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文记叙了战争的全过程,重点写了战前曹刿对备战条件的评论和战后对取胜原因的分析,表现他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在军事指挥上的杰出谋略。他认为在政治上能够“取信于民”是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在作战时还必须正确运用战术,善于抓住战机,选择“彼竭我盈”时机发动反攻,在断定敌方“辙乱旗靡”以后才可以追击。,文章内容简洁,详略得当。紧扣“论战”来写的,对曹刿的言论写得详细,而战场上敌我双方的厮杀写得极为简略,这样能鲜明地刻画了人物形象,突出了文章主题。,课文的线索:以人物活动为线索,(曹刿)请见问战参战论战,曹刿其人: (1)在思想上,满腔的爱国热忱,积极参与国事; (2)在政治上,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才能,能
2、清醒的认识到“取信于民”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3)在军事上,具有杰出军事的才能,在战争过程中,能做到知己知彼,注重观察了解,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善于抓住战机(在“彼竭我盈”时进攻,在“辙乱旗靡”时追击。)指挥果断正确。,庄公其人: (1)鄙陋,目光短浅,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不懂军事,在作战过程中,不察敌情,急躁冒进;取胜而不知胜因。,(2)庸而不昏,他又与一般的昏君是有区别的,他能够忠实公正地为百姓办实事,善于用人,能够接受别人的意见和建议,虚心诚恳,作为一国之君,也是难能可贵的。(广开言路,礼贤下士;尽职尽责,取信于民;知人善用,用人不疑;虚心求教,不耻下问;无
3、所畏惧,亲自参战,甘当配角。),文中的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 (1)战争前,曹刿预见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认识到取信于民的重要性(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在作战过程中,沉着冷静,善于捕捉战机(齐人三鼓后进攻,辙乱旗靡时追击),表现他战略上的深谋远虑; (3)战争胜利后,分析取胜原因,精辟深刻。,启示: (分别从曹刿和鲁庄公的角度说明) 从曹刿的角度谈:国家兴旺,匹夫有责; 遇事要三思而后行,切忌莽撞从事,仔细观察,周密分析,才能对事物做出正确的判断。 从庄公的角度谈:善于用人,能虚心诚恳地接受别人的建议和意见。,曹刿为什么赞同鲁庄公战前准备的第三个条件?请简要分析。,
4、鲁庄公把打胜仗的希望寄托在“体察民情,尽力为老百姓办实事”的上面,曹刿从这点看到了他取信于民的思想,所以赞同。,你认为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有哪些?,(1)齐国是侵略国,鲁国是反抗侵略的正义战争; (2)鲁庄公政治上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支持; (3)曹刿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选择“彼竭吾盈” 的进攻时机和“辙乱旗靡” 的追击时机; (4)鲁庄公任用能人曹刿,让他亲自参与指挥作战。,列举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 弱胜强的战例。,如:袁曹官渡之战、吴魏赤壁之战、吴蜀彝陵之战、秦晋淝水之战等。,曹刿的成功给了你什么样的启示。,(1)能力的展现需要一个舞台; (2)应该积极为自己能力的展现寻找机会,让别
5、人认识你、欣赏你; (3)自身要具备真才实学。,“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对统治者的蔑视,也显示曹刿的自信。,“战则请从”,表现了曹刿主动请战的热忱,也自然过渡到下一段,写他在战争过程中的远谋。,曹刿的两个“未可”和两个“可矣”及“下视”等动作,有什么作用。,1.表现曹刿谨慎对待强敌、重视观察敌情、善于捕捉战机的杰出军事才能; 2.为下文留下伏笔,使文章曲折多姿,增强艺术效果; 3.同时也说明了当时的紧张态势。,“既克,公问其故” 有什么作用?,点出了鲁庄公的目光短浅,承上启下,自然引出曹刿的论战。,写“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有什么作用?,用乡人的不关心国事反衬曹刿 的爱国,也表现了曹刿的自信 和对统治者的鄙视。 为下文写曹刿的论战做铺垫。,齐军重兵压境,曹刿问“何以战”,鲁庄公前两次回答被曹刿否定,最后一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说:“可以一战”。从曹刿与鲁庄公问答的过程中,你认识到他们各是怎样的人?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5分),曹 刿:具有爱国思想,且政治上拥有远见卓识的人。 鲁庄公: 政治上缺乏远见,目光短浅,但能善于纳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