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笔记.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9929725 上传时间:2019-09-19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64.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笔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笔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笔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笔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笔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马克思主义发展史1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笔记整理专题一 恩格斯晚年对唯物史观的新发展一、形成及主要内容马克思提出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群众路线、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但这是有缺陷的,马克思只强调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没有研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否适合,二者如何适合;共产党宣言中讲的资本主义要结束,而应该如何结束,这一些问题阐述的不够完美。因此,恩格斯晚年对其进行研究是很有意义的。二、历史背景1.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出现了新趋向资本主义经济大发展,没有像马恩于 19 世纪 40 年代讲的那样,将敲响丧钟,19 世纪 50、60 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2、频发,但之后,经济关系得到及时的调整,使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大发展,这导致了马恩理论与实践的矛盾与冲突。2、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政策发生了新变化两个“必然”不是两个“自然” ,那如何实现两个“必然” ,唯一途径就是暴力革命。那么斗争需要动力和斗志,19 世纪 40 年代,资产阶级很难维持统治, “三大工人起义”便可见,无产阶级如此有革命斗志,无产阶级处境、待遇非常不好,没有保障,因此马恩断言无产阶级将不断革命,提出两个“必然”的理论。但是 19 世纪 50 年代以后,出现了新的情况。起义与革命越来越少,无产阶级待遇改善,资本家大幅提高工人待遇,实行八小时工作制,劳动环境改善,注重工人培训、发展的要

3、求,注重工人在企业管理中的民主性,保障提高。所以 19 世纪 80 年代,革命大量减少,如何看待工人阶级的历史地位与史命,迫使恩格斯进行思考。3.对唯物史观的责难与歪曲此起彼伏资产阶级为批判马克思,不断歪曲唯物史观,1883 年马克思去逝后,很多人认为自己是马克思的正统继承,自由解释唯物史观,造成歪曲,尤其是伯恩施坦,对马恩学说的解释,有大量歪曲、批判和篡改由此产生修正主义,造成了思想上的混乱,对工人政党产生不利影响,于是恩格斯为维护马克思的学说,做出对唯物史观的新发展与解释。三、新发展的内容1.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新认识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新趋向产生了对资本主义怎么看的问题。对资本主义

4、的新认识 1第一,资本主义经济进入垄断发展阶段,但不会很快崩溃。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延缓了资本主义灭亡的步伐。“资产阶级社会将于 1898 年崩溃,这是一个误会。资本主义大厦即使倾覆, 也需要数十年时间。 ”这里的误会,是马恩误会了资本主义的力量,低估了资本主义的能力。马克思主义发展史2第二,资本主义民主制度进一步发展,为无产阶级的和平合法斗争准备了条件。这是关于看待无产阶级斗争方式的观点。马恩起初认为,只有暴力革命才能获取革命的胜利。但再 19 世纪 80、90年代,无产阶级不愿革命,资产阶级也不再武力镇压,二者和平共处的可能性增大,对这一状况,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应该考虑非暴力革命、和平斗争

5、,通过议会斗争。这一观点,理论上看是创新的,但在实践上是错误的。第三,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和平共处的可能性不断增大和平共处由此而来。列宁将两个阶级的和平共处,推广到用于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周恩来将和平共处用于一切国家之间。对社会主义的新认识 2第一,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第二,要根据各国的实际状况采取合适的社会主义形式。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形式“我所在的党并没有任何一劳永逸的现成方案。我们对未来非 资本主义社会区别于现代社会的特征的看法,是从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中得出的确切结论;不结合这些事实和过程去加以阐明,就没有任何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走本国社会主义道路第三,

6、恩格斯晚年就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A.从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到社会主义建立要经历一个过渡时期。B.重视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 (脑力劳动无产阶级 体力劳动无产阶级)C.防止社会主义国家机关的蜕变(异化)恩格斯承认这种可能,提出三个设想 (1)批判对国家的崇拜(2)加强民主选举和监督(3)低薪制2.两种生产理论1845 年神圣家族 “社会的发展在于物质生产”恩格斯 1884 年 “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蒂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的生产; 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蕃衍。 ”高度重视充分肯定两种生产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7、。 1重视两种生产对社会制度的制约作用 2“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地区内的人们生活于其下的社会制度,受着两种生产的制约:一方面受劳动的发展阶段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家庭的发展阶段的制约。劳动越不发展,劳动产品的数量、从而社会的财富越受限制,社会制度就在较大程度上受血族关系的支配。 ”恩格斯正确理解两种生产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3二者是不可割裂的 人口生产影响物质生产3.历史合力论是多个力量形成一个合力推动历史发展,经济、人文、政治、文化、宗教、哲学、法律都是重要的力量。4 意识形态相对独立性强化意识形态反作用突出 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马恩在创造唯物史观时没有讲到反作用,是重大缺

8、陷,没有全面阐述。马恩为何当时不阐述?不阐述这一点是迫不得已,马克思主义发展史3为了赢得论战,否则达不到二者根本对立。经济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历史发展的基础因素。 1虽讲独立性,但首先强调“经济因素”为决定力量,继承唯物主义,引用“最终”的限定词,表明恩格斯对经济因素的决定性具有新的认识,它是“最终的” , “归根到底的” ,但不是直接发生的、立竿见影的,立即的因素。充分重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发展作用。 2在充分肯定经济的基础上,重视上层建筑,不能把意识形态、社会存在、上层建筑割裂,反作用:适应的促进,不适应的阻碍第一,沿着与经济基础相同的方向发展第二,沿着与经济基础相反的方向发

9、展第三,改变上层建筑发展方向,让其偏离,但最终结局。意识形态相对独立性的具体内涵或表现 3第一,意识形态发展具有特殊性。与社会存在不同,有自己特殊的过程。四、现实价值1.为我们判断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提供了理论依据恩格斯的理论使我们对资本主义有了新的认识,同时对资本主义好的方面加以学习、肯定,对坏的方面进行抛弃。在对资本主义认识的同时也看清了社会主义相对于资本主义的有利的地方,对待社会主义,一要坚持二要发展。2.对于两个生产理论来说,对我们今天实行计划生育和以人为本的国策提供了理论基础。3.历史合力论对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搭建了理论平台。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属性。4.意识

10、形态相对独立性,为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提供了理论依据。专题二 马克思的西方工人革命理论及其现代发展一、理论内涵1.关于工人革命的根源和条件(即为什么要革命,在什么条件下才可以革命)根源:矛盾: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进行社会化大生产就必须是生产资料社会化占有,否则就不能进行社会化的大生产。19 世纪的资本主义进行无序竞争,造成社会混乱,在这种矛盾下解决方式有两种生产社会化转化为个体化,但这是资本家、社会、个体、国家都不能接受的。 1私有制转化为公有制。公有制条件下,社会共同占有生产资料,那么,资本 2主义必然消失,共产主义必然胜利。只要这个矛盾存在,就有可能爆发革

11、命。条件:客观条件: 统治阶级的统治太过残暴 1人民的生活处在水深火热中,无法继续生存下去。 2人民受到革命思想的教育,革命热情高涨。 3有一个成熟的党,并这个党能制定出合理的合适的政策,这是一个阶级成马克思主义发展史4熟的标志。主观条件:工人阶级是否愿意革命和是否成熟。2.革命的方式:由暴力革命到和平斗争。纵观马恩一生,由暴力革命到和平斗争。早年中年主张暴力革命是唯一方式, “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 。客观上,19 世纪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尖锐,工人处境差,经济危机频发,工人暴动常有,马恩认为革命迟早会到来,而且认为几个国家会速战速决,到

12、晚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马恩对社会主义改变看法,提出了可以和平斗争,通过议会进行合法斗争,早年议会不完善,而到了 19 世纪末,议会完善,则可以斗争。但仍然将暴力革命夺取政权作为根本方式,不是唯一方式了。但事实证明了暴力革命夺取政权的科学性和正确性。3.革命主体主体是工人,但为什么西方马恩主张工人而不是农民革命?显然这与工人的优势有关,农民虽数量多,但不能承担革命重任,但工人可以。这里强调工人的优越性和先进性问题。工人代表工业,是大工业,工业是先进的,工业与农业、商业相比,工业最有前途,这一认识在马恩时期是根深蒂固的。马恩认为小商业者是没落的,劳动价值的创造是专指工业的。其次工人阶级富有组织

13、性,纪律性,一个阶级人再多,无纪律性,是不可能成为革命主宰。农民是散慢的,这与他的生产方式有关,是一个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相统一的过程,时间是断续的,没有明确的方式和时间限制。而工人时间、方式有明确的限制,在生产方式中,造就了工人的严格纪律性,本身具有这种习惯。再次,工人富有革命性,革命者要热情高涨,农民,小商业者有革命性,但不强烈,而工人阶级革命性最强,这里关于利益再分配问题,关于利益调整。无利益者,革命性最强,中间阶层患得患失,不坚决,资本家为最大既得利益者,无革命性。综上,工人成为革命主体,也是马恩讲工人革命的原因。4.革命策略革命的统一战线,单靠工人,势单力薄,尤其在大革命失败后,提

14、到,根本原因是除工人外的力量没有参加。工人内部的联合 1工人与农民的结合。1848 年欧洲大革命失败后,明确提出。 共产党宣 2言中没有工农联盟的思想。工人与其他力量,中间阶层,小商人,小商业者,小手工业者 3二、历史评价1.实质实质即最终目标,实现无产阶级乃至全人类的解放,首先是实现工人阶级自身解放。这一观点,自马克思早年就有这种梦想,从资本主义苦难中解放出来,打破私有制,到中晚年一直强调,用革命解放自己,再者,解放自己再解放全人类,2.历史价值从历史作用来看,具有无可置疑的历史积极作用,首现理论上,促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马恩找到了实现有效的途径,即工人暴力

15、革命,从实践上讲,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社会主义力量兴起均靠暴力革命。3.历史局限性马克思主义发展史5工人革命理论有时空局限性,在 19 世纪和 20 世纪的欧洲具有价值,但在20 世纪后期,21 世纪,没有了这种价值,没有现实意义。再者这种理论不完全适用东方亚洲。三、毛泽东对马克思的继承和发展1.马克思革命理论中的农民问题论马恩强调农民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主要主力军,主要动力,工人是无产阶 1级革命的主要主力军农民是天然的同盟军,农民问题的正确解决是关系资产阶级革命是否成功的关键。农民为什么要参与革命,进行资产阶级革命(1)新兴资本家与农民在反封建贵族与地主的革命中立场是一致的(2)农民应该积极主

16、动,心甘情愿地参加资产阶级革命,因为只有在推翻封建主义以后,在建立起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条件下,才能实现共产主义。论述了无产阶级革命中工农联盟的可能性、必要性 2马恩要实现工农联盟,斗争对象是资本家,如果没有农民的参加,工人革命是不可能成功的。(1)农民之所以受到损害是因为农民没有组织,分散,不团结,干不了大事,为了防止被侵害,只有工人进行联合农民,通过联合才能实现自救,只有工人把农民联合起来,农民才能免遭迫害。 (也是马恩轻视农民的体现)(2)工人与农民的有力的结合点:但对资本家因为:a 资本家剥削工人; b 而且在小生产条件下,农民生产小商品,但资本家也是商品生产者,所以农民在资本家的排挤下

17、会破产。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在农村中的路线问题 3工农联盟的必要性、可能性具备,不一定能够实现,还要有现实性,则需要政策、路线,则党应该采取合适的路线,促成工农联盟。1894 年法德农民问题中,特点到这一点,党是工人阶级的党,则要促成联盟,一工一农,如何联盟?工人主动找农民或两者向中间走,但马克思看不起农民,则只是采取了一时的联盟。恩格斯强调要夺取政权,要主动到农村中去,如何争取呢?要对农民进行分析。关于党无产阶级政策中农民、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和原则 4让他们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主体是人,主要改造农民。为什么要对农业而不是工业进行改造?社会主义是无产者的乐园,不是有产者的乐园,不

18、断革命,直到一切有产阶级都消灭,包括农民。实质是到社会主义上去,农民是不会自己到社会主义上去的,心理上是抵触的。革命胜利了,应用政权的力量把小农引导到合作社中去,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共同劳动,不高合作社小农是没有前途的,要自愿,不要强制,要用榜样的示范,再通过教育。2.毛泽东对马列农民问题的继承在认识革命的根源条件是一致的 1都是穷人革命革命的目标具有一致性(殊途同归) 2马恩:建立自己的联合体,共产主义毛:建立共产主义关于革命的领导阶级 3马克思主义发展史6马恩:工人革命理论中以工人为主体,工人领导。毛:农民革命理论,虽以农民为主体,但需要工人来领导关于工农联盟的问题 4毛:在 1927 年在

19、大革命失败后,重心就转向了农村,在各革命阶段都强调工农联盟。3.毛泽东对马恩农民问题的发展,创新、发展的根本表现:大大提升了农民在革命中的地位,把革命实质提升为农民革命,而农民革命的实质是土地革命。农民是革命的主力,是革命的实质。提升农民的地位是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三、邓小平关于新时期农民问题的理论第一,把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起点。第二,调动农民积极性是国家发展的关键(1)经济发展靠农业,农业发展靠农民(2)全国稳定的环境,稳定全国要稳定农村(3)全国发展的归宿和目标,实现人民共同富裕,主要是农业富裕。第三,必须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创造性)(1)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支

20、持和倡导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2)对乡镇企业的支持和倡导(3)对村民自治的支持和倡导(4)土地流传第四,尊重农民的自由选择权或自主权(1)保证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2)保证农民的市场交易自主权第五,维护农民的利益,实现共同富裕(1)维护农民的物质利益(2)维护农民的民主权利。“离开任何阶级的物质利益与民主权利,调动积极性是不可能实现的。 ”(3)维护农民的文化权利教育、文化、科技建设 “科学是第一生产力”四、马克思主义农民问题理论视野下的新农村建设第一、无产阶级政党应该把农民问题摆在经济发展的关键位置社会主义新农奴建设(邓颖超)2002 年召开的中共十六大统筹城乡发展2003 年把解决“农业

21、、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党的重中之重 2005 年提出新农村建设2004-2014 中央一号文件均关于三农。 2004 年,一号文件农村增收建设新农村是我们党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核心就是把农民问题当成重中之重。第二、新农村建设必须以发展农业为基础中央推进农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第三、必须维护农民利益第四、调动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性“对农民要正确认识,对农民不尊重,不信任 1农民的主人翁地位 2马克思主义发展史7“要让农民成为体面的人,让农业成为主动的产业, “第五、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专题三 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理论(以俄国为例)一、马克思、恩格斯的东方社会理论1.东方社会理论提出的背景(1)为

22、了批驳资产阶级史学家和思想家关于私有制自古有之并长期存在的唯心史观。(2)批判资产阶级学者所鼓吹的欧洲中心主义,支持资本主义是只支持资产阶级发达的生产力。马克思憎恨资本主义国富以压榨人民为条件,国富民不富,自私自利,唯利是图,个人主义。既然讨厌资本主义,那么就要找一个不同于资本主义的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相反的社会)(3)为了更深入的研究西欧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经济状况研究东方是为了更好地研究西方,是因为在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印度等东西方国家已经成为了西方的殖民地,已是西方的一部分,西方的经济关系,生产方式已经进入东方,所以研究东方是为了更好地研究西方。(4)为了批判俄国民粹主

23、义者的错误的观点民粹主义者认为通过俄国内部的公社就可以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这是对共产主义的歪曲和侮辱,为了反对这种观点,马恩研究东方理论。“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比喻资本主义道路漫长、痛苦2.东方社会理论的内涵马恩提出“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 。必要性 1早年的马恩认为共产主义是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条件下才能实现,但资本主义发展漫长,带来的负面影响,痛苦,所以要跨越卡夫丁峡谷,晚年提出有落后国家直接跨越到共产主义。“如果俄国继续走 1861 年开始的道路,那它将失去当时历史所能提供给一个民族的最好机会,而遭受资本主义制度所带来的一切极端不幸的灾难。 ”马克思去逝后,恩格斯提出“跨越”不仅适用于俄国

24、,而且适用于进入共产主义之前的所有国家。可能性 2(1)生产关系 (公有制、劳动) 俄国之所以能跨越是因为有公社,公社中的私有制(2)生产力劳动合作,公社中社员共同劳动,不存在压迫,没有剥削(3)对资本主义的借鉴学习如马恩批判民粹主义的落后的国家在公社基础上直接过渡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8(4)进行社会革命要把沙皇统治推翻(封建私有制) ;推翻资本主义私有制因为这两种制度与共产主义格格不入。“要唤救俄国公社,就必须搞俄国革命”“假如俄国革命将成为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信号而双方相互补充的话,那末现今的俄国土地公共所有制便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3.评析马恩的东方社会理论(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私有制

25、历史学角度平息)(1)价值:他开创了东方社会问题研究的历史先河。即马恩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从理论上开始研究东方社会。 (但是我们现在的马克思主义,并不是马恩开创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先河,一提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就认为是马恩开创的先河这是不对的,它只在东方理论开创了先河)(2)但也应该看到东方社会问题的历史局限性马恩并没有摆脱以西方为中心的思维方式。 1因为马恩认为只有俄国(东方)先发生革命,给西方无产阶级以信号,引起西方革命,成功后再帮助俄国。马克思一直坚持暴力革命,恩格斯在晚年转向和平手段。他不能科学的说明二十世纪东方社会主义的特点 220 世纪东方的社会主义由一国发展为多国,而且这些社会主

26、义国家都是东方国家,并且不但没有得到西方国家的支持,反而受到西方打压。问题:为什么只有在东方国家爆发了社会主义革命,而没有在西方发生?二、列宁对东方社会理论的发展1.列宁的社会主义一国胜利论“一国胜利论”的提出本身就是一种创新,以为马恩一直强调的是多国同时发生社会主义革命。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矛盾大体一直,只要一国发生革命,那么其他国家也会发生革命。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共同革命。一国胜利论是指不但社会主义革命要胜利,而且社会主义建设也胜利。革命胜利容易,但建设是非常困难的。(不仅革命而且要胜利)列宁不拘泥于马恩的多国胜理论,提出了一国革命和建设在帝国主义最薄弱的环节产生。经济比较弱 统治者残暴,

27、压迫 国内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深受 1 2 3其害,生活水平极低。1921-1923 年新经济政策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 1923 年患病,1924 年逝世。2.列宁提出东方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在没有西方的帮助下也可以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列宁允许发展国家怎本主义,私人资本主义,还允许国外租赁,承包企业发展资本主义(新经济政策)租借租让的方式未发展资本主义,但由于俄国战争刚结束,没有国家愿意在混乱、贫穷的俄国投资,所以没有西方国家来帮助。这是对马恩思想的超越。3.世界社会主义的胜利取决于东方人民的斗争全世界的社会主义胜利要依赖于东方几个国家,如印度,中国,俄国。三、若干讨论1.毛泽东东方社会理论的问

28、题(毛泽东有没有东方社会理论?于良早认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9有,只是因为毛泽东是东方人)2.于良早关于东方社会理论分三阶段第一阶段马恩 第二阶段列宁 第三阶段 邓小平 既然毛泽东有东方社会理论,那么为什么毛泽东不是第三阶段?那么置毛泽东理论(东方理论)于何地位?3.邓小平有没有东方社会理论?于良早认为有,理由: 邓小平十分重视同东欧国家前社会主义国家进行 1探讨邓小平十分重视探讨列宁理论和列宁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 2邓小平理论在一定意义上等同于列宁的东方社会理论 3专题四 马克思主义理论视野下的计划与市场一、马克思、恩格斯的计划与市场理论的贡献1.他们(马恩)主张拥有计划的自觉组织代替无政府状态马

29、恩认为社会主义的生产是有计划的,而资本主义的生产是无计划、无组织,是混乱状态,尤其是经常发生经济危机,人民深受苦难,所以反感这种无政府状态。在这种条件下,劳动者受到了商品的统治。马恩反对无序竞争。提出在未来社会要有自觉地组织,靠计划来解决问题。 反杜林论2.马恩对国家的经济作用和经济职能有了清醒的认识。有计划地组织不一定是国家,因为未来国家是走向消亡的,但国家又不得不承担起领导经济发展,生产力进步的责任(资本主义国家) ,可是国家的干预应该是有限度的。因为国家并不能代表全国人民利益,他必然要代表一部分人的利益。他也有自己的特殊利益。3.马恩对市场的作用进行了客观评价一方面,积极的肯定了市场的正

30、面影响,另一方面对其也有负面评价。肯定:马恩对资本主义作了充分的肯定。例如资本主义的生产力水平。 1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市场经济由基础性作用提升为决定性作用过渡阶段中,马恩提出的四条,显示在过渡阶段种市场的重要作用 2负面影响:市场意味着内容或者是实质上的不平等,为了保持共产主义制度的纯洁 1性就不应该有市场经济了。从形式上看,市场是平等的,马恩认为,商品是天然平等的,等价交换。在形式上,作为消费者可以选择不同的商店,不同的商品,不同价格的商品。但是你必须购买,这是不可选择的,在这层面上是不平等的。市场经济的发展导致异化。异化的根源是私有制和市场 2商品市场存在会使社会矛盾激化。 3首先,导致竞争

31、普遍化,接着这种普遍的竞争使人的精力紧张起来,会对人的心理精神形成冲击。人们在这种情况下会把宗教、意识形态等变成谎言而抛在脑后。其次,贫富差异扩大最后,使人道德的感悟下降市场导致商品拜物教与货币拜物教的泛滥 4马克思主义发展史10总结:马恩对于计划与市场的理论贡献:充分肯定了计划的作用,政府的作用,也看到了市场的消极作用,这对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发展经济具有指导作用。对于我们政府职能的定位,更好的认识政府也有指导意义。对于我们认识市场经济的消极作用也具有重大作用。使我们认识到市场失灵时也要发挥计划于政府的作用。二、列宁关于计划与市场的理论(一)新经济政策中的市场观重视利用商品市场关系建设社会主

32、义1.主张将工农之间的关系建立在商业的基础之上。 (通过发展商业来沟通工人与农民的关系)以前是通过行政手段盘剥农民,剥夺的东西无偿的给工人。2.国家企业要按照商业原则来进行经营3.实行多种所有制结构形式并存的经济结构旧社会的经济结构(小企业、个体经济、资本主义经济)不要损坏,不但不损坏,还要充分利用,改良主义。各种过渡时期的经济形势都要利用。4.无产阶级国家要学会经商,努力成为优秀的批发商。“无产阶级国家必须成为一个谨慎、勤勉、能干的业主, 成为一个精明的批发商, 否则,就不能使这个小农国家在经济上站稳”只有学会经商,了解商业,才能做好领导国家进行利用商品市场来建设社会主义列宁以上四点都有别于

33、马恩,具有创新性。(二)列宁对于计划与市场的认识1.计划是方向和目标,市场是实现计划的途径和手段1921 年 7 月关于国民经济的七点看法 任何计划都是“尺度” , “准则” , “路标” , “灯塔” ,市场的作用是有限的,列宁对待市场的观点是谨慎的,市场要在计划下发挥其作用。2.建立以计划调节为主导,市场调节为基础,二者相结合的计划体制。“上面集中,下面自由”“上面”指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大工业,如银行,交通运输,外贸,大工业,通过计划集中起来。“下面”指小企业,小手工业,农民3.不能指定无所不包,无所不能的官僚主义计划。计划的制定要客观:完整的完善的计划等于官僚主义的空想十七大“抓大放小”

34、这是国有经济体制改革的思想,不能制定过于微观、过于具体的计划。4.计划的补充与修改,应从客观实际出发,以市场的需求为依据。(三)斯大林在市场和商品问题上的理论贡献斯大林形成了计划经济体制,这是由列宁提出而没有去实施的,不管是苏联还是中国,国家的经济基础都是在计划经济年代奠定的,这显示了计划的伟大作用。斯大林: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问题 斯大林晚年比较重视市场与商品1.分析了社会主义存在商品生产的原因和条件斯大林承认社会主义存在商品生产本身就是一种创新“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将被清除”恩格斯。斯大林认为 1马克思主义发展史11恩格斯上述的话,主要是针对西欧来说的,所有现在即使苏联是社会主义了,

35、也可以有商品与市场。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实际上是对社会主义的偏离,但又不得不实行,类似中国的特区,重视商品与市场,但这不是社会主义该有的。然而斯大林却认为在社会主义下也存在商品市场,这两者是有区别的。“社会占有生产资料”指公有,公有包括:全体人民共同占有,还包括, 2部分劳动者占有,即使国内只有全民所有制企业了,那么生产的产品也应该进行等价交换。更何况国内存在着集体所有,所以现在国内生产的产品的交换是公有制内部的公与公之间的交换。2.分析了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特点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特点与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有区别: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 1商品是有计划地发展 2不可能放任自由,不可能通过市场

36、 “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范围大大缩小了 3“劳动力、土地、矿藏、河流”都不能作为商品。3.明确了社会主义商品生产不会导致资本主义资本主义生产的前提:生产资料私有制 劳动力成为商品而斯大林主导下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不具备其中的任何一条,所以不会导致资本主义。4.斯大林在一定程度上科学的认识了价值规律的作用。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的一般规律,资本主义有,社会主义也有,在商品流通领域,价值规律起调节作用。在商品生产领域,价值规律起影响作用。调节作用要比影响作用更大一些,更明显一些。尤其在商品的流通领域价,值规律会起更大的作用。(四)毛泽东关于商品与市场的理论1.关于对计划的灵

37、活性的探索(总的来说,毛泽东反对市场与商品,推崇计划)中共八大,陈云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这是对计划的僵化性的突破刘少奇:肯定计划要有灵活性,要有多样性李富春:分级管理,指令性计划,可以调整的计划,参考性的计划。2.对经济管理办法的看法。不能按照行政办法办事,应该按照经济办法。3.对社会主义条件下,商品生产的看法毛: 提出中国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商品生产发展阶段。 1原因:中国是商品生产很不发达的国家,比印度和巴西还落后,所以中国需 要一个相当长的商品发展阶段。这是从生产力的角度来看,从生产力水平来考察要不要进行商品生产。因为商品生产程度越高,生产力水平就越高。明确了社会主义生产的性质,即社会主

38、义的商品生产是社会主义的。 2看商品生产的性质,要看他与什么生产资料相联系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是有计划进行的 34.对价值规律的作用和性质的探讨毛:“按劳分配和等价交换是不得不尊重的马列主义的基本原则”可见毛对按劳分配和等价交换的推崇。马克思主义发展史12毛:“计划第一,价格第二”虽表述有误,但仍看作创新专题五 全球化视野下的当代社会主义一、马恩关于全球化的基本观点1.马恩关于全球化的产生全球化产生于资本主义, “资本”促使资本主义下产生了全球化,资本是产生剩余价值的价值。“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

39、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供世界各地消费。 ” 共产党宣言全球化产生的根源是资本的全球化,资本全球化是由于资本的本性使然。2.全球化的内容(政治、经济、文化)经济全球化是全球化的核心和基础,经济全球化的核心是资本全球化,由于经济决定政治和文化所以经济的全球化带来文化和政治的全球化。3.全球化的地位作用的客观评价(正负面、双刃剑)资本的扩张虽然会使自然经济解体,但他的积极作用也是极为重要的。4.全球化和共产主义的关系全球化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根本前提,没有全球化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就像共产主义它的事业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 存在才有可能实现一样

40、。 ”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是世界的,不是民族的,不是少数几个国家的。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斯大林:“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胜利,社会主义不可能在一国最终胜利。 ”一个国家的社会主义,不是社会主义本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是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并不代表社会主义全部。世界性的环境(世界市场,活力,世界性的交流)可使得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而正是全球化才会有世界性的环境,所以社会主义是全球化的结果。所以,当代中国发展的趋向是走出去,走向世界,开放。二、全球化的实质实质: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私生活方式向全球扩展的过程。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一:在全球化过程,西方资产阶级一直起主导作用。虽然西方各国影响全球化

41、,但西方发达国家起主导作用。主导作用 在全球化的发生阶级(初 1始阶段) ,资产阶级推动了资本的输出,带来全球化。 全球化的历史与现状: 2资产阶级发挥主要作用。跨国公司推动了全球化进程, “三百家跨国公司控制了世界四分之一的资金”“五个国家占了 65%的跨国投资”原因二:从全球化的结果来看,迄今为止的全球化,确实是资本主义制度马克思主义发展史13私资本主义文化在全世界得到了推广。如:二战后更多国家成为了资本主义国家,苏东剧变,苏联解体,许多国家成为资本主义国家,说明资本主义一直有所发展,而且在许多国家内部,也有很大成分的资本主义因素。同时,中国也受资本主义文化的影响与冲击。把握以上两点,有利

42、于我们正确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全球化背景下,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国家的关系两种制度的国家的历史(即资本主义制度国家与社会主义制度国家)两种制度国家的起点:是 20 世纪 20 年代(一)就有了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二战前:(1)19171924 年时期(列宁时期)两种制度国家关系特点:由武装较量到和平共处苏俄退出一站,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和平共处。和平共处原则由列宁首创,列宁首提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公平共处(2)1924二战前两种制度国家和平共处条件下的斗争共存(3)二战期间社会主义国家和帝国主义国家全面合作,打击法西斯(4)二战 至今二战后至今 20 世纪 60 年代中

43、期以前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遏制与反遏制局部发生武装冲突:古巴导弹危机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苏东剧变两种制度国家关系:冷战缓和苏东剧变至今两种制度国家:两种选择两种结果中发展有些国家(东欧国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另一些(如中国)坚持社会主义结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还将长期存在下去。 “一国两制”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目的不会很快得逞。(二)两种制度国家互相关系的特点和趋势特点和趋势:资本主义在当代国际关系中占主导地位,社会主义国家日益发挥积极影响。未来社会主义国家的数量增加的可能性很少,但是质量上会有所加强。尤其是中国在未来的世界中国际地位和影响实力的增强两种制度国家关系卷入了经济全球

44、化过程,在相当长时期内合作与对话将成为主流国家对外开放的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是成正比例的。中国古巴朝鲜马克思主义发展史14中国对外开放程度较高,经济发展水平则较高,资本主义历来是对外开放的,所以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与资本主义一定进行长期的合作与对话。全球化背景下两种制度国家的对立仍存在,矛盾有新的发展,甚至有些会激化。两种制度国家的独立与冲突在当今有新的表现形式,而不是直接武力对抗。如:资本主义利用全球化加快了对社会主义的渗透与演变。资本主义是乐于接受社会主义开放的,借此可以传播资本主义的文化思想,达到和平演变社会主义的目的。(三)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1.坚信社会主

45、义的优越性,这是坚持发展社会主义的根本前提。如何判断衡量社会主义优越性?(1)邓:三个有利于:是否有利于经济水平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否有利于综合国力的增强(2)角度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理论上有没有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如果没有体现,则原因是:国内:社会主义都是在贫穷落后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且社会主义的发展时间较短国际:外部环境不利,长期处于帝国主义的打击与封锁中如果不从以上两点分析社会主义没有体现优越性的原因,就贸然断定社会主义没有优势,是不理性,不正确的。角度二:历史与现实相关照、历史上:社会主义历来就有优越性,如苏联现实: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成就表明社会主义有

46、优越性角度三:国际与国内相比较对象: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相比较,谨选对象,不能仅局限于选择美国这种少数发达国家来进行比较,不要和个别国家比较,要与资本主义总体比较。方式:要把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长期性、整体性对比,不能那个别时期与资本主义进行对比。结论:社会主义有优越性,要坚信社会主义2.要明确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艰巨性 经济不发达 资本主义对我们的打击原因 内:文化落后、科技水平低、人民素质低 外:资本主义不可能消退苏联剧变后,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中国的打击并没有消减并将长期存在3.要确保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条件基本条件: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五位一体(2)坚持改革开放坚持改革和开放,不能走回头路,改革到攻坚期、深水区,不能退缩(3)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放弃任何一项,都不再具有社会主义性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