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版本目录学第讲-2.ppt

上传人:Facebook 文档编号:9723624 上传时间:2019-08-28 格式:PPT 页数:100 大小:2.5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本目录学第讲-2.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00页
版本目录学第讲-2.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00页
版本目录学第讲-2.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00页
版本目录学第讲-2.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00页
版本目录学第讲-2.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0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五)中國圖書的起源,文字是書籍構成的基本條件,但文字的產生非一時、一地、一人所能完成,而是在人類社會中經過相當長的歷程逐步發展成型的。文字發明以前,人類利用結繩、刻木來記事,以免遺忘。文字發明以後,龜甲、獸骨、金(青銅器)、石(石頭)等,都曾被用作書寫的材料;但由於甲骨取得困難、青銅器造價昂貴、石頭又太笨重等因素,逐漸由簡牘、縑帛所取代。簡牘、縑帛這兩者可稱為我國最早的正式圖書;後來,造紙普及以後,紙成為一般書寫及圖書製作的主要材料。,二里头文化陶器刻划符号,二里头文化遗址出土卜骨,語言、結繩、刻木、簡單的圖形符號等 。文字:甲骨刻辭、青銅銘文、石鼓文字等。(檔案性質的文獻資料)初期書籍(非

2、正规),时间、空间,1.初期的書籍,所謂初期書籍,系指早期的文字記錄,或者說是檔案材料,如甲骨文書、青銅器銘文、早期石刻資料等。這些東西,你說它是書籍,卻又缺乏正規書籍的完整內涵;你說它不是書籍,它們又確是當時人們思想支配下某種活動的忠實記錄,不是雜亂無章的文字顯現,具備了書籍的某些特徵和因素,因此在書史研究中間向被稱爲初期書籍。,2.正規書籍的産生與發展,書籍,以广泛流通、傳播知識、介紹經驗、闡述思想、宣傳主張爲目的,經過編制或創作,用文字寫、刻、印在一定材料上的著作物。,産生時間,春秋末期,形式,墨子說:“書于竹帛,鏤于金石。”,孔子刪述六經;“韋編三絕”。,東漢蔡倫,總結西漢以來的造紙技

3、術,加以改進、推廣。,東晉政府,正式下令用紙寫書,3.雕版印刷的書從紙張發明到隋唐時代(西元一世紀至七世紀),紙書的製作主要靠手寫。隨着社會的不斷進步,這種方式遠不能適應客觀需求。唐代中后期,發明了雕版印刷術。雕版印刷術的發明,大大促進了書籍的發展。,唐咸通九年(868)印製的金剛經爲現存最早有確切紀年的印刷品。宋代爲我國雕版印刷術發展的黃金時代,其雕印的書籍,校、寫、刻、印、紙、墨皆精,反映出宋代的刻版、印刷、造紙、制墨等技術工藝都達到了相當高的水準。元代刻書承宋人之風,字體流行趙孟頫剛勁秀逸之體,對明初刻書影響較大。明代刻書更爲發達。其末期出現的拱花及餖版套印技術,將雕版印刷術推向新的高峰

4、,成爲中國印刷史上最光輝的篇章。,隨著書籍生産材料的不斷變化,書籍的裝幀形式亦産生了相應的變化。紙書出現後,大致流行過卷軸裝、經折裝、梵夾裝、蝴蝶裝、包背裝、線裝等多種形式。,雕版,4.活字印刷的書北宋慶歷年間(10411048),布衣畢昇首先使用泥活字印刷書籍。這一發明,爲快速印製書籍創造了條件,是印刷史上的一座里程碑。畢昇比德國谷騰堡使用相同原理印製的書籍要早近四百年。,夢溪筆談一書中關於畢昇用活字印書的記載,泥活字仿製品,元代大德(12971307)年間,王楨又發明了木活字。明代還有銅活字出現。現存最早的木活字印本爲西夏文本大方廣佛華嚴經。明弘治(14881505)年間的華燧會通館,用銅

5、活字印了宋諸臣奏議、錦繡萬花谷、容齋隨筆等很多書籍。,清代由於政府的提倡,活字印刷有了更大的發展。雍正朝排印了古今圖書集成,共鑄銅字二十多萬個。乾隆時制定了欽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並排印了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是活字印刷發展、普及的一個標誌。活字印刷術的發明與運用,標誌著中國書史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王禎農書載有造活字印書法,是記載古代印刷技術珍貴文獻,武英殿銅活字版印刷品,武英殿聚珍版程式,(六)文献的类别,1、按照载体划分 1)典籍型文献(纸文献与非纸文献) 2)视听型文献(声像资料) 3)机读型文献 4)缩微型文献,2、按照文献的加工程度(现代文献检索的概念) 1)一次文献:原始文档,学术论文

6、、专著,调查报告等 2)二次文献:书目,索引,文摘等 3)三次文献:书目之书目,工具书指南,综述,述评等,3、按照文献的出版形式,1)图书M、Z 2)期刊J 3)报纸N 4)档案 5)科研报告R 6)政府出版物 7)会议文献C 8)专利文献P 9)标准文献S 10)学位论文D,4、按照文献的性质、内容、用途,1)学术专著 2)古籍读物 3)翻译读物 4)旅游读物 5)美术作品,5、中国图书馆目录分类法,1)总分类原则 A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B 哲学、宗教 C 社会科学总论 D 政治、法律 E 军事 F 经济 G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H 语言、文字 I 文学 J 艺

7、术 K 历史、地理 N 自然科学总论,O 数理科学和化学 P 天文学、地球科学 Q 生物科学 R 医药、卫生 S 农业科学 T 工业技术 U 交通运输 V 航空、航天 X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Z 综合性图书,2)历史、地理类的细目,K 历史、地理 K0 史学理论 K1 世界史 K2 中国史 K3 亚洲史 K4 非洲史 K5 欧洲史 K6 大洋洲史 K7 美洲史 K81 传记 K85 文物考古 K89 风俗习惯 K9 地理 K90 地理学 K91 世界地理 K92 中国地理 K93/97 各国地理 K99 地图,二、中国历史文献,(一)历史文献的定义 (二)历史文献的主要形式 1、口传资料(口头

8、资料,口述资料) 2、实物资料 3、文字资料,(三)中国历史文献的主要内容,1、经:传统儒学经典书籍 2、史 3、子 4、集,(四)中国历史文献的主要种类,1、纸文献 2、非纸文献 1)甲骨文文献 2)陶泥文献 3)金石文献 4)竹木文献 5)缣帛文献,(五)历史文献的价值与局限性,1、历史文献的价值 1)使用价值 2)文化价值 3)传播与传承价值,2、中国历史文献的局限性,1)反映史实的不完整性 2)史实的时代局限性 3)文献的残缺性 4)文献的真伪性 5)文字的艰深晦涩 6)文献流传的错误甚多,三、中国历史文献目录学,(一)目录、目录学、中国历史文献目录学的含义与基本原理 1、目录的定义:

9、目录,也称书目,是指经过对一批文献的加工,并经过科学的编排和组织,使之有序排列,能为读者提供有关文献信息的二次文献。 它揭示和报导了文献信息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其本质特征在于向读者揭示和报导关于文献的信息。,2、目录学,1)定义:目录学是研究目录工作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即研究书目情报运动规律)的科学,包括文献的确定、组织和揭示的各种方法技术。 2)理论来源: (1)哲学观:目录是辩证的、发展的。 (2)信息理论。信息理论是研究信息的传递、分配、加工、转换过程与规律以及处理信息的各种操作(包括编码、存储、传递、使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是目录学的理论基础。书目通信的本质是传递知识,一部书目就

10、是一个浓缩的知识体系。 (3)文化学说。目录是对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化学术的总结和反映。,3)基本原理 (1)目录学的应用原理 书目情报的生产原理:对一次知识进行浓缩,促进原始知识的交流,必须进行书目情报的生产,即二次知识的生产,包括关于知识的研究,文献研究,书目著录的研究,提要法研究,文摘法,书评法,注释法,索引法,书目语言的研究,书目编排法。 书目情报的传递原理。传递形式、特点、方法。 书目情报的利用原理。书目检索理论,书目用户研究,书目评价理论,,(2)目录学的发展原理:将应用原理与实践工作联系起来的方法原理,包括书目情报工作的具体技术,书目情报工作的组织与管理(管理部,书目中心建设等),书

11、目情报服务,书目工作的现代化(如新技术、新设备的装备与试验等)。 (3)基本理论 书目情报的哲学研究:哲学、认识论 基本内容体系:研究对象(书目情报)、学科性质(社会科学或者综合科学)、目录学体系、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目录学的内容范围(书目情报的生产传递利用规律,目录学基本理论与发展原理)、目录学发展史、目录学研究方法 目录学的社会动力学研究:书目情报运动是一种社会运动,”书目一种浓缩的知识体系”,(三)中国历史文献目录学,1、定义:中国历史文献目录学是研究中国历史文献的目录、类型和目录工作的产生和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目”的含义是篇目,即一书的篇和卷的名称。”录”把叙录,即对一书的内容、作者

12、生平事迹,对书的评价,校勘经过等,作扼要的介绍的文字,二者合起来称为目录,或曰书目。一个完整的目录,大致包括书名、卷数、作者、版刻、提要、分类诸项内容。各个历史时期关于目录的称谓有所不同。有的称”录”,如西汉刘向之别录;有的称”略”,如刘向子刘歆之七略;有的称”志”,如东汉班固之汉书艺文志,宋晁公武之郡斋读书志;有的称”簿”,如晋荀勖之晋中经簿;有的称”书目”,如晋李充之晋元帝四部书目;有的称”书录”,如唐毋煚的古今书录;有的称”解题”,如宋陈振孙所编直斋书录解题;有的称”考”,如元马端临之文献通考经籍考和清朱彝尊之经义考;有的称之为”记”,如明末清初钱曾之读书敏求记;有的称为”提要”,如清纪

13、昀之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2、研究对象:文献类型、史籍目录3、目录的功能 1)纲纪群籍,簿录甲乙。,2)辨彰学术,剖析源流。,3)提要钩玄,治学涉径。,4)鉴别旧刊,校雠异同。,古代目录的结构是由组成目录书的基本要素决定的,大致有名目、小序、解题和附注四个部分。这几个部分既互相联系,构成不同体栽的目录书,又是各自独立的内容,具有不同的编撰方法。,4、历史文献目录的构成,先秦时代,学者著书不都是先有题目再作文章的,往往是将自己的思想或要表达的意见写出来,文章多了,为了便于使用和记忆,这才逐渐有了书名和篇名,这种先有内容后有题目的情况,到了西汉初期还常有发生。,例如,当时刘邦定天下,吩咐谋臣陆贾为

14、他写一部讲历史经验教训的书,史记卷九十七陆贾列传中记载:“陆生乃粗述存亡之征,凡著十二篇,每奏一篇,高帝未尝不称善,左右呼万岁,号其书曰新语。”由此可见,当时陆贾写成的书本来没有书名,刘邦看了以后很高兴,认为里边讲的东西,都是他前所未闻的新鲜话,所以才定名新语。,在当时,就是著名的文学著作史记,原本也是没有书名的。西汉末桓谭的新论提及此事,说:“太史公造书成,示东方朔,朔为平定,因署其下。太史公者,皆东方朔所加也。”(史记孝武本纪索隐引) 据此可知,司马迁的著作写成以后,并无史记之称。清末王国维太史公行年考经过多方考证,也认为司马迁原著仅有篇名,没有书名。由于东方朔最先看到这部书,并替他题上了

15、“太史公”三字,于是“太史公”便成了这部著作的书名。,汉书艺文志六艺略著录“太史公百三十篇”,可知这一名称在汉代是流行着的,汉代学者说到这部书又称“太史公记”、“太史公书”、“太史公传”,后来省略“太史公记”的书名,才简称为史记。 先秦到汉初存在着一书写成还没有书名的古朴风气,而许多的书籍,在流传的过程中,由于传授识别的需要,是逐步有了书名的,如尚书、春秋、论语、诗经等等。,先秦汉初存在部分作者著书不定书名的状况,引起了图书流传的一些混乱,于是需要辩明、整理图书,确定书名,这便是促使目录工作产生的原因之一。因此,书名的辩明、著录,是目录工作的重要任务,是目录书的根本内容。,古书除了书目外还有篇

16、目。 古代典籍书写在简策上面,简策以竹木作书写材料,用细皮带或丝带串连起来, 史记孔子世家曰:“孔子晚喜易”,“读易,韦编三绝。” 这里的“韦”,便是细皮带。,简策又厚又重,一部书需要好多的简策,携带、阅读不方便,所以只好把一部书分成若干部分,各部分独立编连,称之为“篇”。 篇有篇名,题在篇首,以便于识别、查检。 篇名的确定,也同书名一样,多是后人加上去的。,有的篇名确实能够反映一篇之旨意,如尚书的尧典、舜典,尔雅的释诂、释言等; 有的只是为了便于识认,就摘取篇首的文字作为篇名,如论语的学而篇,便是从首句“学而时习之”摘取的; 此外,像诗经、墨子中的许多篇名的选定也都是如此。,古代早期的目录书

17、在著录书名之下,还要著录篇名的。刘向编别录,在书名之下还要条列篇目,以别录列子目录为例,在书名列子之下,又著录了天瑞第一、黄帝第二、周穆王第三、仲尼第四、汤问第五、力命第六、杨朱第七、说符第八等八篇的篇目,以后才是全书的叙录。,再如东汉经学家郑玄,在整理、校注礼书的基础上,编写了三礼目录,也是在书名之下叙次篇目的,共记周礼六篇、仪礼十七篇,礼记四十九篇。 在书目下条列篇目,是最初的古籍目录书的编制。但是随着书籍的增多,篇目的繁杂,目录书容纳不下太多内容,便将篇目省去,在书名之下直接标题书的篇数或卷数。,篇与卷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反映了我国有代书籍材料发展的不同阶段。篇用于简策,前边已提过,全

18、书分为几部分编连,一部分则称一“篇”。卷用于缣帛书,战国至汉代书籍材料开始以缣代用,书写在丝帛上,放置时一幅卷为一卷,故称“卷”。西汉时,简策、帛书并用,因此在著录上也是篇、卷并用,汉书“艺文志的著录便是如此,如“易经十二篇”“刘向五行传记十一卷”。但大抵称篇的多,称卷的少。,二、序,序是伴随目录书开始编纂就出现的一种体式。序有总序、大序、小序之分。 总序:它是目录书全书的纲领,类似一般书籍的“前言”。各种古籍目录书大致都有这么一个总序,总叙古今学术发展的大概线索,古今书籍流传存亡的大概情况,以及作者编撰这部目录书的原由、目的、体例等等。,大序:它是目录书中各大部类的纲领,对大部类中各种类、各

19、家、各派的学术源流,优劣得失作一个综合的论述,对于掌握这个大部类的学术状况,起到鸟瞰大局的作用。 小序:小序的作用是为了“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它对各类书籍的学术渊源、流派、演变、流传和得失特点加以论述。现在讲古籍目录中“序”的内容结构,主要是讲小序,它是古籍目录中特别重要的内容,也是一部目录书中最难,撰写的部分。因为总序、大序毕竟是一些概括性的论述,而小序却要对某一具体学术流派作出较为准确的分析,难度就更大了。相对于目录书中的其它内容结构来说,小序也是最难组织和撰述的。余嘉锡先生曾说:“目录之书莫难于叙录,而小序则尤难之难者。”(目录学发微目录书之体制之三小序),小序,清代目录学家章学诚在总

20、结刘向、刘歆以后古代目录学家对小序的撰写时,也深有感触地说:“非深明于道术精微、群言得失之故者,不足与此。后世部次甲乙,纪录经史者代有其人,而能求阐大义,条别学术异同,使人由委溯源,以想见故籍之初者,千百之中,不十一焉。”(校雠通义叙)这段话不仅指出了撰述小序的难度,而且点明了小序在学术上“求阐大义,条别异同,由委溯源”的重要意义。,西汉刘歆所著七略中的辑略是小序编写的开端。刘歆部次群书,分为六略后,又阐述了各家各派的学术源流、利弊,然后集为一篇,称之辑略。东汉班固写汉书艺文志,将辑略拆散,把各有关内容,编入各家各类书籍之后,更便于学者参读。在此之后出现的古代目录书中,有一些是继承了刘歆撰写小

21、序内容这一优良传统的。,刘宋时期的王俭编写目录书七志,在首卷有条例九篇,便是七志中九个部类的小序。 隋朝许善心七林,除在卷首有总序外,部类之下又有“类例”,以“明作者之意,区分其类例”,这也是各部类的小序。 唐代官修的隋辖经籍志和唐代目录学家毋的古今书录都有小序,从现存的隋书经籍志来看,书序包括总序、大序、小序,小序的体例非常严谨,是继汉书艺文志之后,在小序体制上有继承、有进步的优秀目录书。,五代编制的旧唐书经籍志,主要取材于毋渠的古今书录,并在总序中保存毋书序的内容,但是没有采用小序体制,破坏了目录学的这一优良传统,开后世史志目录不立小序的恶例。宋代的官修大型目录崇文总目,继承了在目录书中的

22、撰写小序、辨别学术源流的传统,可惜祟文总目在后世流传中散佚,在现存辑佚本中已很难看到其小序的内容概貌了。,宋代有两部著名的私修目录,郡斋读书志只有大序,没有小序,直斋书录解题四部皆有大序,四部以下各小类则只在语孟、起居注、时令、农家、阴阳家、音乐、诗集、章奏等类撰写小序,其它大部分门类仍付阙如。因此,小序的体制在这两部私修目录中也是不完整的。宋代具备小序体式的目录还有马端临的文献通考经籍考,但其小序内容则是辑录它书形成的。,直到清代的四库总目,才又恢复和发展了小序这种体式的撰述,为后人研究封建社会的学术源流和利弊提供了基本资料。 总的来说,现在古籍目录中,全面具备小序这种体式的,只有汉书艺文志

23、、隋书经籍志、文献通考经籍考和四库总目这几部目录书。 那么,小序这种体式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写法又是如何呢?我们可以从最早的目录小序中得到启示。例如汉书艺文志中“六艺略诗经类”的小序是这么写的:,“书曰:诗言志、歌咏言。故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诵其言谓之诗,咏其声谓之歌,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孔子纯取周诗,上采殷、下取鲁,凡三百五篇,遭秦而全者,以其讽诵,不独在竹帛故也。汉兴,鲁申公为诗训故,而齐辕固、燕韩生皆为之传,或取春秋,采杂说,咸非其本义。与不得已,鲁最为近之。三家皆列于学官,又有毛公之学,自谓子夏所传,而河间献王好之,未得立。”,诗经类小序的内容包括以下几

24、个方而:一是考镜诗经的学术渊源,从诗歌的出现,谈到对诗歌有目的地采集、考察。二是叙诗学的产生,指出诗学真正地产生和确立,功在孔子。三是分析诗经的流传,特别说明为何能历秦火而犹存。四是辩明诗学流派,指出汉初有鲁地申公、齐地辕固、燕地韩生三家,后又有毛亨的诗经诂训。五是评论各家得失,言简意赅,点到实处。,此外,如“诸子”、“数术”、“方技”等略中的小序,也都大致有这几方面的分析,总是先言学之所出,再言学之所传,然后明其所长,最后言其所短。 诸子略儒学类小序曰:“儒学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善其言,于道最为高。

25、孔子曰:如有所誉、其有所试。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业、已试之效者也。然惑者既失精微,而辟者又随,时抑扬,违离道本,苟以哗众取宠。后进循之,是以五经乖析,儒学渐衰,此辟儒之患。”这则小序,指出儒学源于古时司徒这一官职的司掌;其义是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后来逐渐形成一种学问。这种学说秉承孔子的思想,崇尚尧舜、周文周武的礼治;然后说明了儒学在流传过程中的变异,指出儒学之“有所誉”,如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业,及其出现的弊端。,要言之,古籍目录中的小序,是辨章学术源流的指南。好的小序,往往是一段简明的学术文化史,往往会涉及学术研究的一些重大问题。如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各小序指出的“诸子出于

26、王官论”,就成为后世研究古史议论纷纷的一大课题。,3)解题,(1)解题的起源和创立 解题这一形式,在我国古代出现很早,它起源于书的传叙。我国古代文学作品很早就有简单叙述作品的主题旨意所在,“言其作意”的传叙。汉书淮南王传曰:“初,安入朝,使为离骚传,旦受诏,日食时上。”颜师古注曰:“传谓解说之,若毛诗传。”在这段材料中,淮南王刘安奉诏所作的离骚传叙,可看作是一种目录解题的雏形。,解题作为我国古籍目录学的优良传统,是由西汉时期著名的目录学家刘向创制的,当时称为“叙录”。西汉末,刘向奉诏整理图籍,他在整理校勘书籍之后,给所校的每部书都写一篇叙录,阐述校勘经过,简述作者生平,叙述书籍的学术源流和价值

27、。他的这种作法,开创了我国目录学史上解题体式的先例,对于我国目录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可惜刘向别录没有流传到后世,但从现存的列子、孙卿书、晏子春秋等书的叙录,尚可略窥其中各书叙录的概貌。(2)解题的主要内容 刘向创立解题的先例,对后代古籍目录影响极大,后世出现的目录解题虽在内容取材、撰写方法上有所变动或改进,但总的来说出入不多。因此,我们下面以刘向别录中的叙录,来分析古籍目录中解题这一体式所包括的内容。,以列子目录为例,解题的内容大体包括六个部分: 说明书籍的流传情况 刘向校书是在广采异本的基础上,进行校勘、删定的。叙录中记述了当时见到的列子有五种传本,如“秘中书”、“太常书”、“太史书”

28、、“臣向书”、“参书”。叙录曰:“孝景皇帝时,贵黄老之术,此书颇行于世,及后遗落,散在民间,未有传者。”这一段话,是对列子一书流传情况总的说明。,介绍书籍的文字增删与篇恢分合 叙录中介绍了书籍文字的情况,如有的本子“字误,以尽为进,以贤为形”,同时也介绍了各种本子篇帙的不同,有六篇、五篇、四篇不等,于是删除重复的十二篇,列子一书定著为八篇。 叙述作者的生平和时代 列子目录叙述作者的情况说:“列子者,郑人也。与郑缪公同时,盖有道者也。其学本于黄帝、老子,号曰道家。”对作者的名氏、出生地、时代、学行都作了简要的交待,读者可藉此了解作者的时代与学术背景。,探究学术源流 列子叙录曰:“其学本于黄帝、老

29、子,号曰道家。道家者,秉要执本,清虚无为,及其持身接物,务崇不竞,合于六经。”是对列子一书学术源流的探讨,指出列子及其著作师承黄帝一派,对道家的学术要旨作了简明的评介,使解题的内容也起到“辨章学术”的作用。,分析书籍的内容 列子叙录从对穆王、汤问、力命、杨朱等四篇文章的内容分析入手,指出前两篇内容“迂诞恢诡,非君子之言”,而力命、杨朱二篇,又其义相悖,“不似一家之书”等问题。 对书籍的评价 叙录指出列子中某些篇章的不足后,对全书作了一个总的评价,认为“然各有所明,亦有可观者。”别录的解题内容中,常有“皆可观”、“亦有可观者”或,“可常置旁御监”等评价和建议。当然,这些建议是专为当时皇帝而作的,

30、但对后来的读者来说,这些评价和建议也就有了参考的意义。 以上便是刘向别录叙录的内容范围,后世目录书的解题,基本不出此藩篱。,(3)解题形式的发展变化 自刘向的别录叙录之后,许多目录书继承了这一优良传统。宋代陈振孙撰直斋书录解题时,将这一内容结构称为“解题”;清代官修四库全书总日提要,又把这部分内容称为“提要”。千余年来,随着古籍目录书的增多和发展进步,解题的编写也有所发展变化。由于取材内容和撰写方法的不同,解题体式又可分为三种类型:,叙录体: 这是解题目录最早,也是数量最多的类型,基本上仿照刘向别录的取材内容和撰写方法,对书籍的作者、篇卷、内容、源流、价值、流传等状况进行揭示。这一类型的解题目

31、录比较有代表性的著作是,宋代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及清代四库全书总目。,传录体: 这是比叔录体内容简略的一种解题类型。由于采用这种类型的古籍目录书多已亡佚,只能通过其他的记载了解情况。传录体解题始于刘宋王俭的七志,隋书经籍志言其“不述作者之意,但于书名之下每立一传”,可见其解题比较偏重于作者的生平事迹,而于学术思想少有发明揭示。据余嘉锡考证,不仅王俭七志运用传录体解题,梁朝阮孝绪七录的解题也属于传录体类型。,七志、七录虽已亡佚,但从现存一些古籍中引用以上两部目录的原文,可以看出这两部目录的解题内容确实偏重著者事迹,类似列传。例如李善注文选枣道彦杂诗引七志原文曰:枣璩,字道彦。

32、颖川人,弱冠,辟大将军府。迁尚书郎,太尉贾允为伐吴都督,请为从事中郎,迁中庶子。卒。,如论语序正义引七录原文曰: 周生烈,字文逸,本姓唐,魏博士,侍中。 史记天官书正义引七录原文曰: 甘公,楚人,战国时作天文星台八卷。 以上所引原文,都是有关人物的传记材料,藉此可以略窥七志、七录传录体解题的形式。,传录体解题为何如此专注于作者时代与生平的介绍呢?因为深入了解作者,能够更准确、更深刻地理解书籍的内容旨意。 对这一点,余嘉锡指出:“凡其身世之所接触,怀抱之所寄托,学者观叙录而已得其大概,而后考之于其书,则其意志之所在,出于语言文字之表者,有以窥见其深。斯附会之说,影响之谈,,无自而生,然后可与知人

33、论世矣。”(目录学发微目录书之体制二叙录) 亦即通过认识作者的生平思想,正确把握作品的意蕴,以免穿凿附会,片面理解或歪曲作者的思想。 同时,要了解作者生活的时代,因为“人不能脱离时代,斯其动于中而发于外者,无不与时事相为因缘。著作之时代明,则凡政治之情况,,社会之环境,文章之风气,思想之潮流,皆可以推导想象得之。然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乃有所凭藉,而得以着手。”(同上) 认识作者生活的时代也即作品产生的时代,了解其社会文化背景,对于考辨著作的思想倾向及学术源流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传录体解题的作法,也有其不可忽视的实际意义。,这种解题方法为佛经目录所仿效,例如梁代僧祐的出三藏记集便有列传一目,专

34、载译经人的传记。唐代道宣、智升所作的目录也是如此。 此外,后代学者编辑的许多诗文总集,也常在作品之前附上作者的小传,以加深读者对于作品的理解,就颇有一些效仿的意味。,3、辑录体: 广泛辑录与某书相关的资料,来揭示此书的内容并进行评论的一种解题类型,以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为代表。 此考辑录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代各朝国史艺文志、崇文总目、通志艺文略,,以及原书的序跋、正史列传和文集、语录中的有关文字。 将这些材料分别罗列于相关的书名之下,有的地方再加上马端临自己的按语,就成了一书的解题。由于这种解题是博采众说,汇聚群文,加以排比辑列的,所以

35、称为“辑录体”。,清代朱彝尊的经义考和谢启昆的小学考两部目录解题,也采用了这种辑录体形式。 后世对目录书进行辑佚、考证、拾补的工作,多采用这种方法,如清姚振宗的隋书经籍志考证。 辑录体解题运用会注的形式,使有关材料汇集一编,对于参证考索某一书籍的相关材料,对于某一专题的研究极为方便。,解题的内容和形式如此丰富,这就决定了解题体式在古籍目录书中的重要地位。 我国古代学者非常重视这一体式,往往把目录是否具有解题,以及解题撰写的水平高低,作为衡量一部目录质量的标志之一。,四、附注,古籍目录中的附注是介绍、评价书籍比较灵活、自由的一种体式,从严格的意义说,附注不能算是目录书结构的独立部分,它是目录基本

36、著录的补充。附注往往以脚注形式出现,它能补充说明有关书籍的各种情况,这些情况是读者必须了解而又是书目基本著录中没有反映的。很多既无解题又无小序,只是著录书目的目录书,为了简单、容易地让读者了解一些有关书籍的情况,就采用了这种特殊的体式。,其实,附注就是一种简化了的解题。 我国的古籍目录中,采用附注这种体式比较普遍,一般来说,没有解题的目录都采用了附注,许多史志目录,例如汉志、隋志就运用了附注这种形式。 甚至有些解题目录,也另加附注来介绍某种情况,如四库全书总目就单用附注来说明书籍的来源,如曰“浙江巡抚采进本”、“大学士于敏中家藏本”等。,古籍目录中附注的文字一般比较简略,少则三五字,多至几十字

37、至数百字,不拘一格。附注的内容涉及各个方面,大致有:1注撰人。 2注内容。 3注篇目。,4注真伪。如汉书艺文志著录伊尹说二十七篇,注曰:“其意浅薄,似依托也。”5注附录。说明某书之后还附有图成附有表。6注亡佚残缺。7注成书年代。如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太一金镜式经十卷,注曰:“开元中诏撰。”,8注成书背景。如新唐书艺文志著录西域国志六十卷,注曰:“高宗遣使分往康国、吐火罗,访其风俗物产,画图以闻。诏史官撰次,许敬宗领之,显庆三年上。”9注版本。 10、注书籍用途。如书目答问就常在书名下注上一两句按语,如“此书最便”、“此类各书为读正史资料”等,说明书的用途,以指示读书门径。,附注这种体式涉及的内容范围虽很广泛,但是在实际运用中,却不面面俱到,往往只是注较重要、较突出的一点,为读者了解书籍提供一些线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