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作文序列化双线升级训练近三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对作文的考查情况和审题分析,近几年来,新课标卷对作文的考查均采用材料作文的形式,要求考生准确把握所给材料,深入理解材料的内涵,能够挖掘出其中的生活哲理,选好角度,确定作文的立意,并能联系社会生活,写出自己的认识、理解,恰当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系列一三种命题类型准确审题的方法技巧,阅卷老师是如何对审题进行判分的审题的准确程度,直接决定了作文的等级,也决定了考生高考的命运。事实上,在评卷的过程中,审题的准确程度还直接影响着阅卷老师对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的判分。那么,阅卷老师是如何对审题进行判分的呢?关键是第一眼。阅卷老师有一套作文快速阅读法,即“作文三眼
2、看,看三眼”。第一眼是看审题是否准确,角度切入是否恰当,立意是否明了。若审题错误,再好的文章也要被判“死刑”。第二眼看选材,第三眼看整体。,阅卷老师的“第一眼”很快很短,不可能反复阅读琢磨你的观点。因此,高考作文不宜写得太含蓄、深沉,故弄玄虚。他们的“这一眼”,一般习惯性放在这几个方面:看标题。这是阅卷老师了解文章是否切题的一个非常重要、必不可少的步骤。因此,考生拟题时不妨将切题的字眼嵌入其中。看开头结尾,因为开头和结尾也是阅卷老师寻找观点的要地,所以,开头最好用言简意赅的语言开门见山地摆出观点,结尾用韵味无穷的语言呼应观点。,看小标题。小标题既有提纲挈领、条分缕析之效,又可以减少过渡性文字的
3、铺排,从而使主题更集中,重点更突出,简洁又醒目。看文章内容是否与标题一致。有些考生审题不细,内容与标题没有内在联系,甚至风马牛不相及,这样的作文很难得到令人满意的分数。,如何准确审题审题是考场作文的第一关。“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审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准确审题呢?,一、审题的内容、步骤和要求1审题内容作文题一般由“材料题干要求(注意)”三部分组成。审题就要审清、审准这三方面内容:审材料。命题作文和话题作文中的材料对题目、话题起着阐释、限制的作用,它往往能帮助你准确理解题意、拓展思路。因此,不仅要认真地审,还要全面地审。有了它的指引,你可以少走弯路,不偏题。提示性材料一定要读。
4、当然,对于新材料作文来说,材料更是审题的关键。,审题干。题干,就是作文题的核心要求。对于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来说,重点就是审题目、审话题。这是审题的关键所在,是须花大力气的。审要求(注意)。作文的具体要求一般放在题干后面,以“要求”(或“注意”)提示,然后用序号分列。它往往在字数、文体及其他方面作出具体要求或限制,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必须仔细阅读这些要求,严格按要求写作。,2审题步骤逐字逐句地把作文题全面、细致地读清楚。找出关键词。关键词是命题者下达“指令”的最主要载体。命题作文和话题作文的关键词就是题目、话题。材料作文的关键词就是结论句中的关键词,它有时不止一个,要尽可能地全都找出来。仔细、
5、认真地分析关键词。要把这些关键词反复咀嚼并仔细揣摩。细读命题中的“要求”或“注意”,把它们全都体现在文章中。把你的审题立意在作文中彰显出来,让阅卷者看清看明你的审题立意之所在。,3审题要求年年审题,年年有跑题的现象。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有时是因为考生的态度不够端正,缺少了一点耐心和细心。因此,审题时一定要端正态度,做到耐心、细心。技术层面的要求是:快速、全面、准确。重点是准确。,二、三种命题类型准确审题的方法技巧1命题作文命题作文不同于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后两种作文的题目是考生自拟的,而命题作文的题目是命题者确定的,是唯一的,是不容变更、置换的。这是命题作文与其他两种作文最大的区别。为此,考生
6、在审题时,必须牢牢围绕这个“所命之题”展开。如何展开呢?八字要诀字字落实,有所侧重。字字落实,实际上就是把题目中每一个字(词)的含义写清楚。,如作文题:我与小王的一件趣事事:写作对象。一件事:写作范围和文体。我和小王:取材的范围,必须关于“我”与“小王”两个人。趣:题旨,审题的要害,什么是“有趣”,怎样写才算是“有趣”。把上面逐字(词)的理解合起来,审题就算审准、审透了。有所侧重,就是分析文题结构,找准写作的重心,即题眼。主谓式结构,如“我能”,题眼是谓语“能”。偏正式结构,如“诗意地生活”,题眼是修饰或限制语“诗意”。动宾式结构,如“品味时尚”,题眼是动词“品味”。,并列式结构,也称关系型命
7、题,如“走与停”“一步与一生”“我与故事”等,审题时要写清楚几个概念间的关系。题眼就是“关系”。既要“两点论”,兼顾两面,不可只抓一面,不顾其余;又要“重点论”,应有所侧重,分清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要善于敏锐地捕捉重点,敢于突出重点。独字(词)式,如“见证”“常识”,它们既有表面意义,又有隐含意义,既可实指,也可虚指,审题时要虚实结合。,如何审题眼呢?务必要“咬文嚼字”,可以判明词性,可以直接解词释义,可以进行近义词辨析,可以进行置换比较总之,一定要审到吃透它的内涵和外延为止。如“见证”,首先想它是什么意思。“见证”一词的含义有两点:一是“见”,是亲身经历、亲眼目睹;二是“证”,可以作证。再依
8、据材料分析。也有两层:第一句话讲的是它作为动词的含义,第二句话讲的是它作为名词的含义。据此思考:(谁)见证见证的主体(见证者),见证(什么)见证的对象(或是历史进程、历史事件,或是身边小事,这是“实”),见证的意义见证的意义、价值(这是“虚”)。经过这一番咀嚼、思考后,题意自然就把握准了。,请以“忧与爱”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除诗歌外,文体自选。审题提示三则材料分别讲的是母亲对儿子的担忧与爱怜,赤子对祖国大地的忧戚与深爱,伟人心灵中的博大的忧患与至爱。这三则材料对于考生来说明显地起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实际上降低了审题的难度。“忧”与“爱”是相关联的,之所以有
9、“忧”是因为有“爱”,“忧”的对象不同,“爱”的程度也有所不同,考生在写作时不要只顾一面,要注意二者关系的协调,要在理解材料内涵的基础上,把握“忧”与“爱”的关系:忧源于爱,爱之深,忧之切。,考生可以结合材料提供的意境和内容,进一步地扩充范围,所选的材料要温馨、感人,宜选取与生活切近,却感人至深,直触人心的事例来写,从而提炼出“忧”与“爱”的辩证关系。,2话题作文话题作文一般由“材料语提示语(有的没有)话题要求”四部分构成,考生审题也往往习惯于这种顺序。但话题作文最好按“话题材料提示语要求”的顺序来审题,即“先看话题,后看材料”,重点放在“话题”上。吃透话题。“话题”的准确理解,与命题作文的“
10、题目”一样,方法是“字字落实,有所侧重”,依据话题结构,找准题眼。这里,应特别注意的是几种话题类型的审题。,a关系型话题。重点在“关系”,要辨别它们之间的关系。例如“春来草自青”这一话题就是条件关系型话题。话题里有四个关键词:春、草、自、青。其中,“春”是条件,“青”是结果,是表现。一旦条件具备了,成功自然会来临,正如春天来了草自然会变绿一样。据此分析即可立意为:条件不成熟时切勿急躁冒进,要耐心等待,要为成功做好充分准备。,b概念型话题。要认真分析概念,解读其内涵,把握其外延。有多深的内涵、多宽的外延,就会有多深刻的立意。任何一个概念给我们的起始印象都是单一的,作文时要突破这种思维定式,多角度
11、、全方位地思考问题。如话题“传递”,传递什么,如何传递,从这些角度仔细挖掘均可有丰富而深刻的内容:可以写实实在在的物与物之间的传递,如火炬、接力棒等的传递;也可以是精神上的传递,如爱心、情感、美德等的传承。当然,写精神世界的传递,人世间的美好情操、思想情感的互相熏陶,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传统,这样的立意会更深刻。,吃透材料。话题作文的材料是话题的引入者或提示语,有时有些要求隐藏在材料的字里行间,破译这些隐含信息尤其重要。对于有引题材料的话题作文,既领会了材料的“指向”,又紧扣话题的“意图”作文,才是真正的“符合题意”。,材料二巫溪县乡村教师赵世术,20年独守讲台,13年残体支撑,在大山深处点
12、燃知识的火把,照亮了小村里一代代渴求的眼睛。他在33年间延展自己的爱心,沉淀为精神的沃土,让希望在春天发芽。他因“师魂灿烂”而被评为2010年“感动重庆”十大人物之一。请结合材料和自己的体验与感悟,以“情有独钟”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不得套作,不得抄袭。,审题提示这道作文题的审题重点是通过审读两则材料,从中读出“情有独钟”之“情”是什么,再据此来立意。材料一中,香港大学的学生们称袁苏妹就像妈妈一样,这说明了她善良、温柔、关爱、无私、奉献。这位“荣誉院士”,“以自己的生命影响大学堂仔的生命”,成为“香港大学之宝”,在哪里体现
13、出来?这就是“用心”“用情”,44年如一日干好本职工作。职务有高低,奉献无大小。校工袁苏妹那颗金子般闪光的热爱之心、关爱之心、温暖之心、勤勉之心,是一所大学培养学生的灵魂与瑰宝。,材料二中,乡村教师赵世术极其普通,可就是这位普通而又有残疾的老师 ,33年延展自己的爱心,教授孩子文化知识。这些不平凡的成绩,得到了社会的认可,赵世术也成为人们尊敬的人,“师魂灿烂”,熠熠生辉。这两则材料的共同点就是:平凡中不平凡,平凡中不平庸,平凡中见执着,平凡中见高尚。在浮躁的社会环境下,这样的普通人,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精神,是值得关注和大力弘扬的。,3材料作文材料作文由材料和要求两部分构成。其特点是只给材料,
14、不给题目或话题。材料是命题者给出的一些文字或图画材料,按形式分为记叙性材料(故事、寓言)、引语式材料和图画式材料。题目或话题的确定,完全靠考生自己对所给材料的理解与把握而定。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考生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或某个方面来写作,否则,视为跑题。,材料作文的审题关键在于深刻地理解材料,把握材料的中心。主要方法有:从关键句入手。有的材料为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开头句、结尾句、对话句、结语句),抓住这些关键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从分析原因入手。阅读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的角度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从作者的情
15、感倾向入手。有的材料在叙述、说明或评论某个事物时,明显地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倾向,可以从此入手审题立意。从辨析关系入手。事物间的关系主要有依存关系(如学与问)、主次关系(如奉献与索取)、取舍关系(如自卑与自强)和条件关系(如继承与创新)等。辨析这些关系,有利于审题立意。上述方法不是单一的,有时要综合。,审题提示审好此题,首先要准确理解材料。材料从现实生活切入,列举装牛奶的方盒子、装矿泉水的圆瓶子、装圆酒瓶的方盒子等不同形状的方圆器物,旨在说明器物方圆虽不同,但各有各的用途,“各得其妙”。第二层引用古诗,承接上文,意思是说各种器物虽然形状方圆各异,但装东西的功用的确都呈现出来了。第三层由器物到人生,
16、由具象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升华主旨人生(做人)的最高境界是像水一样,随圆就方,方圆兼备,该方则方,该圆则圆。其次要把握材料的关键句,抓住揭示主旨的关键句“人生也是如此,所谓上善若水任方圆”来立意。,再次要紧扣关键词“方圆”,为人处世,当方则方,该圆就圆,方外有圆,圆中有方,方圆相济,人生才会顺畅,社会才会和谐。,题目(2013江苏)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几位朋友说起这样一段探险经历:他们无意中来到一个人迹罕至的山洞。因对洞中环境不清楚,便点燃了几支蜡烛靠在石壁上。在进入洞穴后不久,发现许多色彩斑斓的大蝴蝶安静地附在洞壁上栖息。他们屏住呼吸,放轻脚步,唯恐惊扰了这些美丽的精灵。但数日后
17、再去,却发现这些大蝴蝶已不在原地,而是远远地退到了山洞的深处。大家若有所悟,那里的环境也许更适宜吧,小小的蜡烛竟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寻找适宜的环境箍桶老人将他的铺子迁得更远了。镇上的人忍不住纷纷询问,老人只一摆手:“我只是想找个更适合做箍桶的地儿罢了。”小镇是个古镇,青砖灰瓦,淙淙流水,静谧安恬得如一只温顺的猫,眯着眼走在吴侬软语的咿咿呀呀里。镇子以箍桶闻名,很有几个手艺不错的工匠。这样安静优美的环境里,工匠们心无旁骛地把祖上的手艺磨了又磨,日益精进。,直到一天,高跟鞋和凉伞踏进了古镇的宁静中,重金买下了一个箍桶,如同一
18、粒石子投入了湖心。一石激起千层浪。工匠们再无心做工了。他们把铺子迁到了通衢处,花重金装饰了铺面,淳朴的手艺人开始了拉锯谈价的营生。只有老人将铺子往里迁了迁。仍旧是简朴得有点简陋的店面,仍旧是一个小木牌上有点笨拙的字“箍桶”。老人在安静的环境里琢磨着他的手艺。,拿起一块木料,先是顺着纹理仔仔细细地端详,用指腹摩挲着纹路,然后刨木。桶身处宽长,桶沿处窄短,疏密有致。上墨线时,老人的手一下一下有规律地摆动,一道黑色渐渐成型,不用尺量,那定是精准的。可谓“超乎技而近乎道”。满地盛开的刨花与原木清香中,老人指点着自己的江山。如梨园戏骨,一个转身便做到了极致。老人手中的箍桶,不是商品,而是有血有肉有灵魂的
19、艺术品。一切都是因为老人懂得,作为一个箍桶匠,他要学会寻找一个适宜做箍桶的环境。即使为外界所扰,也不应该忘记自己的本分。,我一路踏进老人新开的铺子,穿过明亮的喧嚣的店面,穿过放着洋洋得意的用黑色加粗的字体写着“请勿触摸”的牌子的桌子,那里摆放着粗糙廉价的灵魂。老人的铺子里清静、简单,只有一台吱呀不停的电扇与老人的箍桶们。铺子外安静幽美,真是个适宜做手艺的地方。老人暂时歇了工,在门前的小凳子上抽起了旱烟,悠然自得。见到我,笑着招呼我:“丫头,看这儿环境多合适。”是啊,人应该如洞中的蝶,当外界环境侵扰时,寻找适宜的环境。这样,才能守住自己的本真。(2013江苏高考满分作文),【旁批】_ _【简析】
20、 _ _,点评:箍桶老人不为外界所动,将自己的铺子迁出了闹市通衢,这样一个很平常的举动,引起了作者内心的共鸣。选材上的出人意料,却贴切而又精当地演绎了作者对材料内涵的理解与把握。行文看似只立足于箍桶老人之一端,然而众人的表现与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文章也便于此具有了价值认知上的张力,催人深思。老人恪守内心的本分,把他的箍桶当作“有血有肉有灵魂的艺术品”来做,这份执念已经不仅是守住外界安静优美的环境那么简单了,更是老人心无旁骛、超然物外的人格写照。文章构思巧妙,行文技巧娴熟,语言灵动别致,很有感染力。,请写出你对以下两个作文题的审题过程和要点。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停下手中的笔,合起面前
21、的书,关闭电视节目,拔掉电脑插头,站起来去照照镜子,看看我们自己。我们是否能从中看到父母的恩赐、社会的馈赠、世界的影子请以“看看我们自己”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立意自定;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议论,展开想象等等;不少于800字。,【点拨】这是一个命题作文题,首先要注意材料的指向作用。材料的引子是“停下笔”,重点则是后面引导性的话语:“我们是否能从中看到父母的恩赐、社会的馈赠、世界的影子”我们要停下来看看自己,反思自己,从自己身上找一些东西,如:父母的、社会的等。,具体来说,“我们”是一个泛指概念,可以是以“我”为代表的一群,也可以指我们人类,对学生而言,最好的身份
22、是学生自己,这样能够满足表达真情实感的要求。“看看”强调一种反思、反省,而不是停下来看看风景,看的对象则意在引导学生关注世界、关注现实、关注身边的人和事。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他人等皆可入题,具体可以写:看看自己的成长,反思这个过程;看看自己的父母,因而懂得感恩;看看自己的气质言行,有多少时代的印记;告诉自己,原来自己是生活在时代的大潮之中,推动这时代大潮的原来有我;看看自己的衣食住行,想象一下这一切都是自然所供给的,我们没有理由不珍惜自然,热爱自然等。,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生最高的境界不是花满枝头,也不是月满圆;而是花未开满,月未圆。”上
23、面的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或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点拨】材料中表明重心的关联词“不是而是”是审题的关键信息,由此我们可知命题者的用心在于强调人生的境界是“花未开满,月未圆”,这也正是题目的立意所在。在审题时,需要警惕一个误区,即花满月圆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并非说它就是人生的最低境界,绝不能把“花满月圆”与“花未满月未圆”作为对立的一组概念,进行非此即彼的选择,不能说追求“花未满月未圆”的人生境界就好,而追求“花满月圆”的人生境界就不好。,其实,两者是相辅相成、动态平衡的关系,一般把“花满月圆”理解为一种人生终极理想业已实现的象征,而把“花未满月未圆”理解为对人生终极理想不断地追求的一种状态。由此,我们可以从“盈与亏的关系”“追求永无止境”“残缺”“空白”“余地”等角度进行深度思考,或者借鉴于丹“舍与得”的角度,谈因舍而得的感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