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申论范文 06文化传承助推城市创新城市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产物。创新城市发展方式,协调统筹城乡发展,已成为全社会的重要共识。在这一过程中,新城新区更应走在实践的前列。泾河新城,作为陕西省西咸新区的五大组团之一,从实际出发,融合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正积极践行现代田园城市建设理念。“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以往一些地方的城镇化,少了历史和文化对城市性格的塑造,“千城一面”并不罕见;如今,突出城市特色,延续历史文脉,逐渐成为各地践行的城市发展理念。西咸新区泾河新城保持活力、创新发展的“底气”,正是对历史的尊重、对文化的传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护好
2、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要结合自己的历史传承、区域文化、时代要求,打造自己的城市精神,对外树立形象,对内凝聚人心。”城市要想形成品格、展现特色,就需要在文化传承中创新,体现城市精神的时代性。传承首先要找准特色。哪里与众不同,哪里独树一帜,不是“人无我有”的简单区分,而是“我有且优”的特色打造。独特的地理位置塑造独特的文化景观,但不意味着“胡子眉毛一把抓”,也不是抓到啥就是啥,立足实际情况来具体分析,才能找出最有价值、最有特点的城市名片。关中地区有浓重的历史文化积淀,立足商帮文化、秦腔艺术等,新城重点打造了崇文文化旅游景区、陕商文化博览馆、国艺秦腔馆等项目,将传统发扬光大,已成为对外展示的名片。传承
3、重在谋求创新升级。传统文化不仅需要深挖、保护、展示,更需要以开放的姿态进行价值再造,让其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强大引擎。换句话说,保持底蕴、守好文化是一方面,能不能激活文化才决定能否给传统文化二次生命。泾河新城的茯茶镇以近千年历史的泾阳茯茶文化为依托,充分开发文化旅游,形成茯茶文化、关中民俗文化、关中生活文化为一体的小镇项目。用旅游包装文化,用体验感受文化,既吸引客人,又做大产业,也传承文脉,“文化+商业 +旅游”的发展模式,激活了小镇经济,成为新城实践探索的一个典型样本。在传承与创新中塑造创业动能。人为新城而来,业为新人而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怎样留得住人、养得
4、起人、富得了人,应该是城镇发展需要考虑的核心问题之一。不能漂亮了房屋,而牺牲了发展,要让当地群众获得城镇化的实惠。就像特色小镇,建设在周边、发展在周边、富民在周边,既解决村民就业问题,也吸引不少企业及“创客”,成为孕育创业创新的生态圈。可以说,文化点燃了经济火花,一定会带来切实的百姓福祉。新城新区的精髓在于创新。但是,求新不是单纯地平地起高楼,求变不是功能雷同地标准化组建。一座城市,是各类要素资源和经济社会活动最集中的地方,不仅要遵循城市发展规律,更应该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加快实现现代化的“火车头”。唯有在文明传承中“有破有立”,城市发展才能筑起属于自己的底蕴和气质。守护水生态文明随着经济建
5、设步伐加快,建筑用砂需求激增,砂石价格持续走高,普通的砂石资源变成了让人眼热的“软黄金”。大量非法采砂船涌入长江干支流,一时间,过度开采、乱挖滥采江砂盛行。铁铲过处,留给河道的是千疮百孔的伤痕。十八大报告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法治是最成熟最定型的制度形式,保护河道安全,必须重视法治,要善于运用法治的力量守护水生态文明。科学立法,加强制度保护,夯实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根基。在暴利的驱动下,河道非法采砂活动屡禁不止,不仅给河道及防洪安全造成威胁,也给水生态文明建设造成一定的危害。建设水生态文明,必须实现最严格的制度,用制度保护环境。亚里士多德曾说,法治应包含两重意义
6、,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本身又应该是制订得良好的法律。以长江非法采砂为例,行政处罚产生的震慑力远远不够,违法成本过低,是非法采砂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为了维护正常的水事秩序,保证河道防洪等方面的安全,必须严格科学立法,通过追究河道非法采砂者刑事责任,加强制度保护,守护水生态安全。严格执法,加大打击力度,筑牢水生态文明建设防线。目前长江河道管理管理上尚缺乏衔接,在执法过程中,支流、湖泊往往成为违法采砂船躲避干流上高压严打的避风港,一些河流滥采乱挖现象依然十分突出。要达到依法、科学、有序的采砂管理目标,需要加强部门管理合作,加强日常巡查监督,严厉打击违法行为,有效维护河道安全
7、。我们要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创新执法方式,加大执法力度,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切实维护公共利益、人民权益和生态环境保护管理秩序,加强水生态文明建设。水生态文明是支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保障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为主体的人水和谐文化伦理形态,是生态文明的重要部分和基础内容。如何用法治的刚性力量守护好水生态文明,是一个亟待破解的问题。加强水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科学立法、严格执法,标本兼治,以法治守护水生态文明,确保人们安居乐业、国家长治久安。发挥工人力量,助力制造业发展建国之初,工人阶级是我们学习的楷模,石油工人王进喜、鞍钢劳模孟泰都是那个时代人们引以为豪的时代英雄;如今的中国工人登上了美国的
8、时代周刊,一方面给中国制造贴上了光亮的标签,另一方面让我们感到新时代的工人身上仍然闪耀着中国精神的光芒,为我们这个社会创造着无限的财富。但是,现实社会中,新时代的新工人面临诸多困境。身在城市却找不到归依,工作环境如牢狱一般,许多人平频繁跳槽,他们被看作是一群缺乏劳动技术的廉价劳动力,社会上对工人的理解带有一丝丝令人不安的贬义。劳动力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不仅要安身立命,他们也要有尊严,甚至还要抬头仰望星空。只有着力实现工人的需求,充分发挥新时代的工人力量,才能促进工业经济的繁荣发展。发挥新时代的工人力量,需要加大对工人的技能培训,提升其安身立命的本领。技术性工人是创造力的源泉,也是新型企业用
9、工的一种方向。中国新时代工人没有得到社会的尊重和时代的认可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只是流水线上的代名词,是没有多少技术含量的廉价劳动力。因此,要加大对工人的培训力度,建设优秀的职业培训院校,让每一个工人都掌握过硬的技术,不仅可以扩大他们的生存空间,更可以让他们成为社会高端人才,摆脱廉价劳动力的名号。发挥新时代的工人力量,需要提升工人的社会地位,形成全社会对工人的职业认同。“中国制造”曾经疯狂席卷全球,阿富汗人骑的自行车,越南人骑的摩托车,巴基斯坦小店里摆放的文具用品,美国人看的电视机和穿的衣服,欧洲人用的家电和玩具,都贴着“中国制造”的标签,中国一度成为了“世界工厂”,而这个称号的背后是成千上万个
10、中国工人的辛苦和换水换来的。政府要充分利用媒体社会上大力宣传工人的突出贡献,肯定他们的能力。我们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该理解中国工人的付出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变化,我们应该认同他们的成绩,尊重他们的地位,和他们共同成长进步。发挥新时代的工人力量,需要建立健全创新机制和创新激励体系,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宝钢模式告诉我们中国工人在任何时代都是有力量的,关键在于怎样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工人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的经验是丰富的,对于生产的理解甚至超过一些专家。企业作为实际管理者,也应该在本身的体制机制上寻求突破口,应建立相关激励制度,把工人这些生产经验或者是建议收集起来作为改进方向,一方面加强企业的生产能力,提高企业竞
11、争力,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工人的荣誉感和企业归属感,对企业稳定发展有巨大的积极作用。综上所述,新时代的工人不仅要安身立命,在城市里稳定的生存下去,也应得到时代的认同和社会的尊重,更应该在有理想的时候去实现自己的理想,这样才可以更大的激发工人的潜力,以促进中国工业化的转型升级。留住乡土本色,发展乡村旅游美丽的乡村生态景观是乡村旅游的底色。乡村生态是“梧桐树”,游客是“金凤凰”,正所谓“家有梧桐树,引来金凤凰”,也可说乡村生态是“巢”,乡村旅游是“凤”,乡村生态建设之于乡村旅游发展是“筑巢引凤”。由于农药、化肥、农膜的大量使用以及随意处置生活垃圾、焚烧秸秆等,乡村的水体、上壤、大气等污染较严重,直接影
12、响菜篮子、米袋子和水缸子的安全。而一旦失去了乡村清新的空气、干净的水质、安全的食品,乡村旅游就失去了游客的青睐,就失去了永续利用的战略资源,发展难以可持续,因此说,自然生态是乡村旅游的依托。以人为本的农民参与是乡村旅游的画师。当前,很多乡村旅游被盲目、过度、高速开发,导致很多旅游景区存在重开发,轻管理,重名声宣传,轻内容设置等问题。究其根源,在于乡村居民话语权、资金、信息、制度及组织形式的缺失,也在于政府缺乏合理性规划,和外来资本对于利益的独占,使原本作为乡村旅游的主人在乡村旅游开发中日益被边缘化,使乡村原始居民成为旅游受益中的弱势群体,还不得不承担乡村旅游所带来负外部性的后果。显然,这种情况
13、的恶化导致农民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必将影响乡村旅游的可持续性。只有以人为本,调动村民积极性才是乡村旅游的重要法宝。乡土文化的保护是乡村旅游的色彩感情。乡村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也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根基和依托。无论是农耕文化的男耕女织、民间建筑的巧夺天工,还是生活习惯的熟人社会、民间文艺的源远流长,均承载着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信息,体现着对人的生命价值的关怀。更重要的是,乡村文化唤起人们情感上的共鸣,产生“归属感”、“认同感”,这是吸引人们前往乡村进行旅游活动的核心驱动力。要建设“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城镇化,不能以农村空壳化为代价,只有保护、
14、传承和弘扬乡村传统文化,才能增强乡村的特色魅力和发展动力。乡村旅游是地方文化的“重塑”与“再生”的机会,而不是破坏与抛弃。用自然之美给乡村民众一个富足的生活条件,用文化之美给城市游客一个身心休憩的家园,用主体参与让乡村旅游的发展生机勃勃,这是旅游事业的最高境界,也是用“乡土性”这根画笔在农村的画板上留下最靓丽的色彩。让科技创新成为新经济翅膀科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我们国家要真正强大起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要有强大的科技,这是国家发展的力量所在、后劲所在。我们发展新经济,必须充分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推动经济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
15、、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多年来,我国通过发挥低成本优势,逐渐成长为世界制造业大国。但许多关键技术、核心元器件都依赖进口。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是制约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要因素。如果不能尽快改变这种状况,就难以在新的国际竞争条件下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国际经验表明,在低成本竞争优势丧失后,应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掌握知识产权,加快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不断形成新的竞争优势。依靠科技创新发展新经济,要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充分发挥科技的驱动和支撑作用推动产业升级,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引导资金、人才、技术等创新资源向企业聚集,推进产学研战略联盟,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推
16、动三次产业在更高水平上协同发展。一方面,要依靠科技创新加快培育新兴产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决定产业发展能力和水平,只有科技创新占据制高点,产业发展才能占据制高点。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至关重要的是加强科技创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要选择好方向和技术路线,而且要提高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攻关的协同和集成能力,对具有战略方向性关键共性技术,要集中资金和研究力量实施重点突破。另一方面,要依靠科技创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我国传统产业规模大,总体技术水平比较低。前沿技术的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为传统产业发展开辟了新的方向,展示了光明前景。我们必须紧紧把握
17、这一趋势,注重利用新兴科技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二者融合发展。提高制造业水平,必须依靠科技,在新材料、新工艺、关键核心技术和技术集成等方面取得突破。对于农业来说,也要加快科技创新,发展农业信息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水平。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站到了一个新的起点上,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加快发展新经济,已成为一个十分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未来几年,我们必须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加快形成少投入、多产出、少排放、多利用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我国经济尽快走上内生增长轨道。技术与道德需并驾齐驱指南针的出现为人类拉开浩浩荡荡的海上征程指引了方向;电话机的问世为人类远距离的情感
18、交流加设了桥梁;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信息航海时代的到来创造了可能。技术的革新毋庸置疑的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然而,在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同时,由于技术的便利也为投机取巧、违法操作提供了可能,由此,各类失德行为频现,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和群众生活。如何处理好科技发展与社会道德的关系,已经成为人类不得不深思的问题。技术的革新与道德的建设是互相促进、相互统一的。一味追求技术的进步,而忽视道德建设,日新月异的技术革新就会如脱缰的野马,难以驾驭;如若因片面执着道德要求而因噎废食,不求进步,也不利于社会文明的前行。因此,在推动技术革新的同时,要加强道德建设,让两者并驾齐驱,愈行愈远。技术的腾飞需要道德
19、的保驾护航。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行事的准则和规范,它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遵守道德规范就要求人们要正确认识社会道德生活的规律和原则,从而规范自己的行为。技术作为社会变革的先驱,直接应用于社会生活。无论是网络给人类创造的虚拟世界,还是电子商务给人们提供的便捷生活,都与人这一社会主体息息相关。纵观技术发展历程,在给人们生活提供便利,获得赞誉的同时,却始终因其被不当利用而广受诟病。而道德的规范正好能弥补技术发展中这一短板,约束人们的操作行为,规范人们价值取向,从而能让技术更好的发挥其正面促进作用,更好的为人类造福。道德的进步需要技术的正向推动。道德的步伐是追随社会进步的脚步不断前行的,当社会
20、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人们自然而然会渴求符合社会需求的道德的出现,回首茹毛饮血的原始年代,人类生活的重心只在生存。而后人类社会在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战争、独裁、暴力统治后,慢慢朝文明、和谐的方向前行,道德的约束力量也愈发凸显。可见,道德观念的进步程度依托于社会进步的程度。而科学技术正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科技的发展为社会的进步奠定了根基,激发了人们的道德渴求,从而产生自觉规范自己言行的理念,为社会道德的进步产生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此外,一系列网络技术的应用,也加大了非道德行为的成本,侧面鞭策了社会道德的前行。要实现二者的并进,我们首先要建立科学的道德规章机制,对于失德的行为进行严厉惩处,
21、规范科技环境下的道德体系。同时,应提升自律意识,自觉规范自身行为,为科技进步营造良好氛围。再次,积极推动技术革新,为道德的建设提供技术保障。苏格拉底认为:“知识包括了一切的善”,知识在使人明智的同时,也会衍生出美德。因此,技术的进步与道德的建设相是互统一,齐头并进的。我们在追求科技进步的同时也要积极发挥道德的作用,让技术与道德并驾齐驱,为人类的幸福生活铸就辉煌。集三维之力,建美丽乡村广大农民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美丽乡村建设离不开农民的参与,并且农民对美好生活有了新的渴望,因此各地政府应让美丽乡村建设提上日程,对农村环境“洗脸”、农民素质“洗礼”、农业产业“洗牌”,促进乡村文明程度的提高,让农
22、民切身感受到了美丽乡村建设所带来的实惠,当好美丽乡村的践行者和建设成果的维护者。注重融入机制建设,实施农村环境“洗脸”,打造宜居乡村。干净整洁的卫生条件是美丽乡村必备条件,以硬化、绿化、净化、美化、亮化 “五化”为重点,开展乡村环境综合整治行动,整治三堆和卫生死角,治理乱堆乱搭乱建等影响村容村貌行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俗话说,“三分建、七分管”,如果没有一个长效的机制,必然陷入“治理反弹再治理再反弹”的怪圈,建设美丽乡村必然要求村庄环境管理走上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轨道。为此,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确保每个自然村都有最基本环保设施,提高农村垃圾收集率;建立村庄环境卫生巡查和评比制度,加强工作督查
23、和通报并严格奖惩,要求村民管好自家房前屋后的环境卫生;并为村级保洁员提供工资保障,建立健全村级保洁员各项规章制度。注重融入核心价值观教育和文化内涵建设,实施素质“洗礼”,打造美德乡村。美丽乡村建设,追求的不仅是农村居住环境的优化,更主要是塑造美的心灵,建设农民精神家园。应将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贯穿美丽乡村建设的一条红线,教育宣传引导农民理解、接受核心价值观,并不断转化成为自觉追求和行动。善于发现群众身边的先进典型,精心打造“最美品牌”,大力实施“四德工程”,突出典型引领,广泛开展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评选活动。层层开展四德典型评选,善行义举四德榜建设,实现了村居和学校全覆盖,营造了“学好人、做好人”
24、的良好风尚,加强“新农村新生活”培训,向善向美的强大正能量,让美德在人人心里落地生根。美丽乡村不要千人一面,还要通过内涵建设来体现本地的特色,努力打造出品牌和特色。结合各乡村地理区位、民风民俗等,充分挖掘特色人文元素,进行个性化塑造,保留了传统民俗活动的生活土壤,陶冶了人们的情操,使美丽乡村真正让人流连忘返。注重融入乡村特色产业建设,实施农业产业“洗牌”,打造生态乡村。美丽乡村建设不只是外在美,更要美在发展上,经济指数要有循序渐进的变化,这才是美丽乡村建设的落脚点和归宿。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多渠道推动农民增收,消化转移农村剩余劳力。成立专业合作社,发展果品深加工企业,发展旅游服务业提高农民的从业
25、人数。果品业、加工业、旅游服务业等乡村特色产业的兴起,既培育了农民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又为美丽乡村建设积累了丰厚资金,注入可持续发展的血液。建设美丽乡村承载着很多人的梦想,特别是对那些保留美好乡村记忆的人更是有着不同寻常的寄托,为让梦想早一步照进现实,应整合资源和力量,全民动员,全民参与,全民创建,开展“美丽乡村”帮扶共建工作,全力打造“最美乡村”,让更多农民真正养成美的德行、得到美的享受、过上美的生活,用无数的美丽乡村共筑美丽中国。归零心态实现新发展“归零”意味着一切从零开始这对很多人来说是不可接受的,无论是无法忘掉旧习惯的普通个人,还是沉湎于过去成功光环的企业,从零开始似乎就是终点,是结束
26、而非开始。然而,现实不断告诉我们,从零开始、心态归零是把握未来的最好方式!创客运动如火如荼,一遍遍刷新中国制造业竞争格局;“福利归零”越发普遍,逐渐成为大家所称道的新常态;普通个人面对日新月异的新世界,不断调整自我破除过往惯例“归零”正在凝聚更多的共识,内化为一种心态融入中国社会肌理。归零意味着创新藐视权威而对创意孜孜以求。最明显的例证就是创客运动所催生的创客精神。其实,与其说创客具有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不如说创造精神催生了创客群体。他们可能是乳臭未干刚踏入社会的大学生,他们也可能是没有高学历没有优越背景的普通工人,他们甚至是沾满了泥土气息的农民兄弟,但在创客空间,身份被统统划归为“零”。归零
27、的不仅有他们的身份,还有他们心中对大公司的敬畏,对过往成功人之路的迷信,对产品未来的发展模式的担忧。总之传统制造业的高门槛在这里被消解了。万众创新的浪潮里,只要以创意为起点、有梦想待实现,那么终究可以实现由 0 到 1 再到 100。以营销见长的小米,以工匠精神为精神导向的锤子,以技术实力展露锋芒的华为,他们是市场的后来居上者,靠的就是创意。未来制造业的弄潮儿怎不一定是如今的创客们呢?归零意味着打破不破不立,去掉成见彰显时代特色。习惯”是个好东西俗话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这句话突出的道理就是人生阅历对指导人生的重大意义。但“习惯”也是个坏东西,尤其处在当前快速更迭的经济社会洪流之中,过去
28、的经验往往成为我们的累赘、负担甚至是误导。经验主义会让我们变为平庸的“跟随者”,会让不合理的潜规则继续侵蚀公平,会让市场活力缺乏创新而消退。这就需要打破习惯,勇于归零。这尤其需要我们每个人仔细领会:你是想踏着别人的脚印一步步慢慢往上爬,还是愿意成为飞在风口的猪。每天我们是重复过去,还是挑战自我、成就未来?空杯心态在当今这个社会越来越稀缺,也就越来越被需要。归零还意味着坚持对原则和初心的坚持。官场新常态让某些人叫苦不迭,这却是莫大的好事,而且丝毫没有不合理不恰当。之所以有人心生怨言,是因为还沉迷于过去随心所欲的日子,享受本不应该享受的待遇。无论是公车私用,还是公款吃喝、公款旅游,从来没有实现真正
29、的“公平公正公开”。这本就是不合理的灰色地带,如今终于让这些不合理的潜规则“归零”,这不是一件真正的好事么?让权力回归正常范围,让福利回归正常水平,让阳光驱散官场沉疴,这样的官场“归零”才能让公众利益回归。正如有句话道“莫忘初心,方得始终”。共产党的原点在哪里?执政党的地位根基在哪里?社会公平的立足点在哪里?这些带有归零性质的话题值得我们深思。无论是个人、企业还是国家,具备“归零”心态难能可贵,具备“归零”心态也就找准了该坚持的方向,也就明白了需打破的束缚,也就具备了开创未来的勇气。在这个时代,历史不是过去,历史就是现在。鼓起勇气,善于创新,打破习惯,新的未来正在被创造。建设书香社会从全民阅读
30、开始阅读是一种责任,承载的是信念,坚守的是忠贞。古人云:“不学方知愧,无才信是贫。文章宁小计,报国最是真。”千百年来,无论民间疾苦,还是道统存废,抑或天下兴亡,阅读人的书向来是沉甸甸的。居庙堂之高也好,处江湖之远也罢,阅读人在风雨飘摇之中,独有一份关于责任的自持和坚守。或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或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或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又或是“为了中华之崛起” 而发愤读书这种精神传统,在民族和国家的危亡关头,尤其是近代中国与西方文明的激烈碰撞中,更彰显出熠人的光辉。以读书为贵,以报国为念,也许正是因为这点脾性,读书之人身上才自有一
31、番卓然不群的坚守和忠贞。阅读是一种心境,远离的是尘嚣,放下的是名利。“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读书为福,读书为乐,是许多文人墨客的共同感受。阅读的终极目标不是为了“黄金屋”、“颜如玉”、“千钟粟”,而是致力于构筑灵魂的金字塔。打开一本好书,内心便不由平静下来,任窗外云卷云舒,我自有书香做伴。此时,阅读的心境宛若秋日的澄净夜空,世俗的浮云一扫而光;阅读的感觉恰如春天的暗香浮动,生活的味道更加芬芳。不急不躁、不愠不火,如达摩面壁心无杂念、物我两忘,如此阅读才能收获“海水渐退方见石,浓雾散去始见山”的乐趣。阅读是一场修行,考验的是功夫,升华的是境界。著名学者
32、王国维描述过阅读的三种境界。阅读达到这三个层次,要有“望尽天涯路”那样高远的志向,有耐得住“昨夜西风”的清冷和“独上高楼”的寂寞,静下心来以苦为乐;要持之以恒、百折不挠,敢于下真功夫、苦功夫、硬功夫,即使是“衣带渐宽”也“终不悔”,为书消得“人憔悴”;要多学善思、思有所悟,只有“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才能发现她在“灯火阑珊处”。道德经有云:“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可见古人早在 2000 多年前就明了阅读的精髓和要义。通过多阅读、勤阅读,读好书、好阅读,把握时代脉搏,提升思维层次,悟通经世之道,在感受艺术浸润带来愉悦的同时,身上不由会多些书卷特有的香气,生命的内涵会因此更加丰富,沿途的风景会因此更加多彩。有论者曾言:“酒香肉香不如书香,藏金藏银不如藏书。”读书需要日积月累、相伴终生,也需要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正因为如此,当李克强总理提出建设 “书香社会”的倡议时,才更值得响应。当整个社会都洋溢着书香的时候,当爱读书、读好书成为人们不变的志趣的时候,这样的社会和这样的人们必定是健康而富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