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案精选:初三化学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教案精选:初三化学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使学生理解的概念,了解温度对一些固体物质的影响;了解曲线的意义;2使学生对气体受温度、压强的影响关系,有一个大致的印象;3使学生掌握有关的几种基本计算。能力目标:会利用曲线查找常见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和随温度变化的趋势。情感目标:通过对不同物质的比较和外界条件对物质的影响的分析,体会事物内外因关系和质变与量变辩证关系。教学建议关于曲线的意义固体物质的随温度变化有两种表示方法,一种是列表法,如教材中表 71;另一种是坐标法,即在直角坐标系上画出坐标曲线,如课本图 71。可以先向学生说明曲线绘制原理(不要
2、求学生绘制) ,再举例讲解如何应用这种曲线图。固体的曲线可以表示如下几种关系:(1)同一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不同的数值;(2)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数值;(3)物质的受温度变化影响的大小;(4)比较某一温度下各种物质的大小等。进行这些分析之后,教师还可以就某物质在曲线上的任一点,请同学回答其表示的含义,来验证学生是否已了解曲线。例如,横坐标是 60,纵坐标是 110 的点表示什么含义。学生应该回答(1)代表 60时硝酸钾在水中的是110 克;(2)代表 60时,100 克水里,达到饱和时可溶解硝酸钾 100 克等等。当然,可以提出教材中表 7l 中未列出的温度,例如让学生说出 35时硝酸钾的是多
3、少,这时学生可以利用曲线顺利地作出回答,使学生体会到曲线图在这方面所表现的特点。关于溶解性和的区别与联系物质的溶解性与物质的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为了使学生深刻理解的概念,就必须先了解物质溶解性的知识,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区分这两个概念。物质的溶解性,即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这种能力既取决于溶质的本性,又取决于它跟溶剂之间的关系。不论其原因或影响物质溶解能力的因素有多么复杂,都可以简单地理解为这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例如食盐很容易溶解在水里,却很难溶解在汽油里;油脂很容易溶解于汽油,但很难溶解于水等等。食盐、油脂的这种性质,是它们本身所固有的一种属性,都可以用溶解性这个概念来概括。然而则不同,
4、它是按照人们规定的标准,来衡量物质溶解性的一把“尺子 ”。在同一规定条件下,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中所能溶解的不同数量,就在客观上反映了它们溶解性的差别。因此,的概念既包含了物质溶解性的含义,又进一步反映了在规定条件下的具体数量,是溶解性的具体化、量化,是为定量研究各物质的溶解性而作的一种规定后形成的概念。关于气体的教学建议对于气体溶质的表示方法有三点应向学生做常识性介绍:(1)定基地描述物质溶解性时,不论气体还是固体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只是规定的条件和表示方法上有所不同:固体用质量(克)表示,规定溶剂的量是 100 克;气体则是用体积表示,规定溶剂的量是 1 个体积(一般以升为单位)能溶解若干体
5、积气体,而其它条件如达到饱和、一定温度等都是一样的。(2)所以规定不同标准,是因为气体的体积容易测量、而质量不易称量,因此就用体积来表示。(3)由于气体受压强的影响很大,所以规定其时,对于压强作出规定101 千帕。这一点可以用打开汽水瓶盖后,放出二氧化碳气体所形成的泡沫为例来加以说明。气体在实际测定时比较复杂,非标准状况下的数据,还应该换算成标准状况下的值。初中学生很难掌握,因此对这部分内容不必过多要求,只要知道如何表示,就可以了。关于的教学建议1对学生来说,物质在水中溶解是一件非常熟悉的事情。但是对学生而言,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对表征物质溶解性的大小的规定不像质量分数那样容易理解,因此观念的
6、建立时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在教学中宜从学生的现有经验出发,可以从质量分数的概念出发去建立的概念。对于概念的表述应加以适当的分析,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概念。2要注意实验在学生形成概念时的重要作用。本节安排了若干实验,可以有教师边讲边演示,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安排学生亲自动手做。3注意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合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学习过程。本节在教学的编排上特意设置了以学生活动为主的内容,具有活动性和开放性相结合的特点,要精心组织好相关活动,有条件的学校根据学生的设计、论证,应对学生设计的方案予以实施。对具体活动的建议如下:实验 4-9:( 1)取过量硝酸钾和一定量的水,制成饱和溶液。然后按下面两种思路
7、进行操作,第一,设法将饱和溶液除去,测定剩下的未溶固体;第二,设法将固体除去,在将饱和溶液蒸干。至于如何除去饱和溶液、如何除去未溶固体,则完全由学生取设计。建议先发散,再归纳、再评价、再实施。 (2)本实验关键问题在于温度的控制,教师应根据曲线设定要求学生测定的温度。为了获得较稳定的温度值,建议用水浴的方法,水浴中的水量可适当大一些。根据相关数据用描点法画出硝酸钾、氯化钠的曲线。这是另一种学生活动方式。数据点在图中后所连成的曲线可能不够平滑,教师应讲明可能的原因,并说明处理方法。关于计算的教学建议关于的计算,教材只列举了三种类型。若没为 R,饱和溶液为 A,溶剂量为 B,溶质量为 C(均以克为
8、单位) ,三种类型是:(1)已知 B、C 求 R(2)已知 R、A 求 B 或 C(3)已知 R、C 求 B这几种类型的计算都统一于固体的概念,即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有以下关系式:或教学中可以通过对三种类型例题的分析,归纳出上述关系式,以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为了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和解题的规范性,也可以按下列格式要求,例如课本中例 2:解:设 1000 克氯化铵饱和溶液里含氯化铵的质量为 x。温度 饱和溶液 溶质 溶剂20 137.2 克 37.2 克 100 克1000 克 x需水的质量为:1000 克271 克729 克答:20时,配制 1000 克氯化铵饱和溶液需氯化铵271 克,
9、水 729 克。教学设计方案 1重点:的概念,固体曲线的含义与应用难点:的概念,固体曲线的含义与应用教学过程:引言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酒精可以任意比例与水互溶,那么,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所能溶解的溶质的质量有没有一个限度呢?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表示这种限度呢?板书 第三节思考从日常生活中寻找实例,说明气体在水中溶解性受哪些外界条件的影响,这些条件对气体的溶解性产生怎样的影响。板书 一、讲解 溶解性是物质的一个重要性质,怎样才能比较精确地表示一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性的大小呢?板书1. 固体物质的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 100g 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
10、里的。布置思考题理解概念时应注意哪些问题?板书 关键词:一定温度(指条件) ;100g 溶剂;饱和溶液;克(单位) 。布置讨论题“20时食盐是 36g”的含义是什么?板书2 曲线讲解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大小与温度有关。可以以横坐标表示温度,以纵坐标表示,画出物质的随温度变化的曲线,这种曲线叫做曲线。板书 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叫做曲线。展示教学挂图布置学生讨论从曲线中我们可以获取什么信息?师生共同归纳1曲线从曲线中可以查到有关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可以比较相同温度下不同物质的以及各物质随温度变化的趋势等等。2从曲线可以看出,大多数固体物质的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硝酸铵、硝酸钾等;有些与温度的变化关系
11、不大,如氯化钠。利用曲线提供的信息,可以对某些物质组成的混合物进行分离。讲解 对大多数物质来说,其都是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的,也有些固体物质,其是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氢氧化钙就是这样一种物质。展示教学挂图氢氧化钙曲线板书 气体的:通常用“1 体积水中所能溶解气体的体积” 来表示气体的。气体的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压强的升高而增大。展示表格气体氧气氯气二氧化硫氯化氢氨气1:0.031:21:401:5001:700板书 二、混合物的分离布置讨论题把食盐和硝酸钾放入水中,他们会逐渐溶解形成溶液。用什么方法可以把他们从溶液中分离出来?学生分组实验板书1 蒸发食盐水:(在蒸发皿中注入少量饱和食盐水加热
12、蒸发,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冷却后有晶体析出。利用蒸发溶剂的方法适用于该物质的岁温度升高变化不大,可以得到该物质的晶体。)教学设计方案 2设计思想:是第七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传统教学模式把概念强加给学生,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并不深刻。本节课从比较两种盐的溶解性大小入手,引发并活跃学生思维,设计出合理方案,使其主动地发现制约的三个条件,然后在教师引导下展开讨论,加深对”条件” 的认识。这样设计,使以往学生被动的接受转化为主动的探索,充分调动了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勇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体现了尝试教学的基本观点: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尝试,并尝试成功。教学目标:1、理解概念。2、了解温度对的影响。3、了解曲线的意义
13、。教学器材:胶片、幻灯机。教学方法:尝试教学法教学过程:一、 复习引入问: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举例说明。答:不同。例如食盐能溶于水,而沙子却极难溶于水。问:那么,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答:不同。例如油易溶于汽油而难溶于水。教师总结:物质溶解能力不仅与溶质有关,也与溶剂性质有关。通常我们将 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的溶解能力叫溶解性。二、讲授新课1、 理解固体的概念。问:如何比较氯化钠、硝酸钾的溶解性大小?生:分组讨论 5 分钟左右,拿出实验方案。(说明:放给学生充足的讨论时间,并鼓励他们畅所欲言,相互纠错与补充,教师再给予适时的提示与总结。学生或许会凭感性拿出较完整的
14、实验方案,意识到要比较氯化钠、硝酸钾溶解性大小,即比较在等量水中溶解的氯化钠、硝酸钾的多少。但此时大多数学生对水温相同,溶液达到饱和状态这两个前提条件认识不深刻,教师可引导进入下一次尝试活动。 )问:(1)为什么要求水温相同?用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分别溶解氯化钠和硝酸钾,行不行?(2)为什么要求水的体积相同?用一杯水和一盆水分别溶解,行不行?(3)为什么要达到饱和状态?100 克水能溶解 1 克氯化钠也能溶解 1 克硝酸钾,能否说明氯化钠、硝酸钾的溶解性相同? 生:对上述问题展开积极讨论并发言,更深入的理解三个前提条件。(说明:一系列讨论题的设置,充分调动了学生思维,在热烈的讨论和积极思考中,
15、”定温,溶剂量一定,达到饱和状?这三个比较物质溶解性大小的前提条件,在他们脑海中留下根深蒂固的印象,比强行灌输效果好得多。 )师:利用胶片展示完整方案。结论:1、10时,氯化钠比硝酸钾更易溶于水。师:若把溶剂的量规定为 100 克,则某温度下 100克溶剂中最多溶解的溶 质的质量叫做这种溶质在这个温度下的。生:理解的涵义,并思考从上述实验中还可得到什么结论?结论:2、10时,氯化钠的是 35 克,硝酸钾的是21 克。生:归纳定义,并理解其涵义。2、根据判断物质溶解性。师:在不同的温度下,物质不同。这样,我们只需比较特定温度下 物质大。生:自学课本第 135 页第二段并总结。3、曲线。师:用胶片
16、展示固体曲线。生:观察曲线,找出 10时硝酸钠的及在哪个温度下,硝酸钾 为 110 克。问:影响固体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表现在哪些方面?答:温度。大多数固体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例如硝酸钠;少数固体 受温度影响不大,例如氯化钠;极少数固体随温度升高反而减小,例如氢氧化钙。板书:一、固体1、定义:定温 100 克溶剂 饱和状态 实质:溶解溶质质量。2、难溶 微溶 可溶 易溶0.01 1 10 S (20)3、固体曲线。二、课堂巩固练习1、下列关于说法正确的是( )A、一定温度下,该物质在 100 克溶剂中所溶解的克数。B、一定温度下,该物质在 100 克饱和溶液中所含溶质的克数。C、该物质在 100
17、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的克数。D、一定温度下,该物质在 100 克溶剂中最多能溶解的克数。2、已知 60时,硝酸钾的是 110 克。(1)指出其表示的含义。(2)在 60硝酸钾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溶液质量比为?(3)向 100 克水中加入 80 克硝酸钾,溶液是否饱和?加入 120 克呢?3、已知 20时,100 克水中最多能溶解 20.1 克某物质,该物质属( )A、易溶 B、难溶 C、微溶 D、可溶4、已知 20时,25 克水中最多能溶解 0.8 克某物质,则该物质属( )A、易溶 B、微溶 C、可溶 D、易溶三、复习小结师:如何认识?怎样由判断溶解性大小?生:回顾本节课知识,进一步加深对上述问题的认识。四、 布置作业探究活动1.下表列出一些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请你根据表中数据,在图中画出这两种物质的曲线。物质020406080100硝酸钾13.331.663.9110169246氯化钠3636363739402.现有 10g 硝酸钾和 2g 食盐的混合物,如何将它们分离开?实验内容可行性论证实验记录结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