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九( 1898年11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原籍浙江绍兴。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毛泽东称颂他是“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著名作家、学者、民主战士。曾热烈赞扬其“宁死不领美国救济粮”的高尚气节。 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杂文集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请朗读第四、五、六自然段,用三个偏正式短语概括这三段文字所写的内容。,月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荷塘的四周,月下的荷塘,月下的荷塘,荷叶:,荷
2、花:,荷波:,荷香:,“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叠词)茂密优美,“袅娜地开着”,“羞涩地打着朵儿”,像“明珠”、“星星”、“美人”。(拟人、比喻) 洁白优雅,“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通感) 幽微清雅,“像闪电般”“凝碧” 迅速快捷 (化动为静),形态美,动态美,静态美,流水:,“脉脉”(拟人) 饱含深情,由近及远 从高到低,荷塘上的月色,荷塘上的月色,月光:,青雾:,树影:,花叶:,如水“泻” “泻”:自上而下化静为动,与前文“月光”及“流水”呼应。,似纱“浮” “浮”:动中有静,描摹出水汽笼罩弥漫之态,营造出朦胧的意境。,如牛乳“洗” “洗”:极写“叶子和花”在月光与
3、青雾中的奶白色的清新,显得轻盈。,如“画”在荷叶上 “画”:带有作者主观的喜爱之情,且把“杨柳”拟人化了。,清淡、朦胧,光与影:,如名曲(通感),荷塘的四周,荷塘的四周,杨柳、树色:阴阴的(叠词、比喻、拟人),灯光:没精打采,蝉鸣、蛙声:热闹,由近及远 寂静、冷清、朦胧,不宁静,远山:隐隐约约,找出文章中表示作者心情变化的句子,理清作者心情变化过程。,1.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2.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3.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4.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5.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6.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颇不宁静,寻求宁静,暂得宁静,求宁静,不
4、宁静,得宁静,失宁静,文章 线索,暗线:情感变化,明线:空间变化,圆形 结构,本文的文眼句在哪里?,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作者为何“颇不宁静”?(或:作者为何无法摆脱苦闷忧愁?),本文写于1927年7月,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这年,正是大革命失败之际,蒋介石叛变革命,独裁代替了民主,黑暗代替了光明。朱自清也陷入了彷徨苦闷之中。他自己知道:“ 只有参加革命和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 (朱自清哪里走) 文章反映了作者对当时严酷现实的不满,以及他苦闷彷徨、希望在一个幽静环境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作者是怎样表现苦闷心情的?
5、,第一段:借助对“月亮”的描写表现夜已深,借助对“孩子们”和“妻”的描写反衬 出“我”今夜无眠,表达苦闷心情。,第二段:借助对平时没有月光时路上的景象描写,反衬今晚月光下景色的宜人,用今晚才有的喜悦反衬苦闷的心情。,第三段借助对自己行走在苍茫月光下的独特感受的描写来表现独处的妙处,反衬出苦闷的心情。,第四、五、六段借助对荷塘、月光以及荷塘四周的景物描写来表现荷塘月色搭配得恰到好处,用暂时的喜悦反衬出苦闷的心情,从“我什么也没有”中可以看出。,借助对采莲赋和西洲曲的有关内容的回忆来表现江南自由欢乐的生活,说明“我”因现实的苦闷而产生对自由欢乐的向往,所以会说“可惜我们早已无福消受了”,“惦着江南
6、”了。,荷塘月色,情感引导,启迪未来,朱自清在写这篇荷塘月色时,只是一个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他当然不可能想到自己20年后的命运。但是,我们从这篇文章所体现出的高洁品格,却完全可以理解20年后朱自清所作出的选择。作为一直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知识分子,他有过苦闷和彷徨,然而他一旦将祖国的命运和自己的命运联系起来的时候,他就毅然走向了时代的潮流,成了一个坚强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1946年10月,西南联大迁回北平后的两年是黎明前最为黑暗的时期,却是朱自清一生中最辉煌的时期。面对一个行将灭亡的腐朽政权,贫病交加的他自己毫不犹豫地加入了”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民主斗争的洪流,并以大义凛然的骨气,写下了自己人生的最后一行壮美的诗句!他瑰丽的诗文成了永远流传的文化珍宝,他朴素的名字成了万代敬仰的人格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