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乡愁预习一、课前激趣1、讲诗歌知识:概念、分类、特点(节奏、韵律、分行或节、表现手法、情感、语言等)2、作者简介、时代背景:尽快理解课文,便于把握主题。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籍贯(祖籍)福建永春,1928 年出生于南京。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后,10 岁的余光中随父母辗转于上海、重庆等地。1947 年就读于金陵大学、厦门大学外文系。22 岁那年(1949) ,余光中随家人来到台湾,并考取了台湾大学外文系。1949 年在台湾大学外文系求学。1950 年去台湾。1958 年赴美国爱和华大学进修。1959 年任台湾师范大学英语系讲师,曾两次赴美讲学。后返台相继任台湾师范大
2、学副教授、教授等。1972 年,20 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赋诗一首。写完后,诗人热泪盈眶,沉吟良久。这,就是后来被海外游子不断传唱的乡愁1974 年任香港中文大学教授。1984 年返台任教。三国时,吴国的诸葛直、卫温到达夷洲(今台湾) 。隋朝,隋炀帝三次派人去琉球。明朝时,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清朝初年,郑成功收复台湾。近代,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割占了台湾。日本投降后,台湾回归国民党执政府。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败退台湾。美国派舰队进驻台湾海峡,阻挠中国解放台湾。自古以来台湾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近代以来,台湾与祖国大陆经历了两次分离与一次回归,第一次分离是帝国
3、主义(荷兰殖民者)侵占,第二次分离是国内(国共)矛盾所致。中国共产党为贯彻“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结束海峡两岸多年来紧张的军事对峙和人为隔绝的的局面,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政策和步骤,以缓和两岸关系,促进两岸人员交流。从 1979 年开始,人民解放军停止了对金门、马祖的炮击;中国共产党倡议海峡两岸直接通邮、通航、通商,采取措施落实对台胞、台属的政策,鼓励台湾同胞到大陆探亲、旅游、考察和经商。明确规定不再追诉去台人员在新中国成立前的罪行。台湾当局迫于形势也调整了对大陆的政策,逐步放宽了对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的限制。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海峡两岸广泛交流,人员往来频繁,增进了民族情感,加深
4、了解,促进两岸经济发展。1991 年海峡两岸青年相聚北京。但是,当前阻碍台湾与大陆统一的主要因素有台独势力和国际反华势力。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于思乡之情,是他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虽然专业是外文,余光中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浓厚的兴趣。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 。人们评论,他的诗题材广泛,风格屡变,技巧多姿,融汇了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的笔法。因此,他被誉为台湾现代派“十大诗人”之一。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现已出版诗集
5、21 种;散文集 11 种;评论集 5 种;翻译集 13 种;共 40 余种。著有诗集灵河 、 石室之死 、 余光中诗选等。诗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古典文学一往情深,极其钟爱,他继承了传统文化中乡愁这一永恒的主题,写出了新意;另一方面,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不免经常流露出来。在诗人的其他作品中,也常常弥漫着乡愁情绪。 乡愁这首诗选自白玉苦瓜 ,写于七十年代(1972) 。诗人是在 1949 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的,几十年来一直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渴望团聚,渴望统一。因此写下了此诗。二、有关乡愁诗句 杂诗三首其二朝代:唐代作者: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静夜思作者: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朝代:唐代作者:王维原文: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