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第1部分第2单元第1讲.ppt

上传人:Facebook 文档编号:9746854 上传时间:2019-08-31 格式:PPT 页数:70 大小:4.4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部分第2单元第1讲.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第1部分第2单元第1讲.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第1部分第2单元第1讲.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第1部分第2单元第1讲.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第1部分第2单元第1讲.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走向高考 地理,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湘教版 高考总复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和地图,第二单元,第一讲 地球的宇宙环境及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第二单元,地球的宇宙环境,图释考点,1天体和天体系统 (1)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分为自然天体和人造天体。在自然天体中,最基本的是恒星和星云,此外还有彗星、流星体、行星、卫星、行星际物质等;由人类发射到地球大气层之外的各类航天器,以及由此产生的留在太空的垃圾等,都属于人造天体。具体如图所示:,疑难突破,方法技巧: 判断是否为天体的方法“三看” 一看是否位于地球大气层之外。进入大气层或落回地面的物体不属于天体,如宇宙飞船在太空中运

2、行时是天体,返回地面就不是天体了。 二看是否为独立存在的宇宙间物质。如宇宙空间的气体和尘埃是天体,而地球上的大气不是天体。 三看是否在一定的轨道上独自运转。依附在其他天体上运行的物体不属于天体,如月球上的岩石不属于天体,天空中的云是地球外部圈层的一部分,也不是天体。,(2)天体系统 概念:运动着的天体因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形成天体系统。 层次:,方法技巧: 北斗七星不能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之间要构成天体系统,必须同时具备相互吸引、相互绕转的关系,只吸引不绕转不能构成天体系统。如月球绕地球运转,形成地月系,而北斗七星各恒星之间没有相互绕转关系,就不能形成天体系统。,2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

3、的行星 (1)地球的普通性 地球与太阳系其他七颗行星相比,有下列共同点: 均绕轴自转。均绕太阳公转,公转的方向均为自西向东,公转轨道为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公转轨道几乎在同一平面上(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均有一定质量、体积和密度。本身不发可见光,依靠反射太阳光而发亮。,(2)地球的特殊性 地球是目前人类发现的唯一存在生命的天体。其原因可从以下两方面分析: 宇宙环境条件(外因) a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地球在漫长的发展演化过程中,太阳没有明显的变化,地球所处的光照条件一直比较稳定,生命从低级到高级的演化一直没有中断。 b安全有序的行星际空间环境。八颗行星绕日公转方向一致,而且

4、绕日公转轨道平面几乎在同一个平面上。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使地球处于一种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适宜的自身条件(内因),方法技巧: 分析某行星是否有生命物质存在可从“四看”入手分析一看:该行星所处的宇宙环境是否安全稳定。二看:该行星是否有适宜的温度。从距恒星的距离远近、自转和公转周期长短、大气层方面分析。三看:该行星周围有无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从该行星的体积、质量和大气演化方面分析。四看:该行星是否有液态的水。 综上所述,某行星只要具有适宜的温度、适宜生物呼吸的大气、液态水这三个基本条件,该行星上就可能有生命物质存在。,典例精析,(1)人类首先在火星上探索地外文明的原因是地球与火星( )

5、 A质量相近 B体积接近 C公转周期最为接近 D自转周期相近 (2)依据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要证明火星上可能有生命存在,人类必须在火星上探寻到( ) AO2存在 B液态H2O存在 CCO2存在 DCH4存在,(3)关于太阳系八大行星的说法,正确的是( ) 与地球相邻的是火星和木星 与地球相邻的都是类地行星 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的方向和周期都相同 木星、土星是巨行星且轨道相邻 A B C D,解析 答案 (1)D (2)B (3)D,(1)“超级地球”所在的天体系统是( ) A地月系 B太阳系 C银河系 D河外星系 (2)“超级地球”可能适宜生命生存的主要依据是( ) A该行星上可能有液态水 B该

6、行星质量适中 C该行星公转周期适中 D该行星存在大气层,(3)人类正设法探寻太空生命。如果某颗星球上存在生命,那么这颗星球必须具有( ) 适宜的体积和质量 与所绕转的恒星之间有适宜的距离 与地球完全相同的各种化学元素 大致与地球相似的地质历史过程 A B C D,解析 第(1)题,根据材料可以判断,该行星位于太阳系以外,天文学家是在研究22光年外一颗矮星时发现它的,银河系的直径有10万光年,所以该“超级地球”属于银河系。第(2)题,存在生命的主要原因是温度适宜,有液态水的存在。第(3)题,适宜的体积和质量会使该星球有大气层的存在;与所绕转的恒星之间有适宜的距离会使该星球有适宜的温度;大致与地球

7、相似的地质历史过程会使该星球表面有水的存在。 答案 (1)C (2)A (3)B,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图释考点,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的影响 太阳辐射能是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如下图所示。,疑难突破,(2)太阳辐射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太阳辐射能是人类日常生活和生产所用的主要能源,目前人类所使用的能源大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太阳能。例如:,(3)太阳辐射强弱的影响因素,特别提醒: (1)太阳活动对无线电短波通信和地球磁场的影响白天较强。 (2)极光现象常见于高纬地区的夜晚。 (3)我国西北地区应如何利用日照资源发展特色农业?

8、 我国西北内陆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夏季日照时间长,晴天多,光照强,白天气温高,光合作用强,夜晚气温低,呼吸作用弱,有利于植物养分的积累。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可以利用其光照资源丰富的优势发展瓜果、长绒棉等特色农业。,(4)太阳能电站选址因素 太阳能清洁,可再生,利用太阳能发电,投资大,占地广,贮能难,效率低,且易受天气变化影响,故太阳能电站应选择太阳辐射总量大且沙漠广布的地区。(不占用耕地、林地、草原等农业用地),典例精析,(1)如仅考虑光合有效辐射,我国农业生产潜力最大的地区是( ) A长江中下游平原 B四川盆地 C华北、平原 D青藏高原 (2)乙地PAR值高于甲地的主要原因是( ) A纬度高

9、 B植被少 C地势高 D云雨少,解析 1.由图名“19612007年我国年平均PAR(光合有效辐射强度的空间分布示意图)”,可知该图为与太阳辐射相关的等值线图。 2由PAR强度等值线的分布,可知各地PAR的差异,进而从地形、气候(天气)等方面分析差异的原因。 3第(1)题,由题干中“光合有效辐射(PAR)的概念”可知PAR值越大,光合作用越强,合成的有机物越多。第(2)题,由题图可获取以下信息:,答案 (1)D (2)D,(1)图中M日最接近( ) A春分日 B夏至日 C秋分日 D冬至日 (2)a、b两点太阳辐射差异的影响因素主要为( ) A太阳高度 B白昼长短 C海陆位置 D天气状况,解析

10、第(1)题,图中M日北半球大气上界获得太阳辐射最多,应该是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昼最长的日期,即6月22日前后。第(2)题,图中a、b两点以M日期(夏至日附近)为中心对称,则a、b分别对应春分日、秋分日附近,两点此日昼长相差不大,可排除B选项;而b比a纬度高,太阳辐射少,故影响其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太阳高度。 答案 (1)B (2)A,以我国航天基地的分布来理解航天基地形成的条件,宇宙的新探索,图释考点,卫星发射基地的区位分析 (1)发射基地选址的条件 气象条件:晴天多,阴雨天少,风速小,湿度小,有利于发射和跟踪。 纬度因素:纬度低,地球自转线速度大,可以节省发射燃料和降低成本。 地形因素:地形平坦开

11、阔,有利于跟踪观测。,疑难突破,海陆位置:大陆内部气象条件好,隐蔽性强,人烟稀少,安全性强;海上人类活动少,安全性强。 交通条件:内外交通便利,有利于大宗物资运输。 安全因素:出于国防安全考虑,有的建立在山区、沙漠地区,有的建立在地广人稀处。,(2)发射时间、方向和回收场地选择,典例精析,解析 从图表中获取信息答案 有利条件:纬度低、海运便利、地形平坦开阔、人口稀少等。不利因素:天气多变。,解析 结合图中信息,从自然、人文两方面分析其优势条件。 答案 纬度较低,能观测到部分南半球星空;海拔高,大气能见度好,观测时间较长;美国天文观测的技术设备先进。,等太阳辐射量图的判读 基本图型,在解答等太阳

12、辐射量分布图试题时,应把握以下几点: 1看分布 (1)宏观分布:从总体上看,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分布是从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逐渐增强。高值中心在青藏高原,低值中心在四川盆地。 (2)局部示例: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504千焦/平方厘米等值线东段大致呈东西走向(受纬度位置影响),西段大致呈南北走向(受地形地势影响)。,2析成因 分析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可从日照强度、日照时数两条线索切入,抓住纬度(正午太阳高度、昼长)、地势、天气等因素进行准确地判断分析。如台湾岛年太阳辐射总量由西南地区向东北地区递减的成因:西南纬度低,正午太阳高度较大;东北纬度较高,正午太阳高度较小。西南地区位于夏季风背风坡,降水少,晴

13、天多,日照时间长;东北地区多阴雨天气,日照时间短。,3研案例 结合案例进行分析是落实基础、把握规律的前提,例如,分析我国某些特殊地区太阳辐射分布规律和特点,就可以结合以下表格分析:,典例精析,(1)据图中信息判断( ) A甲地多年平均日照时数小于乙地 B甲地多年平均气温日较差大于乙地 C乙地多年平均相对湿度小于丙地 D丙地云量空间变化大于丁地 (2)影响乙地等值线向北弯曲的最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季风 C纬度位置 D海陆位置,信息提取 (1)题干部分信息提取 解释云量的概念,说明天气状况是影响云量的主要因素。 说明图名,通过经纬网定位可知该图为我国西南地区多年平均云量日均值等值线分布图。

14、,(2)图表部分信息提取 甲、乙两地多年平均日照时数判读:50甲地云量52,64乙地云量66,分析原因:甲地位于藏北高原,海拔高,乙位于雅鲁藏布江谷地。甲地比乙地晴天多,云量少,故甲地多年平均日照时数、气温日较差大于乙地。 多年平均日照时数:46丙地云量48,原因:丙地位于青藏高原,乙地比丙地阴雨天多,云量大,故乙地多年平均相对湿度大于丙地。 丙地云量等值线稀疏,丁地云量等值线密集。说明丙地云量空间变化小于丁地。,乙地云量等值线向低值方向凸出,说明乙地多年平均日照时数为相对高值,降水比两侧多,其原因是乙地位于雅鲁藏布江谷地,受西南季风影响程度大,位于西南季风迎风坡,降水多,云量大。 答案 (1

15、)B (2)A,(1)该流域日照时数在7月出现低谷的影响因素是( ) A云量 B海拔 C下垫面 D正午太阳高度 (2)日照百分率为一个时段内某地日照时数与理论上最大的日照时数的比值(%)。该流域3月份的日照百分率约为( ) A53% B62% C70% D78%,解析 第(1)题,图们江流域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7月份处于雨季,云量大,日照时数少。第(2)题,3月22日,太阳直射赤道,昼长为12小时,3月份日均理论日照时数以12小时计算,月日照时数约为372小时,读图可知,3月份实际日照时数约为230小时,230/372262%。 答案 (1)A (2)B,2志愿者飞往火星途中会遇到的主要困难是

16、( ) 宇宙空间强辐射 火星引力强大 火星大气层稠密 环境长期失重 A B C D,解析 第1题,一个日地距离即1个天文单位。火星是邻近地球的行星。由题干知火星距日平均1.52天文单位。因此,地球到火星的最近距离大约为1.5210.52天文单位。第2题,志愿者飞往火星会遇到宇宙强辐射、失重,地球和火星比较,由于地球质量大于火星,所以火星引力小于地球且大气层没有地球稠密。 答案 1.A (2)D,3我国下列地区中,资源条件最适宜建太阳能光热电站的是( ) A柴达木盆地 B黄土高原 C山东半岛 D东南丘陵 4太阳能光热电站可能会( ) A提升地表温度 B干扰飞机电子导航 C误伤途经飞鸟 D提高作物

17、产量,解析 第3题,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光照强烈,太阳能资源丰富,故从资源条件看最适宜建太阳能光热电站。第4题,依题意,太阳能光热电站由众多反光板构成,而众多反光板聚焦太阳能给锅炉加热产生蒸汽,有可能对途经此处的飞鸟造成伤害。反光板可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会降低地表温度,从而降低作物产量,故A、D项两项错误;干扰飞机电子导航的是太阳活动,建设太阳能电站不会影响太阳活动的发生,故该电站的建设不会干扰飞机电子导航,故B项不正确。 答案 3.A 4.C,解析 卫星导航利用无线电短波传递信息,太阳风影响地球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 答案 D,(1)我国太阳辐射最不丰富的地

18、区是( ) A大兴安岭北部 B台湾岛 C四川盆地 D内蒙古高原 (2)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对我国东部地区南北方的耕作制度有何影响?为什么?_。 (3)请说出在日常生产、生活中人们对太阳辐射能的主要利用方式。_。,解析 第(1)题,结合我国地形图可确认,四川盆地太阳辐射最贫乏。第(2)题,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导致我国东部地区南北方的热量差异,从而使耕作制度从南向北,由一年三熟变为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东北地区北部仅一年一熟。第(3)题,人们对太阳辐射能的利用方式越来越多,如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太阳灶、太阳能汽车、温室、塑料大棚等。 答案 (1)C (2)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导致了我国东部地区南北方的热量差异,即热量南多北少,从而使耕作制度从南向北由一年三熟变为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东北地区北部仅为一年一熟。 (3)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太阳灶、温室生产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