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每课一练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2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练习测试一、基础知识及运用1给下面加粗的字注音彷徨( ) ( )接触( )中庸( )埋没( )2指出解释正确的一项 A平天下:扫平天下。B一帆风顺:船挂满船,顺水行驶。比喻非常顺利,没有阻碍。C彷徨: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D治国:治理国家。3造句不知所措一帆风顺二、阅读理解在今天,王阳

4.2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每课一练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2Tag内容描述:

1、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练习测试一、基础知识及运用1给下面加粗的字注音彷徨( ) ( )接触( )中庸( )埋没( )2指出解释正确的一项 A平天下:扫平天下。B一帆风顺:船挂满船,顺水行驶。比喻非常顺利,没有阻碍。C彷徨: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D治国:治理国家。3造句不知所措一帆风顺二、阅读理解在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

2、温馨提示:此套题为 Word 版,请按住 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 Word 文档返回原板块。提技能一课两练【练基础】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接触(zh) 毅力(y) 彷徨(pn)B.埋没(m) 儒家(r) 凳子(dn)C.华裔(y) 领悟(w) 肇事(zho)D.朱熹(x) 探测(c) 诚意(chn)【解析】选 C。A 项“触”应读 ch;B 项“儒” 应读 R;D 项“熹”应读x。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重视试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B.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查外界误认。

3、第 1 页 共 4 页 第 13 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自学评估1 “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 ”,这“四书”指的是_、_、_、_。2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格物”一词的含义是( )A合格的事物 B推究事物的道理C探讨自己 D追求最高理想3从课文中找出与下列意思相一致的词语,写在后面括号里。(1)船挂满帆,一路顺风行驶。 ( )(2)把手笼在袖子里,在一旁观看。 ( )能力提高阅读下面几节文字,回答文后问题。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地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

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2、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3、结合自身学习实际,积极争取做一名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一、预习导学【知识链接】1了解作者: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 年 1 月 27 日出生于美国密执安州的安阿伯,当时他的父亲在密执安大学念书,后来到台湾大学任教。青少年时期,丁肇中是在祖国大陆和台湾度过的,在国内念完 小学和中学后,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59 年获得工。

5、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教案 教学重点:1、理解作者观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教学难点: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教学过程及步骤:第一课时一、导语课文前几天,我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则消息:四川省的一名女高中生今年以比较高的分数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物理专业。入学 后,她的高超的计算能力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交口称赞。可是,她做实验的能力非常差,一连三周下来,她竟未能完整地做好一个实验,这又使她的老师大为恼火。这是一个典型的高分低能的例子,造成这个女大学。

6、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能力测试一、基础知识及运用1解释下列词语:格物致知:袖手旁观:思维点拨要理解词语的深层含义,切勿就字解词。2用一句俗语或常用语概括下列语句: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 ( )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 )思维点拨注意平时语句的积累。3指出下列加粗词语所指代的内容: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_这种观点,经验告诉我们,是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_思维点拨代词的指代内容一般在前面。二。

7、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同步训练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1)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格物:_致知:_(2)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袖手旁观:_(3)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不知所措:_2儒家的“四书五经”指的是什么?_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_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_。

8、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本文 主要探讨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作者的结论是:希望我们这一代人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 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阅 读 3、4、5 段1. 大学 里讲的“ 格物” “致知”是指什么?(大学里的“格物”是指推究事物的原理;“致知”是指获取知识。 ) (了解 四书 五经 )2. 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是什么?( 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 ,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为什么说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因为传。

9、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单课精练 一、积累运用l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诚意( ) 袖手旁观( ) 领悟( ) 探测( ) 一帆风顺( ) 彷徨( )( ) 不知所措( )2 下列几组词语中有一组有错别字,请把它找出来并改正。恐慌 探察 基础推之于四海 传之于万世 儒家关建性 哲理 毅力显微镜 灵感 盲目 _改为_3 辨析近义词,并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1)现代学术的基 础就是实地的_ (探索 探察 探究 探求),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2)这位先生明明 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_(探寻 探讨 探询 探问)自己。(3)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

10、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语言基础练习】1、请你给下边词语中加点的汉字注音。授予( ) 遵照( ) 彷徨( ) ( ) 不知所措( )格物( ) 领悟( ) 一帆风顺( ) 袖手旁观( )2、 (2010 武汉市中考)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袅娜 惶恐 如释重负 B.浮澡 恭维 不可思意C.陶冶 苛刻 悠然自得 D.奠定 聪慧 稍纵即逝3、对现代汉语中的近义词,我们不但要能辨析其不同意义,还要会运用它们。请你辨析下面句子中括号里的近义词,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_(探寻 探讨 探询 探问)自己。现代学术的基。

11、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突破难点能力训练阅读现代文,完成16题。宽容是一种爱有一首小诗这样写道:“学会宽容/也学会爱/青蛙们别嘲笑/蝌蚪/那又黑又长的尾巴/允许蝌蚪的存在/才会有夏夜的蛙声。 ”在激烈的竞争社会,在惟利是图的商业时代,宽容同忠厚一样都成了无用的别名,让位于针尖对麦芒的斤斤计较。但是,我还要说:宽容是一种爱。18世纪的法国科学家普鲁斯特和贝索勒是一对论敌,他们对定比定律的争论长达9年,各执一词,谁也不让谁。最后的结果,是以普鲁斯特胜利而告终。普鲁斯特成为定比定律的发明者,他并未因此而得意忘形,据功劳为。

12、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练习测试一、基础知识及运用1给下面加粗的字注音彷徨( ) ( )接触( )中庸( )埋没( )2指出解释正确的一项 A平天下:扫平天下。B一帆风顺:船挂满船,顺水行驶。比喻非常顺利,没有阻碍。C彷徨: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D治国:治理国家。3造句不知所措一帆风顺二、阅读理解在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

1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知识讲解 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问题出在哪里呢?丁肇中教授的文章会给我们极大的启发。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作品,积累重要词语。2、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3、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知识汇总1、解题“格物”就是探察事物,“致知”就是获取知识,前者是后者的手段,后者是前者的目的,本文的主张要有通过实验观察事物,获得知识的 精神。 2、作者简介丁肇中,美国物理学家。1936 年生于密执安州安阿伯。1962 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69年后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

【4.2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每课一】相关DOC文档
标签 > 4.2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每课一练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2[编号:352335]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