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1-11课知识点归纳

第 1 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发现地: _特点: _发现地:_5 已懂技术及观念 第1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1、两颗门齿化石:可以化验出他们距今_年2、_说明:_3、_说明:_发现物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发现物1、一个完整的远古人类头盖骨化石,可以发现_2、一些其它部位的骨骼化石,可以发现_3、大量的

七年级历史1-11课知识点归纳Tag内容描述:

1、第 1 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发现地: _特点: _发现地:_5 已懂技术及观念 第1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1、两颗门齿化石:可以化验出他们距今_年2、_说明:_3、_说明:_发现物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发现物1、一个完整的远古人类头盖骨化石,可以发现_2、一些其它部位的骨骼化石,可以发现_3、大量的石器和石片,可以发现_4、大量木炭和几处较大的灰烬,说明_得出结论1、距今年代:_2、体貌特征:_。

2、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六课 北宋的政治(P28 宋太祖像 ;P29 北宋形势图 ;P31 宋代科举考试图)1.北宋建立:960年,赵匡胤(后周大将)通过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定都开封。2.宋朝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统一中原和南方。(方针:先南后北)3.与赵匡胤有关的典故: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4.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军事上:解除禁军将领兵权。 频繁调动军队。 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 使得兵不识将,将不专兵。(2)中央上:采用分化事权方法,削弱相权。 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权力。(3)地方上:文官出任。

3、八年级历史下册知识要点 第1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一 中国政治协商会议 1 时间 地点 1949年9月 北平 2 内容 1 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2 通过了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简称为 共同纲领 它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3 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毛泽东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朱德等为副主席 4 决定改北平为北京 作为首都以 义勇军进行曲 为代国歌 以五星红旗为国旗 采用公元纪年 5。

4、1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第一课 我们的远古祖先1)地球上出现人类大约在 300 万年以前。2) 科学家提出人类是由一种古猿进化来的。3) 在从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作用。4) 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云南的元谋人,距今约 170 万年。5) 北京人距今 70-20 万年,生活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他们能直立行走,上肢和现代人 基本相似,但头部保留了猿类的一些特征。为了生存和发展,北京人往往几十个人聚合在一起,用石器和木棒猎取动物,采集植物,作为食物共同分享。会制作工具,使 用打制。

5、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第 1 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特点:繁荣一时,二世而亡)一、隋的统一1、隋朝的建立:581 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隋文帝杨坚,年号开皇,史称“开皇之治”)2、隋朝的统一:(1)589 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2)意义: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3、隋初的统治的巩固:(1)措施: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2)结果: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人口数量和垦。

6、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历史时期: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第四课、夏、商、西周的兴亡1夏朝(1)建立:约公元前 2070 年,禹建立,都城: 阳城,统治中心: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机构:城堡、宫殿、军队、刑罚、监狱等意义: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国家性质:奴隶主阶级压迫平民和奴隶的工具(2)政治:启继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公天下”变成“家天下”(3)灭亡:时间:约公元前 1600 年,被汤灭亡原因:桀的暴政,商国的强大2商朝(1)建立:约公元前 1600 年,汤建立(2)政治:汤任用有才。

7、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归纳,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七年级上册历史书,七年级数学期中考试卷,初一历史下册知识点,七年级物理知识点,生物七年级知识点,七年级上册地理笔记,七年级上册数学书答案,初一上册地理必考重点。

8、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归纳总结一、知识点罗列1、 581 年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年号:开皇 ,589 年统一南北 是继秦汉之后中原地区又一次的统一。2、隋朝实现统一的条件:客观上: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南方经济的发展;长期的分裂割据,人民渴望统一;南方陈政权统治的腐败。主观上:隋朝建立后,励精图治,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军事强大;隋为灭陈做了充分准备,战略战术运用得当。3、大运河:为加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和交流,隋炀帝从 605 年起历时六年,以洛阳为中心,北达诼郡,南至余杭,开凿了一条贯穿南北的大运河,自北向南分为。

9、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归纳1 / 22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归纳第 1 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一、南北重归统一1、隋朝的建立时间:581 年 建立者:隋文帝杨坚 都城:长安2、隋朝的统一时间:589 年二、 “开皇之治”隋文帝的统治措施:改革制度 发展生产 注重吏治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三、隋朝大运河1、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 2000 多公里。2、开凿的目的: 加强南北交通 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3、意义:大大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第 2。

10、1知识点归纳第 1 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一、隋的统一1、隋朝的建立时间:581 年 建立者:隋文帝杨坚 都城:长安2、隋朝的统一时间:589 年思考:联系南北朝历史的特点,想想为什么在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的大分裂后,隋朝能实现重新统一?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北方:经过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民族界限缩小,为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南方:江南经济的发展,南北人民要求结束分裂局面,加强双方的经济交流;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陈朝统治腐败,力量衰弱。3、隋文帝的统治措施: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

11、 第 1 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知识要点】一。繁荣1 南北重归统一(1)隋的建立:581 年长安 隋文帝杨坚(2)隋的统一:589 年隋灭陈、统一南北2.隋文帝统治措施:改革制度 、发展生产、整顿吏治局面: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社会经济繁荣表现:人口迅速增长、粮仓丰实3.大运河的开通(隋炀帝)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河段:涿郡(北) 洛阳(中心)余杭(南)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长度: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作用:它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二.灭亡:618 年、隋炀帝暴政导致难。

12、第 1 课春一、文学常识 朱自清(18981948),现代散文家,语文教育家。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东海。有诗文集踪迹 ,散文集背影 欧游杂记 ,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全集里。朱自清一生爱国,追求光明。抗战时,随校内迁,任教于西南联大。抗战胜利后,回北京仍任清华大学教授。解放前夕,积极支持和参加反对美蒋的爱国民主运动。1948 年 8 月 12 日,他因贫病在北平逝世。死前嘱告家人,宁愿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面粉。 二、字词 朗(lng)润 抚摸(f) 酝酿(yn ning) 抖擞(su)应(yng)和(h) 卖弄(nng) 宛转(wn)。

13、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归纳总结(人教版)1、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p8措施:吸取隋亡教训 轻徭薄赋 勤于政事 廉洁奉公 减轻农民赋税劳役 戒奢从简 合并州县 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房(房玄龄)谋杜(杜如晦 )断”,谏臣魏征(镜子)“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重视人民的力量,搞好君与民的关系,统治者要执政为民。2、贞观 之治表 现 :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人民安居乐业。 (此句话还可用于评价“文景之治” 、“开元盛世”、“康乾盛世”)3、开元之治:(唐玄宗李隆基)p12措施:任用。

14、第一单元:史前时期第一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1. 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元谋人(距今约 170 年)生活状况:能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2. 北京人(周口店)特征: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脑容量小。使用工具:使用打制石器3. 火的作用:烧烤食物,防寒,照明,驱兽。火的意义:改善了生活条件,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第二课:原始农耕生活1. 半坡居民:黄河流域,吃粟,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原因:该地气候温暖,降雨量不大。使用磨制石器。2. 河姆渡居民:长江流域,吃水稻,干栏式建筑,原因:该地气。

15、1知识点总结第 1 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1、隋朝的建立时间:581 年 建立者:隋文帝杨坚 都城:长安南北重归统一的时间:589 年2、开皇之治”隋文帝的统治措施:改革制度 发展生产 注重吏治3、隋朝大运河1、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四五千里。2、开凿的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3、意义:大大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第 2 课 “贞观之治”1、唐朝的建立时间:618 年 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 都城:长安2、贞观之治唐太宗的治国思想: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明白统治者不可过分压榨农民。2治国措施: 1、注重发展。

16、1七年级下册历史基础知识点归纳巫伟杨说明:本次历史基础知识点归纳,主要针对七年级下册中所考到的选择题。归纳按照本册书中的王朝顺序排列为线索。时间范围从隋朝到清朝鸦片战争前。七年级历史下册王朝口诀:隋唐五代和十国,辽宋夏金元明清第一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隋朝1、公元 581 年,北周后戚杨坚建立隋朝,结束了分裂割据局面,实现了统一。2、隋朝隋炀帝时开凿了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自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因此,唐朝人要运送货物到洛阳,最为便捷的就是。

17、1第 1 课 隋朝的统一与覆灭1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581 年,北周外戚杨坚称帝(隋文帝) ,建立隋朝,年号开皇,定都大兴(陕西西安) 。589 年,隋灭陈,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统一全国。2隋文帝的治国措施:改革政权机构,确立三省六部制;重视选拔人才,推行新的选官制度;废除郡一级机构,裁判冗员;修订法律,废除一些酷刑,继续推行均田制,减困赋税、徭役;倡导节俭;设置义仓,屯粮以备荒年之用。(2)隋文帝的影响:使隋朝形成国家富庶、社会繁荣的盛世局面,史称“开皇之治” 。3. 科举制的创制:(1)两汉时,推荐制是选官的。

18、七年级历史知识点归纳 一、基本知识1. 云南元谋人 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2. 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 会不会制造工具。3. 距今约 7020 万年的北京人生活在 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的山洞里,使用打击石器,使用天然火,过着群居生活,是早期人类原始社会。4. 我国是世界上发现 远古人类遗址 最多的国家。5. 山顶洞人 距今约三万年前,在北京人活动过的地区生活,仍用打击石器,但已掌握 磨光和钻孔技术,会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他们生活的集体也进入母系氏族公社时期。6. 氏族:是由 血缘关系 结合起来的,由。

19、第 1 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一、南北重归统一1、隋朝的建立:时间:581年 建立者:杨坚(即隋文帝) 都城:长安2、隋朝统一全国: 589年隋灭掉南朝最后一个朝代陈,统一全国。二、 “开皇之治”1、隋文帝的统治措施:改革制度 发展生产 注重吏治2、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三、隋朝大运河1、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 2000 多公里。隋炀帝在位时期 605 年开凿。2、隋朝大运河分为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3、开凿的目的: 加强南北交通 巩固隋。

20、1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第 1 课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一、元谋人1、发现地点:云南省元谋县(长江流域)2、生活年代:距今约 170 万年3、生活情况:能制造工具,知道用火;4、发现意义: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5、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会不会制造工具6、人类是由古猿演化而来的二、北京人1、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2、生活年代:距今约 70 万20 万年3、北京人遗址最早于 1921 年被发现,1929 年,中国的青年学者裴文中发现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4、体貌特征:脑容量比现代。

【七年级历史1-11课知识点归】相关DOC文档
人教版七年级上历史1-11课思维导图.doc
11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doc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doc
七年级历史第二单元 知识点归纳.doc
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归纳.doc
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归纳总结(精).doc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归纳.doc
七年级历史下册 知识点归纳 新人教版.DOC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归纳整理1.doc
七年级上册第1课《春》知识点归纳.doc
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归纳总结.doc
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归纳.doc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归纳.doc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doc
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归纳.doc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归纳.doc
七年级历史下册1-11课知识点归纳.doc
七年级历史1-11课知识点归纳.doc
标签 > 七年级历史1-11课知识点归纳[编号:208507]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