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真题:从三国鼎立到南北朝对峙(2015山东济宁市 B)2认知和探究历史地图,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右图反映的是( )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2015广东深圳市)5图 1 中,序号所代表的政权名称依次是( )图 1A魏、吴、蜀B魏、蜀、吴 C吴、蜀、魏D蜀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从三国鼎立到南北朝对峙单选题北师大版Tag内容描述:
1、中考真题:从三国鼎立到南北朝对峙(2015山东济宁市 B)2认知和探究历史地图,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右图反映的是( )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2015广东深圳市)5图 1 中,序号所代表的政权名称依次是( )图 1A魏、吴、蜀B魏、蜀、吴 C吴、蜀、魏D蜀、吴、魏 (2015广西玉林)4右边的示意图是( )A春秋争霸图B赤壁之战图C人口南迁图D三国鼎立图(2015湖北襄阳市)11著名典故“三顾茅庐”源自东汉末年。这位曾住在茅庐里的历史人物是( ) A曹操B刘备C诸葛亮D孙权(2015湖南郴州)4阅读右图,找。
2、单选题:从三国鼎立到南北朝对峙单项选择题1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占据河南一带的曹操实力不断增强,一心想统一北方,他遇到的主要军事对手是( )A刘表B孙权C刘备D袁绍2曹操军队以少胜多、大败袁绍军队的官渡之战发生于哪一年( )A200 年B208 年 C220 年 D222 年3曹操以少胜多,奠定了统一北方基础的战役是( )A赤壁之战 B官渡之战C巨鹿之战 D牧野之战4著名的典故“三顾茅庐”出自于东汉末年,这位曾住在茅庐里的历史人物是( )A曹操B刘备C孙权D诸葛亮5 “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 ”林俊杰的歌曲曹操深受大家喜爱。那么,。
3、材料题:从三国鼎立到南北朝对峙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三国志诸葛亮传请回答:(1)这是诸葛亮对什么时候形势的分析?(2) “跨州连郡者”指的是什么?(3)诸葛亮在文中提出了什么样的谋略?产生了怎样的历史作用?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
4、 最新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7 课从 三国鼎立到南北朝对峙教案从三国鼎立 到南北朝对峙 三国鼎立 案例说明 对应教材“曹操统一北方”和“三国鼎立”两子目,旨在使学生按照时序学 习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历史 ,以突破教学重点 ,即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在此基础上 ,为解决教学难点作好准备 ,使学生通过对三国鼎立历史的学习 ,认识到三国属于局部统一 ,鼎立局面的形成促进了边。
5、名校名 推荐 中考真题:从三国鼎立到南北朝对峙 ( 2015 山东济宁市 B) 2认知和探究历史地图,从中提取有效信息, 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 右图反映的是()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2015 广东深圳市)5图 1 中,序号所代表的政权名称依次是() 图 1 A魏、吴、蜀 B魏、蜀、吴 C吴、蜀、魏 D蜀、吴、魏 (2015 。
6、名校名 推荐 材料题:从三国鼎立到南北朝对峙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 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 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 已历三世, 国险而民附, 贤能为之用, 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三国志 ?诸葛亮传 请回答: ( 1)这是诸葛亮对什么时候形势的。
7、单选题:从三国鼎立到南北朝对峙单项选择题1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占据河南一带的曹操实力不断增强,一心想统一北方,他遇到的主要军事对手是( )A刘表B孙权C刘备D袁绍2曹操军队以少胜多、大败袁绍军队的官渡之战发生于哪一年( )A200 年B208 年 C220 年 D222 年3曹操以少胜多,奠定了统一北方基础的战役是( )A赤壁之战 B官渡之战C巨鹿之战 D牧野之战4著名的典故“三顾茅庐”出自于东汉末年,这位曾住在茅庐里的历史人物是( )A曹操B刘备C孙权D诸葛亮5 “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 ”林俊杰的歌曲曹操深受大家喜爱。那么,。
8、名校名 推荐 单选题:从三国鼎立到南北朝对峙 单项选择题 1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占据河南一带的曹操实力不断增强,一心想统一北方,他遇 到的主要军事对手是() A刘表 B孙权 C刘备 D袁绍 2曹操军队以少胜多、大败袁绍军队的官渡之战发生于哪一年() A 200 年 B 208 年 C 220 年 D 222 年 3曹操以少胜多,奠定了统一北方基础的战役是() A赤壁之战 B官渡之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