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为 学,彭端淑(1699-1779),清代著名文学家,与李调元、张问陶并称“清代四川三才子”,著有白鹤堂文集。为学原名为学一首示子侄,选自白鹤堂文集,文章是彭端淑为勉励他子侄们努力学习而写。,“为学”即做学问。原题是“为学一首示子侄”,作者写此文的目的是勉励他的子侄们努力学习。 示,给看。,解题,读订正读音 不逮人 di 久而不怠焉 di 迄乎成q 屏弃而不用 bn 蜀之鄙 b 子何恃而往 sh 钵 b,读课文,读读顺句子,读好停顿。 1.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2.蜀之鄙/有二僧 3.贫者语于富者/曰 4.子/何恃而往 5.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重点词语解释: 亦也 逮及,赶得上 怠懒
2、懈 迄等到 屏摒 常常规,永远不变的 语告诉,对说 钵和尚用的碗,底平, 口略小,形稍扁 之往,到 恃凭借,倚仗 犹尚且,还 鄙边境,概述段意 第一段 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说明为学难易的转化,即“学则易,不学则难。” 第二段 讲道理说明持之以恒可令昏庸与聪敏置换。 第三段 用蜀鄙二僧的故事做论据说明主观努力的重要性,有志者事竟成。 第四段 以立志为学收束全文,深化文章论点。,1.作者对“为学”是怎样看的,又是怎样提出看法的?“人之为学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作者通过两问两答(设问句)提出看法。为学难易的转化关键在于“为”。每一设问中都是先提出问题,然后从正反两个方面作答。这样
3、,对比鲜明,突出了“为”对“学”的作用,说明了“难”与“易”的辩证关系。,2.本文说的主要是关于做学问的道理,为什么开头却从“天下事”写起?因为“为学 ”是“天下事”之一,这是从一般到具体的说明事物道理的方法。,3.第2、3段各写了什么内容?写作上有何特点?第2段采用对比的方法讲述了昏庸、聪敏不是固定不变的道理。第3段叙述了蜀鄙之僧去南海的故事,写法上采用设喻论证,用贫、富二僧的故事来讲道理有很强的激励作用,运用对照比较一贫一富两个僧人十分鲜明,形象有力地突出了主题。,4.故事结尾说明了什么?它与说明作者的看法有什么关系?说明“事在人为”,这个故事是一个例证,作者用它来生动形象地说明作者看法的正确性。 5.第4段得出了什么结论?人贵有志,事在人为。,两个和尚面对着相同的困难,“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是何道理? 贫僧立志而行,在困难面前发挥 主观能动性,努力去为;而富僧 只强调客观条件,不立志而行。,为 学,学则易,不学则难,摆事实,讲道理,立志为学,伟大的成绩和辛勤的劳动是成正比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自此创造出来。 鲁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