扎实,而且知识更易活化。因此,课堂教学应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扩张和加深练习内容,通过科学选题,必要的训练作用于学生。因为,必要的科学性练习是学生形成数感的重要途径。经常将相同、相似、相异的内容放在一起,让学生细心比比、看看、想想,领悟其中的区别,在比较中加深对易混知识的辨别能力。如教学 100 以内的数比较大小后安排 565,48 , 这几道练习,开放性的练习应给学生充分探索的时间。让学生自由地探索,大胆地尝试。做到:凡是学生能发现的,教师决不代替;凡是学生能独立发现的知识,教师决不暗示。教师可通过不同层次的开放训练,来发展学生的数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 ”总之,数感不是一朝一夕、一年半载就能形成的,它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逐步体验和建立起来的,有个长期而又持久的过程。作为教师要把帮助学生建立数感作为数学教学中永恒的目标,并且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看到不足,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从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扎扎实实地抓起。所以教师应该努力地钻研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性的运用教材所提供的素材,在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数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是充满着乐趣,从而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