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姜大鹏 200910835108集宁师范学院化学系 2009 级化学一班 乌兰察布市 012000摘 要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是一项新生的技术。利用稳恒磁场上加入的梯度磁场,可以在计算机中对磁场中产生核磁共振的原子进行空间定位,从而绘出物体内部的三维图像。使用这项技术,不仅可以无伤害地对物体内部进
核磁共振Tag内容描述:
1、核磁共振姜大鹏 200910835108集宁师范学院化学系 2009 级化学一班 乌兰察布市 012000摘 要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是一项新生的技术。利用稳恒磁场上加入的梯度磁场,可以在计算机中对磁场中产生核磁共振的原子进行空间定位,从而绘出物体内部的三维图像。使用这项技术,不仅可以无伤害地对物体内部进行观测,随着科技的进步,还可以用来虚拟现实的事物,更有效地进行实验。甚至,当周边技术成熟时,还可以虚拟出人的大脑,并从中提取出灵魂。不过,每一个新的设想的提出到用实验的证明,往往需要经过一段崎岖的道路。但无论如何,随着历史巨轮的。
2、简介自旋不为零的粒子,如电子和质子,具有自旋磁矩。如果我们把这样的粒子放入稳恒的外磁场中,粒子的磁矩就会和外磁场相互作用使粒子的能级产生分裂,分裂后两能级间的能量差为E = hB 0 (1)其中: 为旋磁比,h 为约化普朗可常数,B 0 为稳恒外磁场。如果此时再在稳恒外磁场的垂直方向加上一个交变电磁场,该电磁场的能量为h (2)其中: 为交变电磁场的频率。当该能量等于粒子分裂后两能级间的能量差时,即:h = h B0 (3)2 = B0 (4)低能极上的粒子就要吸收交变电磁场的能量产生跃迁,即所谓的磁共振。实验设备a) 样品水:提供实验。
3、 核磁共振仪的其发展与应用1 简介:目前使用的核磁共振仪有连续波(CN)及脉冲傅里叶(PFT)变换两种形式。1.1 连续波核磁共振仪连续波核磁共振仪主要由磁铁、射频发射器、检测器和放大器、记录仪等组成(如图一)。磁铁用来产生磁场,主要有三种:永久磁铁,磁场强度14000G,频率 60MHz;电磁铁,磁场强度 23500G,频率 100MHz;超导磁铁,频率可达 200MHz以上,最高可达 500600MHz。频率大的仪器,分辨率好、灵敏度高、图谱简单易于分析。磁铁上备有扫描线圈,用它来保证磁铁产生的磁场均匀,并能在一个较窄的范围内连续精确变化。射频发。
4、核磁共振测井介 绍,四川石油管理局测井公司,目 录,一、核磁共振测井简介 1. 核磁共振测井仪 2. 核磁共振测井的应用情况 二、核磁共振测井基本原理 三、核磁共振测井参数选择及质量控制 四、核磁共振测井地质应用效果分析 1. 复杂岩性地层中的应用 2. 低阻油气层中的应用 3. 流体性质判别中的 应用 五、核磁共振处理软件简介 六、实验介绍 七、结束语,一、核磁共振测井简介,提供:多种孔隙度信息 总孔隙度、粘土束缚水体积、毛管束缚水体积、可动流体体积孔隙尺寸渗透率,1. 核磁共振测井仪及测井结果,MRIL-C型仪技术规格 长度(标准T2测井方。
5、核磁共振波谱,核磁共振波谱所谓核磁共振是指处在外磁场中的物质原子核系统受到相应频率(兆赫数量级的射频)的电磁波作用时,在其磁能级之间发生的共振跃迁现象。检测电磁波被吸收的情况就可以得到核磁共振波谱。根据核磁共振波谱图上共振峰的位置、强度和精细结构可以研究分子结构。,核磁共振基本原理 核磁共振现象的产生,)原子核的基本属性原子核有自旋运动,在量子力学中用自旋量子数I描述核的运动状态。表 各种核的自旋量子数,凡是I0的原子核都有核磁共振现象,以I =1/2核的核磁共振研究得最多。,自旋角动量P,原子核的磁矩和磁旋比自。
6、脉冲核磁共振 实验人:李洁芸中山大学. 物理学实验中山大学 实 验 报 告: 脉冲核磁共振 理工学院 光学工程系 05 级 光信 2 班 05323057 号参加人 实验人:李洁芸 日期:2007.9.24 温度: 气压: 实验目的 1、初步了解瞬态法观察;2、理解 90和 180脉冲在核磁共振现象观测中的物理作用;3、采用最基本的脉冲序列方法测量弛豫时间。实验原理 共振吸收信号与核自旋系统的弛豫过程有关,自旋晶格弛豫使核能级谱线具有一定宽度;自旋自旋弛豫,致使满足共振条件的外磁场 并非单一值,两者的作用使满足共振条件B(1)NnhEgB的外磁场 具有一定的。
7、核磁共振 (NMR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核磁共振波谱,常用NMR表示,与红外光谱、紫外光谱一样,也是一种能谱。 测定这种能谱的依据,是一些原子核(如1H、13C、19F等)在磁场中会产生能量分裂,形成能级。当用一定频率的电磁波对样品进行照射时,特定结构环境中的原子核就会吸收相应频率的电磁波而实现共振跃迁。在照射扫描中记录共振时的信号位置和强度,就得到NMR谱。
8、核磁共振方法nuclear-magnetic resonance,演讲人:周苗苗 日期:2016/11/09,CONTENTS,The history of NMR The basic applications and principles of NMR Solid-state NMR: MAS and CP/MAS NMR The use of solid-state NMR (characte。
9、实验九 核磁共振(NMR)实验目的1、了解核磁共振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2、以含氢核的水作样品,观测影响核磁共振 吸收信号大小及线宽的因素。3、学会利用核磁共振测量磁场强度。4、测量原子核的旋磁比 和朗德因子。核磁共振(Ne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简称NMR )现象是 1939 年发现的。到 1946 年应 用了射频技术,简化了实验设备,使 NMR 实验 走向实用阶段。近年来随着实验技术的发展, 特别是计算机的应用,使 NMR 实验方法更加完 善。因此它已成为物理、化学、生物、医学、材 料科学等许多领域内进行研究的重要手段和方 法。NMR 技。
10、第十章第十章第十章核磁共振波谱核磁共振波谱核磁共振波谱分析法分析法分析法一、核磁共振与化学位移二、影响化学位移的因素第二节第二节第二节核磁共振与化学位移核磁共振与化学位移核磁共振与化学位移一、核磁共振与化学位移一、核磁共振与化学位移一、核磁共振与化学位移理想化的、裸露的氢核;满足共振条件:0 = H0 / (2 ) 产生单一的吸收峰;实际上,氢核受周围不断运动着的电子影响。在外磁场作用下,运动着的电子产生相对于外磁场方向的感应磁场,起到屏蔽作用,使氢核实际受到的外磁场作用减小:H=(1- ) H0:屏蔽常数。 越大,。
11、核磁共振波谱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 NMR,黄鹤燕 分析测试中心,大纲,1. 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 2. 核磁共振仪 3. 氢的化学位移 4. 影响化学位移的因素 5. 各类质子的化学位移 6. 自旋耦合和自旋裂分 7. 耦合常数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8. 核磁共振氢谱解析,核磁共振氢谱,六、自旋耦合与自旋裂分 spin coupling and spin splitting,每类氢核不总表现为单峰,有时多重峰。,原因:相邻两个氢核之间的自旋耦合(自旋干扰)。,自旋-自旋耦合自旋核与自旋核之间的相互作用(干扰) 耦合的结果造成谱线增多,称之裂分 耦合的程度用耦。
12、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小动物磁共振成像系统技术及应用介绍,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应用介绍,磁共振成像技术简介,3,4,5,6,7,8,9,10,磁共振波谱技术(MRS),12,13,大鼠MRI扫描图像,T2_TurboRARE TR:2500 ms TE:33 ms Scan Time:2 m 40 s Slice Thickness:1 mm FOV:30x30 mm2 Matrix:256x256,小鼠关节MRI扫描图像,17,T2_TurboRARE TR:3000 ms TE:35 ms Scan Time:12 m 48 s Slice Thickness:0.25 mm FOV:15x15 mm2 Matrix:256x256 Resolution:59x59 um2,裸鼠胶质瘤,18,T2_TurboRARE TR:2500 ms TE:35 ms Scan Time:2 m 40 s S。
13、1第十九章 固体核磁共振19.1 固体核磁共振基本原理19.1.1 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及固体核磁中主要的相互作用如果我们将样品分子视为一个整体,则可将固体核磁中探测到的相互作用分为两大类:样品内部的相互作用及由外加环境施加与样品的作用。前者主要是样品内在的电磁场在与外加电磁场相互作用时产生的多种相互作用力,这主要包括:化学环境的信息(分子中由于内在电磁场屏蔽外磁场的强度、方向等) ,分子内与分子间偶极自旋偶合相互作用,对于自旋量子数为1/2 的四极核尚存在四极作用。外部环境施加与样品的主要作用有:1)由处于纵向竖直。
14、核磁共振仪核磁共振的原理核磁共振现象来源于原子核的自旋角动量在外加磁场作用下的进动。 根据量子力学原理,原子核与电子一样,也具有自旋角动量,其自旋角动量的具体数值由原子核的自旋量子数决定,实验结果显示,不同类型的原子核自旋量子数也不同: 质量数和质子数均为偶数的原子核,自旋量子数为 0 质量数为奇数的原子核,自旋量子数为半整数 质量数为偶数,质子数为奇数的原子核,自旋量子数为整数 迄今为止,只有自旋量子数等于 1/2 的原子核,其核磁共振信号才能够被人们利用,经常为人们所利用的原子核有: 1H、11B、13C、17O、。
15、13C核磁共振与二维核磁共振,13C的天然丰度只占1.108%,所以含碳化合物的13C -NMR信号很弱,致使13C-NMR的应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六十年代后期,脉冲付立叶变换(PFT)谱仪的出现,才使13C -NMR成为可实用的测试手段。,13C核磁共振基本原理,13C核的实受磁场B满足= B,就发生核磁共振。,是核的13C旋磁比。,C ,核磁共振的信号强度NB023I(I+1)/T,N一共振核的数目一旋磁化I一自旋量子数T一绝对温度,共振信号与旋磁比的立方成正比。而C H/4, 13C的天然丰度也只有1.1%。所以核的测定灵敏度是很低的,大约是核的1/6000.,为了提高信号强度,常采用下。
16、核磁共振现象核磁共振现象(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 )是一种核物理现象发现于 1946 年,其后,主要被化学家和物理学家用于研究分子的结构。1973 年,英国学者劳特布尔在主磁场内附加一个不均匀的磁场,并逐点地诱发核磁共振无线电波,然后对这些一维投影值进行组合,从而获得了一幅二维的核磁共振图像。19741978 年,英国诺丁汉大学和阿伯丁大学的物理学家们,在研制核磁共振图像系统方面取得较大进展。1978 年 5 月 28 日,他们取得了第一幅人体头部的核磁共振图像,1980 年下半年取得了第一幅胸,腹部图像。到 1982 年底,世。
17、核磁共振波谱的发展和应用核磁共振波谱(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NMR ) NMR是研究处于磁场中的原子核对射频辐射 (Radio-frequency Radiation) 的吸收,它是对各种有机和无机物的成分、结构进行定性分析的最强 有力的工具之一,有时亦可进行定量分析。分类 :按磁场来源:永久磁铁、电磁铁、超导磁铁按照射频率: 60MHz、 90MHz、 200MHz按扫描方式:连续波 NMR仪( CW-NMR)和脉冲傅立叶变换 NMR仪( PFT-NMR)核磁共振(Nuc learMagnetic Resonance, 简称NMR核磁共振(NRB)波 谱是一种基于特定原子核在外磁场中吸收了。
18、 前言具有磁矩的粒子,例如原子核或电子,在稳恒磁场中对射频或微波电磁辐射产生共振吸收现象,称为磁共振。它是研究物质与电磁场相互作用,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的重要手段之一,这是物理实验的一个重要分支。由于磁共振方法具有能深入物质内部,而又不破坏样品本身,并且具有迅速、准确、分辨率高等优点,因此,它发展很快,在物理、化学、生学、医学及它们的边缘学科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另一方面,磁共振对磁场的精密测量也供了新的技术,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磁共振有多种形式,共振机理也有区别,例如核磁共振,电子自旋共振等,但基本原。
19、第四章 核磁共振波谱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troscopy,NMR),一、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核磁共振的概念及产生的条件;了解原子核的基本属性和磁性核在外磁场中的行为;理解驰豫的产生的原因及分类;理解化学位移的产生及意义;理解自旋-自旋耦合的产生和作用;了解核磁共振谱仪的分类;掌握核磁共振氢谱中影响化学位移的因素及影响规律;掌握耦合作用的一般规则;掌握核磁共振碳谱化学位移的影响因素及规律。,二、授课主要内容 第一节 核磁共振波谱的基本原理 第二节 核磁共振谱仪简介 第三节 核磁共振氢谱 第四节 核磁共振碳谱 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