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重点知识点

1 / 31中医诊断学考点精要表 1 - 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朝代 医家与著作 特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一是在诊断方法上涉及望神、察色、闻声、问病、切脉等内容;二是认为诊断疾病必须结合病者的内、外因素加以考虑;三是从理论上对辨证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四是贯穿了诊病与辩证相结合的诊断思

中医诊断学重点知识点Tag内容描述:

1、人的姓名、居址、病状以及方药等东汉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是辨证论治的创始人西晋 王叔和脉经 分述三部九侯,寸口,二十四脉象,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晋代 葛洪肘后备急方对天行发斑疮(天花) 、麻风等传染病,基本上能从发病特点和临床症状上作出诊断。
是对黄疸病人作实验观察的早期记载南齐 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隋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是我国第一部论述病源与病候诊断的专著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备急千金翼方唐王超水镜图诀 食指络脉诊法(小儿指纹诊法)的创始人,是由灵枢经脉 “诊鱼际络脉法”发展而来宋 陈无择(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是病因辨证理论与方法比较完备的著作崔紫虚崔氏脉诀 是以浮沉迟数为纲,分类论述 24 脉南宋施发察病指南 诊法的专著,并绘脉图 33 种,以图来示意脉象元 敖氏点点金 金镜录分 12 图,为论舌的第一部专著,后经清杜清碧增补为 36 图,即为现在所见的敖氏伤寒金镜录戴起宗脉诀刊误集解 对脉学颇有贡献滑寿诊家枢要 为脉诊的专著,载脉 29 种刘昉幼幼新书 论述指纹在儿。

2、浅蓝 浅红 颗 粒:无有,非特异性特异性 胞 核 大小 (巨核细胞相反)核 型: 规则不规则染色质: 细致疏松粗糙密集紧缩成块 核 仁: 有无核 膜: 不明显明显 核浆比 大小 (巨核细胞相反)4、粒红比值的定义:粒细胞系统各阶段总和与有核红细胞系统 (成熟红细胞除外) 总和之比。
正常值: 24 : 15、造血干细胞既可产生和自己功能相同的细胞,又能产生造血祖细胞及各种不同系列的血细胞。
造血干细胞的特点: 高度自我更新能力 多向分化能力6、骨髓增生程度的分级(1-10%)(0.5-1%)(5 个月)(3) (成人)剧烈活动或劳动(4)严寒、暑热(1)急性感染,化脓性细菌感染(2)严重损伤、手术、急性心梗(3)急性中毒,如有机磷农药(4)急性大出血(5)急慢性白血病及恶性肿瘤1)特殊感染:如伤寒、副伤寒、流感等(2)慢性理化损伤:如射线、化疗药物(3)慢性中毒: 如铅、苯、汞(4)脾功能亢进所致的血细胞减少(5)再生障碍性贫血病14、核左移 核右移正常血象:杆状核细胞与分叶核细胞之比约为 1:13核左移:周围血中杆状核粒细胞增多常见于严。

3、籍 开始记录病人的姓名、居址、病状以及方药等东汉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是辨证论治的创始人西晋 王叔和脉经 分述三部九侯,寸口,二十四脉象,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晋代 葛洪肘后备急方对天行发斑疮(天花) 、麻风等传染病,基本上能从发病特点和临床症状上作出诊断。
是对黄疸病人作实验观察的早期记载南齐 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隋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是我国第一部论述病源与病候诊断的专著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备急千金翼方唐王超水镜图诀 食指络脉诊法(小儿指纹诊法)的创始人,是由灵枢经脉 “诊鱼际络脉法”发展而来宋 陈无择(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是病因辨证理论与方法比较完备的著作崔紫虚崔氏脉诀 是以浮沉迟数为纲,分类论述 24 脉南宋施发察病指南 诊法的专著,并绘脉图 33 种,以图来示意脉象元 敖氏点点金 金镜录分 12 图,为论舌的第一部专著,后经清杜清碧增补为 36 图,即为现在所见的敖氏伤寒金镜录戴起宗脉诀刊误集解 对脉学颇有贡献滑寿诊家枢要 为脉诊的专著,载脉 29 种刘昉幼幼新书。

4、曾患过的主要疾病。
如素体肝阳上亢者,易中风;患有癫狂病者,常因精神刺激而复发。
(问小儿:预防接种、传染病及传染病接触史。
)E 起病 F 十 问 歌 (明 张景岳)G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H 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
I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J 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K 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从起病到此次就诊时疾病发生、发展及治疗的全过程(病变过程、诊治过程、现在症状) 。
L2、 现在症状(9):寒热、汗、疼痛、头身脘腹、耳目、饮食口味、睡眠、二便、妇女。
A 问寒热恶寒:病人有寒冷的感觉,虽覆被加衣近火取暖仍不能解其寒。
发热:病人体温升高或体温正常,全身或局部有发热的感觉。
但寒不热:病人但感畏寒而无发热。
特点:病人常自觉怕冷,但加衣近火可缓。
但热不寒:病人但感发热而无怕冷感觉。
见于里热证。
名称 表现类型 临床意义恶寒重,发热轻 外感寒邪发热重,恶寒轻 外感热邪恶寒发热(外感表证)发热轻,恶风自汗 太阳中风证久病体弱畏寒,脉沉迟无力(沉主里,迟主寒) 虚寒,久病阳气虚衰但寒不热(里寒) 新病脘。

5、淳如意 创“诊籍”4、东汉 张仲景伤寒论创六经辨证,概念清楚,层次分明5、东汉 华佗中藏经论症、论脉、论脏腑寒热虚实,甚为精当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6、西晋王叔和脉经为我国最早的脉学专著7、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是我国第一部病源诊断的专著8、元朝敖氏点点金 金镜录为论舌的第一部专著9、明朝张景岳景岳全书10、明朝李时珍濒湖脉学11、清朝林之翰四诊抉微四诊并重,色脉并重第二节 中医诊断学的范围与原则一、审察内外必须从整体上进行多方面的考察,而不能只看到局部的表现。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2、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二、辨证求因病证结合,以证为主三、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法则“证”和“症”和概念“证”指的是一组症状群,这类症状具有相同的性质,或由某一共同的病机所引起。
辨证就是对疾病的本质作出决定如:痰热壅肺证 肾阴虚证 卫分证三、四诊合参四诊并重,不可偏废第三节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一)四诊:是中医诊察收集病情的基本方法望诊察病人的神、色、形、态闻听声音、嗅气味问询问有关疾病的情况切诊脉和按诊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二)八纲(三)辨证:对表现出来。

【中医诊断学重点知识点】相关DOC文档
《中医诊断学》背诵知识点46476.doc
《中医诊断学》背诵知识点.doc
中医诊断学重点知识点.doc
标签 > 中医诊断学重点知识点[编号:89016]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