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体知识,1、新闻:又称消息,是报纸最常用的文章样式。它用事实说话,及时报道最新发生的有社会价值的事实。从广义上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从狭义上讲,就是指消息。,2、新闻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3、新闻的特征:用事实说话(基本特征)、迅速及时、简明扼要。真实性、时效性。,4、新闻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以记叙、说明为主,可适当议论。,“ 三特征、五结构、六要素 ”,新 闻,文体知识,新闻结构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1)标题:常利用多行形式。分为:主标、引标、 副标三种。,(2)导语:消息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消息的核心内容。,
2、(3)主体:消息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4)背景和结语:背景指的是消息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背景和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没有明显标志。,必不可少,“ 三特征、五结构、六要素 ”,新 闻,国务院批准设立地级三沙市 管辖西沙中沙南沙群岛,人民网北京6月21日电 (记者 杨铁虎)国务院于近日批准,撤销海南省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办事处,设立地级三沙市,管辖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三沙市人民政府驻西沙永兴岛。 中国最早发现、命名并持续对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行使主权管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9年
3、设立了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办事处,由海南行政区领导,管辖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1988年撤销海南行政区,设立海南省,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办事处相应划归海南省管辖。 此次设立地级三沙市,是我国对海南省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行政管理体制的调整和完善。,国务院批准设立地级三沙市 管辖西沙中沙南沙群岛,人民网北京6月21日电 (记者 杨铁虎)国务院于近日批准,撤销海南省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办事处,设立地级三沙市,管辖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三沙市人民政府驻西沙永兴岛。 中国最早发现、命名并持续对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
4、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行使主权管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9年设立了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办事处,由海南行政区领导,管辖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1988年撤销海南行政区,设立海南省,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办事处相应划归海南省管辖。 此次设立地级三沙市,是我国对海南省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行政管理体制的调整和完善。,标题,导语,主体,电头,新 闻,(一)自读新闻,了解新闻知识,自读任务单 1、阅读四则新闻,借助字典认读新词。 2、分析每则新闻的结构并概括主要内容。 提示:可以按照六要素来概括:也可根据文中关键词句进行概括。(借助课文横批)
5、 3、试比较四则新闻的不同特点 提示:可以从篇幅、新闻报道的对象、表达方式等方面比较。勾画出每篇最有特色的语句或段落。,1 消息二则,毛 泽 东,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 泽 东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作者简介,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我三十万大军 胜利南渡长江,
6、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一、阅读课文,找出新闻的各个组成部分。,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英勇的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渡江战斗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的命令。,标题:,导语:,主体:,结语:,二、本文的标题有什么特点?,简洁、概括。,三、找出这则新闻的要素。,时间:1949年4月20日 地点:长江前线 人物: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 事件: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四、“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2日2时电”属于新闻的什么?在新闻中起什么作用?,答:是新闻的电头。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 电头的作用: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著名通讯社名称:新华社(中国) 美联社(美国) 路透社
7、(法国) 塔斯社(俄罗斯)共同社(日本),五、找出新闻的导语部分,说说它在文中的特点及作用。,特点:简洁,概括,把主要事件简明扼要的概括出来了。,作用:为了尽快向读者报告重要的新闻事实,吸引读者的注意。,本文主体部分有什么特点?,以新闻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依据逐步推进,直至现在的“进击中”,脉络清晰,节奏明快,富有视觉动感。,这篇文章的结构有什么特点?,有一个凸显事件的开头,又有一个铿锵有力的结尾,叫倒金字塔与金字塔相结合结构。,毛泽东最广为流传的八句话:,最鼓舞人心的一句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最豪迈最傲气的一句话-一切反对派都是纸老虎 一条千古不变的真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最谦虚的一句话
8、-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最震撼人心的一句话-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最充满信任的一句话-你办事我放心 最无奈的一句话-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由他去吧,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背景材料,一九四九年初,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结束, 我人民 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派依然负隅顽 抗, 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月的苦心经营后,于4月20日悍然 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 毛泽东和朱德立即发布了 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22日2 时, 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撰写的消息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 过长江,报道了中路军战况。22日夜,毛泽东 又写了这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
9、新闻稿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九江,江阴,安庆,芜湖,西路军,(35万),中路军,(30万),东路军,(35万),课文分析,1、标题:,简洁、概括 。其中 “百万”、“横渡” 二词气势磅礴,胜利豪情跃然纸上。表现了人民解放军无坚不摧的力量和压倒一切敌人的气势。,2、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电头的作用: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著名通讯社名称:新华社(中国) 美联社(美国)路透社(法国) 塔斯社(俄罗斯)共同社(日本),3、概括出该消息的背景和结语。,背景: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和平协议。,4、你能概括这则新闻的中心吗?,这篇新闻,气势
10、磅礴,全面地报道了人民解放军的渡江战役,这是中国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这一历史,让我们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结语:人民解放军于23日全体渡过长江。,标题:,(第1、2两句),(剩余部分),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主体:,导语:,渡江概况 (从四个方面概括),冲破敌阵,横渡长江,中路军首战告捷,西路军所向无敌,(重点),东路军战绩辉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渡江区域,战役全局,课文结构,时间: 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地点: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人物: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发生的原因:
11、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经过与结果:中路军 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 长江南岸,西路军 三十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 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 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新闻六要素,1.标题中的“横渡长江”改为“胜利渡江”行不行?2.这则新闻写完了不发表,等待渡江役胜利之后再发表,不就可以改为“胜利渡江了吗?,真实性,时效性,朗读两则新闻,然后联系上下文,比较下边每组中的两个句子,说说哪一句好,为什么。,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
12、过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共渡过三十万人。 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提示:注意从词语含义的差异上体会它们 不同的表达效果。),句好。“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 用“越过”表现不出经过战斗。“渡至”比“到达”含义丰富,有横渡与到达两层意思,且文字简洁有力。 “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疾,作战顺利之意。用“共”字不能表达这些意思。,结果就在二十日那一天,东面防线 又被我军突破了。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 东面防线又被
13、我军突破了。(提示:注意比较语句的感情色彩。),句好。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有嘲讽意味,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倘说“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天”,毫无感情色彩,且与上一句“二十一日”重复。,本文是一篇消息(狭义新闻),它真实、及时、简要地报道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情况。全面介绍了渡江三路军的进军的时间、地点、战线、战况,使人对震惊中外的渡江战役之概貌有所了解。这则新闻的标题、导语和主体部分的结构安排等都颇有讲究,值得细心体味。文中的语言准确精练,铿锵有力。,小 结,请找出下面这则新闻的标题、导语和主体。,温家宝强调加强应急管理工作国务院于7月23日在京召开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强调,加强全国应急体系建设和应急管理工作,必须做好健全组织体系、运行机制、保障制度等工作。,标题,导语:,国务院于7月23日在京召开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主体:,“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强调,保障制度等工作。”,拓展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