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历史散文,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问:我们已经学过的哪一篇文言文出自战国策? 战国策的编纂者是谁?唐雎不辱使命 西汉刘向纪传体:即以
6.1 曹刿论战 教案新人教版九年级下Tag内容描述:
1、简介历史散文,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问:我们已经学过的哪一篇文言文出自战国策? 战国策的编纂者是谁?唐雎不辱使命 西汉刘向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问:我们已经学过的哪一篇文言文属于纪传体历史散文?陈涉世家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
2、曹刿论战,左传,左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孔子写的鲁国历史春秋所编。由于春秋记事过简,近于大事年表,一般人难以读懂,而左传叙事较为详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面貌,又为春秋作了较为详备的注释,所以后人又称左传为左氏春秋。左传保存了重要的历史资料,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同时,它又善于剪裁,叙事清晰,描写人物生动,又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介绍时代背景,这次战争发生的时间是春秋初期,交战双方是强大的齐国和弱小的鲁。
3、6.1 曹刿论战 学案(新人教版九年级下)(一)整体感知本文叙写长勺之战的整个过程。但在写的时候,作者没有在战这个情况的叙述上多花笔墨,而始终扣住曹刿这一个人物形象,通过他的言论和行动,阐述了有关战争的指导思想和以弱胜强的防御原则。我们通过曹刿的言行,不难看出以下三点重要内容:其一,战前政治准备(取信于民) ;其二,有利的反攻时机(彼竭我盈) ;其三,追击的可行之机(辙乱旗靡) 。文章结构上过渡自然,前后照应,语言上运用对比衬托的方法,通过人物对话和行动,描写了两个对比鲜明的人物曹刿和鲁庄公,文章惜墨如。
4、21、曹刿论战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能力目标 1、把握本文以“论战” 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情感目标 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1、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教学方法 诵读法 、品读法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
5、21、曹刿论战备课时间 : 授课时间 :教材分析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庄公十年。本篇选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这一战争发生在公元前684年,是 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不是记叙这次战役的进程,而是记录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它生动地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 战 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全文的关键是“远谋”一语,通过人物对话,曹 刿的“远谋”和“肉食者鄙”都得到了鲜明的再现。教学本文,首先应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意,并要求学生积累文言重点词语,提高文言。
6、教学目的 一、以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对此文内容的论述为指导,深入钻研课文,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以及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二、学习本文以“论战” 为中心组织和选择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三、了解判断句、倒装句和省略句的用法;解释“牺牲”“狱 ”“间”等古今异义的词。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抓住“论”的特点来记叙战争,论作战前取信于民,战争中掌握战机是本篇的重点。 2因为我国古代记载史实常与史论结合起来,所以此文虽是一篇记叙文,但又以“论”为中心。这是教学中的难点。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
7、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能力目标1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德育目标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教学重点、难点1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前面我们刚刚学习丁先秦诸子散文,领略了诸子散文特有。
8、从容说课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庄公十年 。本篇选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这一战争发生在公元前684年,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不是记叙这次战役的进程,而是记录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它生动地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全文的关键是“远谋”一语,通过人物对话,曹刿的“远谋” 和“肉食者鄙” 都得到了鲜明的再现。教学本文,首先应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意,并要求学生积累文言重点词语,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其次应引导学生把握本文以“。
9、21 曹刿论战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能力目标1把握本文以“论战” 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德育目标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教学重点、难点1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自主预习 一、导语设计前面我们刚刚学习丁先秦诸子散文, 领略。
10、21、曹刿论战(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能力目标1把握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2理解课文的主旨,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德育目标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教学重难点1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教学方法1诵读2品析教具准备ppt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教学要点研读课文第二、三段,并指导背诵;分析人物形象、详略安排;课堂练习。。
11、学 科 语文 课 题 21、曹刿论战 课 型 新授知识能力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3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 过程方法通过读议结合、讨论探究等教学手段,探究曹刿取胜的原因,从而理解人物形象。教学目标情感态度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1. 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教学媒体 多媒体教 学 过 程 设 。
12、21、曹刿论战(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能力目标1把握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2理解课文的主旨,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德育目标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教学重难点1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教学方法1诵读2品析教具准备ppt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疏通文意,翻译课文;研读第一段,并指导背诵。教。
13、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教学设想 采用诵读法,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语感和理解能力。在文言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诵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语感,又可以引导学生在诵读中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于其中的一些名句警语,也可以通过诵读加以积累理解。 课时安排 2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二、朗读课文,解决读音和停顿问题 1教师范读课文,或放朗读带。 要求学生在听读时,注意自己感觉读得不准的字音,以及停顿不对的句子。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指名学生朗读课文。 学生朗读,教师引。
14、曹刿论战教学设计总体构思注意引导学生把握人物形象特征;引导学生归类整理文言词语,在辨析中掌握词义及发现背诵的技巧,提高背诵的效率,这些是教学的重点。历史上对曹刿这个人物的评价较为一致,都是把他作为正面的人物来加以赞美,而对鲁庄公的评价褒贬不一,大多把他作为昏君来批评,因此如何正确地评价鲁庄公是教学的难点过程设计教法学法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辨析词义并作归类整理,形成一定的知识板块,引导学生发现背诵的规律和技巧,避免死记硬背,从而提高学生的效率。放手大胆地让学生展开讨论、评价人物,培养学生形成观点、捍卫。
15、曹刿论战教案第一课时教学要点 布置学生熟读课文,对照课文注释,弄懂课文大意;给课文分段;分析讲解课文第 1 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齐鲁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小胜大,以弱胜强的战例之一。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曾就此战例作了精辟分析。今天我们来学习记叙此战的曹刿论战一文。 二、检查预习作业 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曹刿(gu)又何间焉(jin)肉食者鄙(b)牺牲玉帛( b)小信未孚(f )登轼而望之(sh)吾视其辙乱(zh)夫战,勇气也(f)望其旗靡( m) 三、研习新课 1解题。指导学生读课文注释。。
16、学 科 语文 课 题 课 型 新授知识能力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3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 过程方法通过读议结合、讨论探究等教学手段,探究曹刿取胜的原因,从而理解人物形象。教学目标情感态度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1. 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教学媒体 多媒体教 学 过 程 设 计教 学 内 。
17、 重点:文言虚词、实词的用法。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正确翻译课文。2、文言虚词、实词的用法。3、了解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难点:掌握本文围绕“论战”为中心选择、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教师活动及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目标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对停顿。2、读出感情。易错点曹刿(gu)又何间焉(jin)肉食者鄙(b)牺牲玉帛(b)小信未孚(f)登轼而望之(sh)吾视其辙乱(zh)夫战,勇气也(f)望其旗靡(m) 活动一 活动过程1、教师范读课文,强调重点字。
18、重点: 曹刿、庄公的人物形象;了解本文记叙战争详略得当的特点。教学目标1、掌握本文围绕“论战”为中心选择、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3、学习曹刿为国家着想、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难点:认识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战前必须做好政准备取信于民的道理,在作指挥上,必须重视士气、详察敌情、正确运用战略战术,善于掌握有利战机。教师活动及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目标1、研读课文的第三段,了解战争胜利的原因。2、分析人物形象。重点曹刿的战术思想是什么活动过程教师提问:表现庄。
19、曹刿论战教案三维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3、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4、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教学重点 1、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目标 1。 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曹刿关于战争胜负问题的论述。 教学方法 诵读法 、品读法 课时安排 2 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三国时。
20、授课时间 第 周 年 月 日 星期 序 号主备人 复备人课 题备课时间 复备时间 组长签字课 型 讲读课 课 时 三课时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能力目标1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教学目标情感目标 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教学重点 1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教学难点 理解曹刿关于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