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外国教育史第一编 古代教育一、原始社会教育的特征1、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独有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2、由于原始社会尚未出现阶级分化,因此教育活动体现出了原始的平等性。3、原始社会的教育与原始人类的生产、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两者具有高度的同一性。4、原始社会的教育尚未分化为一种独立的社会活动。二、古巴比伦的文士教育1、文士教育的分类:(1)初级阶段:学习内容:苏美尔文的学习(基础) ;数学、法律等;学习方法:临摹和抄写;(2)高级阶段:进入政府部门,主要是通过实习掌握各种实用知识和技能。2、文士学校的组织结构:(1)“乌米阿” (ummia,意为专家) ,即校长 统一管理学校;(2)“阿达埃都巴”
2、 (adda edubba,意为“泥板书舍”之父)协助校长处理日常事务;(3)“都布萨” (dubsar ,意为“泥板书者” ) ,即教师 承担学校的教学工作;(4)“塞斯布加” (sesbgal,意为“大兄长” ) 以学徒身份帮助教师指导学生的学业。3、 “智慧之家” (House of Wisdom)文士教育结束之后,一些学有所成的文士会聚集在“智慧之家”中继续开展“高水平的研习活动” 。名词解释:文士学校:苏美尔时期的学校,被称为“埃都巴” (edubba ) ,意为“泥板书舍”(Tablet House) ,是一种专门培养“文士”或“书吏”的机构。文士,是苏美尔人对那些知文识字的人的尊
3、称。文士教育:苏美尔时期文士学校专门培养“文士”或“书吏”的教育。泥板书舍:苏美尔时期的学校,被称为“埃都巴” (edubba ) 。三、古埃及的学校类型宫廷学校、寺庙学校或僧侣学校、职官学校、文士学校。名词解释:宫廷学校:是设于宫廷之中,旨在培养王室、贵族及朝臣子弟的学校。寺庙学校:又称僧侣学校,是享有崇高地位的特权阶层僧侣,在研究各种高深学问的基础上形成的学校,以传授天文学、数学、建筑学、医学等科学知识为主。职官学校:又称书吏学校,是为培养政府机构所需要的各级基层官吏所设立的学校,附设于政府机关内,负责训练本机关所需官吏,招收贵族子弟,以吏为师,教学内容与机关的日常政务联系密切。四、古印度
4、宗教教育的主要类型婆罗门教育、佛教教育名词解释:种姓制度:随婆罗门教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等级制度,分为四等: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种姓之间壁垒森严,各种姓的职业固定且须世袭,不同种姓之间不得通婚。贱民:是四类种姓之外的人,被称为“不可接触者” 。婆罗门教育:公元前 6 世纪的印度教育,一般称为“婆罗门教育” 。 曾对印度文明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在婆罗门的学校中最有特色的是“古儒学校” 。佛教教育:公元前 6 世纪后随佛教兴盛而繁荣的教育,以寺庵为主要场所,进行以佛教经典和宗教仪式为主的教育,曾对印度文明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五、古希伯来教育的主要特点1、早期希伯来教育:显著特征是“集中于家
5、庭” ;教育首要内容是陶冶儿童的宗教情感,法律、职业技能和生活常识等也是必要内容。2、学校教育萌生阶段(“巴比伦之囚”时期):最初以青年人为教育对象;学习内容为较为高深的宗教教义及相关知识;具有高等教育的性质。3、高等教育(会堂学校)后出现中等教育,之后初等学校才开始普遍出现。4、学校教育以宗教为核心,犹太教经典是必学内容。第二编 中世纪教育六、中世纪前期西欧的教育名词解释:教会教育:即教会学校教育。通常是指欧洲中世纪由基督教会设立和管辖的学校。教育内容主要是“七艺” (“三科”:修辞、文法、辩证法。 “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 。西欧中世纪:开始于西罗马帝国灭亡的 476 年,终
6、结于 15 世纪末,横跨 100 余年。在这一时期,西欧社会充满动荡和变化,封建制度占统治地位。中世纪早期在欧美普遍被称作“ 黑暗时代”,传统上认为这是欧洲文明史上发展比较缓慢的时期。修道院学校:在西元 5 世纪成立,最先是以教育僧侣和修女为目的,后来才扩展成也教育一般民众。 修道院学校教授“七艺” ,或称三门普通学科(数学、辩证法、修辞学)和四门高级学科(算术、几何学、天文学、音乐) 。修道院学校为之后的教育机构培养了教师人材,也因此是中古世纪大学的前身。大主教学校:大主教学校设在主教的所在地,学校的性质与水平同僧院学校相当,学校设备较好,学科内容也比较完备,但数量有限。堂区学校:设在堂区教
7、士所在的村落,是由教会举办的面向一般世俗群众的普通学校。与修道院学校和大主教学校相比,堂区学校的教育范围更大,培养目标更广泛,但学校条件和水平较低。宫廷教育:是一种由世俗封建主倡导的,具有浓厚宗教色彩的,以宫廷为中心的,主要培养王公贵族后代的教育机构。骑士教育:封建社会的一种特殊教育形式。它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家庭教育,没有专设的教育机构,也没有专职的教育人员,它在骑士生活和社交活动中进行。七、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苏格拉底1、 将教育视为发展人的才能、陶冶人的情操的必需途径,主张每个人都必须接受教育。2、 苏格拉底将培养德才兼备的治国良才作为教育的最高目的。3、 教育的首
8、要任务时培养道德。4、 苏格拉底看来,德才兼备的治国者应该是学识渊博之士。第一次将几何、天文、算术列为必学科目。5、 苏格拉底在教学中形成以问答、诘难、诱导为特征的谈话式教学法,后人称之为“苏格拉底教学法”或“助产术” 。这种教学法由四个步骤组成:反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名词解释:智慧即德行:教育史上著名的命题。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道德,他认为道德与知识(道德)密不可分。这一命题的提出为道德教育的实施寻找到了理论依据。苏格拉底方法:又称“产婆术” ,是指在与学生谈话的过程中,并不直截了当地把学生所应知道的知识告诉他,而是通过讨论问答甚至辩论方式来揭露对方认识中的矛盾,逐步引导学生
9、自己最后得出正确答案的方法。包括反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柏拉图1、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和法律篇中。2、 培养和造就哲学家是柏拉图教育思想的最高目标和主要任务。3、 从培养哲学家的教育目的出发,柏拉图提出国家应高度重视教育,将教育视为建设“理想国”的重要杠杆。在此基础上,柏拉图对教育阶段进行了较为明确的划分:第一阶段为学前教育期;第二阶段为普通教育期;第三阶段为军事训练期;第四阶段为深入研究期;第五阶段为哲学教育期4、 重视女子教育。名词解释:理想国: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重要的对话体著作之一。对话录里柏拉图以苏格拉底之口通过与其他人对话的方式设计了一个真、善、美相统
10、一的政体,即可以达到公正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1、 以其哲学和心理学思想为基础的灵魂论是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的重要理论支柱。2、 亚里士多德提出,教育应按照人的发展阶段依次进行。首先是体格教育;其次应以道德教育为主;最后是智育和美育。3、 要培养身心和谐的人,必须重视影响人发展的三个要素:天性、习惯和理性。4、 根据青少年不同时期的生理特征,亚里士多德将教育划分为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出生至 7 岁):家庭教育期。教育内容:5 岁之前不应学习功课,5 岁后以体格锻炼为主,还有做游戏、讲故事等。(2)第二阶段(7 岁至 14 岁):初等教育期。教育内容:以情感道德培养为主,包括阅读、书写、体育锻
11、炼、音乐和绘画四种。(3)第三阶段(14 至 21 岁):教育的中、高级阶段。教育内容:开设包括“四艺”以及哲学、物理、文法、文学和伦理在内的诸多学科;方法上,倡导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研究与实验相结合,讲授与自由讨论相结合;根据学生学习程度划分年级或班级,实行分班授课。第三编 近代教育七、人文主义教育的一般特征1、人本主义。不管是培养目标对个性全面发展的追求,还是教育方法对儿童天性的尊重,都体现出对人的力量、价值与潜能的充分肯定。2、古典主义。人文主义教育借鉴了古希腊的教育理想,在课程设置上具有明显的“复古”性质,虽然带有“托古改制”的蕴意,但其古典色彩依然浓厚,多数人文主义者“都坚信古典文化会
12、使人温文尔雅,能使人更充分地发挥其潜能” 。3、世俗性。人文主义教育关注今生,主张为现世生活服务,在德育、智育等方面充斥着浓厚的世俗精神。4、宗教性。人文主义虽与封建神权体系对立,但因这一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家几乎都信仰上帝,其真实愿望并非消灭宗教,而是以人文精神改革宗教,使之更富人性化色彩,因此都保留了宗教教育的内容。5、贵族性。人文主义教育以培养上层市民阶层、君主、绅士或朝臣为主,主要服务于上层社会子弟。6、以上特征恰恰反映了在新旧教育转型的过渡时期人文主义教育进步与落后并存的双重属性。八、人文主义学校教育的发展1、以意大利社会转型为分水岭,人文主义教育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强调培养新型市民
13、,后期关注培养绅士、君主或朝臣。2、前期人文主义教育以意大利为主,多依靠王公贵族建立新式学校,实施通才教育。3、后期人文主义教育以法英德为主,世俗精神加强,学习方法进步。4、与欧洲强大的旧教育力量相比,这一时期的人文主义实践仍处于起步阶段。九、主要人文主义教育家的教育主张1、意大利的弗吉里奥:倡导“通才教育” ,并系统论述人文主义教育理念。2、意大利的维多里诺:实践人文主义教育理念的第一人,被称为“近代教师第一人” 。3、尼德兰的伊拉斯谟:崇尚古典文化,以养成宗教虔敬为教育目标。4、西班牙的维夫斯:主张教育与学习应遵循认识规律,采用归纳法。5、英国的莫尔:把德育列于首位,并重视智育、体育尤其是
14、劳动教育。6、德国的温斐林:强调人文知识与宗教的结合。7、意大利的卡斯低格朗:经文艺复兴熏陶“脱胎于以锻炼身心并鼓励雄心和一切适合人类天性的高贵感情为基础的培养完人的人文主义教育纲领” 。8、法国的拉伯雷:新教育自由观,教育应顺应天性。9、法国的拉谟斯:提倡理性,注重现实,主张向自然学习,提出选择教育内容的实用性、必要性和生活性原则。10、英国的埃利奥特:教育就是培养绅士,主张教育过程应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特点。11、英国的弗兰西斯培根:提倡以归纳法认识事物和“泛知识”的建议。名词解释:人文主义:对立于中世纪的基督教和经院哲学,以人为中心,以人学、人性、人权反对神学、神性和神权,并肯定追求现世幸福
15、和乐观进取的奋斗精神。特征:宣扬个性解放,追求现实人生幸福;追求自由平等,反对等级观念;崇尚理性,反对蒙昧。人文主义教育:也叫“人道主义教育”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提出一种以人道反神道、强调尊重儿童、注重儿童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潮,反映新兴资产阶级在教育领域中的要求。文艺复兴运动:是公元 14 世纪到 17 世纪欧洲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向封建主义和天主教神学体系发动的一场伟大的文化革命运动。十、简述路德教派的教育主张1、宗教与世俗的双元教育目的;2、教育权由国家而非教会掌控;3、实施强迫义务教育;4、重视教师工作。十一、夸美纽斯的自然适应原则的基本含义1、教育要适应大自然的发展法则;2、
16、教育要适应儿童个体的自然发展,即适应儿童的天性、年龄特征。十二、夸美纽斯所提出的主要的教学原则1、启发诱导原则;2、直观性原则;3、量力性原则;4、循序渐进原则;5、巩固性原则十三、夸美纽斯关于学制的基本思想1、主张建立全国统一的学制。2、提出终身教育体制,将教育分为七个阶段:胎儿期 胎儿学校婴儿期 母育学校儿童期 国语学校少年期 拉丁语学校青年期 大学成年期 成人学校老年期 老年学校十四、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1论教育的目的和作用(1)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永生做准备;(2)教育的直接目的是为现实的人生服务,培养具有“学问、德行和虔信 ”的人;(3)夸美纽斯肯定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中的重大作用。
17、2论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1) “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是夸美纽斯整个数育思想体系的根本性指导原则。(2)“教育适应自然”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教育要适应大自然的发展法则;二是教育要适应儿童个体的自然发展,即适应儿童的天性、年龄特征。3、论普及教育和统一学制(1) 夸美纽斯提出了“泛智教育”思想。认为学校教育的基本功能应当是给人以广泛的知识教育,教育应当“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 ;(2) 夸美纽斯还论述了普及教育的必要性,认为人应该成为理性的动物;(3) 论述了普及教育的可能性,认为一切人都能接受共同的教育;(4)论述了普及教育的主要场所,应该设在公立的初等学校里,这是因为处理共同的事务,需要适当
18、的制度。(5)为了使国家便于管理全国的学校,为了使所有的儿童都有上学的机会,夸美纽斯主张建立全国统一的学制。他把人生分为四个时期,主张按这种年龄分期设立相应的学校。4论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夸美纽斯对近代教育学最大的学制度及贡献之一,就是他所确立的班级教学制度及其理论。直到 17 世纪,西欧各国仍普遍沿用个别施教制。 根据学年制,每年招生一次,学生同时人学,以便使全班学生的学习进度一致,学年结束时,经过考试,同年级学生同时升级:各年级应在同一时间开学和放假;他还强调学校工作要有计划,使每月、每周、每日、每时都按计划进行各项工作。5论教学原则(1)直观性原则。夸美纽斯在感觉论的基础上论证了直观教学的
19、必要性,要求“在可能的范围以内,一切事物都应尽量放到感官跟前” 。(2)循序渐进原则。夸美纽斯主张要合理地安排教学科目的顺序,做到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已知到未知,由具体到抽象,同时也要适合儿童的年龄特征。(3)巩固性原则。夸美纽斯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并将所学的知识加以练习和运用。(4)主动性与自觉性原则。夸美纽斯主张“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 ,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5)量力性和因材施教原则。夸美纽斯提出教学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及个别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6论道德教育(1) 夸美纽斯非常重视道德教育,在他看来,德育比智育
20、更重要;(2) 道德教育内容:基本的德行(智慧、勇敢、节制、公正)和劳动教育;(3)德育方法主要有:尽早开始正面教育;从行动中养成道德行为的习惯; 榜样;教诲与规则;避免不良社交和惩罚。7教育管理思想(1) 夸美纽斯认为国家具有管理教育的最高权力,不应该将教育事业拱手让给教会和其他社会力量;(2) 主张国家设置督学,对全国的教育进行监督,以保证全国的教育得到统一的发展;(3) 主张建立统一的学校制度和学年制度,并从理论上阐述了班级授课制的作用和意义;(4) 对学校各类人员提出了不同的管理性规定;(5) 非常重视纪律和规章制度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夸美纽斯要求父母应该加倍的热爱儿童,要求国家更多的
21、关心儿童的成长。1、胎教 认为教育应当从胎儿时期就开始。孕妇的心理状态对胎儿的影响很大,如果孕妇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经常处于恐惧、愤怒、仇恨、悲哀、忧伤的不良情绪中,就会生一个怯弱的,易激动的婴儿,甚至可能造成死胎或生下孱弱婴儿。因此,孕妇的情绪要稳定,行为要谨慎、敏捷,生活要有规律。夸美纽斯在世纪前期就明确提出这个问题,实在难能可贵。 2、德育他认为“任何人在幼年时代播下什么种子,到他老年就要收获那样的果实” 。所以,他十分重视品德教育。特别强调培养儿童文明礼貌行为和良好的生活习惯,认为对幼儿不能只注意身体的养护和追求外表的装饰,而应当以虔诚、谦虚、善良的美德去塑造他们的灵魂。他认为德育还应
22、包括:节制、整洁、礼仪、尊老、不伤害他人、不嫉妒、质朴大方、爱劳动尤其要重视节俭和勤劳,这是一切品德的根基。他所概括的德育方面的教育已经涉及到生活的各个细节,以这种标准教育出来的儿童,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一个儿童在这样德性中学习初步知识,如基督所表现的那样将会受到上帝和人的称赞。 ”在德育方法上他重视榜样、教导、训练、惩罚、表扬等方法的作用。3、智育夸美纽斯为幼儿提出百科全书式的智育内容。他说:“应当把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中所当具备的一切知识的种子播植到儿童身上” 。儿童生活的前六年,是为以后学习打基础的时期,具有其相当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幼儿爱好活动,他的所有知识都通过感官获得。接受的课程是最
23、普遍、最通俗和最粗浅的实物课程。具体内容包括:(1)自然事物; (2)光和光学方面; (3)地理学方面; (4)时间和年代;(5)家务和家庭; (6)国家及有关知识。这样可以帮助幼儿通过感官积累对外部直接的初步观念;发展语言能力;训练手的初步技能。给他们打下各种科学知识的最初基础。 4、体育在体育中,他敢于向旧传统挑战 (西欧中世纪学校中没有体育) 。他提出:“健康的精神高于健康的身体” ;“一种愉快的心情就是一半健康” ;“精神快乐是人的生命源泉”。 婴儿出生后的主要问题是合理喂养,饮食要有营养。另外,要保证幼儿的身体健康,为此要求建立合理的生活制度。为儿童以后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打好基础。婴
24、儿应由母亲亲自哺乳;幼儿的食物应该是软的、甜的、易消化的,不宜吃刺激太强的食物;幼儿生活应有规律,情绪愉快;要给儿童充分活动、游戏的机会,利用玩具、音乐、看图画等促使他们活泼健康的成长。 5、游戏教育夸美纽斯重视游戏在学前教育中的意义。他指出,爱好活动、喜欢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儿童游戏的时候,智慧总是在紧张的活动,甚至可以得到磨练;游戏可以使儿童“自寻其乐,并可以锻炼身体的健康、精神的活泼和各种肢体的敏捷” 。儿童从游戏里可以学到许多日后所需要的有用事项。因此,他在论述幼儿的智育、语言发展、体育和德育时。都提到了要用游戏的方式进行教育。6、入学前准备夸美纽斯还认为,母育学校还应该为儿童做好上小学
25、的准备工作。首先,家长应以快乐的心情告诉儿童上小学将带来的愉悦,消除儿童对学校的焦虑感和恐惧感,唤起儿童对学校生活的向往。其次,要激发儿童的求知欲望,唤起儿童上学校学习的兴趣。再次,要培养儿童对学校和老师的信任感和敬爱感。7、教育原则(1)主动性原则在教育方法方面,他从唯物主义思想出发,强调儿童参与的主动性, “凡是儿童喜欢的东西,只要对孩子没什么坏处,就应当让他们从玩中得到满足。 ”他主张在实践中让儿童通过自己的体验、观察进行学习,如学光学,可以观察太阳、天空、日月星晨、天空、颜色、镜子等。他主张教育时要注意适合儿童的方式。孩子是好动的,他的活动不应加以限制,最好是以游戏方式进行。他认为这样
26、做一则,可以锻炼身体,使身体健壮起来;二则,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最后还可以使儿童身心都能灵活起来。他认为“教与学的活动是另人高兴的和愉快的一种纯粹的消遣和心智的爱好”这种思想到现在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2)循序渐进原则 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他认为从应当充分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情况进行,由近及远,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3)因材施教原则在教导儿童认知事物的方法上,夸美纽斯主张“不要把这类的教导精确地分配在某几年或某几个月” ,每个家庭有其自己的特殊情况,有自己的教育观点和方式,而每个幼儿也存在着个体差异性,他们的天赋能力不等同,要根据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来教育,让儿童在轻松愉快的环境
27、中健康成长,不要给儿童太大的压力,这样只会适得其反。 (4)直观性原则幼儿爱好活动,他的所有知识都通过感官获得。他以玩具、图片教育孩子,注重材料的直观性,还亲自为孩子编了世界图解 。这本书出版后译成多国文字,在这本书的影响下,各国也都为儿童编写了类似的儿童读物,对培育儿童德、智、体起着巨大作用。8、评价夸美纽斯把学前教育正式列入教育系统并且主张在家庭普遍实施的思想,引起了后来教育家们对幼儿教育的重视。他的学前教育思想总的说来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性,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使其科学性和合理性不够充分,同时在他思想中带有一定的宗教色彩,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剔除的。十五、1718 世纪
28、欧美主要国家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基本特征英国1、政府对本国教育基本不加过问,所有教育事务几乎都由教会团体来管理和实施;2、这一时期各级教育都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3、教育是为贵族和统治者服务的,形成典型的双轨制教育制度。法国1、政府对本国教育基本不加过问,所有教育事务几乎都由教会团体来管理和实施;2、各个教派在教育领域的竞争使得这一时期各级教育都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3、教育是为贵族和统治者服务的,形成典型的双轨制教育制度。德国1、德国各邦在重视经济发展的同时,开始注重教育的发展和改革;2、当地民众教育从教会垄断向国家控制快速转变;3、实科中学在德国各地兴起,反映新兴资产阶级和劳动者的呼声。俄国1、受
29、农奴制限制和教会阻挠,俄国教育特别是初等教育发展缓慢;2、贵族寄宿等级学校兴起,为俄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提供了人才基础;3、莫斯科大学的创建为俄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变革培养所需高级专门人才。美国1、殖民地时期:(1)教会控制和垄断各地教育,教育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2)各地教育具有强烈的殖民地色彩;(3)各地教育发展极不均衡。2、独立后:(1)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发展,并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促进本国教育的发展;(2)以立法与赠地相结合的方式来干预美国各州教育的发展;整体特征1、宗教团体和宗教势力发挥重要作用;2、国家开始重视教育发展并掌控教育领导权,普遍问题是初等教育设施简陋、教育质量不高。美国作为一个新
30、兴国家,注意向强国吸收经验,教育发展迅速赶上强国。3、社会阶层两极分化严重,主要国家的教育是典型的双轨制。十六、试析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1、教育目的:培养“自然人” ,主张通过特权教育使富人子弟放弃封号,实现理想社会。不具备实现的基础,是一种幻想。2、主张按照儿童的自然本性进行教育:进行“自由教育” ;“自然后果”教育;以乡村为学校,以事物为教材,拜自然为老师;按儿童的自然发展阶段教育;“自然宗教”的教育。名词解释:“自然人”: 卢梭在此所说的“自然人” ,并非自然状态中的原始人,而是社会状态中的自然人。不受传统束缚而率性发展的人;具有自身价值的独立实体;体脑发达,身心健康。十七、试
31、析卢梭教育思想对后世的影响1、卢梭的教育学说富有批判性、思辨性和哲理性,有些地方过于理想化。2、由于教育实践活动和教育经验的不足,他的教育思想一定程度上缺乏科学性。3、他的教育思想也有很多片面性和随意性,并为以后一些教育家所发展。如杜威的“教育即生长” 、 “儿童中心论”和“经验教学” 。十八、洪堡大学观的基本内容1、教育就是全面和谐地发展人的个性;2、科学是没有外在目的的探寻未知事物的研究活动;3、大学是“通过科学而完成教养”的场所;4、 “寂寞与自由”是学术生活的基本原则。十九、裴斯泰洛齐的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即要素教育)1、裴斯泰洛齐所提倡的和谐发展的教育,包括体育、德育、智育和劳动教育
32、。2、体育:最简单的“关节活动” 。体育与智育相结合,相联系。3、德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关键问题” ,强调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强调道德实践。教育途径主要有教育者的感化、示范和学生的练习。4、智育:传授知识和发展能力的双重任务,扩充初等学校的教学内容。5、劳动教育:重视劳动教育,注意劳动教育与体育的相互促进的作用。名词解释:要素教育论: 初等学校的教育教学要从最简单的,最基本的要素开始,逐渐转到日益复杂的要素,循序渐进促进人的和谐发展。二十、 “教育心理学化”思想名词解释:教育心理学化:是使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编制适合儿童学习心理的规律。要求教育的目的和教育的理论指导置于儿童本性发展的自然法则这一基
33、础上,实现教育内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心理学化,让儿童成为自己的教育者。 二十一、裴斯泰洛齐的初等教学法1、语文教学,应遵循三个步骤:“发音教学,或语言器官的训练” ;“单词教学,或关于单个事物的教学” ;“语言教学” ,使学生“正确表述熟知的事物及其有关知识” 。2、算数教学,最直接目的是获得“清晰概念” ;借助具体实物;心算与笔算相结合。3、测量(初步几何、制图)教学:从最简单要素开始。4、地理教学:由远及近;学习地理知识与学习其他自然知识相结合;由塑造模型过渡到使用地图。第三编 现代教育二十二、罗素的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1、教育目的观: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把儿童看作目的,而不是手段;学校教育应该
34、统筹兼顾学生的“品性”和“知识”两个方面。2、品性教育:幼儿期是进行品性教育的最佳期;他指出, “在我看来,以下四种特性的结合便可构成理想品性的根据:活泼、勇敢、敏感和理智” 。3、知识教育三个阶段:(614 岁)普通初等教育时期 (1418 岁)中等教育时期(1822 岁)高等教育时期二十三、杜威“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概念的含义1、教育即生活杜威认为,教育就是儿童现在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他说: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因此,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 。教育就是要给儿童提供保证生长或充分生活的条件。2、学校即社会杜威认为,既然教育是一种
35、社会生活过程,那么学校就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他强调说,学校应该“成为一个小型的社会,一个雏形的社会。 ”在学校里,应该把现实的社会生活简化到一个雏形的状态,应该呈现儿重现在的社会生活。但是, “学校即社会”并不意味着社会生活在学校里的简单重现。名词解释:教育: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 ;教育即经验的持续不断的改造。教育是生长:杜威主张教育为当下的生活服务,主张教育即生活,由于生活是一个发展过程,生长过程,所以教育也是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杜威把求知的过程与知识本身看成同等重要。认为教育就是促使儿童主动去经验一切事物,从而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他十分重视儿童亲身经历的活动,认为只有通过亲自去做,
36、儿童获取的知识才是自己的知识。反省思维:指对某个经验情境中的问题进行反复的、严肃的、持续不断的思考,其功能在于求得一个新情境,解决困难、排除疑虑、解答问题。二十四、杜威的教育目的观1、教育目的观的特征:现时性、内在性、多元性、过程性。2、教育目的:实现民主主义。3、原因:基于对教育过程本质的认识;教育过程所具备的个人与社会因素融合的特征,是实现民主主义的有效工具;教育是社会进步和改革的最基本、最有效的工具。二十五、教育性教学的具体含义1、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的养成,也就是说,教育必须形成学生一定的道德观念和道德品质,使之成为完善的人。2、进行道德教育就必须进行教学,知识和道德具有直
37、接的联系。3、道德通过教育才能产生实际作用,而教学是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二十六、赫尔巴特的教学形式阶段理论在追儿童活动心理学认识的基础上,赫尔巴特提出教学阶段理论,包括四个阶段:明了阶段、联想阶段、系统阶段、方法阶段。二十七、赫尔巴特课程理论的主要内容1、首先,赫尔巴特主张课程内容的选择要与儿童的经验和兴趣相一致,课程内容必须与儿童的日常生活经验保持密切联系,课程的教学应使用直观教材。他把兴趣分为两类、六种。经验的兴趣:包括经验的兴趣、思辨的兴趣和审美的兴趣;两类同情的兴趣:包括同情的兴趣、社会的兴趣和宗教的兴趣。2、赫尔巴特根据统觉原理,主张课程的安排应当使儿童能够不断地从熟悉的材料逐渐过渡
38、到密切相关但还不熟悉的材料。他还为课程设计提出了两个原则,即“相关”原则和“集中”原则。3、再次,赫尔巴特根据其儿童年龄分期,提出了课程的程序。二十八、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1、明确提出教育学的科学性问题。他在哲学的基础上建立起了教育目的论,在心理学的基础上建立起了教学理论,在伦理学的基础上建立了道德教育理论,从而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2、第一次明确提出“教育性教学”的思想。阐明了教育教学之间的联系。从而使道德教育落实在学科教学的坚实基础上,也使学科教学具有了道德教育的任务,成为教育的基本原则,推进了教育理论的发展。3、提出形式教学阶段理论。他将教学过程分为清楚、联想、系统和方法四个阶段。其中“清楚”是指清楚、明确地感知新教材;“联想”是指学生通过一定形式的练习与作业,把系统化了得知识运用于实际,检查是否正确理解和掌握了所学的新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