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第三章世界经济全球化及其影响.ppt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9687397 上传时间:2019-08-24 格式:PPT 页数:114 大小:1.1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世界经济全球化及其影响.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14页
第三章世界经济全球化及其影响.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14页
第三章世界经济全球化及其影响.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14页
第三章世界经济全球化及其影响.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14页
第三章世界经济全球化及其影响.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三章 世界经济全球化及其影响,主要内容,一、世界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二、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三、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与政治的影响,一、世界经济的形成和发展,1、世界经济体系的确立2、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的内容3、战后世界经济的多极化,1、世界经济体系的确立,世界经济是各国(地区)经济走向市场化、国际化和全球化过程中形成的、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的体系。 世界经济是世界各国和地区经济在国际分工、世界市场的基础上,通过商品和各种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而相互联结、相互依赖和相互渗透构成的有机整体,是超越于民族、国家界限的全球经济体系。,理解世界经济的要点:,世界经济是各国国民经济的有机结

2、合,而非简单总和或者机械合成; 世界经济是个历史范畴(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以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为基础); 世界经济不等于国际经济(国际经济是各国间发生的经济关系,世界经济是国际经济基础上形成的统一经济); 世界经济以国家经济和区域经济为基础和前提。,分工,分工是一切生产的基本形式,是一切经济形态所共有的。人类历史上的三次社会大分工:农业和畜牧业;手工业和农业;商业和手工业;,国际分工,社会分工超出国界的产物;国际分工是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国家之间在生产领域里的劳动分工,即国际的生产专业化。国际分工下的商品交换表现为国际贸易。,国际分工的发展始于19世纪70年代的第二次

3、产业革命,终于二战;第一次产业革命中,资本主义及其大工业还是市场以轻工业产品为主;第二次产业革命标志着人类开始从蒸汽时代过渡到电力和内燃机时代,电力、汽车制造、钢铁、石化等重工业逐步取代轻工业而居于主导地位。,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输出成为资本主义对外扩张的重要手段,使得国际分工进一步发展,并表现出更强的扩展性。卷入国际分工体系的国家越来越多,在人类历史上,各国的国内市场第一次连接为统一的世界市场,市场的专业化倾向进一步加强。,当前国际分工现状,A.亚非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进一步畸变为单一经济,严重依赖少量的主要作物和出口产品,且严重依赖工业发达国家;B.处于国际

4、分工中心地位的欧美先进国家之间也形成了工业品专业化市场的国际分工;(挪威铝、比利时钢铁、美国谷物等),当前国际分工的特点,A.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产业间分工不断减弱,而工业内部的行业分工得到加强,并进一步发展为行业内部产品专业化为基础的分工;B.在国际分工格局中,发达国家之间的分工居于主导地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间的分工合作发展相对缓慢;,C.由于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更广泛、深入地参与国际分工,改变了国际分工单一的资本主义性质,结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一统国际分工的时代。D.跨国公司的发展使得跨国公司内部分工成为一种新的国际分工形式;(1980年代,跨国公司占母国贸易流量的3/

5、4,而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占母国贸易的1/3。),世界市场,世界市场是在全世界范围的商品流通,是通过国际经济关系联系起来的各个国家和地区市场的有机总和,反映着国际交换关系。世界市场是一个动态和发展的概念,是商品经济的范畴,而不是一个地理概念。,两个重要因素促进了早期世界市场的形成:,A.15世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萌芽的产生及其带来的殖民主义政策;B.15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交通运输工具的改进及其带来的地理大发现。,现代意义上的世界市场的形成得益于1760年代后的工业革命。,A.生产力:起源于英国的工业革命在工业技术和交通运输工具方面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工具、材料、动力)B.生产关系:高

6、度集中的工业创造了较高的劳动生产率,使得社会阶级结构分化为近代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农业国变工业国),C.这一时期世界市场的格局是以少数先进欧美国家为中心,而广大落后国家处于从属属地位。D.统一的世界市场于19世纪中叶形成以后,经历了100多年的以制成品贸易和原材料贸易为主导的产品结构,这种贸易秩序几乎扩展到世界每一角落。,E.这一时期制成品的内涵不断丰富。(19世纪末第二次科技革命后,汽车、钢铁、石油等产品替代棉纺织品成为大宗的国际贸易货物。这一格局在20世纪中叶出现变化。)F.二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特别是电子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将人类带入信息社会。G.世界市场的内涵及其分支体系极大地丰

7、富,不仅包括种类繁多的世界商品市场,还包括迅速发展的国际资本流通、劳务、信息与世界科技市场等。,世界经济的形成过程,A.世界经济的萌芽发生在15世纪初到18世纪中后期;地中海贸易区为萌芽时期的世界经济中心;随着新航线和新大陆相继发现,国际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向大西洋,国际贸易领域扩大到世界各地,荷兰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美洲的金银、非洲的奴隶、亚洲的香料、欧洲的工业品纷纷卷入到国际商品流转中来,世界市场产生了。,B.国际贸易在地域上的扩大和商品种类的增加,引起西欧商业的革命性变化,促进了以分工为特征的工厂手工业的发展。从16世纪起,西欧的封建专制国家大力推行重商主义政策,积极鼓励发展航海业和对外贸

8、易,促进了为出口而生产的国际间分工。同时,西欧商业强国纷纷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地区众多殖民地市场上,建立起以国际分工为特征的早期资本主义专业化生产,把原来只具有地域色彩的国际分工逐渐扩展到世界各地。,C.这时的国际分工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分工,而是宗主国和殖民地增加强制性的特殊分工。这一时期的国际贸易对各国的在生产过程并不起决定性作用,各国间的经济联系是局部和松散的。因此,这一时期出现的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的出现,标志着世界经济的萌芽。,D.第一次科技革命促成了世界经济的初步形成。这一时期世界经济的形成,是在机器大工业的基础上,以国际分工体系的建立和世界市场的开拓为重要标志。第一次科技革命后

9、,英国成为主要工业品的生产国和输出国,取代荷兰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机器的广泛采用使得工业内部的分工得到进一步发展,分离出许多独立的工业部门。,机器大工业对开拓世界市场的巨大促进作用:使世界市场的范围不断扩大;使世界市场的内部不断丰富(贸易组织形式的正规化、大型化和专业化;黄金逐渐演变为单一的世界货币即金本位制)。,马克思:“一种和机器生产中心相适应的新的国际分工产生了,它使地球的一部分成为主要从事农业的生产地区,另一部分成为主要从事工业的生产地区。”欧美先进国家逐渐把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国家的经济改造成依赖于国际分工的单一经济。到19世纪中叶,欧美发达国家与亚非拉落后地区间既对立又依存的垂直性

10、国际分工体系基本形成。,E.19世纪6070年代,世界经济体系已经初步成型。“初步”的原因:一方面,世界上还有相当多的国家和地区仍处于闭关自守甚至是与世隔绝的状态;世界经济覆盖的人口仅占全球人口的10%;另一方面,世界经济联系的纽带还主要是国际贸易;生产和资本的国际流动还很有限。,F.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第二次科技革命促成了世界经济的最终形成。第二次科技革命以电的发明和使用为主要标志,以内燃机和电动机为核心,以重化工业为经济发展中心。第二次科技革命后,美国的重工业道路的迅速发展,使美国在二战后取代英国,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第二次科技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飞跃,并使国际分工深化和世界市场扩

11、大:世界工业产量在18501870年间增长了一倍,在19701900年间增长了2.2倍,在20世纪头13年又增长了0.66倍。 生产力的飞跃使垄断资本和金融寡头产生,使国际分工日益深化; 生产力的飞跃深化了世界市场的内涵,不仅包括商品市场,还包括资本输出的国际资本市场; 生产力的飞跃使发达国家加快了对世界市场的瓜分 。到20世纪初(八国联军侵华),世界市场被瓜分完毕,且覆盖全球,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第二次科技革命中的交通运输业和通信业革命使得世界连成一个整体,并使世界经济体系扩大:世界船舶总吨位在18701910年间增加了1倍多; 铁路在18701913年间增长了4倍; 电报已普及使用且遍布全

12、球; 电话开始在欧美家庭使用。,第二次科技革命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化并造成国际分工的深化:第二次科技革命产生了一系列新产品、新部门,带动了重工业部门的发展; 工业产量首次超过农业产量,一些资本主义国家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经济不发达国家也开始发展自己的民族工业; 发达工业国与初级产品生产国之间形成了垂直分工的国际分工体系;发达国家之间也形成了以不同部门为主的国际分工体系。,2、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的内容,二次世界大战之间,世界经济增长缓慢、世界贸易萎缩:国际贸易增长极慢甚至出现停滞,大大落后于世界工业生产的增长; 贸易保护主义严重,关税战、贸易战不断升级;19131938年,国际贸易量增加了12.1%

13、,年均0.5%;同期世界工业生产指数提高了86.6%,年均2.5%。,二次世界大战之间,资本国际化步履蹒跚和资源争夺战愈演愈烈:资本跨国流动的速度放缓,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主要经济大国资本输出具有很大的不平衡性; 国际垄断同盟的发展达到全盛期,并加紧了在经济上瓜分世界的步伐。,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国际金融动荡不定,国际金本位货币体系瓦解:20世纪初,以英镑为中心建立起来的国际金本位制货币体系,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陷于崩溃; 19291933年大危机期间,各国先后发生了深刻的货币信用危机,导致金本位制的全线崩溃,宣告以金本位为基础的国际货币体系最终瓦解; 国际金融领域分化为若干对立的货币集团,货币战

14、、汇率战愈演愈烈。,二战后期,美国开始着手构建美国主导的统一的资本主义金融和贸易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这一体系能够建成的原因:美国经济发展的需要(避免产能过剩危机);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避免以邻为壑);美国强大的经济实力(1948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的1/2,贸易额占世界的1/3,黄金储备占世界的3/4,美国成为世界唯一的经济超级大国)。,布雷顿森林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协定。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该协定对各国货币的兑换、国际收支的调节、国际储备资产的构成等问题共同作出的安排所确定的规则、采取的措施及相应的组织机构形式的总和。,1

15、943年,美国财政部官员怀特和英国财政部顾问凯恩斯分别从本国利益出发,设计战后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提出两个不同的计划,即“怀特计划”和“凯恩斯计划”。,“怀特计划”:取消外汇管制和各国对国际资金转移的限制,设立一个国际稳定基金组织发行一种国际货币,使各国货币与之保持固定比价。即基金货币与美元和黄金挂钩。会员国货币都要与“unita”保持固定比价,不经基金会3/4会员国投票通过,会员国货币不得贬值。表决权取决于缴纳的份额。“凯恩斯计划”:从当时英国黄金储备缺乏出发,主张建立一个世界性中央银行,将各国的债权、债务通过它的存款账户转帐进行清算。,1944年7月,在美国新罕布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市召开有44

16、个国家参加的联合国和联盟国家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以“怀特计划”为基础的“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的最后议定书”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两个附件,总称为“布雷顿森林协定”。布雷顿货币体制实际上是一种新金汇兑本位制,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核心内容,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双挂钩:美元与黄金挂钩(35美元/金),成员国货币和美元挂钩,实行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度; 取消经常账户交易的外汇管制;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了两大国际金融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WB)。,IMF的宗旨稳定国际汇兑; 协助建立多边支付制度;

17、加强国际货币合作,通过提供短期贷款缓解成员国国际收支不平衡。,WB的宗旨向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以推动该国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推动并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IMF和WB的异同点,异:IMF1947年运行短期贷款以稳定秩序;WB1946年营业长期贷款恢复经济;27%24%投票权;同:都成立于1945年;都是联合国的专门机构;总部都设在华盛顿;战后初期都由美国人控制。,美国作为储备货币发行国的基本责任:美联储保证美元按照官价兑换黄金,维持协定成员国对美元的信心;提供足够的美元作为国际清偿手段;,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作用,积极影响:为世界货币关系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有利于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

18、;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消极影响: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使美国在战后国际货币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命脉。,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本缺陷,美元的清偿能力和对美元的信心构成矛盾,表现为美元的国际货币储备地位和国际清偿能力的矛盾、储备货币发行国与非储备货币发行国之间政策协调的不对称性以及固定汇率制下内外部目标之间的两难选择等;“特里芬难题 triffin dilemma”; 汇率体制僵硬,无法通过汇率浮动自动实现国际收支平衡,调节国际收支失衡的责任主要落在非储备货币发行国一方,牺牲了它们的经济发展目标。,特里芬难题 triffin dilemma,

19、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特里芬(Robert Triffin) 黄金与美元危机自由兑换的未来:“由于美元与黄金挂钩,而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虽然因此而取得了国际核心货币的地位,但是各国为了发展国际贸易,必须用美元作为结算与储备货币,这样就会导致流出美国的货币在海外不断沉淀,对美国来说就会发生长期贸易逆差;而美元作为国际货币核心的前提是必须保持美元币值稳定与坚挺,这又要求美国必须是一个长期贸易顺差国。这两个要求互相矛盾,因此是一个悖论。” 正是这个“难题”决定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不稳定性和垮台的必然性。,特里芬难题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启示,一、大规模提高中国的黄金储备,给国际持有者更多信

20、心; 二、在国际投资、政府贷款、国际援助中尽可能地使用人民币,加速人民币区域经济的优势地位; 三、人民币的国际化应当与中国金融业的国际化相结合,确保人民币在国际上可以自由兑换和流通; 四,利用中国日渐强大的公民因公因私出国旅游、留学、经商,让更多的人认识和接受人民币;建立庞大的国债市场,保证人民币国际化的顺利执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维持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两大前提:美国国际收支能保持平衡;美国拥有绝对的黄金储备优势;,瓦解的原因,西欧和日本崛起,美国霸权地位受到挑战; 美国经济衰退,贸易逆差扩大,黄金储备大为减少,美元贬值,信用降低; 1960年开始的美元危机逐渐升级,美元与黄金的固定比率已

21、无法再维系; 1971年8月15日,美“新经济政策”:美元与黄金脱钩,并对进口商品征10%附加税。美元进一步贬值,日本和西欧陆续宣布采用浮动汇率制; 1973年取消固定汇率制,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 意义: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开始动摇,经济多极化格局逐渐显现。,1976年的牙买加体系,1976年4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理事会通过了IMF协定第二修正案,从而形成了新的国际货币体系。 主要内容:浮动汇率制;黄金非货币化;增强特别提款权的作用;增加成员国的基金份额(292390亿美元);扩大信贷额度,以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的融资。,从关贸总协定到世界贸易组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eneral Agreement

22、 on Tariffs and Trade, GATT) 是一个政府间缔结的有关关税和贸易规则的多边国际协定,简称关贸总协定。 宗旨是通过削减关税和其它贸易壁垒,削除国际贸易中的差别待遇,促进国际贸易自由化,以充分利用世界资源,扩大商品的生产与流通。 关贸总协定于1947年10月30日在日内瓦签订,并于1948年1月1日开始临时适用。,由于未能达到GATT规定的生效条件,作为多边国际协定的GATT从未正式生效,而是一直通过临时适用议定书的形式产生临时适用的效力。GATT不是一个正式的国际组织,也不是联合国的专门机构。,关贸总协定的五原则,一、无歧视性待遇原则(无差别待遇原则):最惠国待遇原则和

23、国民待遇原则; 二、关税减让原则 三、取消数量限制原则 四、透明度原则 五、对发展中国家实行优惠待遇原则,背景 必要性:国际政局的变化和1929年经济危机,使人们认识到加强国际贸易协调与合作的必要性; 可能性:战后美国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并积极倡导建立国际贸易组织; 意义 积极:客观上创造了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 消极:有利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倾销商品;有利于美国通过GATT来操纵世界贸易,向外扩张经济。,世界贸易组织,1994年4月15日,在摩洛哥的马拉喀什市举行的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部长会议决定成立更具全球性的世界贸易组织(简称“世贸组织”,World Trade

24、Organization - WTO) ,以取代成立于1947年的关贸总协定(GATT)。 1995年世贸组织成立; 2001年11月10日,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世贸组织与关贸总协定的区别,3、战后世界经济的多极化,1986年美国、欧共体、日本和苏联经济的比较,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经过90年代到21世纪初长达10年的持续增长,实力进一步增强。当前,除了美、欧盟、日这三极以外,未来的世界经济格局中“极”的数目将会增加。“金砖四国”(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合称BRICs)经济快速增长,经济增长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成为未来“极”的强有力的竞争者。,湖北大学知行学院,中国-世界工厂 印

25、度-世界办公室 巴西-世界能源基地 俄罗斯-世界加油站,湖北大学知行学院,21世纪,中国、印度、巴西或其条件类似的发展中国家(或国家集团),如果能抓住时期,长期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水平,从而使自己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则很有可能或早或迟地崛起成为未来世界经济中的新中心,即新极。一旦新极形成,世界经济格局将发生剧变,即多极化内涵变得更为丰富充实,传统的西方大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垄断地位将被彻底打破,一个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将最终得到确立。,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多极化的新特点,一、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有所上升(1993起信息技术推动120月增长)。 二、欧盟的地位有所加强。 三、日本陷入“泡沫经济”

26、破灭的“后遗症”。 四、休克疗法后的俄罗斯元气大伤,尽管21世纪初经济实力有所回升,但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已难有一极。 五、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地位和影响上升,已成为世界经济格局中的重要力量。,二、世界经济的全球化,1、经济全球化的动因2、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1、经济全球化的动因,历史学家约翰邓宁(John H.dunning):“除非有天灾人祸,经济活动的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A.科技革命的大发展 B.市场经济体制向全球扩展 C.西方国家贸易、投资、金融自由化的发展 D.跨国公司的大发展,A.科技革命的大发展,一方面使发达国家物质生产增长的速度、规模和数量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27、使生产力无限扩大和市场相对狭小的矛盾更加尖锐,从而扩展国外市场的要求更加迫切,国际竞争更加激烈; 另一方面,科技革命使运输和通讯手段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地球成了时空大为缩小的“村庄”,为经济全球化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B.市场经济体制向全球扩展,推行市场经济,实行对外开放,与世界市场接轨,按国际规制运行,已成为世界几乎所有国家的共同要求和趋势。“两个平行市场”终于统一为以市场经济为特征的整体,世界经济成为囊括全球的客观实体,各国经济已被经济全球化的密网编织在一起。这是经济全球化时代到来的重要条件和标志。,C.西方国家贸易、投资、金融自由化的发展,贸易自由化:19861994年的乌拉圭回合贸易

28、谈判导致了全球多边贸易体制的建立,并使世界贸易组织作为管理、监督和实施这一体制的组织机构应运而生 ; 投资自由化:取消外汇管制,开放资本账户; 金融自由化:引发了一场金融制度、金融工具和金融市场的创新风暴。 新自由主义思潮被广泛接受和认可,以及由此而在贸易、投资和金融自由化方面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有利的制度环境和制度保证。,D.跨国公司的大发展,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驱动者、组织者和载体。战后以来,跨国公司一直处于持续地扩张之中,数量不断增加,规模日益扩大。 据2001年9月18日发布的2001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2000年全球的跨国公司已增到6.3万家,其海外子公司达80

29、万家,遍及160个国家和地区。,跨国公司以世界市场为舞台,以越过贸易障碍、降低成本、增强竞争能力、从而增加利润为目的,利用和重组世界各地的自然资源、资金、技术、人才、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组织全球性的生产和销售,从而把世界各国和各地区的经济直接联结起来,把各国之间的国际分工变成其公司的内部分工。这样,跨国公司便成为经济全球化微观层面的直接组织者和主要驱动力。,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体,2、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A.贸易自由化与全球网络化 B.金融、货币、投资市场的全球化 C.人力资源流动的全球化 D.全球产业链的的形成和国际生产体系的全球化 E.国际经济协调机制逐步形成,A.贸易自由

30、化与全球网络化,贸易自由化和信息网络化,贸易自由化,战后,在关贸总协定的主持下,世界各有关国家先后进行了8轮多边贸易谈判,达成了内容越来越广泛的贸易自由化协议,并催生了世界贸易组织在1995年的建立,又使世界多边贸易体制得以确立。一个以贸易自由化为中心、以多边贸易体制为框架、覆盖世界大多数国家、囊括当今世界贸易诸多领域的高度统一的全球贸易大市场已经形成。 世界贸易自由化的扩展和多边贸易体制的确立,不仅规范了世界贸易的规则,而且进一步降低了各国海关和市场准入的门槛。,全球网络化,在传统贸易方式的基础上,电子数据交换(EDI)已在国际贸易中广泛采用,其他如电子商务(EC)、电子贸易撮合(ETM)、

31、电子资金转账(ETF)等也逐渐开始推广。 贸易合同的标准化也使国际贸易标准进一步趋同,大大降低了商品交易成本。 贸易信息的网络化,使经贸人员在几分钟内就能找到世界各地进出口商品的种类、规格、价格等各种资料,并在短时间内利用经济模型分析出经贸的最新动态。,世界贸易的范围和规模急剧扩大,1950年 初 500亿美元; 1996年 5.1万亿美元; 2003年 9.1万亿美元; 1950年 初级产品出口占59%,制成品41%; 1996年 初级22%,制成74%; 19701980年 服务贸易年增18.7%,同货物贸易大致相等; 19801998年 服务7.4%,货物5.6%; 19751985年

32、技术贸易16.3%,商品贸易12%;,国际经济与国际贸易/国际直接投资/全球股票交易年均增长率比较(1984-1998年),B.金融、货币、投资市场的 全球化,金融市场的全球化 货币流通的全球化 投资活动的全球化,金融市场的全球化,金融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加快了金融资本的国际流动,增强了金融市场的竞争性,降低了资金的交易成本,提高了资本的效率,为资本的供给方和需求方进行投资和筹资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带动了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使发展中国家筹集发展资金变得更为容易,也有利于推动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改革和金融深化。,国际金融中心:伦敦、纽约、香港、法兰克福和苏黎世; 地区性国际金融中心:新加坡、开曼群

33、岛、巴拿马;到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电子、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一个以国际金融中心为依托,通过金融信息网络运行的全球统一的、不受时空限制、不受国界约束的全球金融大市场基本形成,全球金融资本的流动变得规模更大、速度更快,更频繁。,1996年,国际外汇交易额日均为1. 5万亿美元左右,其中只有2%左右的交易与生产有关。大部分交易只是为了回避风险和投机套利。,货币流通的全球化,随着全球金融市场一体化的发展,各国外汇管制的放宽和“电子货币”(信用卡)的流行,货币的国际交换和流动的规模日益扩大。 任何一个国家的中央银行都难以把握货币发行量和决定利率。正如1994年8月4日的泰晤士报发表的文章所说:

34、“谁来决定利率?是美国财政大臣还是英格兰银行行长?都不是。利率是由世界市场决定的。利率最终反映全球储蓄和投资供求之间的平衡状况。”,投资活动的全球化,主要表现为私人对外直接投资的迅速增大。 战后,发达国家的私人对外直接投资增长速度极快,规模巨大。 1990年代,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率进一步加快,对外直接投资和吸收直接投资的主体也开始多元化。 投资活动的全球扩展,国际投资的规范安排也开始提上日程,保护投资和促进投资的双边投资条约大幅度增加。 扩大直接投资已成为各国加强经济联系、发展国际分工的重要渠道,同时也使生产要素的流动配置扩展到全球。,C.人力资源流动的全球化,世界性移民数量和范围的扩增 人才

35、跨国培养和流动大幅增加 人才“隐性跨国流动”趋势增强,世界性移民数量和范围的扩增,移民中的大部分是从发展中国家移向发达国家。 尽管在发达国家经常存在着大量失业工人,但其体力劳动的岗位,特别是粗活、重活和脏活等劳动岗位,日益主要由移民来承担。同时,由于发达国家人口出生率低下和人口老龄化趋势加重,对外国劳工的需求不断增加。 对发达国家来说,大量外籍劳工的流入,既解决了体力劳动者的不足,也降低了劳动力支出。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虽然流出的劳工收入相对微薄,但减轻了人口过剩的压力,增加了外汇收入。,人才跨国培养和流动大幅增加,人才,指各个专业的高级专家和社会精英,他们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代表,是理论和

36、技术的推进者和创造者。 战后以来,各类专业人才的跨国培养和流动不断扩大,人数不断增多。成为一股持续不断的潮流。其突出特点是世界各地的科技人才大量流向发达国家,主要是美国。,在当代人才跨国流动中,留学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接收留学生是培养各类人才的主要渠道。 吸收留学生最多的国家也是美国。 随着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起飞,经济和生活条件的改善,滞留在外国的科技人才和毕业留学生,返回祖国创业和就业的人数与日俱增,人才只向发达国家流动的单向流动正在向双向流动转变。,人才“隐性跨国流动”趋势增强,人才的“隐性跨国流动”,指人才没有离开本土但为外国企业所雇用,接受外国科技和管理方式。 人才“隐性跨国流动”,

37、对跨国公司的发展十分有利,同时也对当地的人才培养、成长也很有利,也将日益成为人力资源流动全球化的主要渠道和形式。 跨国的人才流动和相互人才交流,开辟了各国和各民族人民直接接触的渠道,有助于相互学习和理解,有助于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在全球的传播和普及,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D.全球产业链的的形成和国际生产体系的全球化,全球工业化的展开和世界范围梯次继起的产业链的形成 全球生产体系的形成,全球工业化的展开,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集中于欧美日; 战后,工业化才真正在全球范围扩散和普及; 发达国家工业化结构已从劳动、资本密集型产业转向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产业结构日趋软化;许多发展中国家相

38、继推行工业化发展战略,一批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迅速崛起,工业结构紧随发达国家逐步升级;另一批准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工业结构变化,又紧跟在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之后,形成了世界产业结构多层次的梯次发展格局。,全球生产体系的形成,当今的国际分工正从传统的地域分工演变为全球性的网络分工。 从国际分工的内容上看: 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国际分工逐渐发展成为以现代工艺、技术为特征的国际分工; 从产业部门间的分工发展为各产业部门内部的分工和以产品专业化为基础的分工; 从物质生产领域的分工向服务领域的分工发展; 在高技术产业中,出现了产品的研发与产品制造的国际分工。,在国际分工日益深化的基础上,随着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

39、业的发展,产业结构进一步“软化”,新一轮全球性的产业重组和转移已经开始,处于不同发展水平和层次的国家和产业,在重组和转移中正在整合为一个统一互动的全球生产体系。 各国产业结构也是在这个生产体系的循环中动态升级,从而形成了全球性的“增长命运共同体”和“结构进步共同体”。而从中穿针引线的就是奔走于世界各地、足迹遍及全球、从全球角度策划其发展并实施全球整体战略的跨国公司。,福特埃斯科特(欧洲)的零件网络,E.国际经济协调机制的初步形成,类型 渠道、形式和手段,全球性经济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区域性经济组织: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东盟、拉美和非洲的各种经济共同体

40、;还有为数众多的经济合作组织和机制:欧佩克石油输出国组织、经合组织、八国首脑会议、15国集团、77国集团。,国际经济协调的作用和影响,减少了国际经济交往中的不确定性。 缓和了不同国家和国家集团的利益冲突。 避免了世界经济和金融的剧烈波动。 抑制了世界生态环境和国际安全环境的恶化。,三、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与政治的影响,1、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2、经济全球化下的世界政治3、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世界政治的新变动4、全球政治问题的出现和发展,1、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积极影响: 促进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 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41、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有利于充分利用科技革命成果。,消极影响:,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两极分化更加严重。,加剧了世界经济和金融的波动。,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遭受前所未有的威胁:产业安全、国际金融风险、由经济全球化引发的其他经济安全问题,如环境污染加剧、失业人口增加等。,恨,爱恨交加,全球化:爱恨交加,爱,智利举行大规模游行反对经济全球化,2004年11月19日,近5万名智利民众在首都圣地亚哥市举行大规模游行活动,反对经济全球化。,津巴布韦学者雅希汤顿:“现代全球化的真实面目是,强者获其所需,弱者则必须放弃自身的利益。资本为了克服危机,不得不实现自身的全球化

42、,销售其知识密集型产品和服务,同时廉价占有人力资源和原材料。”“全球化是资本统治和经济剥削这一历史运动的现代表达方式,是资本对世界的其余部分的最终征服。”,哥伦比亚前总统桑佩尔:“在经济全球化中,蛋糕做大了,但是大蛋糕分给了富人,其他人只得到面包屑。”,入市五年来世界给中国亮出高分成绩是A+,对于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全球化犹如一把双刃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也是最富朝气的发展中国家,面对经济全球化怎么办?,感悟 经济全球化,抓住机遇,积极参与, 趋利避害,防范风险, 勇敢地迎接挑战。,2、经济全球化下的世界政治,全球化下的大国霸权政治;全球化下的发展中国家政治,全球化下的

43、大国霸权政治,全球化的世界经济体系体现的主要是经济强国的利益。 在世界贸易体系中,发达国家是推动贸易自由化谈判的引导者,发达国家力图通过消除各国的贸易壁垒来保持和扩大甚至固化其经济优势。一旦经济衰退时贸易保护就纷纷出笼。 从“乌拉圭回合”开始,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逐步完成了向知识经济的转型,世贸谈判的焦点也就转向了服务贸易市场的开放和知识产权的保护。,在国际金融方面,布雷顿森林体系使美国的利益和霸权地位在全球得以确立,美国实际上控制了国际货币的发行权,美元的发行量决定了国际贸易的清偿能力,美元汇率成为世界主导汇率。美国由此也获得了巨额的货币发行收益,用以支付其在全球推行的军事、政治战略和弥补国

44、际收支逆差。,在国际投资方面,跨国公司会以三种方式影响国际政治:首先,商业组织对国际经济的巨大影响力使它能以独特的方式影响国际政治关系。其次,跨国公司通过对国际经济的整合和对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影响强烈地改变了国际政治的运行环境。再次,在特定的环境下,跨国公司也会对母国或东道国政府的政策施加影响。,全球化下的发展中国家政治,在经济全球化下,发展中国家要以贸易保护主义学说为依据,通过政治、经济手段,管制外国商品和投资,保护本国经济发展。 加强南南合作,提高在世界经济中的谈判地位,与发达国家相抗衡,同发展中国家展开全面合作。 为更好地应对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国家必须摆脱狭隘的民族主义,了解自身利益,并在

45、全球化中争取这种利益,决不能疏离世.界经济中心。 在经济全球化的双赢游戏中,拒绝“极化效应”,争取“扩散效应”,运用恰当的策略,逐步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在未来世界多极化格局中谋求属于自己的一极。,3、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世界政治的新变动,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国际政治的含义正发生重要变化;1950年代前:“国际政治像一切政治一样,是追逐权力的斗争。无论国际政治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权力总是它的直接目标。”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寻求权力与和平的斗争 1970年代以来:“经济问题上升到国际关系的最高领域。”罗伯特吉尔平国际关系政冶经济学,国际经济政治化的趋势日益明显;,经济外交已成为国际关系中的重要内容

46、。 经济手段日益成为解决政治问题的重要手段,各国利用经济手段为其国家战略服务,经济援助、经济制裁、经济封锁、对外贸易、对外投资成为解决国际政治问题的常用手段。 广大发展中国家也有意加强与国际经济组织的联系,利用本国的市场为其外交目标服务。,国际政治经济化也成为国际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政治外交成为解决经济问题的基本手段。发展经济成为国际关系领域的主题。,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国家主权的含义及其范围也发生着重要的变化;,影响国家主权的因数: 第一、科技进步是影响国家主权的原动力; 第二、全球相互依赖是影响国家主权的基本条件; 第三、国际条约是影响国家主权的法律依据。,4、全球政治问题的出现和发展,人类社会中的政治斗争和社会矛盾;20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苏联的解体和冷战的结束,国家之间的民族矛盾、宗教矛盾、领土争议、资源占有以及其他政治经济矛盾和对抗有所上升,局部战争和地区冲突表现得日益频繁。,世界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贫富分化和南北冲突;,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对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挑战仍十分严峻,实现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创造南北经济“双赢”仍是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全球范围内的人口爆炸、资源短缺、生态失衡和粮食匮乏造成了人类生存的危机;,自工业文明以来300多年的人类活动(污染、破坏植被等)导致的地球生命系统面临失衡的严重危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财会 > 资产评估/会计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