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定 风 波 苏 轼,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这首词。 2了解苏轼的生平及本词写作背景,能够做到“知人论世”。 【过程与方法】 在诵读中品味、在合作中探究、在自主中感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苏轼面对困境豁达、乐观的精神。 学习作者借助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来抒发人生哲理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词的语言鉴赏,所抒发的感情以及艺术手法。 2、难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旷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胸怀。,情境导入 音乐欣赏,许美静阳光总在风雨后 “每一份希望在你手中/ 阳光总在风雨后/请相信有彩虹/ 风风雨雨都接受”,我们要学会乐观面对风雨,面对挫
2、折,相信希望就在风雨过后。那么贬谪黄州的苏轼面对一场风雨又有着怎样的态度呢?,一起走进苏轼的定风波,初步感知,2.听范读录音 注意听节奏。,1.自由的阅读,本词写了一件什么事?事:东坡遇雨 (小序中交代)上片:冒雨徐行的心境 下片:雨晴后的景色和感受 情: ? (稍后作答),定 风 波 苏 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朗读感悟朗,即声音的清晰。表达手段(停顿、重音、
3、语速、句调) 最重要是有情感和感染力!,朗读品味 个人朗读结合整体朗读,把节奏读出来。 注意字里行间的情感。,思考: 古往今来,文人墨客们几乎都绞尽脑汁在语言的锤炼上下苦功夫。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欧阳修“求得一字稳,耐褥五更寒”;贾岛“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那么这首词中有没有一些用的好的字词呢?不妨找找看,体味作者情感。,实词:上片 穿、打、徐行、轻、谁怕、任等下片 微冷、 相迎、回首、归去等 虚词: 莫、何妨、且 、却、也,咬文嚼字,1.“竹杖芒鞋轻胜马”。最生动是哪个字?这个“轻”字并非指行走之轻快,分明指心情的轻松,大有“无官一身轻”之意,与“眼边无俗物,多病也身
4、轻”(杜甫漫成二首之一)中的“轻”字亦同。 2.“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哪个字最洒脱?“任”有听凭之意,但任风雨漫天,任乱云飞渡,我自岿然不动。 潇洒镇静中,有几分倔强、几分抗争的心。有点啸傲江湖的味道。,“一蓑烟雨任平生”是说即使一生顶笠披蓑出没于风雨之中,也任它去,这里仅仅是自然界的风雨吗?,含英咀华那么苏轼词中的“雨”有哪些含义呢?,知人论事:嘉佑元年(1056年),二十岁的考中进士。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上书反对,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后又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八月,苏轼于湖州知州任上,以作诗指斥乘舆、讥切时政的罪名下御史台,酿成有名
5、的“乌台诗案”。年底,诏责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翌年二月至黄州(今湖北黄冈市)。这首定风波词就作于到黄州第三年(1082)的春天。,雨的含义:词人一方面写自己遭遇自然之风雨;也暗含自己所遭遇的政治之风雨。雨的作用: 既是贯穿全词的“线索” ,也是作者借对自然风雨的坦然面对,抒发对政治风雨的泰然处之与旷达超越之情。,手法揭示,以 “小” 事: 苏轼遇雨(实) 一“雨”双关对 竹杖芒鞋轻胜马 (虚),比 同行皆狼狈见 “大” 情: 旷达超越 寓情于景“一蓑烟雨任平生”,东坡印象 “风风雨雨都接受”,那么词中东坡面对风风雨雨的态度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呢?,沉着镇静 闲适从容 豪迈乐观处之泰然
6、 成熟厚重 豁达超越,文人笔下“ 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灭寂之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余秋雨东破突围,情感体验 谪居黄州期间是东坡人生真正走向成熟阶段,可见成熟并不简单的年龄的增长,请大家结合自身谈谈对成熟的理解?(可以互相讨论),学生眼中的成熟: 1.懂得珍惜,学会尊重别人 2.有一颗宽容的心 3.不过于依赖别人,独立自主 4.不炫耀,不自卑,不嫉妒,不冲动 5.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并勇敢承担责任,不逃避现实。6.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通过努力争取,不盲
7、目攀比,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余秋雨东破突围,东坡超越 成熟也许有很多种表现,但不变的是那种大气与从容,厚重与超脱。 请结合下片最后几句体会苏轼的精神超越。,“归去。” 你会联想到什么?这个词汇从陶渊明的“归来去兮”取来,照应上文“一蓑烟雨任平生”。在江湖上,即使是烟雨迷蒙,也比宦途的风雨好多了,词人是羡慕陶渊明的,似有归隐之意。,“也无风雨也无晴” 蕴含怎样的哲理?“本无风雨,哪来晴明”,自然界和仕途上有晴有雨
8、,有顺境有逆境,但在词人心中此时却无晴雨,这是对现实的一种超脱。佛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词人又如“释”家的泰然自若。,这样看来,词人是属于陶渊明的“隐逸派”或如佛家“出世”了?,大儒思想 李泽厚先生说:“苏轼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这种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而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 (美的历程)。 苏轼人生态度是入世而非出世。他所追求的并非外在的“身”的退隐,而是内在的“心”的退隐;他宦海沉浮一辈子,他从来没抛弃过世俗生活和仕途生活,所欲归之处,也并非家乡眉州,而是一个能使他敏感复杂的灵魂得以安放的精神家园。 他是大儒但又通佛通道,儒释道在他身上矛盾又统一。,总结全词:,这首词虽篇幅短小,但手法多样,意境深邃,内蕴丰富,值得玩味。细细品读,觉得它实际是作者描绘的一个淡泊从容、旷达超脱的精神境界。它诠释着作者的人生信念,展现着作者的精神追求。,最后一起朗诵全词,体会其中意境。,课后作业:,1.阅读有关写苏轼的作品。推荐篇目:余秋雨东坡突围、林语堂苏东坡传2.学习作者借助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来抒发人生哲理的方法。 完成一篇随笔,题目为雨后。,谢 谢 大 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