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古代人物文化性格研究,第五讲:中国人的生死观,慷慨赴燕市,从容作楚囚。 引刀作一块,不负少年头。,美国现代作家、哲学家菲力蒲劳顿和玛丽一路易丝毕肖普在合著的生存的哲学里写道: “死是人无法避免的事件。古往今来,许多哲学家确实让死亡问题占据了中心位置,在某些人看来,如果哲学不能帮助自己与可怕的不可避免的死亡达成和解的话,它至少可以帮助自己去了解死亡,因此,他们对死亡问题进行反思。”,我们的问题是:,理解了没有?和解了没有?,马克思说,死是高居于人生之上对着人生的狞笑。“死似乎是对特定的个体的冷酷无情的胜利”。 这断语虽然因为用了“似乎”的字样,给人一些不确定的意味,但出现在句子中的“冷酷无情
2、”一词,却足以显示死留给马克思的印象肯定是十分狰狞的。,恩格斯对死的态度则稍有不同,他对人的不可避免的死亡表现得比较坦然 恩格斯说:“生命总是和它的必然结果,即始终作为种子存在于生命中的死亡联系起来考虑的。”“生就意味着死。”,古人的生死观,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通“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
3、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孟子 告子上,古人的生死观,“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 庄子至乐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所不尽。” 司马迁,陶渊明:形影神赠答诗,大钧无私力,万理自森著。人为三才中,岂不以我故!与君虽异物,生而相依附。结托既喜同,安得不相语!三皇大圣人,今复在何处?彭祖爱永年,欲留不得住。老少同一死,贤愚无复数。日醉或能忘,将非促龄具!立善常所欣,谁当为汝誉
4、?甚念伤吾生,正宜委运去。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李白拟古,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月兔空捣药,扶桑已成薪。白骨寂无言,青松岂知春。前后更叹息,浮荣何足珍。,袁枚:答彭尺木进士书,夫有生有死,天之道也。养生送死,人之道也。今舍其人道可知,而求诸天道之不可知,以为生本无生,死本无死,又以生有所来,死有所往。此皆由于贪生畏死之念萦于胸而不释,夫然后画饼指梅,故反其词以自解也 来书云,生死去来,不可置之度外。尤谬。天下事有不可不置之度内者:德之不修,学之不讲是也。有不可不置之度外者,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是也。若以度外之事而度内求之,是即出位之思,妄之
5、至也。,名人之死,屈原 跳江 嵇康刑戮 陆机刑戮 曹操卖履分香 金圣叹 刑戮 马克思读书而死 恩格斯焚尸撒灰,陈 亮:念奴娇 登多景楼,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凭却江山,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瞿秋白的最后一张照片,夕阳明灭乱山中,落叶寒泉听不穷;已忍伶俜十年事,心持半偈万缘空。 瞿秋白,韦应物: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夹水苍山路向东,东南山豁大河通。 寒树依微远天外,夕阳明灭乱流中。 孤村几岁临伊岸
6、,一雁初晴下朔风。 为报洛桥游宦侣,扁舟不系与心同。,郎士元酬王季友秋夜宿露台寺见寄,石林精舍武溪东,夜扣禅关谒远公。月在上方诸品静,心持半偈万缘空。秋山竟日闻猿啸,落木寒泉听不穷。惟有双峰最高顶,此心期与故人同。,杜甫:宿府,清秋幕府井梧寒, 独宿江城蜡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 中天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 关塞萧条行陆难。 已忍伶俜十年事, 强移栖息一枝安。,培根:随笔选,人心中有许多种感情,其强度足以战胜死亡仇忾压倒死亡,爱情蔑视死亡,荣誉感使人献身死亡.。盛大的痛苦使人扑向死亡。,陈继儒:小窗幽记,贫贱之人,一无所有,及临命终时,脱一厌字。富贵之人,无所不有,及临命终时,带一恋字
7、。脱一厌字,如释重负;带一恋字,如担枷锁。,周作人:唁辞,死总是很可悲的事,特别是青年男女的死。虽然死的悲痛不属于死者而在于生人。照常识看来,死是还了自然的债,与生产同样地严肃而平凡,我们对于死者所应表示的是一种敬意,犹如我们对于走到标竿下的竞走者,无论他是第一者,或是中途跌过几交而最后走到。,挽联集萃,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 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左宗棠) 季子敢言高,仕未在朝,隐未在山,与吾意见偏相左; 藩臣多误国,进不能攻,退不能守,问他经济有何曾.,挽联集萃,国之将亡必有(妖孽,左传); 老而不死是为(贼,论语).(章太炎挽康有为)保障共和,应与松坡同不朽; 宣传欧化,不因南海让当仁(蔡元培挽梁启超)事业本寻常,胜固欣然,败亦可喜; 文章久零落,人皆欲杀,我独怜才(杨度挽梁启超),挽联集萃,新文化中旧道德之楷模; 旧伦理中新思想之师表.生为学术,死为学术,自古大儒能有几;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至今国士已无双(台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