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语文阅读板块应考问题及策略,三大板块:论述类、文学类、实用类,流程 试题简析存在问题及应对策略,论述类阅读,真题简析,启功金石书画漫谈(2010琼宁陕)1下列关于“书”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金开诚诗经(2011琼宁陕)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诗经中的作品原来是普通的诗歌,并没有深刻的含意,但是封建统治阶级却把它尊为经典,用它来做
2、封建教化的工具。 B在春秋中叶以前,诗三百篇曾经作为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成为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的一部分仪式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C所谓“献诗陈志”,一种情况是指卿士通过贡献诗歌,向国君或同僚陈述自己的心意, 以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 D在古籍记载中,卿士“献诗”经常和“瞽献曲”、“矇诵”等一起出现,是因为卿士做诗以后,总是通过乐工的演唱来呈献。,A诗经中的作品原来是普通的诗歌,并没有深刻的含意,但是封建统治阶级却把它尊为经典,用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
3、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理解概括),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C】A宋国人民讥笑败军之将华元的诗歌,也是用来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所以从性质上说,跟卿士的“献诗陈志”没有什么不同。B.古人在“赋诗言志”时所言的志,往往不为原诗所具有,而是赋诗者采用断章取义的办法,寄托在诗中某些句子之上的。 C.子展借用诗经郑风将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一句话,他的意思是叛臣的一面之词令人担心,请晋侯不要听信。 D到孔子时代,新音乐逐渐兴起,古乐逐渐失传,由此造成诗与乐分家,诗经也就变成纯粹的语言文学作品,而与音乐无关了。,C.子展借用诗经郑风将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一
4、句话,他的意思是叛臣的一面之词令人担心,请晋侯不要听信。,将仲子本来是一首爱情诗歌,这当中有“人之多言,亦可畏也”的话,是说女的爱着男的,又怕旁人说闲话;子展却借用来说,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关联词、逻辑关系),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在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政治、外交和其他社会生活中,诗经被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往往能收到平常语言所无法达到的效果。B.上古时候,人民群众的作品如果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就可能进入诗三百篇中,不然则仍然是没有曲调的“徒歌”。 C.古人在“赋诗言志”时采用的都是现成的诗篇,其含意大家都清楚,
5、所以能够通过诗歌的来回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 D孟子解释伐檀说,君子使国君得到安富尊荣,使子弟学会孝悌忠信,所以君子可以不劳而食。这就曲解了诗经的原意。,B.上古时候,人民群众的作品如果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就可能进入诗三百篇中,不然则仍然是没有曲调的“徒歌”。,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段的耳中。,存在问题,学生1.练习有效性、稳定性不够2.优秀学生得分率低3.文本文化气息浓郁
6、,理科生较为隔膜,教师1.讲与练的矛盾2.命题与选题的问题3.练习的时机与量的问题,应对策略,关键词:心态 思维 技巧,1.选题+高考真题2.集中突破+细水长流3.找准设题点,训练学生对相关信息的敏感度4. 培养学生有效的阅读习惯、学生自命题5.考试做题策略、顺序的调整,基础训练整体阅读(读),概括各段落中心依据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并举”或“提炼” 全文中心。,(1)把握话题及基本观点,(3)把握观点和材料的关系,(2)了解论述层次角度,(4)了解考点和题干选项表述特点,考点 命题表述概念 摘录(关键词、修饰限定性词语)理解 转述(观点与材料、作者观点与他人观点)分析 转述,概括(逻辑关系
7、、作者的态度)解题要义:原文意识、全文意识牢记:题目无废字,答案在原文,升级训练明确考点(讲),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辨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概括作者对文中某一内容的观点态度; 比较作者在文中引述或转述别人的观点,明确作者态度; 分析比较选文的信息材料与作者的观点的异同。,研究选择题的设题障碍,选择题干扰项的矛盾设置: 部分与整体 主观与客观 原因与结果 主要与次要 肯定与否定 已然与未然 偶然、可然与必然 有与无,应试训练答题技巧(练),答题技巧:细心筛选,作好 “比较”。 所谓 “比较”一般指: 题干与原文的比较; 题干与选项的比较; 选项与选项的比较; 选项与原文的比较。,文学类阅读
8、,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篇目回眸,2007年:全国课标卷林冲见差拨;湖北卷日月行色2008年:广东卷河的第三条岸,江苏卷侯银匠,全国课标卷二十年以后;2009年:安徽卷董师傅游湖,全国课标卷孕妇和牛,福建卷阿庆,辽宁卷遗璞,四川卷想象,浙江卷魔盒2010年全国课标卷保护人(莫泊桑)江苏卷溜索(阿城)安徽卷小说等2011年全国课标卷血的故事(林海音),真题简析,(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由于同学的帮助,玛兰才当上了行政法院参事。因此他无论在哪里遇到熟人,都主动向对方提供帮助,这是他回报的方式。B在当参事前,玛兰并不喜欢神父,但是在一位红衣主教向他请教以后,“他对他
9、们也尊敬起来”。这样描写达到了照应上文的目的。C玛兰被珀蒂帕训斥后,急于为自己辩解,并马上归罪于桑蒂尔神父。这足以看出他似乎很想保护别人,但实际上更关心自己的利益。D给总教主写信后,玛兰告诫同事要牢记自己的教训,“千万别再替人写介绍信了”。这表明他力图文过饰非,变被动为主动。E桑蒂尔神父起初并不想用“一件无关紧要的小事”麻烦玛兰,因此他回应玛兰的请求时吞吞吐吐,这种神情表现了他内心的犹豫。,2010课标卷保护人,【答案】答C给3分,答D给2分,答E给1分;答A、B不给分。【解析】A不是“回报的方式”,而是炫耀的方式。B不是“照应上文”,而是引起下文。E除了“犹豫”外,应该还有不安和恐惧,或说受
10、宠若惊。考点:对人物形象的认知、对人情人性的把握、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作者的态度难度:0.6868,(2)小说中的玛兰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自私,趋炎附势,见风使舵;伪善,爱慕虚荣,自高自大;天真,热心,却没有原则。考点:人物形象分析难度:0.6768,2010课标卷保护人,2010课标卷保护人,(3)小说后半部分引用了报纸上的一段报道,作者这样写对情节安排有那些作用?(6分)【答案】补充叙事,集中揭示人物之间的矛盾关系,使情节的内在逻辑更加合理;加速情节发展,为下文玛兰的言行提供依据,使小说进入高潮;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强化情节平中见奇的效果。 考点:对
11、情节的把握,联系整篇作品,掌握小说的情节发展的阶段和叙事节奏的能力。 难度:0.4597,2010课标卷保护人 (4)这篇小说以“保护人”为题,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8分)【答案】观点一:使主题思想更加集中、深刻 以小见大,揭露当时法国上层社会的不良风气和多种黑暗现实;讽刺官场中趋炎附势、官官相护、相互推诿的丑恶现象;揭示出一个道理:如果社会需要保护人,如果大家都寻求保护人,社会就会失去“保护”,体现了作者对社会公正的思考与追求。考点:对文学作品的综合探究能力难度:0.3827,观点二: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抓住“保护
12、人”时刻想要保护他人的这一突出心理特征,采用夸张的语言和动作描写,惟妙惟肖地刻画人物性格; 以“保护人”为线索,使对比手法更加突出,有利于揭示人物性格的前后反差; 通过“保护人”含义的变化,淋漓尽致地集中呈现小说的讽刺特色。观点三:使情节结构更加紧凑、有序。以“保护人”的故事构成情节发展的主体,使结构主干突出,不枝不蔓;以“保护”与“被保护”为纽带,聚拢各种人物矛盾,使结构层次分明,井然有序;围绕“保护人”安排相辅相成的明暗两条叙事线索,使结构收放自如,平中见奇。,存在问题,学生1.文体意识淡薄,知识储备不足2.缺少社会敏感度3.对人物分析、人性的理解不到位4.学生对小说是兴趣式阅读,少有研究
13、型阅读5.概括能力不强,教师1.学生的人文素养不能“速成”2.题型准备不足3.训练 “点”很多,很难就一个问题集中突破4.设置答题框架,但问题超出预设,应对策略,关键词:三个阶段、拾级而上,1.第一阶段:培养文体意识(如何读)2.第二阶段:题型训练(如何考)3.第三阶段:答题技巧训练(如何答),小 说,1.把握故事情节(序、开、发、高、结、尾),2.揣摩人物形象(正、侧),3.注意环境描写,4.概括主题内容,5.品味语言特色,6.分析写作技巧。,培养文体意识,题型训练,1.人物性格、心理(某些行动语言的动机)2.人物关系、矛盾3.人物语言、行动归因错误(常用 “是因为”)4.情节解说错误(情节
14、设置的作用、线索),选择题错误项设置,选择题错误项设置,5.情节的作用(铺垫、设悬、承上、启下。关注中国古典小说专门术语,如“草蛇灰线法”写线索,“绵针泥刺法”写含蓄,“背面铺粉法”写相互映衬,“弄引法”和“獭尾法”写引入导出,“欲合故纵法”和“横云断山法”写悬念等 )6.环境描写(方法、作用)7.小说主题8.行文、语言风格,题型训练,人物性格形象分析,1.圈出形容词,画出描述性语句,合同举异2.从人物言行中提炼出性格特点3.由表及里或由主到次分层次,从不同角度概括4.注意人物身份处境及与其他人物的关系,题型训练,小说情节分析,典型题例:小说一开始就写乘凉会上“南腔北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
15、简要分析。(6分)答:表明乘凉会上的人们的外省人身份;提示小说主题的解读路径;照应下文出现的各种方言。,题干提示:对情节安排/什么作用?,答题技巧训练,1.确定角度2.关键词嵌入法3.标注序号4.字数控制,实用类阅读,真题简析,(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针对当时沪上流行的细谨、涂泽的媚人习气和自矜才气、沦于放诞的欺人画风,黄宾虹推崇细腻、轻软的逸品画格,倡导做“真画者”。 B由于我国书法、文字、金石、绘画同源异流,道归于一,要研究中国书法、绘画的笔法意蕴,就只能从上古时期的甲骨、古玉、铜器人手。 C书画家常能从观察自然中领悟到艺术的真谛,如由雨后看车行泥沼
16、悟得笔法的疾徐粘脱,由石的阴阻向背、树的交互参差悟出笔法的变化。D张大千有着深厚的艺术修养,模仿的水平也极为高超,以至于他仿作的石涛画,甚至瞒过了当时的书画大行家罗振玉等人。E本文通过记述黄宾虹博采众长、学习绘画的艰苦历程,描写了他在中国绘画艺术上的理论创见与突出成就,为我们展示了一位艺术家的感人形象。答C给3分,答D给2分,答B给1分;答A、E不给分。,真题简析,第一题涉及黄宾虹倡导逸品画格、绘画笔法探求、多艺术的融通、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善鉴真伪等。 这类题基本的做题方法还是题文对照,根据选项,锁定信息区域,而后进行比照。,真题简析,(2)黄宾虹一生绘画艺术的大进展,多发生在他的隐居时期。
17、这是什么原因?请简要分析。(6分)答:减少应酬杂务,生活清净,便于深思内省和作画;对江湖水光天色的写生使他的画风发生了突变;安定生活使他眼明心清,能够悟出知白守黑的道理,画艺猛进。,第二题,是原因探析,找到第一段分层归纳,即可得到答案。注意答题角度。,真题简析,(3)黄宾虹作画时为什么要把金石拓本摆在案头?请简要分析。(6分)答:从金石文字的点画结构中,他受到绘画笔法与章法布置方面的启发;从金石拓本认识到书画同源,悟出画艺回归造化的路径。,第三题,要抓住上下文中的关键语句“更可见章法布置之妙、悟出笔法要旨、认识到书法、文字、金石、绘画都是同一来源”来总结答案。,真题简析,(4)尽管黄宾虹和张大
18、千都是一代宗师,但二人的人生态度、对金钱的看法以及艺道旨趣却大相径庭。这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三点:一是恪守传统,力求雅正,甘于清寂淡泊,追寻艺术真谛。文中表现:于平静淡泊中求真务实的人生态度;淡泊名利,不言阿堵,保持传统学人本色;避俗趋雅,不为流俗所动,寻求华滋浑厚的画风。二是创新与模仿并重,理想与时尚兼顾。文中表现:创造与仿作兼顾;对金钱的开通看法和潇洒态度;注重民间时尚意趣。三是既恪守传统,又踊跃创新,在追求自己理想的过程中享受人生。文中表现:守正出新,继承与创新兼顾;怀抱艺术理想,追求名山事业;脚踏实地,享受人生。,存在问题,1.不能揣摩到命题者意图,找
19、不到答题方向2.区间定位不准3.照抄原文,没有筛选、整合4.选择题失分,探究题没有内容,应对策略,关键词:先读后练 信息整合 传记写法,夯实基础 熟悉实用类文本的文体知识。 熟悉实用类文本的命题点。 熟悉考试说明的具体要求。,传记考点 (1)筛选整合信息要点 (2)理解分析句子含义 (3)体会评价选材剪裁 (4)领会把握结构安排 (5)分析运用表现手法(人称、顺序、描写、修辞、表达,有首尾照应、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此外,引用是传记常用的表现手法) (6)鉴赏分析形象主题 (7)漫谈认识探究问题,应对策略,“读”传记(1)筛选整合信息要点:根据题目的要求把握筛选的标准,确认
20、信息材料的检索区间;把主要信息进行整合(信息主要有:文中的基本概念和对重要概念的解释和阐述;表达文章主旨的语句;文中的概括句;文中的过渡句);有的信息可直接组合,有的信息除了文中的信息外,必要时要加上自己理解的语句进行串连形成一个完整的意思。选择题中,常见的迷惑项采用的转换方式有:意项增加或减少;表述对象变化;角度转换;语境转换;正面和反面转换;限定、修饰语变化等。,应对策略,(2)理解分析句子含义:基本含义、特定含义(概括意义、警策意义)、深层含义(象征、比喻 、双关、言外之意。句子所在的文段。 (3)体会评价选材剪裁:看材料和中心、人物、主题的关系的处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
21、实、新颖、有力。 (4) 领会把握结构安排:是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烘托铺垫,前后呼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5)分析运用表现手法:人称、顺序、描写、修辞、表达,有首尾照应、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此外,引用是传记常用的表现手法。 (6)鉴赏分析形象主题:人物的经历、性格,典型的材料,作者的议论抒情。 (7)漫谈认识探究问题:结合人物的经历和性格特点,结合具体的历史年代,结合现代社会的认识、需要。,传记的表现手法与一般记叙文相似,有首尾照应、修辞手法、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烘托、衬托、对比、象征、先抑后扬。,关注传记的写法,引用:是传记常用的表现
22、手法,如引用传主在书信、日记中的表白,同事、同学、学生、国际友人、西方同行者的回忆,档案资料等材料。作用:它可以印证作者的观点,也可以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传记写作充分使用传主的有关资料,可以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见出传主的精神面貌,起到增强作品历史深度和情感力度的作用。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可读性。,人称:第一人称(自传):指文本以当事人的口吻来叙述的方法。作用: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三人称(他传):指作者以局外人的视点进行叙述的笔法。作用:能比较直接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应对策略,答题训练1.掌握各个题型答
23、题的路径。2.强化学生区间定位意识,但要注意题目要求,比如“结合全文”3.“剪辑”的方法整合信息,分点答题,解答探究题的原则: 探究所持的观点应该是健康的、合理的; 探究要有依据,要立足文本,从文本中寻找佐证自己观点与看法的材料与依据,但又不囿于文本; 探究不能任意发挥,无限开放; 答题时一般先亮出观点看法,后依据文本进行论证分析。,文学类文本与实用类文本探究题的联系与区别:,区别:1探究的方向有所区别。2探究的文体特征有所区别。联系:1探究题的类型大体一致。2答题的原则一致。3答题的模式大体一致的。,实用类文本重时代精神和人生价值,文学类文本重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探究题,探究题型,从观点来
24、源:唯一型、选一型、融合型、自创型,从答题的方式: 阐释类 、开放探究型 、点评赏析类 、自主感悟型 、文学评论型,从命题的角度: 文本研讨类 、个性化解读类 、几个观点选一类 、启示类探究 、表达技巧类探究 、写作意图进行探究 、深层含义探究类 。,探究题型,一、文本研讨类【2009高考安徽卷】 这篇小说意蕴丰富,给人多方面的启迪。请结合作品,分别对下面两个问题进行探究。 (1)文末说 “他很快乐”。请举例说明董师傅快乐的缘由。【答案】因关心、帮助别人而快乐。如因生活知足、心态平和而快乐。如因有生活情趣,善于发现美而快乐。因工作上得心应手,有成就而快乐。,这类试题研讨的话题答案指向比较明确,
25、考生可以根据文本相关材料作答。,探究题型,二、个性化解读类 【2011年陕西卷血的故事】(4)小说的题目是“血的故事”,但主要内容是围绕血型而展开的,如果以“血型的故事”为题,你认为是否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8分)观点一:以“血型的故事”为题不合适。“血”这个词可让人联想到“血脉”、“血缘”、“血性”等多种含义,如果以“血型的故事”为题,题意就显得单一了;外省人和台湾人血脉同源,这是“血般的故事” 彭先生的恋爱故事,实质上折射了外省人与台湾人之间的冲突与融合问题,小说表达了中华民族血浓于水,应该“一家亲”的主题。观点二:以“血型的故事”为题合适。“血”有类型之别,而语言有“南腔北调
26、”之分,以“血型的故事”为题,可彰显作者的巧思;小说的主要内容是围绕血型而展开的,以“血型的故事”为题;可与内容更吻合;可显示“验血型”在文中的重要性,也与中华民族血浓于水,应该“一家亲”的主题不相冲突。,要立足文本,适当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对一些文本还可以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的身世、时代意义甚至命题者的导向等来分析其思想内容。,探究题型,三、启示类探究 【2010陕西卷】(4)袁隆平和斯瓦米纳森是同行,可他们一见面就为尊严“打了一仗”,最终又成为朋友,而且认为彼此的友谊“将更加长久”。请你就对“同行”、“尊严”、“友谊”三个方面的理解,任选一个方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27、。(8分) 【答案】观点三:经过“斗争”的朋友,友谊才会更加长久。不打不相识,通过斗争可以加深了解,从而建立友谊;竞争对手间要保护友谊,必须真诚,让对方感到温暖。,试题具有启发性 ,可以给学生多个方向进行探究 。,探究题型,四、几个观点选一【2009全国课标卷孕妇和牛】 孕妇并不认识石碑上的字, 也不会写字, 却十分努力的描画着它们,后来还感叹:“字是一种多么好的东西啊!” 小说这样来写孕妇,有人认为让人感动,也有人认为有些做作。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观点一:这样写让人感动。突出了孕妇对文化知识的朦胧追求,虽然她不识字,但这不影响她对文化的尊重;揭示了一个没有文化的农村女
28、人在将为人母时的责任感,在她看来,学会认这几个字,将来就不担心孩子的提问了;表现了孕妇认识到文化知识对孩子未来成长的重要性,也表明在她在尽可能地弥补自己没有文化知识的不足。观点二: 这样写有些做作。触动她描画字的原因主要应该是日常生活的需要,而不只是路边一块废旧的石碑;孕妇自己不会写字,想临摹石碑上的字,可以请放学的孩子帮忙,不必那么费劲,非要自己描画;作为未来的母亲,孕妇识不识字,其实都不影响她对孩子的责任与爱。,要求考生对问题本身有深人的思考,并有自己的见解,言之成理,持之有据,自圆其说。,探究题型,五、表达技巧类探究 【2009高考四川卷想象】 17、结合小说主旨,你怎样理解医生为“我”
29、开出的“处方”?小说以“处方”作结有何妙处?(6分) 解析:可从三方面考虑:内容上,为表达某种意思或揭示了主题;结构上,为铺垫照应、推动行文发展;艺术手法上,为更加强烈突出,富于表现力。 【答案】这“处方”是针对“我”敏感多疑的心病开出的“心药”,目的是劝慰我解除思想负担,轻松愉快地健康生活。小说以幽默的“处方”作结,巧妙地揭示了作品的主旨。,答题模式: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探究题型,六、写作意图、深层意蕴进行探究 【2009年高考江苏卷上善若水】请探究都江堰蕴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几层深意。(6分)答案:(6分)以水比喻“上善”,即都江堰是上善之作;修筑和维护都江堰的李冰及其后任可谓上善之人;由此引申出做人要做上善之人,做事要做上善之事。,在读懂文本的基础上领会、分析、探究作品的丰富内涵。根据文本内容,由事及理、探索人的思想、情感、道德、人性等问题。观照民族精神,探讨民族文化的内核;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追求自然与人的和谐;直视人的心灵,剖析人类灵魂等等。,有 我,有 序,有 文,有 思,敬请指导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