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中医护理学》(省编教材简版课件).ppt.ppt

上传人:cjc2202537 文档编号:984395 上传时间:2018-05-13 格式:PPT 页数:277 大小:13.0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护理学》(省编教材简版课件).ppt.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77页
《中医护理学》(省编教材简版课件).ppt.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77页
《中医护理学》(省编教材简版课件).ppt.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77页
《中医护理学》(省编教材简版课件).ppt.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77页
《中医护理学》(省编教材简版课件).ppt.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7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医护理学 2016.9,中医学是怎样一门学科?是实践 +理论 综合性应用学科,中医学涵概了一些什么内容?内容:中国医学史 阴阳五行学说 中医学导论 藏象学说 经络学说 中医基础学 病因病机学说 中医诊法学 中医辩证学 中医防治学 医古文(各家学说:内经、金匮、伤寒-) 中医临床学:内科、外科、骨伤科、妇科、儿科 、针灸、推拿、五官、皮肤- 新兴学科:中医心理学、中医时间学、中医方法 学-,绪论,第一节 中医护理学发展概况 一 、中医护理学的起源 二 、中医护理学的初步形成(夏-春秋时期) 1、商:甲骨文载有“疾、医、疥、龋、浴、沫”。 2、周:产生了医学分科。 三、中医护理学理论体系确立(战

2、国-三国时期) 1 战国:医疗经验颇具水平。 名医扁鹊:“以脉象定生死”。 2 西汉:黄帝内经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经典著作。 奠定了中医学和中医护理学理论基础。,秦汉时期:神农本草经,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 专著。世界药学史上药物治病的最早记载。 东汉末年: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专著。“方书之祖” 华佗-创立“五禽戏”;首创“麻沸散”。世界上最早的外科手术记载。 三国时期:名医董奉:深居庐山,为人义诊,杏林春暖。四、中医护理学发展(魏晋南北朝-五代时期) 晋:王叔和脉经,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 皇甫谧针灸甲乙经我国第一部针灸学专著。 南北朝:雷敩雷公炮炙论我国最早的制药学专著。 隋:巢元

3、方诸病源侯论我国现存最早病因病机专 著。 隋唐:颅囟经我国最在的儿科专著。,唐:孙思邈,药王,备急千金要方我国现存最早医学类书。 昝殷经效产保我国现存最早的妇产科专著。 苏敬新修本草世界最早的国家级颁布的药典。五、中医护理的充实(宋金元时期) 产生活版印刷术。 宋:钱乙小儿药症直诀。 宋慈洗怨集录,世界最早的较完整的法医专著。 陈自明外科精要,妇科大全良方。 宋廷太平圣惠方,载方16834首。 圣济总录 ,载方20000余首。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国家药局配方,载788方。,金元时期:金元四大家: 刘河间(刘完素)寒凉派代表,“治以降火”。 李东垣,补土派代表,“补益脾土为治病之要” 张子和,攻

4、邪派,弘扬“汗、吐、泻”三法。 朱丹溪,滋阴派,“病多阴亏”。 公元11世纪:“人痘接种,预防天花”世界免疫学先驱。,六、中医护理学的成熟(明清时期) 明:李时珍,东方巨典本草纲目,载药1892种,录 方11096首,插图1109幅,世界影响最大、最早的 药学专著。 普济方载61739余方,今存载方最多的方书 明末:吴有性瘟病论首提“戾气”学说。 清:叶桂温热论创立“卫气营血”辨证。 薛雪完善“温热病”的证治。 吴瑭创立“三焦辨证”。 张仲景景岳全书、类经。 陈实功外科正宗。 傅青山傅青主女科。 陈复正幼幼集成等。,清:清政府医宗金鉴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温病四大家 叶天士 吴鞠通 完善温病

5、学、卫气营血、三焦辨证。 薛生白 “温病四大家 ” 王孟英七、中医护理学科的独立和蓬勃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八、中医发展前景: 自然疗法,无毒副作用 适应症广,疗效显著 + 国际前景 经济简便,易于推广,第二节 中医护理学基本特点:一、整体观念: 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连属。 2.人与环境密切相关 1)与自然的关系 人-四季气候-疾病 人-昼夜阴阳消长 “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人-地域差异 地理环境 (海陆) 生活习惯 (南北) 2)与社会的关系 社会的进步与落后 社会的治与乱 人的社会地位变化,二、辨证施护:1、辨证施护(治) 的概念2、“症” 、“证”、 “病”的概念

6、 症:症状,疾病的临床表现。 证:证候,是对疾病病因、病机、部位、性质、邪正 盛衰情况的概括。 病:疾病,是对病史或临床表现共性的概括。如中风、 消渴、痢疾等。 a.同病异护(治) :同一疾病由于表现的证候不同给予不同 的护理(或治疗)方法。 b.异病同护(治) :不同的疾病由于出现了相同证候而采取 同种护理(或治疗)方法。,第一章:中医护理基本理论第一节 阴阳学说,一、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它既可以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也可以代表同一事物内部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是世界一切事物对立统一双方的概括。 阴:静止的、寒冷的、下降的、晦暗

7、的、向内的、 物质的、抑制的、功能减退的。 阳:活动的、温热的、上升的、明亮的、向外的、 功能的、兴奋的、功能亢进的。 如四时之阴阳、人体之阴阳。,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对立,但不孤立。 -以对方存在为依据。 -保持相对的动态平衡。 -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 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1、阴阳的相互对立 阴阳-对立的、矛盾的 两层含义 阴阳-相互制约 如寒-热;昼-夜;水-火;动-静。2、阴阳的互根:又称阴阳依存。 如寒-热;内-外;男-女。3、阴阳的相互消长 阴阳在一定的限度内“阴消阳长”、 “阳消阴长” ,以保持相对的动态平衡。(见下图),阴阳平衡 阴盛 阳盛 阴虚 阳虚 生理状态 实证 病理状

8、态 虚证,阴阳失调示意图,生理调节平衡点,阴阳平衡,阳胜,阴虚阳亢,阴盛阳虚,阴阳两虚,阴胜,热,寒,热,寒,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阴阳失调),4、阴阳的相互转化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夏 阴消阳长 阳消阴长 春 秋 阴消阳长 阳消阴长 冬,(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用于疾病的诊断 指导疾病的治疗与护理 归纳药物的性能 指导养生防病,第二节、五行学说,一、五行的基本概念五行,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一)、五行的特性:1、木曰曲直,2、火曰炎上,3、土爰稼穑,4、

9、金曰从革,5、水曰润下。,二)、事物属性的五行分类(见P10:表1-2),三)、五行的生克乘侮 生理 相生相互促进、资生、助长。 “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母子关系。 相克相互克制、制约。 “克我”者为我所不胜,“我克”者为我所胜。,生,克,四)、五行的相乘相侮,病理 相乘乘虚侵入过度相克。 相侮恃强凌弱,即反克。,木 水 火 金 土 相生 相克 相乘 相侮 生理 病理,三、五行学说在中医护理学中的应用1、说明五脏腑的生理功能与相互关系2、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如“母病传子”“子病及母”-3、用于诊断和治疗: 诊断:根据五脏与五色关系 赤-心 青-肝 治疗:根据五行的生克乘侮“培土生金”“

10、滋水涵木” - 木(肝) (肾)水 火(心) (肺)金 土(脾),第二节 藏象,1.知识目标:1.1了解了解藏象学说的特点1.2熟悉脏腑分类、名称1.3掌握心的生理功能1.4掌握肺的生理功能2.技能目标:能运用心、肺的生理功能判断病理变化3.情感目标:从脏象学说出发,培养学生关爱生命的职业意识,树立中医护理的理念,一、藏象的概念: 藏,“脏也” 内脏。 象,“征象也”脏腑显现于外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现象。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脏腑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相互 关系的学说。二 、脏腑的内容及生理功能: 五脏:心-肝-脾-肺-肾.化生和储藏精气-“藏而不泻” 六腑: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受盛和传化

11、水谷- “泻而不藏”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功能似脏“藏而不泻” 形态似腑而中空,三、脏象学说的特点(一)以五行学说为指导的五脏中心论(二)五脏与形体各组织及器官联结成一个整体(三)五脏的生理活动与人的精神情志密切相关,目 筋 爪 怒 泪 胆 耳、二阴 肝 舌 骨 膀胱 (木) 小肠 脉 发 肾(水) (火)心 面 恐 喜 唾 (金) (土) 汗 肺 脾 大肠 胃 鼻 皮 毛 忧 涕 口 肉 唇 思 涎,一、五脏(一)心概述1、心的生理功能:(1)心主血脉 主血 主脉 +心气推动 血液周流不息、循环无穷。 生理上:心气充足-血脉充盈-脉和缓有力。 病理上:心气不足-血脉空虚-脉

12、细弱无力 心气衰竭-血行停止-心跳与脉动消失 生命终结。,(2)心主神(心藏神) 神: 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心主神: 是指心主管人的精神、思维、意识活动。 生理上:心血充足精神充沛、思维敏捷、神志清晰。 病理上 心血不足心烦、失眠、多梦、健忘。 血热扰心神昏、谵语。 心主血脉和主神的关系 心血滋养心神。 心神调节心血。,2、心的生理联系 心合小肠 在体合脉 其华在面 开窍于舌 在志为喜 在液为汗 与夏气相通应,(二) 肺概述1、肺的生理功能(1)肺主气、司呼吸 主气 呼吸之气- 进行体内外气体交换。 一身之气- 主持、调节全身之气 。司呼吸:肺的呼吸功能。 生理上:肺主气、司呼吸-呼

13、吸平稳、均匀;气道 通畅。 病理上:肺气虚-呼吸微弱、气短懒言,语音低 微、体倦乏力,全身功能下降。(2)朝百脉:百脉入心汇于肺。,(3)主宣发、肃降 宣发:是指肺气向上升宣和向外周布散。 宣发呼+布精。 肃降:是指肺气向下通降和使呼吸道保持洁净。 肃降 吸+布精。 (4)通调水道: 输布 通过肺的宣发肃降对体内水液进行 运行 - “肺为水之上源”。 排泄 生理上:呼吸顺畅、精微布散、水液排泄。 病理上:咳呛、喘息,小便不利(水肿)。,2、肺的生理联系 肺合大肠 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开窍于鼻,上系于喉 在志为忧(悲) 在液为涕 与秋气相通应,作业:1、藏象的概念。 2、心的生理功能和生理联系。

14、 3、肺的生理功能和生理联系。,1.知识目标:1.1掌握脾的生理功能1.2掌握肝的生理功能 1.3掌握肾的生理功能2.技能目标:能运用肝、脾、肾的生理功能判断病理变化3.情感目标:从脏象学说出发,培养学生关爱生命的职业意识,树立中医护理的理念,(三) 脾概述 脾为消化器官,中医称脾为“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1、脾的生理功能(1)主运化 指脾将水谷化为精微物质并输布全身的生理功能。生理上 运化水谷:消化吸收精微物质,输布全身。 运化水液:水液经脾、肺输布,而多余水液经肾 下注膀胱。在病理上 运化水谷方面-出现消化功能减退:腹胀、 便溏、纳呆。 运化水液方面 水停肠道 腹泻。 水停肌肤

15、水肿。,(2)主统血 脾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中运行防止溢出脉外的功能。 生理上:脾主统血,统摄血液循脉道而行。 病理上:脾不统血:便血、尿血、崩漏等。,2、脾的生理联系 脾合胃 在体合肉、主四肢 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在志为思 在液为涎 与长夏之气相通应,(四)肝概述1、肝的生理功能(1)主疏泄 是指肝具有调畅人体气机的功能 。 1)协调气血运行: 生理:疏泄正常 气机调畅,气血和调-脏腑功能正常。 病理:疏泄异常 肝气郁结:胸胁、乳房胀痛。 肝气上逆:面红目赤、烦躁易怒、吐血。 2)调节精神情志 精神情志与肝的疏泄密切相关 肝所调节的情志主要为郁和怒。 生理:肝疏泄正常-气机调畅:心平气和,心情舒

16、畅。 病理:疏泄不及-沉闷、抑郁、胸闷等。 疏泄太过-急躁易怒,失眠多梦。,3)促进消化吸收 : 助脾胃升降 生理 调节胆汁分泌与排泄 助消化 。 病理: 脾胃升降失常:出现腹胀、纳呆、泻泄、 肝失疏泄 呕吐、嗳气。 胆汁失于排泄:出现口苦、黄疸。4)调理冲任二脉-对男子排精和女子月经的影响。 生理:疏泄正常 排精正常。 月经周期规律,经行通畅。 病理:疏泄功能失常 排精不畅。 月经周期紊乱、痛经、带下、不孕。,(2)肝藏血 肝脏 贮藏血液 调节血量 功能 生理: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 病理:肝不藏血 肝血亏虚:头昏目眩,两目干涩, 月经量少。2、肝的生理联系 肝合胆 在体合筋、其华在爪 开窍于

17、目 在志为怒 在液为泪 与春气相通应,(五)肾概述:“腰为肾之府”;中医称肾为“先天之本”。1、肾的生理功能(1)肾藏精:对精的封藏、储存功能。 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与生俱来,是胚胎发育的原始 物质,是生身之本,又称生殖之精。 (肾藏“先天之精”为生命之源,故称 “先天之本”) 后天之精:源于脾胃的水谷精微。 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的关系:互相滋养化生的关系-相 互为用。,肾中精气的生理功能包括肾阴、肾阳两方面: 肾阴:肾精对人体各脏腑组织有滋养、濡润的作用。又 称元阴、真阴。 肾阳: 肾气对人体各脏腑组织有推动、温煦的作用。又 称元阳、真阳。是生命活动的原始动力,热能 源泉。,(2)肾主水:肾

18、具有调节全身水液代谢作用。 肾有“水脏”、“水之下源”之称。 生理上:气化正常 有用之水输布全身。 无用之水排出体外。 病理上:气化失常-水液代谢障碍。(3)主纳气 摄纳肺气、调节呼吸。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生理上:肾主纳气呼吸均匀和调。 病理上:肾不纳气呼多吸少,动则喘甚。,2、肾的生理联系 肾合膀胱 在体合骨,生髓充脑 开窍于耳及二阴 其华在发 在志为恐 在液为唾 与冬气相通应,1、水液代谢与何脏何生理功能有关?(肺脾肾)2、血液运行与何脏何生理功能有关?(心肝脾肺)3、情志活动与何脏何生理功能有关?(肝)4、生殖功能与何脏何生理功能有关?(肾肝),作业: 1、脾的生理功能和生理

19、联系。2、肝的生理功能和生理联系。3、肾的生理功能和生理联系。4、水液代谢与何脏何生理功能有关?5、血液运行与何脏何生理功能有关?6、情志活动与何脏何生理功能有关? 7、生殖功能与何脏何生理功能有关?,1.知识目标1.1熟悉六腑和奇恒之府的主要生理功能1.2掌握六淫的概念1.3掌握风、寒、暑、湿、燥、火的致病特点 2.技能目标能运用病因学说判断疾病发生的原因3.情感目标3.1从脏象学说出发,培养学生关爱生命的职业意识,树立中医护理的理念3.2运用病因学说规避外邪,培养学生树立中医防治医学理念,二、六腑 腑:府也,为库府之意。形态:中空器官。功能:受纳、腐熟水谷-“泻而不藏”。(一)胆 六腑之一

20、,又为奇恒之腑。 生理功能: 1、贮存和排泄胆汁:依赖肝的疏泄,排泄胆汁,以助消化。 2、主决断:胆气喜生发条达,主决断。,(二)胃概述:又称胃脘,分为上、中、下脘。生理功能:1、受纳、腐熟水谷: 接受、容纳水谷,并进行初步消化变成食糜的过程。 胃有“太仓”、“水谷之海”之称。2、主降浊: 胃气的通降将食物残渣下输小肠、大肠,以完成吸收排泄。,(三)小肠概述:生理功能:1、受盛化物 受盛:容纳经胃初步消化的食物。 化物:食物在小肠内进一步消化吸收。2、泌别清浊 分清别浊 分清:吸收精华。 别浊:排泄糟粕。(四)大肠概述:生理功能:传化糟粕 进一步吸收部分水液。 将食物残渣化生为粪便 排泄。,(

21、五)膀胱概述:生理功能:贮存和排泄尿液。(六)三焦概述: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 六腑之一 部位概念生理功能:1、六腑之一的三焦 通行元气 运行水液 2、部位概念的三焦 上焦如雾 中焦如沤 下焦如渎,三、奇恒之腑(一)脑 概述: “脑为髓之海”。 生理功能:主精神、意识、思维和感觉。(二)女子胞 概述: 生理功能: 1、主月经:“女子二七,肾气旺,天癸至;七七 肾气衰,天癸竭。” 2、孕育胎儿:保护胎元,孕育胎儿。,四、气血津液(一)气:构成人体,并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 1、作用(1)推动:促进生长发育、推动生理功能 气、血、津液的运行和生成(2)温煦:维持体温 温煦脏腑、经络、血津。(

22、3)防御:护卫肌表、防御外邪。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4)固摄: 固摄血液循脉道而行 固摄津液正常分泌和排泄-防止无故流失 固护内脏,不致下陷-保持在正常位置(5)气化: 如:脾之运化、肾之气化。,2、分类 1)元气:促进人体生长发育、调节激发脏腑经络生理活动,是人体生命的原动力。 2)宗气:聚于胸中。走息道,贯心脉。 3)营气:存在于血液中,营养全身脏腑。 4)卫气:运于脉外,由肺气宣发至肌凑间。 护卫肌表,抗御外邪。 温煦脏腑,润泽皮毛。 调节肌凑开合,控制汗液排泄,调节体温,(二)血:行于脉中富有营养的红色液体。 (三)津液:是人体一切正常体液的总称。(四)气、血、津

23、液之间的关系:1、气与血:“气为血之帅 , 血为气之母” 。2、血与津液-“津血同源”,第四节 病因,病因:引起疾病的原因。病因分类 六淫 疫疠 外来致病因素。 七情 精神致病因素。 饮食、劳倦 痰饮、瘀血 其他致病因素。,一、六淫(一)六淫的概念: 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太过成为致病因素时,称之六淫。(二)致病共同特点: 外感性 季节性 地域性 独立与相兼性 转化性,(三)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1、风 春天主气。 具有升散开泄的特性, 使皮毛、腠理疏泄开张。风邪致病特点: 易犯头面、体表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伤阳位。 2)风善行而数变。 如痹症(行痹)、寻麻疹-。3)风性主动。如中风、痉厥(

24、脑脊髓膜炎)、破伤风-4)风为百病之长。 六淫致病风为先导,寒、暑、湿、燥、火多依附于风邪入侵。,2、寒 冬天主气。 寒伤肌表-“伤寒”;寒中脏腑-“中寒”。寒邪致病特点: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邪致病伤阳-寒象。2)寒性凝滞。 寒凝肌表-周身疼痛; 特点 寒中胃肠-腹痛。3)寒性收引。 特点 寒束肌表:毛孔收缩,腠理闭-无汗。 寒犯经络、关节:肢体拘急、屈伸不利。,3、暑 夏天主气。暑邪致病特点: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特点:高热、烦渴、汗出。2)暑性升散、耗气伤津。耗气:气短无力。 伤津:口干口渴、尿赤。3)暑多夹湿。 四肢困倦 暑湿夹杂致病特点 头重如裹 胸闷呕恶 不思饮食,4、湿 长

25、夏主气。湿邪致病特点:1)湿为阴邪, 易阻气机,易伤阳气 特点:胸闷脘痞-。2)湿性重浊 特点 肢体沉重(头重如裹、身重如负)。 分泌物污秽不清:如湿疹流水。3)湿性粘滞 病程:长而缠绵。 证候:舌苔厚腻,大便粘腻不爽,小便滞涩不畅。,5、燥 秋天主气。燥邪致病特点: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特点:口鼻干燥、皮肤干裂、大便干结。2)燥易伤肺 特点:干咳少痰或无痰 痰少难咳 痰中带血,6、火火邪致病特点:1)火为阳邪,其性炎上 心火上炎口舌生疮 特点 肝火上炎头晕目眩、面红目赤 胃火上炎牙龈肿痛2)火易扰心神:实热证:壮热、神昏谵语3)火易伤津耗气 特点:口干舌燥,口渴喜饮,小便短赤,大便秘结。4

26、)火易生风动血 特点 生风:热极生风,症见抽搐、小儿惊风。 动血:迫血妄行,症见吐血、咳血、崩漏、月经过多、便血、尿血。,作业1、气与血的关系如何?2、六淫致病特点。3、 风寒暑湿燥火的致病特性。,二、疫疠 又称瘟疫、疫气、戾气、疠气、疫毒、异气。(一)疫疠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发病急骤,病情危重 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疫疠不同,发病各异 疫疠过后多有免疫性(二)疫疠发生与流行的因素 与自然气候反常有关 与环境卫生条件有关 与社会因素有关,三、七情(一)七情基本概念: 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是人体对外在环境不同刺激的情绪反映。(二)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 心在志为喜 肝在志为怒 脾在志为思虑 “五志” 肺在志为悲忧 肾在志为惊恐,(三)七情的致病特点:1、与精神刺激有关:情志活动:持久、强烈2、直接伤及五脏、影响气机 1)大怒伤肝-“怒则气上” 2)暴喜伤心-“喜则气缓” 3)悲忧伤肺-“悲则气消” 气机 4)思虑伤脾-“思则气结” 紊乱 5)惊恐伤肾-“恐则气下, 惊则气乱”,四、饮食、劳逸(一)饮食 失宜 1、 饮食不节 过饥 过饱 2、 饮食不洁:食物、餐具 长期偏食 3、饮食偏嗜 嗜酒纳饮 饮食习惯偏嗜:偏冷、偏热(二)劳逸失当 过劳:劳力伤气、劳神伤脾、房劳伤肾 过逸:气血不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治疗 > 护理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