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午夜的钢琴曲.ppt

上传人:Facebook 文档编号:9697582 上传时间:2019-08-26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8.9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午夜的钢琴曲.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午夜的钢琴曲.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午夜的钢琴曲.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午夜的钢琴曲.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午夜的钢琴曲.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午夜的钢琴曲,中文111班 吴丹 1007071005,A 作者简介B 西川谈死亡 C 西川谈诗 D 诗歌欣赏E 自我感悟,午夜的钢琴曲,西川简介,西川,诗人,散文家和随笔作家,本名刘军,1963年生于江苏省徐州市。大学时代开始写诗,并投身当时全国性的诗歌运动,倡导诗歌写作中的知识分子精神。198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文系,西川自80年代起即投身于全国性的青年诗歌运动。曾与友人创办民间诗歌刊物倾向(19881991),参与过民间诗歌刊物现代汉诗的编辑工作。曾获曾获十月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现代汉诗奖等许多奖项,被录入英国剑桥杰出成就名人录。其创作和诗歌理念在当代中国诗歌界影响广泛。西川还曾于200

2、0年参加过贾樟柯导演的电影站台的拍摄,美国艾奥瓦大学2002年访问学者。现执教于北京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 主要的代表作1、诗集虚构的家谱(1997)、大意如此(1997)、西川的诗(1999);2、诗文集深浅(2006)3、散文集水渍(2001)、游荡与闲谈:一个中国人的印度之行(2004)4、随笔集让蒙面人说话(1997)5、评著外国文学名作导读本.诗歌卷(2001)海子的诗,第三代诗歌潮流是肇始于朦胧诗运动的母腹,专指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朦胧诗运动之后崛起、在1985至1986年达到高潮的、以不满和颠覆朦胧诗为基本特征价值取向的诗歌现象的总称。第三代诗群又可称为“新生代”(或“第三代人”“后

3、崛起”“当代实验诗”“后新诗潮”“后朦胧诗”“后现代”等)是泛指朦胧诗派之后中国出现的一大批新诗诗人。,第三代诗群,1986年10月的“中国现代诗群体大展”为结体标志的“第三代”诗人在年龄经历上有许多共通之处。他们大都是文革前后生人,以大学生、研究生和部分喜爱文学的青年工人为主,当他们进入成年真正面对社会的时候,所面对的已经是一个商品化了的时代。在小学中学受到的传统价值观念的教育,在新的商品经济规律面前似乎不堪一击,这个世界是缤纷的同时也是杂乱的,人们的灵魂遭受前所未有的冲击与诱惑。青年们本来不甚坚固的传统世界观开始崩塌,对以往所受到的教育包括书本上长辈们所传授的一切传统,他们都开始用怀疑的目

4、光重新审视。,背景,朦胧诗衰落新诗成长第三代诗人采用了一种和“朦胧诗”对抗、反叛的姿态,当时他们中一些人喊出“pass北岛”“打倒舒婷”的口号。 还原朦胧:回到事物中去 审丑审美:表现生活本来的丑 社会强加的荒谬人本质的荒谬:不崇高也不绝望 1984年以后,“第三代诗”的活动和写作达到一定的规模。实验性的诗歌社团,自办的诗歌刊物纷纷出现。 1986在这个被称为“不可抗拒的年代”,全国两千多家诗社和十倍百倍于此数字的自谓诗人,以成千上万的诗集诗报、诗刊与传统实行着断裂至1986年7月,全国已出的非正式打印诗集达905种,不定期的打印诗刊70种,非正式发行的铅印诗刊和诗报22种。 第三代诗歌潮流人

5、数十分可观,团体组织数目众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分化出更具体的诗歌流派,如“莽汉主义”、“整体主义”、“非非主义”、“海上诗派”、“他们诗群”等。,发展,他们的诗歌中,传统的英雄主义、爱国主义都不再处于被讴歌的主体地位,平民与平民的生活进入他们的视线,他们用平白如话的语言,将芸芸众生的日常生活与情感摆放在读者面前,并在其中表达着反崇高、反英雄、反理性、反文化的内容。,美学原则,如果我们扯得略微远一点,比如说金字塔,你说埃及金字塔是为了生,还是为了死?就看我们怎么定义“生”和“死”这两个字。埃及的金字塔首先用于保存尸体,为什么要保存这些尸体?保存它们的目的就是使它们获得诗意的生命,因为灵魂被认为是

6、不死的。金字塔本身永远不代表死亡,金字塔就是要表现人类的永恒。在一个后来者看来,搭建金字塔本身,就像搭建巴别塔一样,人不过就是为了证明自己活着。人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为了要看到自己。人是看不见自己的,你能看见我,我能看见你,而我却看不见我的脸。但是我所做的一切事情,不论我建造金字塔,建造巴别塔,我们在这里聊天,谈思想,我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为了看到我自己。我觉得这是出于生存本能。而且我们承认有一种未知,咱们设想了那么多关于神,关于天堂,关于地狱等等死后的事情。所有的这些设想,我觉得都是为了满足生的空虚。如果他要是觉得死亡是一件极其完满的事情,死亡是一种彻底的结束的话,他就不会再设想这些东西了。,

7、西川谈死亡,我觉得死亡对于死者来说是一个秘密,我们所说的一切关于死亡的东西,实际上都是从我们生者的角度来看的死亡,和死亡是两回事。死亡分几类,一种是词语的死亡,还有一种是肉体的死亡,而肉体的死亡永远是我们无法探测的。我们所说的一切,凡是能够落实到文字当中的,都不是真正的死亡,都是带有形而上色彩的死亡。我觉得那种死亡和生命的完结是两回事,首先,从我一个生者的角度谈死亡,说自杀,我觉得是一个非常两难的问题,肉体和精神的关系永远折磨着我们。你自杀的时候实际上有一个东西是你作用不了的,就是你死了以后,你去世以后,你的尸体是你所作用不到的,你的精神所能够指引的就是结束你的生命,但是生命结束以后,你的尸体

8、是完全不受你控制的,等于说这个东西是你完全无法带走的。无论是西方的哲学家,还是中国古代的贤哲们,从来没有涉及到关于尸体这个层面,大家基本上是站在一个形而上的角度来谈死亡。但是我觉得那不是全部的死亡,所以这是一件两难的事。还有一点,我觉得自杀不是像外人所想象的那样,是一件富有诗意的事情,而是一件充满绝望的事情,一个人如果没有体验到绝望的话,他绝不会走向自杀,绝不会为了表演,为了所谓的行为艺术而自杀,决不会是这样。,这不仅是一个诗人的问题,也是一个读者的问题,即在一个价值混乱、物欲横流的时代,有什么诗意可言?我想,在此疑问中所包含的潜台词是,诗意是优美的。戴望舒的雨巷,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可能正符合人

9、们对于诗意的认识:语言流畅,意味隽永,有淡淡的哀愁中国读者的阅读能力也就到这个水平,他们向诗歌要求自我原谅、自我撒娇、正面的道德价值、小布尔乔亚情调。 为了反对这种浅薄、庸俗的时代趣味,中国的青年诗人们努力拓展诗歌的写作题材,强化写作力度。但或许是由于阅读的原因,或许是由于创造力不足,或许是由于思维的群体惯性,时至今日,中国的诗歌形成了一种新的陈词滥调:要么描述石头、马车、麦子、小河,要么描述城堡、宫殿、海浪、玫瑰,贫血的人在大谈刀锋如血,对上帝一无所知的人在呼唤上帝。他们说他们已经“抵达”抵达了哪儿?他们反复引用里尔克的“挺住意味着一切”他们为什么要挺住?乡村、自然、往昔、异国、宗教,确有诗

10、意,但那是别人的诗意。 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在文学写作中扮演着陌生的角色,但当代中国诗人退到远方和过去,并非真能从远方和过去发现诗意,而是发现了那些描述远方和过去的词汇。那些词汇由于被其他诗人反复使用过,因而呈现出一定色泽,其自身就包含着文化和美学的积淀;它们被那些懒惰的、缺乏创造力的家伙们顺手拈来用进自己的诗歌,而这样的诗歌既不提示生活,也不回应历史,因而完全丧失了活力。我并不是说只有今天的诗人们如此省力地写下他们的作品,释皎然在评价大历年间诗人们的作品时就曾指出:“大历中词人窃占青山、白云、春风、芳草等以为己有,吾知诗道初丧,正在于此。”,所谓诗意,当不仅在于使用优美的词汇,表达理想景观。司

11、空图二十四诗品,品品皆出诗意。王维的禅味是诗意,李白的幻想是诗意,杜甫对事物的准确描述是诗意,白居易的自相矛盾是诗意,李贺的生涩别扭也是诗意总之,诗意是一种使我们超越事物一般状态的感觉;因为有了诗意,我们麻木、散漫、暗淡无光的生命获得再生之力。 诗歌的诗意来自我们对于世界、生活的看法,来自我们对于诗意的发现。诗人发现事物诗意的一刹那,也就是海德格尔所说人与世界相遇的一刹那,而在相遇的一刹那,心灵感应降临的一刹那,人和世界都会有所改变,生活因此变得迷人,有光彩,神秘,不可思议。陈子昂发现了“赤丸杀公使,白刃报私仇”(感遇-其三十四)的诗意,阿波里奈尔发现了一个走在雾中的罗圈腿农夫的诗意(秋天)。

12、许多人漠视生活中的诗意是因为他们没有勇气切入生活,触及事物。对他们来说,生活不是此时此刻的存在,而是远方、亿万年时光。他们以为只有物理时空能够给他们距离和词汇,实际上,他们完全不了解他们的心灵。他们应该对着镜子入神地自我观望三分钟,他们会发现镜子里的人他们从未见过。他们误解了诗歌写作,误解了马拉美所说的“语言之花”的意思。马拉美所说的“语言之花”是第二位的,一个诗人必须首先让他的诗歌语言触那真实的花朵,然后再把它处理成语言之花。诗歌中的真实事物是第一位的。事实上,任何事物都充满了诗意,无论它们是美的还是丑的,善的还是恶的,明亮的还是昏暗的,只要你发现,只要你抓住,任何事物一经你说出,都会诗意盎

13、然。,20世纪伟大的哲学家海德格尔所言说的:“每个伟大的诗人都只出于一首独一的诗来作诗。衡量其伟大的标准,乃在于在何种程度上致力于这种独一性,从而能够把他的诗意道出或纯粹地保持在其中。”从西川的诗歌里,无论是韵律还是语音,我们都可以感觉到是一种“独特”,有着最悲剧的诗歌情怀,但是也上映着最犀利的,独具戏剧性的影视符号。 。西川仍然主要是通过语言的意象,来表达他对超自然,超人类品质的存在的理解,其诗歌透露的是整个世界的消亡,赋予的是人生的尴尬,急迫的情怀,让我们不断的挣扎。而针对诗歌的语言,西川更注重的是语言的犀利的方式,传承的是寓言式的,箴言警句的语言风格,不管文字语言所表达的意味,所以出现的

14、是虚幻的,陌生化的风格的语言.,幸好我能感觉,幸好我能倾听 一支午夜的钢琴曲复活一种精神 一个人在阴影中朝我走近 一个没有身子的人不可能被阻挡 但他有本领擦亮灯盏和器具 令我羞愧地看到我双手污黑睡眠之冰发出咔咔的断裂声 有一瞬间灼灼的杜鹃花开遍大地 一个人走近我,我来不及回避 就象我来不及回避我的青春 在午夜的钢琴曲中,我舔着 干裂的嘴唇,醒悟到生命的必然性但一支午夜的钢琴曲犹如我 抓不住的幸福,为什么如此之久 我抓住什么,什么就变质? 我记忆犹新那许多喧闹的歌舞场景 而今夜的钢琴曲不为任何人伴奏 它神秘,忧伤,自言自语,午夜的钢琴曲,窗外的大风息止了,必有一只鹰 飞近积雪的山峰,必有一只孔雀

15、 受到梦幻的鼓动,在星光下开屏 而我像一株向日葵站在午夜的中央 自问谁将取走我笨重的生命 一个人走近我,我们似曾相识我们脸对着脸,相互辨认 我听见有人在远方鼓掌 一支午夜的钢琴曲归于寂静 对了,是这样:一个人走近我 犹豫了片刻,随即欲言又止地 退回到他所从属的无边的阴影,阿赫恩 当阳光普照,苍 赤裸, 他们眼中的恐惧必定是 时间的记忆或预见。 罗巴茨 月满时那些满月的生命 在荒山上被乡下人撞见, 乡下人颤栗着逃开:躯体和灵魂 被隔离于它们自己的生疏之间, 在冥想中被看见,心灵的眼睛 盯住一度是思想的意象, 孤立、完美而不可动摇的意象 能将可爱、自满而漠然的 眼睛的孤寂打破。,以诗解诗,这是西川

16、九十年代的作品,在几年前的某个时刻,它“击中”我,正如诗中那首“击中”诗人的钢琴曲,这肯定缘于某种相似性。我喜欢它忧伤而神秘的气氛,喜欢它所表达的那种带有宿命感的生命“复活”,喜欢诗里的那些场景和语句。 生命的本质是什么,“我”的本质是什么?没有答案的问题。但人本然有探索它们的渴望,只有执著守候并静心倾听和感受的人,生命的真相才会偶尔展露冰山一角,如诗人听到的这首“钢琴曲”。当一首“钢琴曲”在午夜响起,确切地说“为我而响起”,它犹如黑暗生命中闪过的一道光亮,这一刻“我”知道它为“我”而来。它不是一道神谕,而是生命在寻找和等待后的相遇和敞开。借着这种本质的参照,生命反省、确认和追问着自身。在这里

17、,一切伪饰都被撕开,毫无躲藏。所以它不是和风细雨,而是让人酷烈难当。但,这才能照亮! 然而,一刹那的照亮旋即熄灭,“钢琴曲”的声音嘎然而止,消失在茫茫夜空中,连余音都没有,剩下我们不知道该把自己交给谁,“复活”的精神最终又走向何方?对于生命中某些时刻,对于这样一首“钢琴曲”,无可逃避是必然,无可挽留也是必然。 谁都可以从生命的偶然中看到一种必然性,但并不是谁都能把这种必然退回到偶然的状态。 午夜的钢琴曲沿袭西川的抒情传统。西川雄心勃勃地以一种圣徒或预言家的语气,试图对他身处的时代做简洁的判断。他喜欢用转折句与肯定句,在平稳而近乎独断的语气中层层递进,他的姿态几乎都是俯视。所建立起来的个人精神世

18、界,渐趋包容、浑沌。他讲究每一个词、每一个字,斤斤计较于一个句子中的词语排列顺序,甚至一个虚词带来的轻微的语气变化。他的语言凝练,句子结构稳当,难以拆开再以另外的顺序重组。,网友解读,这首诗所传达的对生命存在与未知的思考,对生命的思考可以分为两个层面:即整体生命和个体生命的思考。整体生命,即我们作为社会中的人,人类作为社会整体,其命运与实质;个体生命,即作为具有独特肉体与自身特殊性的个体存在。文中的我可以是整体的人类普遍具有的痛苦的状态,人类从何来,即将到何去,生命的密码如此隐秘莫测,那个走近的人,也许是某位神灵、某个信仰,也许是巨大的黑洞,它是一种引力,一种宿命;那位走近的人也可是诗人自我,

19、生命就因这样的契缘向他展示其本该的模样,如叶芝扭曲星里所言,“我寻找自己的真实面貌,世界形成之前它已形成”。 其次,生命的偶然性与必然性的探讨,生命来源于必然中的偶然组合,如死亡是必然,如何死却是偶然,生命永恒存在是必然(即使在我瓦解以后,任何组成我的物质,或记忆等仍会继续存在),生命的失去、虚妄与更新也是必然的(我抓住什么,什么就变质),我们在这种手足无措之间却要把偶然的现在与未来历练成一种永恒的往昔。 从中可以窥见诗人自我的挣扎,他注重我和“我”的关系,。活着的我作为生命的一部分的无所从感,其惶恐而又豁然的思想轨迹。作为诗人,其沉重的大脑要寻找的答案太多,他的心灵是痛苦于各种背叛与无常的。

20、而此刻,这个神圣的生命体也可以是尘世的一切,它将意义赋予我,将残酷与关怀施与我,却也仅仅是此刻欲与我以真理。,自我感悟,1,语言赋予犀利的,滑稽的,有着音乐般得韵律的,对话般得寓言式的,口语化地语言特征,并且具有第一人称的称呼,像是在讲故事,然后抒发一种内心的呐喊。2,就意象而言,西川的诗歌的意象,具有多样性与统一性并存的特点。其一,多样性表现在诗歌的全体情况下;其二,对于统一性来讲,是标题与诗歌内容的融合与平衡。3,从传达的主题思想上分析,受中国“朦胧派”诗人影响而又更多地借鉴了欧美后现代主义的诗歌思潮正在蓬勃兴起,它在解放中国人个性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核心是对社会和自我进行反省,从而

21、对“正统”诗歌和“过分强调民间化”的写作路径提出了挑战。西川的诗歌最显著的是传递的是那种关于死亡、真理,及对于自己灵魂的思考。 4、从对待人生的态度与思考上分析 ,不仅探索了死亡、孤独、道德、真理和存在等命题,触及到了自己的“精神隐私”。并且西川曾经说:“每一个时代都有人宣判诗歌的死亡,他们其实是不了解诗歌的生命力所在”。然而同时塞尚又说:“自然不是它表面的样子,而是寓其内部。表面的色彩展现的是内部的自然。它们展现世界之根。”那么,这是一种魔幻的现实,压抑着人类的不羁之谈。,西川的诗歌特点,(一)德谟克利特的幸福主义生命观 德谟克利特是古希腊最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他创立的原子论唯物主义哲学是早

22、期自然哲学的最高成果,是古代哲学繁荣的标志之一。他创立了幸福主义的生命观,他主张构成理性的原子是圆滑和精致的,构成感性的原子是暗淡而粗糙的,两种原子构成了两种认识,也形成了两种幸福和快乐,即肉体的快乐及心灵的幸福和快乐。 德谟克利特认为必要的物质享乐是合理的。他说:“一生没有宴饮就象一条长路没有旅店一样。”1他还说:“应该深切体会到人生是变幻无常。它常为许多不幸和困难所烦扰,因此应该仅仅只要安排一个中等的财富,并且把巨大的努力限制在严格的必须的东西上。”2但是,德谟克利特又认为,幸福和快乐不是纯粹的感性享乐和物质刺激,无约束的物质欲望是暗淡而粗糙的原子刺激的结果,虽然有时是必需的,但往往又是带

23、来与人的幸福的愿望相反的后果。为避免这种后果,首先要节制欲望。他说: 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受更加强烈。3 应当拒绝一切无益的享乐。4 其次,要做到心灵的安适和宁静。他认为:生活的目的是灵魂的安宁。这和某些人由于误解而与它混同起来的快乐并不是一回事。由于这种安宁,灵魂平静安泰地生活着,不为任何恐惧迷信或其他情感所扰。5 德谟克利特认为,心灵的享受是圆滑和精致原子的作用的结果,是真正的幸福和快乐;而一味追求物质享受,则是虚假的幸福和快乐。前者是崇高和永久的,后者是低级和短暂的。人生的目的和准则,就是求得精神的幸福和节制物欲。德谟克利特的快乐和幸福的观点,既不同于唯神论的观点,即精神就是一切的观点,

24、也不同于庸俗的享乐主义,而是一种合理的幸福主义,在节制基础上的快乐主义。,ps:西方哲人对生命的几种看法,(二)犬儒学派与昔勒尼学派的对立的生命观 犬儒学派的重要代表第偶根尼,主张人生要过简单纯朴的生活,回到所谓的自然状态中去,独立自主地活着,幻想离开现实社会过安贫乐道的生活。犬儒学派的机遇主义思想反映了希腊城邦奴隶占有制已经逐步走向衰落,他们的思想是消极的。 与犬儒学派同一时期的希勒尼学派却与之持截然相反的看法。这个学派的基本哲学主张是感觉主义。其创始人昔勒尼认为,人生的目的是寻找快乐,故被称为“唯思乐派”。其所说得快了包括肉体快乐和精神快乐。但他们认为,重要的快乐是身体的快乐和直接的当下的

25、快乐。快乐不是无节制的,人们应当成为快乐的主宰而不能让快乐主宰人,不然反得痛苦。用感觉主义说明快乐主义,是这个学派的一个重要特点。,(三)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生命观 与昔勒尼派遥相互应的是晚期希腊的哲学家伊壁鸠鲁,他提倡快乐主义的生命观。他认为,人的本性就是追求快乐和避免痛苦,在谈到快乐时他说: 我们说快乐是幸福生活的开始和目的。因为我们认为幸福生活是最高的善,我们的一切取舍都从快乐出发;我们的最终目的乃是得到快乐,而以感触为标准来判断一切的善。6 伊壁鸠鲁所说的快乐、幸福首先是以一定的物质欲望的满足为条件的;但是在他看来,寻求快乐并不要求满足一切欲望,只是要求满足保持生命和健康的必要的欲望。

26、伊还认为,除物质的快乐外,还应有精神的快乐,在一定意义上讲,这是更大的快乐。可见,伊的快乐主义,又不同于无休止追求感觉享受的纵欲主义,而是要求保持身体的健康和灵魂的宁静。这种快乐是最高的理想生活境界,也是道德的表现。他说: 肉体的健康和灵魂的宁静,乃是幸福生活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才竭力以求避免痛苦和恐惧。我们一旦达到了这种境地,灵魂的骚动就消散了7,(四)十五、十六世纪人文主义者的生命观 十五、十六世纪被称作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此时哲学的研究对象从面向神转变为面向人和自然。在批判神学和经院哲学的斗争中,以人和自然为中心的人文主义、自然哲学思潮蓬勃兴起,开辟了欧洲哲学的一个新的历史

27、阶段。 人文主义的基本精神是抬高人的地位,贬抑神的地位。他们称颂人的价值尊严,反对对人的蔑视;赞美人的世俗生活,反对禁欲主义;重视理性和知识,反对盲目信仰;提倡个性解放,桎梏和封建等级制度。8 享受现实的幸福,追求肉体的快乐,满足尘世的生活,是人文主义者所了解的人的本性的重要内容。佩脱克大声疾呼: 我不想变成上帝,或者居住在永恒中,或者把天地抱在怀抱里,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我就足够了。这是我所追求的一切,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9 此外,还有一个方面,就是所谓性爱。薄伽丘说: 在所存的自然的力量中,爱情的力量是不受约束和阻拦的。10 神学认为,要求实现人的肉体幸福,这是短暂的,虚假的,

28、是恶行和愚昧的表现;人文主义者则认为人的生存和意义就在于这种本性的满足,这是完全适当的,而且是世界存在的前提。可以说,人文主义者的激进的思想,是对中世纪神学禁欲主义的一种“大反动”。其产生的影响和结果是非常深远和广泛的,并且成为西方传统文化及精神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五)叔本华的“摩耶之幕” 叔本华是十九世纪一位著名的悲观主义哲学家。他对人生持消极的否定态度,认为人生不值得人们去生活。他认为,人生没有意义,人生就是痛苦。只要人活着,痛苦就不能解脱。既然人生是痛苦的,没有意义可言,那么就不值得人们去生活。他说,人想为快活而生存,其实这是一个生来的错误。世界是怀疑、错误、罪恶、疯狂的领土,人生

29、大部分是梦幻,是通往死亡的路程。历史就是人类一个长期艰难的梦。一切都是相对的、暂时的,只有欲望是永恒的。从根本上说,人是不应该存在的东西。所以人不能不死,死是生存欲望在经过痛苦历程之后对错误的改正,也是对人们生存错误的一种惩罚。所谓追求幸福,只不过是被“摩耶之幕”遮住了眼睛。 叔本华断然宣示:生命,整个地根本就是痛苦,每一部生命史都是痛苦史,人生就是苦难,世界就是地狱。 叔本华最后指出,要得到永久的解放,就要彻底否定生命意志。最好的途径是象基督教禁欲主义者和佛教徒所践行的那样,在禁欲的生活中完全放弃意志以达到遁世绝欲,超脱痛苦。具体办法分为三个步骤:自愿放弃性欲;甘于痛苦;死亡寂灭。11 叔本

30、华的生存意志和悲观主义迎合了德国资产阶级1848年革命失败后的悲观、懊恼情绪,为意志主义哲学奠定了基础,尼采的权力意志论和超人哲学则是它的进一步发展。,六)海德格尔的生命观 海德格尔是20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之一,他创立了存在主义的哲学系统,并且是德国无神论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 海氏认为“此在”在世的基本状态是烦、畏、死。首先,海氏认为,“此在”在世就必然与他人他物共在,与他人他物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这个过程的基本状态就是烦。他把“此在”与他物之间的关系称为“烦心”;“此在”与他人之间的关系称为“麻烦”。在现实社会中,人越具有社会性,就越失去个性,失去自由,感到烦恼,从而产生麻烦这种内心情感。 其次,畏惧。海氏指出,畏惧和日常生活中的害怕是不同的。日常生活中所害怕的对象是看得见,摸得着,说得出的,但人对他所畏惧的东西却说不出所以然来,它至大无边,无所不包。:正如其所说“畏之所畏者,就是在世本身”。12 最后,死亡。海氏强调,死亡对人的存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此在”在世必须对自我、对自己的存在有真正体验。只有死亡,才是人生的终结,是“此在”本质的完全体现。海氏指出,死是最独特的、最不连贯的、最不可替代的。 海氏的死亡观是独特而富有深刻的人生哲理的。它预示着个体的独立和苏醒,但是却又是厌世和消极的,正如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生存意志哲学一样。,O(_)O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