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章 科技革命与世界经济持续增长,余振 123456,第一节 世界经济的增长历程,经济增长(economic growth):通常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较早的文献中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总产出与前期相比实现的增长。总产出通常用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衡量。对一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度量,通常用经济增长率来表示。世界经济增长从更加宏观的层次衡量全球及其中的国家人均产出水平的持续增加。,世界经济增长的历史图景,注:在1800年之后,很多国家的收入水平迅速升高,而其他国家的收入却出现了下降。资料来源:格里高利克拉克应该读点经济史:一部世界经济
2、简史,公元1500年以来世界各地区经济增长简表 单位:%,注:亚洲数据不包括日本。资料来源:1500-2001年数据来自麦迪森(英),世界经济千年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2001-2006年数据来自世界银行,2008年世界经济展望,中国财政金融出版社,2008年。,一、马尔萨斯陷阱:1800年前的经济增长,马尔萨斯出生于一个富有的家庭。马尔萨斯年幼时在家接受教育,直到1784年被剑桥大学耶稣学院录取。1791年他获得硕士学位,并且在两年后当选为耶稣学院院士。1805年他成为英国第一位(或许是世界上第一位)政治经济学教授,执教于东印度公司学院。,Thomas Robert Malthus
3、 17661834,1、马尔萨斯均衡,在妇女的繁衍生涯中,一个妇女一生至少可以生育12个孩子。在当代社会,一个妇女一生平均至少能生育6名子女。然而,在1800年前的世界,每个妇女一生能够养活的子女数通常略高于2个。世界人口从增长很慢,即使在工业革命前较发达的经济体,例如西欧。表2.1显示了1300年和1800年几个西欧国家人口数量,以及每个妇女平均能够养活的孩子数量。这些数据表明,从长期来看,一定有某种力量是人口增长率受到严格的限制。,表2-1 1300年和1800年西欧国家的人口 单位:亿,2、马尔萨斯陷阱,马尔萨斯模型提出了一种机制来解释这种人口的长期稳定性。对这一模型最简单的阐述就是三个
4、假设:1、每个社会的出生率(B)是特定的。出生率由这个社会的生育习俗决定,但会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上升。2、各个社会的死亡率(D)会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而降低。3、社会物质生活水平会随着人口增长而下降。,人口,人居收入,B-D,马尔萨斯陷阱长期均衡模型,一个国家的初始人口水平为图中所示的N0,与N0相对应的初始收入水平为y0,由于y0超过了生存收入水平,出生人数将超过死亡人数,从而导致人口增长。随着人口增长,收入会逐渐下降。只要收入超过生存收入水平,人口增长就会持续,而收入也就会持续下降。只有当收入降到生存收入水平时,人口增长才会停止在均衡水平N*,此时人口也实现了稳定。,出生率
5、的变化,假设出生率上升了。在短期内,出生人口会超过死亡人口。总人口开始增长,导致实际收入水平下降,从而使得死亡率开始增加,最终死亡人口将又会达到与出生人口相等的水平。在这一新的均衡条件下,实际收入水平降低了,而人口增加了。,死亡率的变化,如果死亡率逐渐降低(即死亡率曲线向下移动),那么在现有的收入水平下出生人口将会超过死亡人口,从而导致总人口增加。这同样会使得实际收入水平下降,直至死亡率再次与出生率相等。在新的均衡条件下,实际收入水平会降低,而人口会增加。,3、马尔萨斯世界的逻辑错误,马尔萨斯世界的逻辑是有悖常理的。任何导致死亡率上升的因素战争、秩序混乱、糟糕的卫生条件或者废除母乳喂养等都会提
6、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而任何导致死亡率下降的因素医疗技术的进步、良好的个人卫生、改善的公共卫生、国家对农业歉收的补贴、和平、秩序等却会降低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4、技术进步,技术从较低水平(曲线T0)移动到较高水平(曲线T1)。由于人口数量只能缓慢增长,因此在短期内技术进步会导致实际收入增加。增加的收入会降低死亡率,使得出生人口超过死亡人口,从而带来人口增长。这种人口增长只有在收入恢复到生存收入水平时才会停止。技术变革的唯一影响就是导致人口增加了,对生活水平并不会产生持久影响。,二、工业革命,1800年前后,西北欧和北美各国终于结束了漫长的马尔萨斯时代。人口和生活水平之间的铁律人口增长会导致工
7、资水平下降终于被一举打破了。从17701860年英国的人口翻了三番,但其国内的实际收入不但没有降低反而增加了。一个新的时代降临了。毫无预兆地,1800年前后的英国似乎突然就摆脱了马尔萨斯陷阱,这一事件发生得如此彻底以至于它从此被人们誉为“工业革命”。,13世纪60年代以来英国人均产出和人口数量,对工业革命的误解,这一系列事件之所以被冠以“工业”二字主要是因为,当时英国最重大的变革表现为工业部门急速发展:棉纺厂、陶器场、铸造厂、钢铁制造业无一例外。在绝大多数马尔萨斯经济社会中,70%甚至80%的人口都是农业人口,但到1861年的英国,这一比例已降到了21%。事实上,工业革命在本质上并不是完全工业
8、化的。自1800年以来,农业的生产率增长速度和经济中其他领域一样迅速,而且如果农业没有成功实现增长,那么现代经济增长就是不可能的。我们不得不承认,人类历史上一个里程碑的事件被贴错标签了。,工业革命的成就,自工业革命爆发以来,人类的物质生活水平所提高的程度是1800年任何一个成功经济都不敢想象的。经过600年的沉寂,英国的人均收入在1800年增长了近10倍。直到现在,英国的经济还在持续增长。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尽管传统上人们认为英国工业革命爆发于18世纪60年代,但事实上直到19世纪60年代英国的人均收入才开始迅速增长。,英国的实际人均收入(1260s-2000s),对工业革命的解释: 外生增长
9、理论,工业革命之所以发生,是因为经济体系外的某个特征(如社会的司法制度或者生产投入要素的相对稀缺性)发生了改变。这一变化使得经济体系内潜在的创新者们增加投资以促进生产技术的扩展。比如,这样的变化可能是管理知识专有性或者所有产权安全性的制度发生了变化。诺斯和温加斯特提出,1689年英国建立立宪君主制这一重大政治变革是促成现代经济增长的关键原因。该理论提出,在1760年或者之前的英国(或者欧洲)我们一定会找到在早期社会中不存在的制度形式,或者其他社会创新。,对工业革命的解释:多重均衡理论,该理论认为,社会中一些突发性事件疾病、战争、征服新的地区会使经济从较差的静态均衡跳跃到现代社会中较好的动态均衡
10、状态。其中,如今在经济学领域吸引了众多拥护者的一套理论认为,这一跳跃主要体现为家庭模式从子女数量较多而对每个子女投资较少,转变为了子女数量较少但对子女关注更多。,对工业革命的解释:内生增长理论,该理论认为,在工业革命前的很长一段时期里,各国经济体系内部的一些特征逐渐演化,最终形成了现代经济增长所需的前提条件。因此,工业革命可以说是自人类出现以来就不可避免的一个现象。促进技术快速进步的经济条件能否形成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在该理论中,经济体系内最终导致工业革命发生的促进因素包括人口规模以及人口特征的演化。,三、大分流,1800年以来,世界各国的经济并没有像英国和其他欧洲国家那样快速增长,相反它们都
11、深陷贫困的泥潭。自工业革命以来出现的国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分流不断扩大,一直持续到现在。在一个通讯技术飞速发展而运输成本不断降低的世界上,各国物质生活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巨大。如今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和最贫穷国家之间的物质生活水平差异为501。而在1800年,两者的差距仅为41。工业革命爆发后,在像英国和美国这样经济上较成功的国家,物质生活水平仅提高了10倍。事实上,如今最贫穷的国家(如坦桑尼亚和埃塞俄比亚等)要比工业革命前的普通国家更穷。工业革命缩小了国内收入差距的同时却扩大了国家间的收入差距。,人均收入(以2000年价格水平表示,单位为美元),18002000年间世界人口和收入份额(%),孟买班德
12、拉车站附近的贫民窟,美国中产阶级的住所,在4000平方英尺的房子里仅住着2个人和1条狗,大分流的原因I:,首先,在工业革命前,由于马尔萨斯陷阱的存在,劳动力效率的差异对各国平均的人均产出水平没有影响。工作状态较轻松的国家的财富水平似乎和那些勤劳的国家差不多。工业革命爆发后,人均收入不再受马尔萨斯机制的制约。各国间既定的能力差异开始通过人均收入而非人口密度反映出来。与马尔萨斯时代的脱离是导致大分流的一个原因。,大分流的原因II:,其次,现代机器技术水平的提高极大地降低了热带非洲等地区的生存工资水平,从而使得人口急剧增长,而人均收入比工业革命前的平均水平低很多。尽管很多穷国的工资水平低于工业革命前
13、的水平,但人们的预期寿命却仍然高于工业革命前的平均水平。,大分流的原因III:,再次,一个推测性的原因是,工业革命后引入的新生产技术提高了高质量劳动力的收益。在工业革命前,生产过程似乎很“肤浅”,也就是说生产程序不是很复杂。此外,当时的生产对出错率和工人敷衍草率的行为容忍度非常高。以未实现工业化的农业生产中小麦的生产为例。整个过程包括犁地、播种、脱粒、扬场等。如果种播多了,有些就浪费了;如果种播得太少了,土地的价值就没有被充分利用。如果脱粒没做好,那么有些麦粒就还会留在麦穗里,最终成了动物饲料,因此损失了部分价值。但在这一过程的各个步骤中,即便出错或者没做好,成本也非常小。,第二节 解密世界经
14、济的持续增长,一、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经济资源的可利用性劳动力数量资本数量生产率要素人力资本技术,二、科技进步贡献率(一) 生产函数,研究科技进步贡献率,就不能不提及生产函数,更不能不提及C-D生产函数。自1928年柯布(Cobb)和道格拉斯(Douglas)阐述了C-D生产函数以来,这种描述资本和劳动投入量与产出量之间关系的方法就成为测算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基本方法。 C-D生产函数的基本形式为: 式中:Y表示产出,K表示资本投入,L表示劳动投入,和分别代表资本和劳动的弹性系数。,C-D生产函数构建的初衷是测算资本和劳动两种最为重要的要素投入量的边际产出,即对一种特定的经济关系进行数量模拟后,
15、当+1时,可表示被模拟经济关系的边际产出效益是增加的; 当+1时,可表示被模拟经济关系的边际产出效益是下降的; 当+=1时,可表示被模拟经济关系的边际产出效益是不变的。,(二)综合要素生产率(TFP),随着科学技术促进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人们在应用CD生产函数时感到仅将资本和劳动作为主要的要素投入量是有局限的,还应该在生产函数的应用中考虑到技术进步的因素。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创立者美国经济学家索洛于1957年首创“综合要素生产论”概念,即把综合要素定义为以下几个方面: 科学技术和组织管理的改进; 给定投入量的产出量增加; 其他:包括诸如规模经济,资源配置的改进等。,这样,综合要素生产率(Tota
16、l Factor Productivity)就应为总产出中扣除要素投入(资本和劳动)影响的部分:,(三)TFP速度(科技进步速度),对上式求全微分并整理,得到:分别用、y、k、l来代表TFP、Y、K和L的增长率,于是有:这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技术进步速度,(四)TFP贡献率(科技进步贡献率),将上式左右分别除以产出增长率,就得到TFP贡献率,也就是科技进步贡献率。 可见,科技进步贡献率的经济学涵义就是:在经济增长中,综合要素的增长所占的份额。,第三节 科学、技术与科技革命,一、科学与技术,1、科学的概念2、技术的内涵3、科学与技术的关系,1、科学的概念,科学是一个难以界定的名词。很久以来,都有
17、人试图给它一个定义,但没有一个定义能得到世人的公认。由于科学处于不断的发展中,人们对它的认识还在不断深化,在目前看来,对科学这一概念作出定义仍然是困难的。 不妨先勾勒一下科学概念的演变 。,(1)科学概念的提出及其演变,19世纪末,日本人西周把“Science”译成日文时使用了汉字“科学”二字,意为分科之学。后来“科学”一词被引入中国,一直使用至今。“science”是由拉丁文“scientia译来,原意是“学问”、“知识”。静态理解: “科学是知识”的思想。我国1979年出版的辞海就是这样表述的: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动态理解:“科学的本质不在于已经认识的真理而在于探索真
18、理。” 苏联大百科全书1974年版就明确指出“科学是人类活动的一个范畴”。,科学学的创始人、英国科学家D贝尔纳认为,由于科学己发生重要的变化,给它下一个合适的定义是困难的,理想的方法是采用宽泛的阐述性的概括。按照这一思路,贝尔纳对科学作出了如下概括:科学是一种建制;科学是一种方法; 科学是一种累积的知识传统;科学是一种维持和发展生产的主要因素;科学是一种重要的观念来源和精神因素,是构成我们诸多信仰的最强大势力之一。爱因斯坦进一步提出:科学是“寻求产生行动的手段”。,(2)科学的内涵,科学的内涵起码有以下几个方面:科学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成果,它表现为发展着的知识体系,这种知识体系在本质上是一种
19、精神产品;科学是人类特有的活动方式,是从事知识生产的人类的实践活动;科学及其活动组成一种社会建制,构成整个社会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人把它称为第四产业;科学是人类特有的文化方式和精神尺度,是科学意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有机统一。,2、技术的内涵,亚里士多德指出,技术是制作的智慧。在工程技术发达的罗马时代,人们进而指出,技术不仅仅是生产性的制作,还凝聚着知识形态。重视实验和操作的培根把前人的零星认识提升了,提出要把技术作为操作性学问来研究。关于技术的学问进一步发达起来,后人提出了“技术论”,日本甚至提出把技术作为立国的关键,1980年,野村综合研究所的森谷正规写了一本小册子,名字
20、就叫Japan is technology,即日本就是技术。,(1)技术的界定,18世纪末,法国科学家狄德罗在他主编的百科全书中开始把“技术”定义为:“技术是为某一目的共同协作组成的各种工具和规则体系。”可以比较通俗地说,技术是人类在实践(包括生产、交往等)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或发明的各种物质手段(如工具、机器、仪表等)及经验、方法、技能、技巧等。,(2)技术的分类,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人们又对技术做了不同的分类。如分为经验性技术与科学性技术,硬技术与软技术,新技术和高技术等。经验性技术主要是依据长期实践经验而创造或发明的各种物质手段以及方法、拄能、技巧等。科学性技术指的是依据科
21、学原理所创造或发明的各种物质手段、方式与方法等。从存在方式来看,既有实体性的存在方式(如机器、设备、仪器、仪表之类),也有非实体性的存在方式(如战略策略、设计方案、运行法则、操作规程等)前者往往称为硬技术,后者一般称为软技术。,(3)新技术与高技术高新技术,新技术比较好理解。但对“高技术”一词,学术界却是众说纷纭。 高技术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 美国科学院1971年编写的技术与国际贸易一书正式提出了高技术这一概念,用以表达在经济上能够取得重大效益的尖端技术。高技术具有高效益、高智力、高投入、高竞争、高风险、高潜能等特征。所谓高潜能,是指从总体上说它对国家政治、经济
22、、文化、军事以及整个社会的进步都具有重人影响,有很强的渗透力和扩散性,具有巨大的潜力。,经合组织(OECD)的指标区分法,这是一种认定高技术产品或高技术产业的间接方法。其主要指标,一是研究开发密集度,既研究开发费用占总产出或总销售额的比重;二是科技人员的比重,即从事研究开发的人员占职工总人数的比例;三是产品可见的技术复杂程度,包括产品的技术水平、设备水平和工艺水平。认定己形成一定规模的技术产品或技术产业,区分的标准是研究开发的含量低于1%的为低技术产业,在1%至3%之间的是中技术产业,超过3%的是高技术产业。尚未形成产业、不能获得高效益的,可以被称为尖端技术,不能被称为高技术。,(4)技术的获
23、取,国内研发:与人均收入和市场规模有关。国际渠道:正式渠道,包括:资本品贸易、许可、外资(独资)、合资以及跨国人员流动;非正式渠道,包括:模仿、盗版、人员流动、会议、计数援助、学术论文、国际会议和国际专利等。,各种技术转移渠道的比较,3、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科学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技术回答“做什么”、“怎么做”,技术是科学知识的物质化、程序化,科学又要以技术为手段使研究得以进行、成果得以实现。科学提供物化的可能,技术提供物化的现实;科学是创造知识的研究,技术是综合利用知识于需要的研究;科学是技术的升华,技术是科学的延伸。 科学与技术的联系更加紧密,以至人们常常把二者作为一个合成词汇使用。
24、但是,不能忽视科学与技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连用也存在一些弊端,如可能造成对科学之认识功能的忽视,而只看到其技术功能。,二、科技革命,1、科技革命的概念2、科技革命的划分阶段3、历次科技革命的主要内容,1、科技革命的定义,科技革命是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的合称。科学革命是指人类对客观世界规律性的认识上的质的飞跃;技术革命是指人类改造自然界的手段和方法的重大发明和突破,即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上质的飞跃。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在时间上往往是交错展开的,社会发展中产生技术突破的需要,人们便会利用已有的科学知识进行技术创新,而技术创新和实践活动有能极大的推进科学的发展。二者的互动关系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日益明
25、显,为了研究上的便利,便将两个概念合起来称为科技革命。,2、科学革命阶段的划分,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在时间上的不同步,科技革命阶段的划分便以技术革命是否发生为标准,因为认识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科学革命的成果仍要通过技术革命来体现。以16-18世纪西方世界的兴起为界,科技革命大体上分为两个大的时期:古代农业文明的科技革命和近代以来工业文明的科技革命。后者是在前者基础上的扬弃,二者之间是继承和发扬的关系。根据李约瑟的研究,公元1世纪到18世纪,至少有26大项超前约十个世纪的技术发明由中国传到西方,而同时西方传到中国的技术发明只有4大项。这足以说明近代以来的科技革命是站在古代东方先进科技的肩膀上发展
26、起来的。,古代科技革命由于本身零散的特点和缺乏资料,很难细分出阶段来。我国朱宁等学者在变乱的文明一书中提出,古代文明中有三个技术性标志:炼铁、造纸和印刷术。值得肯定的一点是,古代科技有着丰富的内容,其中凝聚了古人的实践和智慧,并且构成了近代以来科技革命的重要基础。,近代以来科技革命按传统划分为三个大的阶段:第一次科技革命,又称为产业革命或工业革命,在18世纪60年代前后开始,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第二次科技革命,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以电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第三次科技革命,从20世纪40 年代开始,以电子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第一次科技革命,第一次科学革命始于1543年
27、标志:太阳中心说、牛顿经典力学、机械自然观,Isaac Newton1643-1727,第一次科技革命,第一次技术革命始于18世纪中叶标志: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第二次科技革命,第二次科学革命始于19世纪中叶标志:能量转换与守衡定律、电磁场理论、原子分子论、细胞学说和生物进化说的提出,Charles Darwin1809-1882,第二次科技革命,第二次技术革命始于19世纪中叶标志:电力和无线电技术的发明和使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第三次科学革命始于二战结束后 标志:量子论、相对论和基因论的提出,Albert Einstein1879-1955,第三次科技革命,第三次技术革命始于二战结束后标志:
28、原子能、微电子、高分子合成技术、信息技术、航天技术的出现和使用,三、战后科技革命的主要内容,战后的这次科技革命在原子能、微电子、高分子合成技术、信息技术和航天技术等领域都出现了重大突破。,从演变的过程来看,第三次科技革命先后经历了五次重大变革:,1945 1955,以原子能的释放与和平利用为标志,人类开始利用核能的新时代;1955 1965,以地球卫星的发射成功为标志,人类开始向外层空间进军;1965 1975,以DNA重组实验的成功为标志,人类进入可以控制遗传和生命过程的新阶段;,1975 1985,以微处理器的大量生产和广泛使用为标志, 揭开了扩大人脑智慧的新篇章;1985 1995,以软
29、件开发和大规模信息产业化为标志,人类进入了信息革命的新纪元。,四、战后科技革命的主要特点,影响的全面性(渗透到生产力的各个领域); 内容的综合性(交叉与融合);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的周期大为缩短(见后表);科技革命要求大力开发科技人才资源;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各国政府加强了对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支持和干预。,发明-创新时间间隔表,资料来源:石俊田等著,科技革命与经济体制,东北大学出版社,2008年2 月第1版,P79。,技术发明到市场的平均时间表,资料来源:同上表8-1。,五、战后科技革命的主要原因,对高额利润的争夺和激烈的市场竞争; 科技力量的壮大和应用;科技信息量的急剧增加和
30、传递手段的现代化; 各国对科技领域的投入增加;战争、军备竞赛以及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 国际协作与科技情报交流,先进技术的引进 。,第四节 科技革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一、科技革命影响世界经济的范式,范式(paradigm)这个概念最早是由著名科学学专家托马斯库恩在其代表作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来的,本意是指科学理论研究的内在规律及演进方式。1982年技术创新经济学家G多西将这个概念引入技术创新研究之中,提出了技术范式的概念。1983年,C佩雷兹(C. Perez)提出了技术经济范式这一概念。1988年,技术创新经济学家弗里曼和佩雷斯将此概念进一步发展,认为其重要特征是“具有在整个经济中的渗透
31、效应,即它不仅导致产品、服务、系统和产业依据自己的权利产生新的范围;它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经济的几乎每个其它领域,即它是一个亚模式”。,1、技术经济范式,图中的关键要素概念是由克弗里曼等率先提出,并且有三个重要特征:其一,成本较低并且相对成本迅速下降;其二,在长期内几乎无限的供应能力;其三,在整个经济系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关键因素即是所在技术经济范式中科技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又决定着该技术经济范式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因而在各种不同的技术经济范式中居于核心地位。,2技术经济社会范式,3科技革命影响经济活动的深层规律,技术进步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是围绕人类自身的解放而展开的,这与人类生存的需要也是
32、相一致的。首先是人类从自然界奴役的状态下解放出来,畜牧技术、农耕技术、医药知识、天文地理知识等使人类步入了农业文明,保证了人类的生存繁衍,并有了可以交换的剩余产品。其次是人的身体由低级到高级的逐步解放。这个过程在农业文明时期便已开始,如轮子的发明使滑动摩擦改为滚动摩擦,极大地节省了人力,使人类从笨拙的体力劳动转向技巧性劳动。随着每一层次的人的解放,便会兴起一个新的产业,经济便会跃上一个新的台阶。世界经济的萌芽、形成和发展也是随着科技进步带来的人的解放而逐步展开的。,二、科技革命与生产力进步,1科技革命引起生产力诸要素变革劳动资料的变革。劳动对象的变革。 劳动者素质的变革。 组织与管理的变革。
33、2科技革命引起生产力内在结构的变革在生产力系统内部,科技、教育、信息、组织管理等非实体性要素的作用日益增大,而实体性要素的作用在相对减小。现代生产力的发展也主要地依靠非实体性要素的改善和提高。,三、科技革命与产业结构变革,产业结构的转变反映经济和技术的发展变化;产业结构的高低,是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产业结构是指劳动力、资金、技术和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在产业之间和产业内部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一定比例关系。,(一)科技革命与产业结构的转换,二战后科学技术取得的重大突破,不但提高了社会生产力,而且推动产业结构不断走向高级化。 下面,我们来介绍科技革命对不同国家产业结构转变的
34、影响。,1、三次产业的分类,现在世界各国通常把各种不同产业划分为三大类:第一产业指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水产养殖业等直接以自然物为对象的生产部门;第二产业包括制造业、建筑业和采矿业; 第三产业指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2、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变化,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经过了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产业再转向第三产业的转换过程。 在下图中,我们将以美、英、日、德、法等五个主要发达国家为例对这一转换过程进行说明。,图2-2-1 主要发达国家三次产业GDP构成变化,图2-2-2 主要发达国家三次产业就业人口构成变化,3、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变化,变化趋势:第一产业的产值和就业人口比重缓慢下降;第
35、二产业由上升转为下降;第三产业则持续上升(参见下图)。区别:发展中国家第一产业的产值和就业人口比重普遍高于发达国家,第二、三产业的比重一般低于发达国家。,图2-2-3 部分发展中国家三次产业GDP构成变化,图2-2-4 部分发展中国家三次产业就业人口构成变化,4、产业结构的融合与软化趋势,农业产业化经济服务化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结构软化,5、信息技术与信息产业,近年来,全球范围内信息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兴起,正在引起世界经济和社会生活发生深刻变化,推动许多国家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信息经济转变。,信息产业是指现代信息设备生产、制造,以及利用这些设备进行采集、储存、传递、处理与服务的部门的总和。,四、
36、科技革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一)科技革命与各国经济的发展1. 科技革命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强大生产力,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推动了各国经济的发展。战后发达国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80%左右是通过科学技术实现的。,2. 科技革命引起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的变化第一产业比重大幅度下降;第二 产业比重有所缩小;第三产业比重大幅度上升;知识产业涌现就业结构的变化知识型就业人数增加单纯从事体力劳动的就业人数相对减少结构性失业,企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变化企业内部分工向专业化、单一化方向发展;中小企业数目增加很快;产品结构由“重、厚、长、大”向“轻、薄、短、小”转变。生产力地区配置的变化,管理职能和管理手段的变
37、化管理科学化 宏观上:将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应用于管理;微观上:使企业的生产、办公、财务、销售、工资等实现管理自动化。教育的变化,3. 战后科技革命引起社会关系的变化,城市和乡村关系的变化:城乡一体化和乡村的边缘化;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比例的变化:脑力劳动者比例的上升;阶级关系方面的一些新现象:如中产阶级的膨胀和贫富差距的扩大。,(二)科技革命对国际经济关系的影响,科技革命不仅推动了经济的国际化和全球化,加剧了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而且导致科技领域的竞争和争夺日益激烈。,1、科技革命推动了经济国际化。,科技革命推动了生产和投资国际化以及相应的跨国公司的发展。生产和投资广泛采取跨国公司的
38、形式; 生产和投资主要取决于高新技术和工业化水平;国际直接投资的重点转向发达国家;发达国家之间的相互投资成为国际投资的主体。,科技革命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贸易结构和贸易方向的变化。,国际贸易增长速度超过GDP增长速度,1994-2004年国际货物贸易和世界GDP增长情况,国际贸易结构中初级产品比重下降;技术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显著提高;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迅速增长。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占全球贸易的3/4。,科技革命促进了科技人员的国际流动和国际间劳务合作的发展。,科学技术在世界各国发展的不平衡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导致了各类科技人员在国际间不同方向的流动;科技进步为国际劳务合作创造了一切必
39、要的物质技术条件。,2、科技革命加剧了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发达国家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美国在科技和经济上仍然是世界头号强国,但地位相对于50年代初期有很大下降;日本成为追赶美国新技术走在最前列的国家;加拿大、澳大利亚成为新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发展中国家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出现了一批新兴的工业化国家。,3、科技领域的竞争和争夺日益激烈,世界各国之间在经济领域的摩擦和争夺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科技领域表现出来的;科技竞争不仅发达国家之间展开,也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展开。发达国家之间在科技领域的争夺美国:重点开发与市场竞争密切相关的应用技术;日本:加强基础研究;西欧:对应用研究进行扶植。,发达
40、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科技领域的竞争,发展中国家在科技领域一直落后于发达国家;一些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工业化国家一方面对传统技术和引进技术进行改造,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对科技领域的投入;从总体上看,发展中国家的科技实力相对薄弱,并且分化现象在加剧。,第五节 中国的科技发展与经济增长,一、李约瑟之谜与中国的科技发展,李约瑟博士是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史的著名专家,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英国文学院院士。李约瑟博士主编的七卷本英文版中国科学技术史从1954年开始由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陆续出版,被认为是是二十世纪完成的重大学术成果之一,是欧洲人学术研究的最高成就。,Joseph Needham1900-1995,1、
41、李约瑟之谜,李约瑟博士第一次以令人信服的史料和证据,全面而又系统地阐明了四千年来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展示了中国在古代和中世纪科技方面的成就及其对世界文明所做的贡献。同时李约瑟提出了疑问: 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 被人称为“李约瑟之谜”,2、高水平均衡陷阱从需求角度的解释,关于中国后期停滞的一种广为人们接受的假说,就是“高水平均衡陷阱”,最早由Elvin(1973,Chao,P.17)提出。中国之所以在工业革命之前一千多年里领先世界,而后又被欧洲所赶超,是因为中国受到人口众多、而资源匮乏的限制。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她就必须全力发展农
42、业技术,以至于欧洲工业革命时,中国的农耕技术远远领先欧洲,这包括复种、灌溉、密植、耕种工具的改良等等。但是,农业技术的改进所带来的收益被新一轮的人口增长所吞噬;而人口的增长又进一步带动农业技术的改进。如此往复,中国在较高的农业水平上维持了巨大的人口。相反,中国工业的发展却受到了有限的资源的约束。由此中国便进入了一个“高农业水平、高人口增长和低工业水平”的高水平陷阱之中。,3、技术发明模型从供给角度的解释,由我国经济学家林毅夫提出,他认为李约瑟之谜的关键在于新技术的发明(或发现)方式上存在差异。技术供给来源于发明活动。发明活动是由一系列“试错和改错”或“碰巧”完成的。“试错和改错”分为“经验性的
43、”和“实验性的”,前者依赖于人口数量,而后者依赖于严谨的科学实验。现代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主要依靠“实验性的”试错和改错,因此中国的人口数量众多不在成为优势。,4、总结性的解释,(1)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导致缺乏发展动力。科学发展需要动力。但是,由于满足农业生产的土地与劳动资源没有严重的短缺压力(当土地兼并严重时,会通过改朝换代来加以调整),政治版图、政治模式、政治文化、政治统治相对稳定,封建文化偏重血缘关系、宗族关系,百姓安土重迁,形成了一种自给自足、自我封闭的封建经济,扩大再生产的动力不大。地主阶级的着力点是土地兼并和争夺劳力,而不是利用科技来发展经济。两千多年来农业生产始终都以人力为主、以畜力
44、为辅,手工业生产技术进步有限。生产方式的技术基础是保守的。,(2)对科学技术的轻视不利于科学发展科学技术在中国古代总体上是受到轻视的。探索科学技术的人,不仅没有社会地位,还可能受到种种责难。其文化渊源,可上溯至先秦儒家。儒家把科技视为“奇技淫巧”,礼记甚至宣称“奇技奇器以疑众,杀”。 “奇技淫巧”一说,遂成束缚中国科学发展的最大思想枷锁。明清之际,中国己开始落后于西方,但面对新世界,时人想到的不是改革,而是维护既有传统。当时国内仿制的西方火器已可与西方比肩,但康熙帝说:“夫火器孰有多于吴三桂者乎,因其所行悖逆,即致灭亡,观此,则火器之不足恃可知矣。”,(3)封建文化专制主义阻碍了科学进步为了江
45、山永固,封建统治者总是千方百计地加强思想控制,他们一方面采取愚民政策,对人民进行欺骗和奴化教育,另一方面是疯狂扼杀主张革新和革命的思想。其思想渊源,也可上溯到先秦时期。孔子主张“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老子说“人多伎巧,奇物滋起”,“绝巧弃利,盗贼无有”,“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4)中国古代科学在思想和方法上存在缺陷中国古代科学基本上仍然停留在现象的描述、经验的总结和猜测性的思辨阶段,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上没有发生质的提高,少有在系统的逻辑的科学理论指导下的研究。宋代的沈括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我国科学史上地位显赫。他的梦溪笔谈有两处记载了
46、磁现象,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他在两条纪录之后分别说:“南北相反,理应有异,未深考耳”、“莫可原其理”。相比之下,1600年英国人吉尔伯特的论磁记录了磁的各种现象,把磁力和电力(那时还没有“电”这个名词)做了对比,并对磁力和电力的来源做了解释,这些解释在今大看来并非都是站得住的,但他尽可能地根据当时的认识水平对他所接触到的现象做出探索性解释,这种尝试对科学的发展却是非常重要的。,(5)封建制度日益腐朽明代修历法的过程可以清楚地看到腐朽的官僚统治对于科学事业的阻碍作用。于农业大国而言,为了“使民以时”,按季节耕作,颁布和修订历法具有重要意义。历代王朝上台后都要忙着改元颁历。朱元璋倒是在上台之前即令刘
47、基等人修历法,洪武元年(1368年),召元朝掌管天文历法的官员到南京,参加修历工作。但由于行政效率不高、天文研究没有进展等原因,此后多年都未能修订出一部准确的历法。钦天监官僚为了掩盖自己的无能和失职,就以“祖制不可变”、“古法未可轻变,请仍旧法”等理由阻挠修改历法。终明之世,历二百七十六年,竟然未能颁布一部新历法。,二、中国经济增长之谜,三、支撑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科技战略,1、基础投入关于技术获取的争论:市场换技术(1)技术的购买(2)技术溢出的门槛效应(技术差距门槛和人力资本门槛),2、制度支持(1)科学发明的制度支持:资助制度的完善与效率(2)科学发明的制度保护:保护知识产权(3)科学发明的政策支撑:金融的作用,谢谢Thanks Merc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