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寒冷的腊月的夜里,穆旦,穆旦生平,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著名爱国主义诗人、翻译家。出生于天津,祖籍浙江海宁袁花。曾用笔名梁真,与著名作家金庸(查良镛)为同族的叔伯兄弟,20世纪80年代之后,许多现代文学专家推其为现代诗歌第一人。,笔名的由来,1934年查良铮将“查”姓上下拆分,“木
语文长春版九年级上金黄的稻束ppt课件Tag内容描述:
1、。
,诗歌往往借意象表达情感与思想,无论是古诗还是现代诗歌。
李白的床头明月抒写着思乡之情;杜甫的花溅泪、鸟惊心传达着忧国之痛;徐志摩将怀念之情寄托在康河的柔波里;戴望舒把惆怅、彷徨融进幽深的雨巷。
这就是诗歌的特点,用意象构织意境,用意境传达思想感情,具有朦胧的美。
,诗歌的意象,阅读诗歌,找出意象,(寒冷的腊月的)夜里 (北方的、枯干的)田野 (冻结的)小河 (古老的)路 (堆着沙土的)窗 (低矮的)小街 (泥草的)屋顶 (旧了的)镰刀、锄头 (飘落的)雪花 ,这些意象让你联想到什么?,写作背景,1941 年,中国处于抗战最激烈的阶段,中国土地大片被日本占有,此时的中国正是灾难最深重的年代。
,“借一景喻民族”,,这些意象构成中国北方农村的景象,意境却是荒芜、冷寂、压抑、古老、固化作者正是“借一景喻民族”,这北方的农村正是我们饱经沧桑的苦难民族的象征,是古老而灾难深重的中国的象征。
,诗人创作风格,穆旦不是悲观主义者,他是一个早慧而且早熟的 诗人,在20 世纪40 年代以二十多岁的。
2、曾获全国诗集奖和全军八一奖,1998年获首届鲁迅文学奖,系新边塞诗的代表人物。
同时也是当代中国最具个性魅力和文学气质的优秀作家。
,“我?我天下无敌因为我唯一的敌人就是自己。
”-稀世鸟代后记“我推重贾平凹的散文,也非常看重他的才华,这并不妨碍我肯定和爱自己的才华”,在当代散文诸家中,周涛的散文创作一直有着卓然一家的独特魅力,这种魅力无疑是周涛独特个性的具体显现。
从某种程度上说,作家独特的个性应当被看作是作家的精神生命。
现实生活中的周涛给人的总体印象是,自我欣赏、自我钦佩、自吹自擂、嬉笑怒骂、狂态毕露而又顽皮幽默,甚至时常会来点儿恶作剧,但这些不但不令人生厌,反而常常显得十分真率可爱。
他对悲哀、忍耐、不思反抗、奴性十足又保守顽固的国民性的叹惋与憎恨,及其对凶猛强悍、自由无羁的精神气质的向往,让人分明又觉出他对汉文化的深广忧思和对变革民族精神的殷切期待。
而那种独立边陲、天马行空的身姿,与他内心深处的孤独、感伤、悲哀和凄怆,更是使人真切地触摸到了一个精神独行者颤动的灵魂。
,整体感知,周涛笔下的马与其它动物相比具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来揭示巩乃斯的马的特点的?,。
3、受审,他背井离乡到处流浪。
后因妻子病重,冒险回家而被捕入狱。
贫困的岁月,流浪的生活,监狱的禁闭,以及和各种各样人物的接触,大大丰富了他的创作题材。
于是,他在狱中开始以“欧.亨利”为笔名写短篇小说。
一生创作了300多篇短篇小说和一篇长篇小说,代表作有麦琪的礼物警察和赞美诗最后的藤叶 等。
他的作品以轻松幽默的笔调,描写大都市里小人物的不幸命运和美好品质,揭露上层社会的无耻与专横腐败。
艺术上精于构思,往往有曲折的情节和出人意料的结尾,使人回味无穷。
,掌握下列词语,馈(ku)赠 抽噎(y) 吝(ln)啬(s) 鹌(n)鹑(chn) 晦(hu)涩 相形见绌(ch) 忐(tn)忑(t)不安 白皙(x) 玳(di)瑁(mo) 啜(chu)泣,1.得拉冒着落个吝啬的恶名,从掂斤拨两的交易中凑了一块八角七分钱是为什么?暗示了德拉的家境如何?,课文以时间先后为序、以德拉为中心叙事,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22) 德拉为丈夫买礼物。
第二部分:(23-44) 杰姆。
4、位。
回国后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
1960年后在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讲授英美文学至今。
1949年出版诗集:1942-1947,成为“九叶”诗派中一位重要女诗人。
,郑 敏,郑敏是在冯至的引领下与里尔克的诗结下一生的情缘。
她嗜读里尔克的诗,特别是对里尔克的名作豹更是情有独钟。
她与里尔克一样,总是从日常事物引发对宇宙与生命的思索,并将其凝定于静态而又灵动的意境里。
每一个画面都仿佛是一幅静物写生,而在雕塑般的意象中凝结着诗人澄明的智慧与静默的哲思,建国前写的金黄的稻束就是这样的作品。
,九叶诗派,九位诗人分别为曹辛之(杭约赫)、辛笛(王馨迪)、陈敬容、郑敏、唐祈、唐湜、杜运燮、穆旦和袁可嘉。
他们于1981年出版了九叶集,因此被称为九叶诗人。
,九叶诗派,它们强调反映现实与挖掘内心的统一,诗作视野开阔,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历史感和现实精神。
在艺术上,他们自觉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派的结合,注重在诗歌里营造新颖奇特的意象和境界。
他们承接了中国新诗现代主义的传统,为新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九位诗人分别为曹辛之(杭约赫)、辛笛(王馨迪)、陈敬容、郑敏、唐祈、唐湜、杜运燮、穆旦和袁可嘉。
5、郑 敏,九叶诗派,九位诗人分别为曹辛之(杭约赫)、辛笛(王馨迪)、陈敬容、郑敏、唐祈、唐湜、杜运燮、穆旦和袁可嘉。
他们于1981年出版了九叶集,因此被称为九叶诗人。
,九叶诗派,它们强调反映现实与挖掘内心的统一,诗作视野开阔,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历史感和现实精神。
在艺术上,他们自觉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派的结合,注重在诗歌里营造新颖奇特的意象和境界。
他们承接了中国新诗现代主义的传统,为新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1.作者借稻束来赞美什么? 2.本诗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朗读金黄的稻束,母亲,1、象征手法 2、联想丰富,稻束和母亲二者来回闪动,融入了深深的沉思。
,本文的写作特点,欣赏理解:,1.怎样理解前两行诗句? “站”运用拟人修辞,写出了稻束挺立秋天田野的身姿,是收获的见证和象征。
,2.“皱了”和“美丽”并列有什么含义?“疲倦”“皱”写出了母亲的辛勤和衰老; “美丽”写出了母亲精神伟大,意志的坚韧。
,收获日的满月在高耸的树巅上,暮色里,远山围着我们的心边, 勾勒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写了收获后黄昏的景色,大地无比宁静、饱满、透明,“暮色”“远山”“满月挂在树巅”等勾勒。
6、诗的意象和语言的美)与“思”(对人类存在的思索)融合在一起的?,诗人以“金黄的稻束”为起点,将收割后的疲倦和静默、母亲和人类历史活动的意义联系起来,因而具有一种更为感人的力量。
在具体写法上,诗人并没有在字面上将“金黄的稻束”直接比为“母亲”,或是直接比为“雕像”,而是在这两者之间来回闪动,展开联想和沉思。
它们在诗中同时存在,相映成辉。
,读文章,整体感知,读后,黄昏收割过的田野里“金黄的稻束”这一意象像静默的雕像一样令人难忘,而母亲的疲倦、母亲的无言的坚忍和美丽又激起我们对历史和生命的无尽的沉思。
值得称道的还有这首诗的语言,它们不仅很美,而且富有雕塑的质感和深长的意味。
,读文章,整体感知,3、这首诗有着意象的跳跃,意象的重叠,但为何不给人零乱、费解的感觉?,这得益于诗人意象创造的技巧圆熟,尤其是组织得非常和谐。
它在跳跃的地方都作有机的过渡,用一根无形的线索把数个意象贯串起来。
诗的前两行写大自然的“稻束”,一个跳跃,却又写起了“皱了的美丽的脸”的“疲倦的母亲”。
从稻束到母亲,是两个意象的重叠,但其中用“我想起我看见”作了暗过渡,所以虽然跳跃,却不感突兀。
在省略中我们能感到诗人。
7、索)完美的融为一体的。
,简介诗人 郑敏是抗战后期崛起的大后方学院派青年诗人中的一位。
她与杜云燮、穆旦等属于昆明湖畔的一组,被称为和谐的“三重奏”,“杜云燮比较清俊”,“穆旦比较雄健”,“而郑敏最浑厚、丰富”。
,问题探究,1、“金黄的稻束”象征着什么?“金黄的稻束”,不仅是指自然意义上的稻束,而是诗人的心灵与田野里伫立的稻束神秘的契合交感后,超越了物象的实体,而产生的一个象征。
它首先是收获的象征,进而诗人把它与创造此丰收成果的劳动者的形象自然地联系起来了,而作为孕育者和劳动者的母亲便是其中的典型,成为诗人表达敬意的对象。
,2、诗人是如何将“诗”(诗的意象和语言的美)与“思”(对人类存在的思索)融合在一起的? 诗人以“金黄的稻束”为起点,将收割后的疲倦和静默、母亲和人类历史活动的意义联系起来,因而具有一种更为感人的力量。
在具体写法上,诗人并没有在字面上将“金黄的稻束”直接比为“母亲”,或是直接比为“雕像”,而是在这两者之间来回闪动,展开联想和沉思。
它们在诗中同时存在,相映成辉。
,读后,黄昏收割过的田野里“金黄的稻束”这一意象像静默的雕像一样令人难忘,而母亲的疲倦、母亲的无言的坚忍和美丽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