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六章 小说的题材和形态,第一节 “现代小说家”的当代境况一、著名小说家的情况 中断:沈从文 茅盾 张爱玲 徐訏 钱钟书 废名 师陀 改造过度:巴金 张天翼 努力融入适应:艾芜 沙汀 政治受挫:丁玲 萧军 路翎,第六章 小说的题材和形态,第二节 题材的分类和等级 一、什么是题材?什么是当代的题材决定论?在当代题材具有特殊而又重要的关系,被认为是关系到文学反映社会生活本质的“真实程度”,关系到“文学方向”的确立的重要因素。在左翼看来,选取何种生活现象作为创作的题材,关系到创作的等级和优劣。另有毛泽东的所谓“表现新的世界和新的任务”,赞美和歌颂“工农兵和革命群众”。何其芳指出:文艺要优先为工农兵以
2、及干部服务为主。 二、题材等级的明确区分职业身份:工人 农民 军人 革命群众 革命干部 领袖人物知识分子 小资产阶级 市民 类型:工业题材 军事题材 军队题材 农村题材 时间:历史题材 现实生活题材这些不同题材类型被赋予不同的价值等级和优劣,以主要/重要题材和次要/非重大题材的概念来区别定级。,Transitional Page,第二节 题材的分类和等级,三、题材之间优劣 工农题材优于知识分子和非劳动人民的题材 重大政治斗争优于家务事儿女情、私人生活 现实的重大政治任务优于逝去的历史 中共领导的革命历史优于其他历史事件 对于行动和斗争的直接描写优于内心及感情的书写刻画 讨论:50年代的农村题材
3、和20年代乡土小说的不可替代性?在突出的逻辑之下,被遮蔽和压抑的领域?优劣的分野之下标准和理由是什么?重构历史的需要和政治需要之间的关系? 四:题材决定论与当代小说 胡风与反题材决定论/这一规则对当代小说的抑制和影响/革命历史题材和农村题材小说的畸形繁荣,第三节 当代小说的样式,1、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的繁荣 长篇小说 多关注逝去的历史。全景式反映大时代 从内容到篇幅都能满足作家企图阐释历史,鸿篇巨制的创作愿望,实现自己展现革命和历史风云的整体全景,自己对历史的独特理解。 到了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出现了大量的长篇小说,主要是为建国十周年献礼,出现了众多体现这一时期水准的长篇小说。 如:79页
4、短篇小说 多关注现实生活。截取具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片段和横截面,以小见大,以部分暗示整体,能够迅速、敏捷地反映生活,对现实反映快捷,对政治的配合也比较及时。从另一个侧面来达到反映“整体”和“本质”的总的目标。出现了短篇小说家的名词。 思考:短篇小说的现代性问题?赵树理的民间传统中的故事与通俗?,第四节 类型单一化趋向,第四节 类型单一化趋向,1、现代小说与当代小说创作的比较 现代小说:类型 语言 题材 视角 风格上多样和差异 当代小说:统一/单一 趋同 风格单调 多样性不足(例如都市,市民日常生活,幽默、讽刺、摩登女性、爱情) 2、当代小说的戏剧化 左翼:“只有人的行动才能表现人的本质”,文艺需
5、要写矛盾斗争和重大的社会问题事件。 这种观念影响了当代小说的叙事和表达,形成了设计对立的人物冲突,“戏剧化”观念的小说模式,并对其他形态的小说形成挤压。因而写典型任务,写矛盾冲突,设计有波澜的情节线索,情绪上要热烈宏伟,写作的角度要冷静,宏观而又写实,这些写法成为主流,成为衡量小说价值的主要尺度。 诗化和散文化的小说发展空间不大。复杂的矛盾的心理状态被认为是不正确和不健康。 3、小说类型单一化 人物形象高大全/生活形态尖锐复杂化/情绪风格高亢雄伟浓烈,第七章 农村题材小说,一、农村题材小说的基本情况 1、作家人数与创作的数量都是所有题材之首这与文学界的上层对这一题材的强调有关系,尤其强调作家要
6、表现“现实斗争”,关注中国社会面貌的“深刻变化”,比如农村进行的政治运动和中心事件,比如农业合作化,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农村的两条道路的斗争,成为农村题材小说重心。 (现代文学的乡土小说则是以乡村的自然宗法秩序,日常生活,社会风习,人伦关系等,很大程度上不再是重点描写的对象) 2、叙事学角度的变化作家在叙述角度和口气上以及立场、观点、感情上,要与表现对象一直,而不是高高在上的口气。以赵树理为榜样,以及要与大众的立场和方法相结合。这种作法限制了关于农村小说写作的叙述的规范,窄化了作家的农村体验和描述的视点。,Transitional Page,3、农村题材的南北差异北方农村生活题材的作品得到了
7、较高的评价,占据“当代”农村小说的主流。这是解放区农村小说传统的延续。 北方农村题材作家:以赵树理、马烽为主的山西作家,山药蛋派。(“本地人”角度挖掘农村“传统”中具有生命力的素质,启蒙的意味和超越性眼光表现农村的“现代化变革”和“新人”的出现,以及旧的伦理关系和秩序的调整与重建,在叙事上推崇“话本”“说书”的民间资源)以柳青、王汶石等的陕西作家。(先进人物的塑造更富有浪漫理想色彩,具有表现“时代精神”和“历史本质”的野心,注重新的价值灌输,叙事上更注重西方和中国新文学中的“现实主义传统”)李准:受到赞扬,但存在阐释和图解政策的普遍模式。周立波:通过特定地域的乡村日常生活来展开。对农村内部的冲
8、突持有一种比较宽厚和同情的态度。常有乡村的人情风俗,自然风光,另他的叙述的口气和语调比较幽默和风趣,有乡村生活特定的美感和趣味。,第二节 赵树理和山西作家,一、赵树理及山药蛋流派的争议 何谓“文学流派”?赵树理及山西的农村作家们可以称之为一个流派吗?“山药蛋派”和“山西作家群”的说法来源: 地域共同性、题材上的农村共同性、写实风格的面貌、重视故事性、多采用方言土语、情感立场上的民间性、注重小说社会功能 二、作家介绍 赵树理 小说等同于革命工作,试图打通新文学与农村民众之间的隔膜,突出小说的教诲功能。登记锻炼锻炼套不住的手三里湾罗汉钱实干家潘永福 马烽 西戎 束为 孙谦 解放前后赵树理的变化:
9、不如解放前那样泼辣活泼,因为解放区的文学环境对作家则更加包容,解放后激进的政治运动对传统的农村的冲击和摧毁,那种作家们曾经建立在对乡村传统、民间文化的体认基础上的社会文化想象受到了抑制和改变,这一点引起了作家们尖锐的不安,这种不安来自被冲击改造后的农村并不是作家们认同和理想中的。,Transitional Page,第三节 赵树理的评价史 一、解放前的经典化努力周扬:创作前已经相当成熟的作家,新颖独创的人民大众艺术家,杰作,毛泽东文艺思想上的重大胜利1946年8月:解放区的文艺座谈会上提出了赵树理方向和旗帜1949年文艺从书中,赵树理被安排在特殊重要的地位上。二、解放后的去经典化的努力榜样,但
10、是有很多缺点的榜样。过多的表现了农民的缺点,和农村落后的一面。不善于创造英雄的形象。对于农村内部的阶级斗争和两条路线的斗争表现不够尖锐,没有达到应有的深度,对农民的革命性的一面表现比较少,对于矛盾的解决的表现比较的简单化的处理。1957年因赵树理对农村的激进运动提出质疑,受到批判。1959年赵树理因为锻炼锻炼“歪曲社会主义农村”受批判。1960年代激进、浪漫主义运动的低潮,赵树理在现实主义深化的思潮中价值重新被开掘出来。但文革中再次受到攻击。1980-1990年代,赵树理文学的独特内涵和时代价值重定位。,第四节 柳青的创业史,一、 柳青 陕西长安县皇埔村 参与了农村的合作化的运动。他把50年代的农村变革提高到民族的高度,他意识到他是在面对一场历史性的巨变,而他是历史的记录者。 二、创业史梁生宝:这个“新人”是新型的农村农民,塑造很成功小说人物内容:对农村各阶层的心理动向和阶级冲突,向历史深处延伸和挖掘,生活体验的书写比较深入。效果:广阔而又深入的的体现了当时土改时的农村,是现实主义深化的表现,比起当时图解阐释政策的浅显作品,该小说在内容形式和政治意义上有较为高度的整合和统一创作特点:全知叙事视角 提炼后的口语 夹叙夹议 重视人物的心理和情感的描写 注重典型形象的塑造 注意小说文本表现出的历史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