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赤壁赋·苏轼》课件PPT.ppt

上传人:fmgc7290 文档编号:9897779 上传时间:2019-09-16 格式:PPT 页数:33 大小:3.1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赤壁赋·苏轼》课件PPT.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赤壁赋·苏轼》课件PPT.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赤壁赋·苏轼》课件PPT.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赤壁赋·苏轼》课件PPT.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赤壁赋·苏轼》课件PPT.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赤壁赋,苏轼,苏轼,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美食家,豪放派词人代表。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 作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在诗歌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关于“赋”,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重要文体,萌生于战国,兴盛于汉唐,衰于宋元明清。赋是介于诗、文之间的边缘文体。它主要有三个特点:一、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二、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三、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朗读课文,1、壬戌( ) 10、酾酒( ) 2、

2、桂棹( ) 11、横槊( ) 3、余音袅袅( ) 12、渔樵( ) 4、幽壑( ) 13、扁舟( ) 5、嫠妇( ) 14、匏樽( ) 6、愀然( ) 15、蜉蝣( ) 7、山川相缪( ) 16、无尽藏 8、舳舻千里( ) 17、狼藉( ) 9、旌旗( ) 18、枕藉( ),注音,rnx,zho,nio,h,l,qio,lio,zhl,jng,sh,shu,qio,pin,po,fyu,zng,j,ji,读全文思考: 苏轼在游赤壁时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饮酒乐甚 ,愀然,喜而笑,(乐) ,(悲) ,(乐),第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

3、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通“嘱”劝酒,古义:明月停留,古:越过今:欺辱,通“凭”,凭借,名状,古:白茫茫的水汽/今:节气,古:浩荡渺远的样子 今:不知道的样子,写夜游赤壁的情景。,1、第一节描绘了怎样的景?此时作者心情如何?,景:皓月当空,碧水万顷,月光朦胧,清风徐徐,景象澄沏,如梦境一般。,情:“乐”。舒畅飘逸,飘飘欲仙,超然物外,陶醉于良辰美景。,乐在何处,一、良辰:七月既望,二、美景: 1.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4、 3.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4.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三、乐事: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本段展示了一个怎样的境界?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本段展示了一个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诵文、迎风赏月的舒畅飘逸、超然物外的境界。在黄州苏轼过的实际上是一种囚犯生活,处境相当困难。居然有如此雅兴,夜游赤壁。表现了他听任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反映了他超然物外、洒脱不羁的道家思想。,第二段,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5、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古:内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作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动使动,动使动,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诗经内容,诗经陈风月出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译文:月出明皎皎,姑娘多美貌。缓步细腰扭,思她受煎熬。,扣弦而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译文:“桂木的啊,兰木的桨,抽打着清澈的江水啊,穿而迎来了流动的波光。多么深沉啊,我的情怀,仰望着我思慕的人儿啊,她在那遥远的地方。”,词中的“美人“指什么?歌词表达主人怎样的情怀?,明确: “美人”指所倾心的对象,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它表现了作者的政治感

6、慨,是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着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文章第二段作者的感情从乐到悲,悲从何来?,(1)来自作者遭受贬谪后的苦闷,触景生情,见茫茫月色江水,产生知音天各一方之叹,在“扣舷而歌”中,已包含淡淡的哀愁。 (2)来自客人幽怨悲凉催人泪下的洞箫声 。,第三段,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

7、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形使动,名状,通“缭”,盘绕,古:对人尊称,名动,名意动,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蜉蝣,苏轼的悲从何而来?,从歌声中来,从箫声中来,从历史人物中来,从个人境遇中来,(政治失意),(箫声幽怨),(人生无常),(生命短暂),第四段,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

8、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写苏轼针对客之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自己的见解。,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李白襄阳歌),变,不变,苏轼是如何从悲情中走出来的?,变与不变 取与不取,矛盾关系,变,不变,逝者如斯(水),未尝往也(水),盈虚者如彼(月),卒莫消长也(月),时刻在变(人),无尽也(人),水、月、人都是既变又不变的,比较客与苏轼关于物和人在“变与不变”的问题上,观点有何不同?,无穷、不变,须臾、变化,物与人都是既变又不变,物,人,客:,苏轼:,(悲),(喜),(片面),(全面),(用全面的观点去看待事

9、物、分析问题,这是一种理性的思辩),分析“取与不取”,清风明月,非吾之所有,(大自然是一种抚慰人心灵、开阔人胸襟、陶冶人情操、启迪人智慧的百科全书。),取,不取,小结:,(苏轼是如何从悲情中走出来的?)苏轼的悲情从哲学思辨中、从自然美景中解脱了出来,这种理性的思辨使他乐观旷达。,第五段,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写客听了作者一番话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苏轼是如何得到了永恒的?,文学成就: 文: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苏黄”(苏轼、黄庭坚) 词:豪放派代表人物、“苏辛”(苏轼、辛弃疾) 文化遗产: 书画成就:“宋四家”(苏轼、祭襄、黄庭坚、米芾)

10、;前赤壁赋誉为“兰亭之一变也” 食文化:东坡肉等 茶文化:自制紫砂壶 酒文化:自酿养生酒 服饰文化:东坡帽、东坡巾等 为官政绩:疏浚西湖、修建苏堤、兴办医院、学校等造福百姓、泽被后世,苏东坡神智体诗,晚眺 长亭短景无人画, 老大横拖瘦竹筇。 回首断云斜日暮, 曲江倒蘸侧山峰。,年少轻狂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洞庭秋色赋,苏轼赤壁赋,苏轼的枯木怪石图,竹石图,东坡肉,东坡帽东坡巾,成语归纳,1、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颗谷粒,形容物体非常渺小。 2、正襟危坐:使衣襟端正,使身子端正,这里是使动用法。形容人物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3、遗世独立:脱离社会,独自生活,不跟别人往来。 4、不绝如缕

11、: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就断了。多用来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 5、杯盘狼藉:形容宴饮后桌上凌乱的样子。,写作特点:,(1)骈散结合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的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全篇文情郁郁顿挫。 (2)形象优美,善于取譬 如:描写箫声的幽咽哀怨:“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连用六个比喻,将抽象的视觉和听觉写得具体可感,效果极佳。,赋,赋是介乎诗歌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从战国时荀卿的赋篇创其名开始,先后出现了宏篇巨制的汉赋、骈偶讲究的骈文。这篇前赤壁赋是韵文,从头至尾换了十二次韵;像汉赋一样,采用主客答问的方式来阐述作者的思想、认识;又似骈赋和律赋,行文之中常使用排比与对偶,具备了“赋“的基本特征,但它又不为“赋 “这种文体所拘泥,多处运用散文笔法,句式有时长短、有时整齐,参差错落,可以称得上是散韵巧妙结合、诗文和谐统一的佳篇,对辞赋体的发展与突破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