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 北师大版.pptx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9736910 上传时间:2019-08-30 格式:PPTX 页数:79 大小:3.7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 北师大版.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79页
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 北师大版.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79页
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 北师大版.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79页
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 北师大版.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79页
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 北师大版.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7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名师导语,考点一 君主专制的演进与中央集权的发展,从汉至元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走向完善和成熟的时期,也是全国卷考查的重点区域。题型以选择题为主,2018年全国卷在此命制了第41题。考查内容主要涉及汉代地方治理与外戚干政、唐代三省六部制和藩镇割据、宋代社会阶层流动及乡约制度。从新高考角度看,体现国家治理和社会公平、公正原则的重大制度创新仍将是命题的重要思路,需重点关注。,知识点一 从三公九卿到二府制 1.汉承秦制:西汉王朝基本上沿袭秦制,在中央建立辅佐皇帝的_制度。_名义上是全国最高军事长官,但没有调兵权;_ “掌副丞相”;_成为执掌实际大权

2、的最高行政长官。 2.内外朝制度(1)内朝:汉武帝重用尚书及一些侍从人员,形成实际的_机构。(2)外朝:设在宫廷外的丞相官府机关,变成_机构。,三公九卿,太尉,御史大夫,丞相,决策,执行,3.三省六部制,(2)职责: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_、审议和执行。六部负责具体事务。,中书省,门下省,三省六部,决策,4.二府制,(2)影响:削弱了_职权,使皇帝集权更为强化。,军事,中书省,宰相,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 宋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由于矫枉过正,后继者又不知变通,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后果。如地方权力太弱,在反侵略战争中无力抵抗;对军队防范过甚,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在对外战争中居于弱势;

3、官僚机构分化事权和互相牵制不当,造成机构重叠、官员队伍庞大、效率低下等问题。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 新知识,知识点二 从郡国并行制到行省制 1.西汉(1)郡国并行制原因:总结秦亡教训,分封同姓贵族为王。概况:在中央政府直辖区,设_直接管理;在诸侯王的封地,由_实施统治和管辖。影响:诸侯王势力日益强大,导致了吴楚_。结果:汉景帝和_先后打击王国势力,郡国并行制名存实亡。,郡、县,王国,七国之乱,汉武帝,2.五代、宋、辽、金:设道(或称路)、府(或称州、军、监)、_三级制。,县,3.元朝:行省制度(1)目的:为了有效控制广阔的领土。(2)内容:大都周围地区由_直辖,西藏地区由_管辖。其余地区设_进

4、行管理,下设路、府、县。(3)意义:不仅为明清两代沿用,而且对近代以来行政区划产生重大影响。,中书省,宣政院,行中书省,行省制的特点和作用 它创立了一种以行省为枢纽,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体制,该体制有三个特点:行省性质具有两重性又长期代表中央分驭各地,主要为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所握权力大而不专。元行省制引起了13、14世纪中央与地方权力结构的较大变动,对元代社会和后来的明清、近代影响至深。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构图解史】 宋代“二府三司制”,信息提取:唐朝的三省六部制确立了尚书省为全国政务中枢,实现了决策权与行政权的分离。到宋代,军权和财权则完全从相权

5、中分割出来,相权进一步衰落。,【漫画解史】 “推恩令”,信息提取:“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归郡管辖。王国越分越小,对于中央的威胁逐渐消除。,【漫画说史】 宋代加强中央集权,信息提取:北宋将兵权、财权等都收归中央,中央集权在对地方分权的斗争中已处于绝对上风,地方势力再也无力挑战中央。自宋以后,内忧不再是国家面对的主要问题,而外患则往往会导致灭亡。,探究1 解读重要“历史概念”,1.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是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它初创于隋朝,完善于唐朝,此后一直沿用到清末。王先谦在汉书补注中记载:“中书、尚书令在西汉为少府属官,在东汉亦

6、属少府,虽典机要,而去公卿甚远,魏晋以来,浸以华重。唐遂为三省官长,居真宰相之任。”三省六部制分散了丞相及中央机构的权力,提高了行政效率;同时,又将尚书省权分六部,既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产生和发展,加强了皇权与中央集权,削弱了相权。,2.行省制度,行省制是13世纪以来中国的主要地方行政模式。它是一种以行省为枢纽,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体制。行省长期代表中央分驭各地,主要为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所握权力“大而不专”。,1.(2018课标全国,26)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

7、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解析 材料反映了武则天时期,中书、门下两省名称发生变化并且宰相数量增加、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实质是分割宰相权力,强化皇权,这有利于加强君主对朝政的控制,C正确;两省宰相人数增加、更替频繁,会使得宰相权力被进一步分解,没有涉及职权扩大,A错误;低品级官员参与国家大政,没有直接提升官品,这一做法的目的并不是为官员提供晋升机会,B错误;宰相权力遭到削弱,参政议政的职能没有变化,D错。 答案 C,2.(2018河南郑州外国语学校调研)元朝行省实行

8、圆议连署制与分领制相结合。圆议连署制下,数名行省正官共同议政决策,“事从公议”。分领制指“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四大职事由正官分别执掌。这种权力运作方式( )A.着眼于集体议政监督皇权B.保障行省正官独立行使军政权力C.继承了唐代三省运行机制D.体现了行省正官之间的分权制衡,解析 “圆议连署制与分领制”是行省官员的权力运作方式,不是监督皇权,故A项错误;并不是只适用于军政权力,故B项错误;元代是将三省制改为一省制,是中央体制的问题,故C项错误;从这种运作体现了制衡,故D项正确。 答案 D,探究2 从“时空观念”角度解读古代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演变,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完善的

9、过程。中央强化对地方的领导、监督、制约,地方则要求独立的自主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始终存在。县作为地方行政层级的基层政区,是相对稳定的,而县之上的州、府、省则变化很大。,1.(2017课标全国,25)下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解析 汉景帝时,“七国之乱”的平定,标志着西汉诸侯王势力的威胁基本被清除,大大加强了汉朝中央集权,A项错误。题干表格反映了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的变化,没有中央行政体制调整的信息,故B项错误。题干表格说明汉景帝时期政府已经直接

10、管辖了68个郡、国。到汉武帝时期,通过推恩令(前127年)等措施,进一步削弱王国势力,直接管辖的郡、国更多了,中央集权更加巩固。这说明中央政府更有能力、更有实力解决边患(匈奴威胁),故C正确。题干材料反映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越来越多,故王国控制的区域逐步减少,D项错误。 答案 C,2.(2014四川文综,4)读下表,据此不能得出的认识是( ),表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A.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 B.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演进趋势 C.政区层级的调整促进了地方自主性 D.二级制和三级制是古代政区层级的主体,解析 从表中可知,历代最低一级行政区划均为县,其他层级均有变动,故县是中国历

11、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据图表可知州的行政区划层级由一级到二级甚至降到三级,因此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演进趋势,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最高一级行政区划由州到路再演进为省,省残留有中央派出机构的痕迹,便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管理,而不是促进地方的自主性,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据材料可知秦汉以来各朝代均为二级或三级行政区划,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答案 C,探究3 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君主专制的加强,1.君主专制下的内在矛盾及原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古代小农经济长期占主导并具有分散性、保守性的特点,以及封建地主阶级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和法家提供的“集权”理论,是中国专制政

12、治出现的重要影响。,2.古代中国削弱相权的方式,宰相在中央集权制度内部发挥着双重作用:既可以辅佐皇帝,帮助皇帝处理政务;也可能因权力过重而威胁皇权。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后,固然可以解决君相矛盾,但必然导致皇帝负担加重,后来采取的补救措施就是设立内阁。,1.(2016课标全国,26)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 )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解析 题干材料“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说明史官的史实记载对皇帝

13、个人行为有重要影响,让皇帝不能为所欲为,故选A。“全部真实可信”的说法过于绝对,史官所撰史书也有个人的主观思想,排除B;史官记事虽能影响皇帝个人行为,但与皇帝之间并不存在尖锐矛盾,排除C;“真实言行”包括正确的,也包括失误的。从题干材料看出宋太祖不是“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而是不愿史书记录其“误失”,排除D。 答案 A,2.(2014课标全国,24)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D.祭天活动强化了

14、宗法制度,解析 君主专制源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当时的中国并不存在宗教权威,故A项错误;统治者举行祭天大典,其目的在于神化皇权,巩固统治,从材料中“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的信息可知,统治者借助人伦秩序来巩固统治,故B项正确;祖先祭拜在秦汉以前就已出现,故C项错误;题干主旨在于通过祭天活动来巩固其统治,而不是突出宗法制度的强化,故D项错误。 答案 B,探究4 从“史料实证”角度解读宋代的政治制度,1.宋代文官政治的确立(高考命题专家言论),两宋时期,文臣群体的政治地位不断提高,以科举出身为主体的文官队伍成为政治的中坚力量,独具特色的文臣士大夫政治体制得以确立。这种政治体制的确立

15、是唐五代以来社会结构变化和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同时也与宋代的科举制度、崇文抑武国策等因素密切相关。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 新知识 核心论点:唐代以来社会经济结构和阶层结构的变化、科举制和以文治国方针的确立,都为宋代文官政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2.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局限性(高考命题专家言论),宋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由于矫枉过正,后继者又不知变通,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后果。如地方权力太弱,在反侵略战争中无力抵抗;对军队防范过甚,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在对外战争中居于弱势;官僚机构分化事权和互相牵制不当,造成机构重叠、官员队伍庞大、效率低下等问题。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 新知识 核心论点:“重文轻

16、武”“强干弱枝”“守内虚外”成为宋初治国的重要策略。由于削弱地方权力不知变通,导致地方军队战斗力下降,边患严重;官僚机构重叠、官员队伍庞大,效率低下。,1.(2019湖南长郡中学考前保温卷)北宋建立后,中枢体制上改变了唐朝三省制下分层决策与分层行政的权力运行模式,而是以中书门下、枢密分掌民政与军政的二府制下按照“依事系任”的原则进行事权分割。此变化说明( )A.中枢机构的职能更加明确B.中央官僚机构进一步膨胀C.皇权独大的局面开始形成D.中枢制衡体制遭到了破坏,解析 唐朝三省六部制下,三省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相互制约,故A项错误;由三省六部制到“二府三司制”并没有体现中央官僚机构的进一步膨胀,

17、故B项错误;皇权独大的局面开始形成是在秦朝,故C项错误;三省六部制体现了制衡,“二府三司制”进行事权分割,而没有制衡体制,故D项正确。 答案 D,2.(2018湖南师大附中模拟)宋太祖定下了“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的家法。以后历代皇帝坚持“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以致“终宋之世,文臣无欧刀之辟”。宋代( )A.确立了“以文治国”的统治方略B.结束了“重文轻武”的五代风尚C.形成了“以儒立国”的正统思想D.出现了“积弱积贫”的社会状况,解析 题干中“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与“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再联系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解决唐末以来上百年的藩镇割据问题,故A项正确;宋代开创了重文轻武的

18、国策,非“结束”,故B项错误;以儒立国正统思想的形成是在西汉武帝时期,且题干中未提及,故C项错误;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造成庞大的官僚机构和军队,埋下积贫积弱的祸根,与题干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 A,考法1 唐代中后期的地方治理,【考题1】 (2018课标全国,25)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答案 D,明立意 从唐朝后期的藩镇割据切入,考查历史解释。 抓关键 提取表格有效信息:藩镇主要为“边

19、疆型”;官员任免以“朝廷任命”为主;赋税供纳基本不上供;多拥“重兵”。 清误区 本题属于表格数据类选择题,难度较大。选项表述不准确是常见错误,如本题由材料信息无法得出藩镇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和藩镇之间攻伐不已。河朔型藩镇自己任免官员、赋税不上供、拥重兵以自立,也并不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考法2 从中西对比角度认识宋代皇权的加强与制约,【考题2】 (2019广东深圳龙岗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封驳就是封还君主失宜的诏令而不下行,驳正臣下有误的奏章而不呈递,其中包含了对公文权力运行的审查与监督,驳正违失指对中央及地方官员的权力监察。北宋前期通过“通进、印台、封驳司”主管公文的传递、审查

20、、新闻发布和档案的整理留存等,是公文传递审查权和封驳权的合一,机密公文必须要经过此机构的审查才能发送,皇帝的诏命、宰相和枢密的公文都要经过此机构的审查,才能发放有关部门执行。 孟宪玉宋代封驳制度权力制约精神的当代价值,材料二 美国宪法设计了一个不允许任何权力分支部门掌握全部政府权力,同时又能整体而有效地推进政府工作的权力关系模式。它规定国会有权要求总统条陈政策以备审议,有权建议、批准总统对其所属行政官员的任命,有权批准总统对外缔结的条约等,从而体现了国会对总统的制约。同时,美国宪法还规定了总统对国会的制约。表现在:总统有立法倡议权,副总统兼任参议院议长,对立法机关的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 论权力

21、制约原则,思考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封驳制度的内容和作用。(15分) 答案 内容:纠正皇帝不恰当的诏令;驳回臣下有错误的奏章;对各部门重要公文进行审查。 作用:有利于制约皇权滥用;提高决策的正确性;有利于公文权力运行的程序化。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封驳制度与美国权力制约的主要不同点。(10分) 答案 不同:宋代权力制约实质上是对国家权力运行的监察,而美国权力制约则是中央各权力部门对国家权力的分割;宋代权力制约根本上是服务于皇权统治,而美国权力制约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关键信息 信息1 由“封还君主失宜的诏令”可得出纠正皇帝不当诏令,制约皇权滥用;由“驳正臣下

22、有误的奏章”可得出驳回臣下错误奏章;由“经过此机构的审查才能发送”可得出对公文进行审查。 信息2 “对公文权力运行的审查与监督”可以得出宋代权力制约实质是对国家权力运行的监察;“不允许任何权力分支部门掌握全部政府权力”可以得出美国权力制约则是中央各权力部门对国家权力的分割。,思路点拨 本题属于中外关联类综合题。第(1)问,根据材料一逐条进行提炼并归纳核心要点。第(2)问,从实质和根本目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比较。,名师导语,考点二 中国特色的官吏选拔制度科举制,古代选官、用官制度是保证和巩固统治者统治的重要举措。近五年全国卷在此考查力度较小,仅在2016年全国卷中以选择题形式出现,主要考查了科举制

23、的社会影响。值得注意的是海南卷五年两次命题,考查了汉代察举制的影响及古代褒扬官员的标准。新课标修订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有关古代官员的培养、选拔、考核、监督等问题将成为高考命题的重点。,1.形成(1)中国古代实行_。(2)魏晋南北朝时期, _成为选官的主要标准。(3) _设置进士科,科举制开始形成。 2.完善(1)唐太宗更设进士、明经两科。(2)武则天首创武举和_。(3)唐玄宗时科举成为定制。(4)元明清进一步完善。,世官制,门第高下,隋炀帝,殿试,3.作用,(1)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官制度。 (2)把读书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扩大了官吏人才的来源。 (3)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官员的

24、文化素质。,科举制的作用 科举制冲破了九品中正制造成的“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封闭局面,使出身寒微的知识分子也有可能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获得从政机会。另一方面,使统治集团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缓和了社会矛盾,对社会和政治产生了相当的稳定作用。 倪峻、姚立建科举制的历史作用,【图解历史】 科举制的影响,信息提取:上图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这说明科举制打破了贵族垄断仕途的局面,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但世家大族把持朝局的状况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漫画说史】 范进中举,信息提取:范进从20岁到54岁,整整考了35年,最终考取功名。“范进中举”深刻揭露了明清科举制度的黑暗和对知识

25、分子的思想束缚。,探究1 解读重要“历史概念”,1.察举制,察举制是一种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先由皇帝下诏,令三公九卿、地方郡守等高级官吏按照一定的标准,把各地品德高尚、才干出众、学识渊博的平民或下级官吏推荐给朝廷,由朝廷直接任官,或经过某种形式的考核、面试(直至皇帝亲自策问)择优录用。被察举的对象主要是官府官吏和各级学校的学生。察举科目包括孝廉、茂才、贤良方正、文学、明经、尤异等。这为被举者提供了公平竞争的舞台,使真正优秀的人才有脱颖而出的机会。,2.征辟制,征辟是中国汉代擢用人才的一种制度。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

26、向朝廷推荐。在汉代的选官制度中,征辟作为一种自上而下选任官吏的制度,地位仅次于察举。,(2017海南高考,3)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这客观上( ) A.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 B.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 C.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 D.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解析 西汉汉武帝时期独尊儒学局面已经出现,不符合时间限制,故A项错误;东汉察举制对人才的判断标准对地方上的世家大族更有利,阻碍了底层民众的上升,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故B项正确;东汉察举制对人才的判断标准使得世家大

27、族能够控制人才选拔的主动权,进而形成对政权的垄断,故C项错误;郡县制是建立在中央对地方垂直管理基础上的,材料没有反映出皇帝对地方官员控制的弱化,因此不能推断郡县制的基础动摇,故D项错误。 答案 B,探究2 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1.(2018重庆高考模拟)南朝齐武帝宠信出身寒微的纪僧真,纪僧真想获得士大夫身份,齐武帝让纪僧真去拜见当时的士族领袖。可在见面后,士族领袖竟命人把纪僧真赶了出来。这反映了当时( )A.皇权与士族特权相依仗 B.士族把持官吏的任免权C.士大夫自立于皇权之外 D.社会等级制度十分森严解析 由材料中齐武帝让纪僧真去拜见当时的士族领袖却被赶出,说明士族具有

28、较大的独立性,自立于皇权之外,故C项正确。答案 C,2.(2015天津高考,2)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 )A.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解析 由材料内容“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可知军国大事最终是由皇帝裁决的,而不是由朝臣决定,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故B项错误;群臣的议政并不能起到限制皇权的作用,故C项错误;通过材料可知,群臣议政起到了集思广益的作用,使皇帝在作出最终决

29、策时能够更加科学,故D项正确。 答案 D,探究3 从“唯物史观”角度辩证分析科举制的影响,1.(2019安徽宣城模拟)宋朝台谏官“言及乘舆,则天子改容;言及廊庙,则宰相待罪”。苏轼感叹说:“历观秦汉及五代,谏诤而死,盖数百人;而自建隆(北宋太祖年号)以来,未尝罪一言者”。材料体现了北宋( )A.谏诤官与君主矛盾尖锐B.统治者有更多自律反省意识C.理学主张影响施政观念D.台谏制度充分发挥监察效能答案 B,2.(2016课标全国,25)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

30、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解析 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也能选拔优秀官吏,A项说法过于绝对;察举制更注重考查官员的品行,科举制在这方面并不具有优势,故B项错误;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官吏,并不排除世家子弟,故C项错误;与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相比,科举制通过考试的形式选拔人才,有利于推动社会读书风气的盛行,因此更有利于提升社会的文化水平,故D项正确。 答案 D,探究4 从“史料实证”角度解读古代监察制度和科举制,1.古代监察制度的发展和完善,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伴随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而诞生,又随着封建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而发展、完备,形成了两大系统:一是御史监察系统即监察制度,是皇帝的耳目

31、,职责是纠察官员,肃正朝纲,主要运用弹劾手段进行监察;二是谏官言谏系统即谏议制度,职责是讽议左右,以匡人君,监察方式主要是谏诤封驳,审核诏令章奏。台官对下纠察百官言行违失,谏官对上纠正皇帝决策失误。二者构成了封建社会完整的监察体制。 白寿彝,核心论点:古代监察制度主要服务于君主专制制度,这决定了其实际效能是有限的。主要由御史监察系统和谏官言谏系统组成,前者对下纠察百官言行违失,后者对上纠正皇帝决策失误。,2.科举制对社会阶层变动的影响,显而易见的是,科举制改变了传统选官制度中自下而上、权力下移的性质。同以往的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相比,科举制是一种由中央确定标准、决定取舍的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这种

32、统一的选官标准和方式,排除了地方长官对政策的解释权力,即自行解释人才标准和按个人好恶取舍人才的因素。 刘文瑞、杨柯试论科举制对中央集权体制的历史作用 核心论点:与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相比,科举制把选拔人才的权力掌握到中央手中,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1.(2019湖北华中师大新高考联盟考题)唐代大理寺是中央最高审判机关,刑部是中央司法行政机关,御史台是中央监察机关。凡“国之大狱”,即皇帝交办的重大案件或疑难案件,由以上三个机关各派官员进行会审,称为“三司推事”。对这一设计理解正确的是( )A.体现司法制度的完善B.实现了司法的公平公正C.反映司法分权的趋势D.有利于君主对司法干预,解析 唐朝“三司

33、推事”由大理寺、刑部、御史台共同进行会审,有效监督司法,体现司法制度的完善,故A项正确;“三司推事”只能有利于司法的公平公正,但不能完全实现司法公平公正的效果,故B项错误;“三司”中刑部是司法行政机关,御史台是监察机关,都不具备司法权,故C项错误;“三司会审”与君主干预司法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 A,2.(2018安徽六安模拟)唐代科举考试礼部录取后,还需经过吏部考试合格后才能做官,岁取不过三十人。宋代增加了由皇帝主持的“殿试”,通过后即可入仕,每次录取五百人以上,甚至达千人。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科举制度更加客观公正 B.贵族政治影响日益减弱C.削弱六部职权强化皇权 D.皇帝开始掌握选

34、官权解析 材料没有反映出宋代科举制标准的变化,不能体现出更加客观公正,故A项错误;宋代科举取士的人数增加,权贵依靠特权入仕的人数减少,贵族政治影响日益减弱,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宋代皇帝主持的“殿试”削弱六部职权,故C项错误;隋朝科举制创立,皇帝已经开始掌握选官主动权,故D项错误。答案 B,考法1 从社会阶层变动角度考查宋代科举制,【考题1】 (2018课标全国,25)下表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 ),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 答案 B,明立意 从宋代社会阶层流动角度考查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

35、抓关键 表格中宋代宰相祖辈、父辈任官中低级官员和无官职记录者占大多数,这说明两宋时期社会阶层的流动比较大。 清误区 本题属于数字表格类选择题,难度适中。考生对宋代科举制选拔的内容及标准理解不透。祖辈、父辈无官职记录的宰相正是通过科举制度才成功走向仕途。,考法2 从社会转型角度看科举制的废除,【考题2】 (2019安徽A10联盟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史料 由于科举制度是以儒家的政治标准和价值来选拔人才、凝聚人心和构成获取地位、名望和权力的基本途径的,科举制度的废止,从长远来看,就使国家丧失了维系儒家意识形态和儒家价值体系的正统地位的根本手段。这就导致中国历史上传统文化资源与新时代的价值之间的最

36、重大的一次文化断裂。正如历史所表明的那样,科举制度的激进改革,起到了与清末新政的改革推行者意愿相悖的“釜底抽薪”的结果。,美国学者罗兹曼在中国的现代化一书中指出,“(新政的)舵手在获得一个新的罗盘以前就抛弃了旧的,遂使社会之船驶入一个盲目漂流的时代。”这位作者还认为,中国的困难的实质在于,这种过渡阶段破坏了久经考验的选拔精英的程序,科举制度的废除,破坏了经典教育,严重地削弱了传统价值的影响。代之以毫无章法可循的局面。 摘编自萧功秦从科举制度的废除看近代以来的文化断裂 思考 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评述史料中有关科举制度被废除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即可。)(12分),答案 观点

37、一:史料认为中国近代的社会衰落是由于科举制度被废除造成的,此观点正确。理由:科举制不仅有利于公平公正地选拔人才,也有利于打破世家大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近代由于废除了科举制,不仅使选拔人才失去了制度化保障,也使国家丧失了维系儒家意识形态和儒家价值体系的正统地位的根本手段,传统文化资源与新时代的价值之间出现文化断裂。使一些手握重兵的强势力量能够割据一方,从而加剧了社会动荡。(言之有理即可) 观点二:史料认为中国近代的社会衰落是由于科举制度被废除造成的,此观点不正确。理由:科举制度在中国近代已成为社会进步的主要障碍,它的废除有利于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中国近代社会的动荡并非科举制度被废除造成的,

38、而是列强侵略和军阀割据导致的,即使不废除科举制度,社会也会出现动荡局面。(言之有理即可),关键信息 信息1 由“评述史料中有关科举制度被废除的观点”可知回答本题主要分三步:归纳观点、作出判断、说明理由。 信息2 由史料关键信息“使国家丧失了”“导致文化断裂”“破坏了经典教育”“削弱了传统价值的影响”可归纳出观点:科举制的废除导致近代社会的混乱或衰落。,思路点拨 历史观点是人们对客观对象的主观评价,可能与客观历史存在某些不符,需要对历史观点进行再“评议”。具体步骤是:首先,概括出史料中的观点;然后,指明对此观点的态度并联系相关史实进行评述。如本题史料论述的主旨是清末废除科举制与近代社会衰落之间的关系,侧重点在于如何评价近代科举制废除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