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曹刿论战(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能力目标1把握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2理解课文的主旨,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德育目标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教学重难点1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教学方法1诵读2品析教具准备ppt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教学要点研读课文第二、三段,并指导背诵;分析人物形象、详略安排;课堂练习。教学步骤一、检查背诵第一段。二、研读课文第二、三段(一)研读课文第二段。小组合作,讨论
2、学习:1.这次战争是由谁指挥的?根据何在?明确:由鲁庄公指挥,曹刿协助。 “公与之乘、公将鼓之、公将驰之”2、反攻的时机选在什么时候?曹刿是如何帮助庄公选择战机的呢?明确:在“彼竭我盈”之时。曹刿的解释是:“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出战(“公将鼓之” ;“鼓” ,名词作动词,“击鼓” ) ;当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公将驰之” ) ,曹刿又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变化,作出正确的判断。曹刿的两个“可矣” ,使得战争出现“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大好形势。3、
3、齐师败绩时,曹刿为什么不让鲁军马上追击?因为他认为齐国是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4、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他视到什么?望到什么?“视其辙乱,望其旗靡”5、小结:第 2 段叙述的是曹刿协助庄公指挥作战的情况,作战的过程写得非常简略,突出曹刿“谋”的作用,为下文“论战”打下伏笔。曹刿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时机,所以才击败敌人,获得战争胜利。6、学生根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第二段。板书:公将鼓之未可齐人三鼓可矣齐师败绩参战公将驰之未可下视其辙可矣遂逐齐师7、检查背诵第二段。(二)研读课文第三段。强调:省略句,须补出必要的成分,保持句意完整。一鼓作气,再(鼓)而(气)衰,三(鼓)而(气)
4、竭。小组合作,讨论学习:1、鲁国获胜后(“既克” ) , “公问其故”的“故”是什么意思?明确:缘故,指“攻击”的缘故和“追击”的缘故。2、曹刿是如何解释的?明确:曹刿的解释分两层意思,第一层讲攻击的缘故,说明为什么要选择“齐人三鼓” (“彼竭” )的时机进行攻击。“夫战,勇气也” (是个判断句, “也” ,句末语气词,表示判断) ,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再”和“三”后面省略“鼓” ,文言文翻译,须补出必要的成分,保持句意完整。) , “彼竭我盈,故克之” (敌方的勇气已经消失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我们打败了敌人) 。“彼竭我盈”四个字高度概括了进攻时的最佳战机。第二层讲追击的缘
5、故,解释他“下视其辙” 、 “登轼而望之” ,看到敌人“辙乱” “旗靡”才追击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夫” ,语气词,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可见曹刿考虑问题周到,行动谨慎,观察仔细,善于抓住时机,故而夺取了战争的胜利。3、小结:第 3 段写曹刿论述战胜齐国的原因。这一段先以“既克,公问其故”一句承上启下。再用两个“夫”字依次带出两层意思。第一层以“夫战,勇气也”为依据,提出要选择“彼竭我盈”的时机发动进攻的观点,回答了为什么在“齐人三鼓”之后才认为“可鼓”的原因;第二层以“夫大国,难测也” ,要谨防埋伏为依据,提出判断敌方真实动态的观点,说明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6、后才认为“可驰”的原因。这样就进一步说明曹刿的确是一位有远谋的军事家。4、学生齐读第三段5、学生根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第 3 段。板书:(攻击)勇气彼竭我盈(抓准战机)论战(追击)惧伏辙乱旗靡(详察敌情)6、检查背诵第三段。三、总结归纳1、中心思想本文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2、从全文来看,曹刿“论”了哪些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哪个?论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论开始进攻的时机彼竭我盈论开始追击的时机辙乱旗靡最重要的是取信于民3、取信于民指哪件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4、纵观全文,弱小的鲁国能战胜强大的齐国原因有哪些?1)战前准备充分,取信于
7、民是保证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这是“人和”因素。2)选择了有利的地点,长勺在鲁国,鲁国是反侵略战争,这是“地利”因素。3)抓住了有利的反攻时机,待“彼竭我盈”之时,后发制人。4)抓住了恰当的追击时机,详察敌情,确定没有埋伏时,乘胜追击,大获全胜。后两点是“天时”因素。总之,鲁国取胜的原因,在于天时、地利、人和,最主要的是人和。5、题目为曹刿论战 ,这是一篇记叙文还是议论文?明确:(要在详细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思考解决。 )这是一篇记叙文,但全文以“论”为中心。第 1 段记叙战前政治准备;第 2 段记叙战争经过;第 3 段通过“叙”来“论”战争胜利的原因。五、深入讨论1、曹刿是怎样的一个人?能不能
8、说出理由。课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曹刿请见,表现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他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他过人的谋略。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到曹刿算得上是古代的一位军事人才。他具有卓越的军事见识和高超的作战指挥才能。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他非常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他认为, “民从” ,即得到庶民百姓的拥护、支持,是战争取胜的重要保证,具备了“民从”这个条件, “可以一战” ,否则,不可以战。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这些居高位的人见识鄙陋,就包括考虑不到这点。二、他指挥作战谋虑周密,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他深知军队士气在战争中的作用(“
9、夫战,勇气也”),他慎重初战,善于选择有利的时机发起反攻(“彼竭我盈,故克之”),他知彼知己,既不畏强敌,又步步谨慎,终于战胜齐军(“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2、怎样评价鲁庄公?他是个昏君吗?(鲁庄公作为一个重要角色,是长勺之战的重要决策者, “仗”打与不打,他的意见非常关键。对鲁庄公的分析,不能只有结论,还要有实事作为依据,依据在哪里,在课文中。)鲁庄公的语言:“衣食所安,弗敢专也;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课文集中体现了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上的“鄙” 。鲁庄公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于求战,急于攻击,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但鲁庄公在备战时
10、能接见曹刿,实事求是答问;在曹刿的启发下终有所悟,作战中听从曹刿的正确指挥。鲁庄公虽然愚钝平庸,但积极纳谏,虚心听取他人意见,其精神可贵。可见鲁庄公并非昏君,算是一位缺乏军事才干的明君。3、本文的详略安排有何特色?文章围绕“论战”来进行选材与组材,详写曹刿的论战。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如第一段中与鲁庄公的三问三答,详细具体地表现他“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再如第三段论战胜的原因,把他的作战必须依靠士气、抓准时机、谨慎而又果断的战略思想表现了出来。这两段文字,充分地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此文虽然写战争,但战争的过程写得十分简略,始终紧扣曹刿这一中心人物,详细描写了他在战前、战
11、中、战后的表现;对于战争的起因、规模,军事装备情况,双方的对峙、交锋、战争的激烈程度,战后的处理等都略而不提。从而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杰出才能,突出他的“远谋” 。这样剪裁,叙事清楚,详略得当,有力地突出了中心。六、课堂练习1、注意下列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1)肉食者谋之,( 君 )又何间焉?(2)( 曹刿 )乃入( 宫 )见( 庄公 )。(3)( 曹刿 )问:( 君 )何以战?(4)必以( 之 )分( 于 )人。(5)民弗从( 之 )也。(6)( 此 )忠之属也,可以( 之 )一战。(7)公将鼓之。刿曰:未可( 鼓 )。(8)一鼓作气,再( 鼓 )而( 气 )衰,三( 鼓 )而
12、( 气 )竭。2、古今异义所在句子 古义 今义肉食者鄙 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轻视、看不起 粗俗、低下又何间焉 参与 中间、空间牺牲玉帛 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为正义而献身,泛指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小大之狱 诉讼案件 监狱,牢狱。监禁罪犯的地方。必以情 (以)实情(判断) 感情忠之属也 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忠诚可以一战 可以凭借 可能或能够再而衰 第二次 又一次,更加3、一词多义:伐齐师伐我 (进攻)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砍伐)安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养)安能辨我是雄雌 (怎么 哪)加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虚夸)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戴 加冠,束发戴帽的仪式,表示成年。)4、解释下列
13、黑色字的词义,这个词义在今天的成语中仍然使用,请说出相应的成语:齐师伐我师:军队。师出无名(出兵或行事没有正当的理由。)未能远谋谋:计谋。足智多谋(智慧丰富,多有计谋。)齐人三鼓鼓:击鼓。一鼓作气(指做事时鼓起劲头,一口气干完。)下视其辙辙:车辙。南辕北辙(比喻行动和目标相反。)三而竭竭:用尽。殚精竭虑(耗尽精力,用尽心思。)故克之克:战胜。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形容力量强大,没有不胜利的。)难测也测:推测。高深莫测(形容估摸不透)惧有伏焉伏:埋伏。危机四伏(到处潜藏着危机。)望其旗靡靡:倒下。所向披靡(形容力量所到之处,势不可当。)彼竭我盈盈:满。恶贯满盈(形容罪大恶极,已到末日。)七、小结齐
14、鲁长勺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本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背景,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生动刻画了曹刿作为卓越军事家富有远谋的特点,语言简练,情节详略得当,充分代表了左传的艺术成就,是左传中的名篇。八、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2、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例,你还能举出多少?其中有没有决定性因素?请查阅资料加以了解。如:赤壁之战、牧野之战、官渡之战、淝水之战、巨鹿之战、城濮战役等。板书请见肉食者鄙 爱国热忱问战三问、三答(民) 政治远见公将鼓之 齐师败绩参战 未可可矣 军事才能公将驰之 遂逐齐师(攻击)勇气彼竭我盈(抓准战机)论战 谋略过人(追击)惧伏辙乱旗靡(详察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