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新生儿下肢PICC异位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9800310 上传时间:2019-09-0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5.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生儿下肢PICC异位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新生儿下肢PICC异位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新生儿下肢PICC异位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新生儿下肢PICC异位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新生儿下肢PICC异位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新生儿下肢 PICC 置管异位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陈晓春 章优 童燕芬 郑芝蕾(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浙江温州 325027)【摘要】 目的 分析 140 例新生儿下肢静脉 PICC 置管发生 29 例异位的原因,并探讨预防及补救方法。方法 通过回顾性分析,对 29 例异位的新生儿下肢 PICC 的不同静脉置管及不同体重的异位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体表测量方法、送管方法及患儿的日龄、体重、肢端血循环等身体状况与导管异位的关系,同时对各种异位纠正的方法及纠正后的导管输液情况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新生儿下肢 PICC 异位与静脉选择、置管长度的外测量方法、患儿的身体状况(日龄、体重、肢端血循

2、环) 、操作者送管技巧等多种因素有关。结论 新生儿下肢 PICC 置管要根据患儿的日龄、体重、肢端血循环、静脉暴露等情况综合考虑,合理选择静脉。多数异位可以通过各种方法预防或纠正,从而降低患儿的痛苦与医疗费用。【关键词】新生儿;经外周置人中心静脉;异位;护理PICC(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是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的导管,由于其具有留置时间长、耐高渗、安全、可靠、由护士操作等的优点,当前已在新生儿科临床推广,成为危重新生儿,特别是极低出生体重儿和超低出生体重儿的重要生命通道 1。新生儿PICC置入首选上肢静脉,但对于严重休克、肥胖、极低出生

3、体重早产儿、血管变异等因素常致上肢静脉条件差、置入PICC导管困难者,如何选择静脉留置PICC导管成为新生儿科临床的挑战。为需PICC置管的患儿开辟一条方便、安全、有效的新循环通路,近几年下肢PICC置管在国内外新生儿科临床逐步开展,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2,3 ,但由于下肢静脉到达下腔静脉距离较长,对于下肢静脉血管相对细长的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在临床实践中,导管异位的发生率比较高,我科于2013年1月至2016年9月共行新生儿下肢PICC置管140例,其中29例发生导管异位,发生率20.7。现将29例新生儿下肢PICC置管异位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本组140例新生

4、儿下肢PICC置管,发生29例异位,其中男20例,女9例;超低出生体重儿13例,极低出生体重儿7例,低出生体重儿3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3例,新生儿肺炎2例,肠旋转不良1例;胎龄2438(30.591.92)周,置管时日龄215(4.972.92)天,置管时体重0.682.90(1.440.19)Kg。二、置管材料与方法本组病例全部采用拂山昊朗科技公司生产含有 26GA(1.9F)单腔 PICC 导管的穿刺包与本院供应室统一打包消毒的新生儿 PICC 穿刺消毒包,由具有新生儿PICC 置管资质的 2 名护士完成操作。将患儿置于暖箱或抢救台上,心电监护、经皮血氧饱和度监测,体表测量置管长度。操作者

5、穿隔离衣,戴无菌手套,按我院置管流程规范操作 4。置管静脉选择为:34 例膝关节内侧大隐静,88 例踝关节大隐静脉,12 例小隐静脉,6 例腘静脉。置管当日进行胸部与下肢 X 摄片定位,确定尖端的位置。下肢静脉 PICC 置管导管尖端最佳位置:导管位于下腔静脉内、膈肌之上、右心影外 1cm 处(T8T10) ,即下腔静脉中上段 3。三、导管异位判断置管后摄胸片示PICC导管头端不在下腔静脉,而进入肝静脉、肾静脉、肠系膜静脉、腹股沟静脉等其它血管内。不包括因为导管过长儿进入心房与心室,或导管尖端不在最佳下腔静脉位置,但仍在下腔静脉內。结 果一、导管异位情况(一)不同静脉置管的异位发生情况 2例在

6、大隐静脉内盘曲,3例在腹股沟静脉反折下行,8例在复查线侧位片后发现导管中段分别在腹腔内折返2圈或1圈后再行,异位肝静脉5例、肠系膜静脉4例、肾静脉1例,异位于其他静脉无法将预定长度送入的6例。具体见表1。表 1 不同静脉置管的异位发生情况(例,%)左侧 右侧置管数 异位数(百分比) 置管数 异位数(百分比) X2 P膝关节内侧大隐静脉 12 1(8.33%) 22 1(4.55%) 5.90 0.048踝关节大隐静脉 33 9(27.77%) 55 10(18.18%) 6.50 0.033小隐静脉 5 3(60.00%) 7 3(42.85) 8.12 0.023腘静脉 2 1(50.00%

7、0 4 1(25.00%) 9.11 0.019总数 52 14(26.) 88 15(17.05%) 7.38 0.025(二)不同体重患儿置管的异位发生情况,见表 2。表 2 不同体重患儿下肢 PICC 置管异位发生情况体重(g) 置管例数 异位数 异位率(%)2500 16 1 6.251500-2500 21 2 9.521000-1500 36 5 13.891000 67 20 29.85二、29 例下肢 PICC 异位的处理方法与结果 ,见表 3。表 3 29 例 PICC 异位的处理方法与结果异位部位 异位例数 处理方法 结果大隐静脉 2 在大隐静脉盘曲后再上行导管尖端位于大隐

8、静脉腹股沟静脉腰升静脉33送管困难,未能置入,退管见回血,当 CVC 静脉使用 7 天拔管继续低渗液体输液 7 天导管尖端位于股静脉导管尖端盘旋于腰升静脉腹腔内反折 8 退管 69cm ,见回血后间断输液 1013d导管头端至上腹部静脉肝静脉 5 退管 24cm ,继续输液2536d导管头端至肝静脉肠系膜静脉 6 继续低渗液体输液 17-23 天导管头端至肠系膜上、下静脉肾静脉 2 继续低渗液体输液 17-23 天导管头端至肾静脉退管时双人操作,操作者穿隔离衣、戴无菌手套、铺无菌巾,一人持无齿无菌镊子缓慢退管,一人将抽有生理盐水的10ml注射器连接PICC导管接连接器端,退管置预期的长度并回抽

9、血通畅后,用含有生理盐水的10ml冲管,固定导管。调整位置后的PICC导管,不能输注高浓度药物如化疗药、营养液,因在下腔静脉外的其它血管血流量小,不足以稀释高浓度的药液,易导致血浆渗透压改变,血管内皮细胞因脱水而变得粗糙,血细胞易聚集成血栓及药物刺激局部静脉,使静脉痉挛收缩变硬,导致局部组织的缺血、缺氧、坏死 5。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一、导管异位与静脉选择有关从表1可见,不同静脉置管其异位率明显不同。小隐静脉最高(左侧60.00,右侧42.85) ,其次为腘静脉(左侧50.00,右侧25.00)与踝关节大隐静脉(左侧27.77%,右侧18.18%) ,膝关节内侧大隐静脉最低(左侧8.33,右侧4

10、.55) ;左下肢静脉置管异位均高于右下肢(P0.05) 。不同静脉置管异位发生率不同,与静脉解剖结构及长度有关。小隐静脉起始于足背静脉弓的外侧端,在足部有多个静脉分支,各分支直接或汇聚后而至小隐静脉主干,常与足背静脉弓外侧端或外踝前静脉合并后经外踝后方上行,蒂部小隐静脉有多个静脉瓣,故最容易发生送管困难与导管异位。腘静脉由胫前、后静脉在腘窝下角处汇成后注入小隐静脉,故异位率低于小隐静脉。大隐静脉是下肢管径最粗、管壁最厚的浅静脉,它始于足背静脉弓内侧端,向上恒定地经内踝前方,沿小腿内侧缘伴隐神经上行,静脉瓣较少,故送管容易,最不易发生导管异位。郭舒文 6等研究表明,下肢PICC置管长度的增加,

11、送管困难度也随之增加,从而增加异位的发生率,踝关节大隐静脉到达下腔静脉距离较膝关节内侧大隐静脉长,左下肢静脉到达下腔静脉距离较右下肢长,因此踝关节大隐静脉异位发生率高于膝关节内侧大隐静脉,左下肢异位发生率高于右下肢。另外左、右髂总静脉与下腔静脉夹角分别为(403) 度和 (17 4)度, 左侧明显大于右侧, 说明下肢静脉通过髂总静脉时左侧不易进入下腔静脉 7,因此左侧下肢PICC置管易发生异位。置管静脉的选择影响导管的异位发生率,故应首选下肢膝关节内侧大隐静脉,次选踝关节大隐静脉静脉,最后腘静脉与小隐静脉。而左右下肢,应首选右侧,再选左侧。但临床工作中,当下肢膝关节内侧大隐静脉与踝关节大隐静脉

12、静脉都同时显露明显时,按穿刺静脉从远端到近端选择的原则,诱使穿刺者选择后者,因此首选下肢膝关节内侧大隐静脉时,穿刺者应具有一定的置管穿刺经验。二、导管异位与患儿的身体状况(日龄、体重、肢端血循环)有关(一)由于新生儿代谢不稳定,正常的新生儿生后 35 日在手、足、小腿、耻骨会阴区及眼窝处易出现水肿,早产儿尤为明显 12,下肢水肿影响静脉显露,不利于下肢的穿刺与送管而易导致导管异位,因此新生儿水肿期不易选择下肢静脉 PICC 置管。(二)对于下肢血管官腔相对细长的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加上新生儿PICC 导管为 1.9FrPICC,细、软而且无导丝导引,异位的发生率也会随之增加,体重越低,下肢静脉

13、越细,就更容易导致送管困难和导管异位。本研究表 2 显示,体重小于 1000g 的新生儿下肢静脉异位率达 29.85%,大于 2500g 异位率为6.25%,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 P0.01) ,因此小于 1000g 的新生儿采用下肢PICC 置管要慎重考虑。(三)新生儿体温调节功能差,体温易随环境温度变化而改变,PICC 置管前使用消毒液大面积消毒后,外周静脉易因皮肤温度的降低而收缩、痉挛,不仅影响静脉显露,而且易导致送管困难,增加异位发生率。鉴于此,我们将患儿置于暖箱或辐射台置上,用皮肤温控制模式调节温度,将传感器探头的金属表面固定在肚脐和腹部剑状软骨之间,调节温度至 37.0 C,在这

14、种模式下,暖箱或辐射台热量输出是按患儿的需要自动调节,当皮肤温度低于 37.0 C 时,加热器热量输出会增加,使患儿加热,避免皮肤温度降低而血管收缩、痉挛。消毒前对消毒液进行预热,避免消毒时对皮肤的冷刺激。三、导管异位与置管长度的体表测量方法的关系PICC的置入长度决定了PICC头端的最终位置,在临床上,我们通过预置管静脉在体表的投影来预测量置入的长度,准确的体表测量能提高PICC导管尖端到位率,减少尖端位置异常的发生 8,但目前国内外未见最佳的下肢PICC导管尖端体表测量方法,文献对体表定位后的准确率也没有相关研究报道 9。刘倩等10研究表明,体外测量长度与最佳置入长度间差值与身高、体质量等

15、有关,由于不同胎龄与体重的新生儿身长差异比较大,因此新生儿行下肢PICC置管的体表测量长度不能千遍一律。我院新生儿科初期下肢PICC置管采用刘惠丽等 11的测量方法:患儿仰卧,下肢与躯干呈一线,从穿刺点至脐与剑突的中点再加1cm。穿刺初期置管成功后线定位,结果5例体重大于2500g的患儿都提示置入长度过短,导管尖端距最佳的位置波动在10.2cm,但均仍在下腔静脉內,不纳入本组导管异位范围;4例体重1500-2500g患儿提示导管尖端达到最佳的位置,上下波动在00.2cm;6例小于1500g的患儿提示置入长度过长,导管尖端距最佳的位置波动在0.50.1cm。通过一段时期的临床实践,我们将体位测量

16、的长度进行改良,体重大于2500g的患儿,在原先测量的长度上加1cm;体重1500-2500g为原先的测量长度;体重小于1500g在原先测量的长度上减0.5cm。本组的改良体外测量方法是否适合于所有的早产儿,有待临床的进一步研究,仅供参考。四、导管异位与送管方法有关为了防导管损伤,一般采用无齿镊徒手送管,操作者作用力大,容易造成用力不均匀及增加对血管内膜的摩擦刺激,使大血管收缩痉挛,导管误入静脉分支,导致导管反折、弯曲发生异位,快速送管,可以明显增加导管异位危险性 13。同时穿刺肢体处于伸直状态,可以减小血管的弯曲,减小阻力,使导管易于送人。改良送管方法,操作者只需用较小的力轻轻夹住导管往前送

17、入,避免送管用力过猛,摩擦血管内膜,使血管内膜受损,出现应激性血管痉挛致送管困难。如果送入导管受阻时不要强行用力送管,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改变患儿穿刺肢体角度、体位或稍停片刻后再送管回撤导管至回血通畅的位置后,再轻轻送入导管用抽有生理盐水的 10ml 注射器脉冲式冲管,边推进边送管,起到引导作用,脉冲式冲管动作必须轻柔。热敷穿刺血管上方或用 10ml 注射器抽取加温的生理盐水脉冲式冲管用无菌剪刀修剪 3M 水胶体敷料 3x5cm,沿着静脉的走向黏贴,当操作者将导管轻轻往前送入后不放手,助手立即用无菌棉花签在 3M 水胶体敷料上面沿着血管的走向轻轻按摩,促使导管往前移动躁动患儿给予吸吮安慰奶嘴如果

18、上述处理仍无法送入导管,可重新选择静脉穿刺。本组有 7 例踝关节大隐静脉送管困难,通过以上第、改良方法后成功送入下腔静脉;3 例膝关节内侧大隐静脉、 1 例腘静脉送管困难,通过以上第、改良方法后成功送入下腔静脉。结 论PICC 导管异位可明显增加 PICC 其他并发症的风险,如穿刺点漏液、肢体肿胀、导管脱出、静脉炎及血栓栓塞等危险情况,常常导致不能完成治疗而提前拔管 14。下肢 PICC 导管异位除了与静脉选择有关外,还与置管长度的外测量方法、患儿的身体状况、操作者送管技巧等因素有关。在临床实践中,要根据新生儿的日龄、体重、肢端血循环、静脉暴露等情况综合考虑、合理选择静脉。一般下肢静脉 PIC

19、C 置管,首选右侧下肢大隐静脉,体重小于 1000g 的新生儿下肢静脉异位率高,要慎重考虑。多数异位可以通过各种方法预防或纠正,调整后尖端不在下腔静脉中上段时,可以继续输液,但液体的浓度选择要慎重,因此置管后必须尽快摄 X 线片明确导管头端的位置,以便及时调整,从而降低患儿的痛苦与医疗费用。参考文献1 Butler-OHara M,DAngio CT,Hoey H,et al.An evidence-based catheter bundle alters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strategy in newbom infantsJJ Pediatr,2012,160

20、(6):972-977DOI: 10.3389/fimmu.2012.00298.2 Wrightson DD.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Complications in Neonates With Upper Versus Lower Extremity Insertion SitesJ Adv Neonatal Care.2013,13(3):198-204DOI: 10.1097/ANC.0b013e31827e1d01.3 郭舒文,谢丽琴,许丽萍,等早产儿经右下肢静脉留置PICC导管的可行性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2):153

21、-154DOI:103761jissn0254-17692012020214 周燕,汤晓敏,程晓微,等PICC导管维护标准流程降低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效果 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2,29(2B):51-52DOI:10.3969/j.issn.1008-9993.2012.04.017.5 Gamulka B,Mendoza C,ConnoUy B.Evaluation of a unique,nurse inserted,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programJPediatrics,2005, 15(6):1602-1606.6 郭舒文,

22、谢丽琴,陈开珠,等早产儿右下肢静脉PICC送管方法的改进J护理学杂志,2014,29(8):13-15. DOI:103870hlxzz2014080137 程田志,刘荣志,马丽,等新生儿经皮股静脉穿刺下腔静脉置管术的应用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6,21(14):897. DOI:10.3969/j.issn.1003-515X.2006.14.0428高东霞PICC尖端定位及移位的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2015,30(7):110DOI:10.3870/hlxzz.2015.07.1109杨凡,孟庆娟,姜红,等早产儿PICC导管尖端定位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14,28(12):4481

23、. DOI:10.3969/j.issn.10096493.2014.36.00110刘倩,王春梅PICC置入长度的体外测量方法研究J护理研究,2011,25(11):2863. DOI:10.3969/j.issn.1009-6493.2011.31.016,11刘惠丽,李国丽,王丽娟,等早产儿经大隐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3例报道 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06,2(3):170-171DOI: 10.3969/j.issn.1673-6710.2006.03.016.12 邵肖梅,叶鸿瑁,丘小汕,等.实用新生儿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58.13 Song L,Li X,Guo Y

24、,Ye M et alMalposition of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experience from 3012 cancer patient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practice.2014,20(4):446-449.DOI: 10.1111/ijn.12154 View/save citation.14 Bashir RA,Swarnam K,Vayalthrikkovil S,et alAssociation between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Insertion Site and Complication Rates in Preterm InfantsJ. American journal of perinatology.2016,33(10):945-950. DOI: 10.1055/s-0036-158212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