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比较文学,第一章 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能,第一节 对“比较”与“文学”的误读 “比较文学”这个词是一个在字面上特别容易引起误读且产生争议的学科概念。,一、对“文学”的误读,“比较文学”中的“文学”不是指“文学作品”、“文学创作”,而是指“文学研究”。,傅东华译比较文学史,二对“比较”的误读,人们往往望文生义地把“比较文学”理解为用比较的方法来进行的文学研究。如李白与杜甫、鲁迅与周作人、拜伦与雪莱、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比较研究等等。,李白与杜甫,克罗齐对“比较文学”的理解,意大利著名美学家克罗齐(18661952)对建立比较文学这门学科的必要性产生置疑。他说:“比较方法不过是一种研究的方法,
2、无助于划定一种研究领域的界限。对一切研究领域来说,比较方法普通的,但其本身并不表示什么意义。这种方法的使用十分普遍,无论对一般意义上的文学或对文学研究中任何一种可能的研究程序,这种方法并没有它的独到、特别之处。”所以,他曾在一封信中说:“看不出有什么可能把比较文学变成一个专业。”,克罗齐,“比较文学”不等于“文学比较”,“国别文学研究”与“比较文学”的区别,国别文学研究,即局限在一个国家范围之内的文学研究,而比较文学的首要前提是,必须跨越国家的界限。,“国别文学研究”与“比较文学”区别示意图,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举例),如影响关系。中国古代文学与日本古代文学、朝鲜古代文学;西方浪漫主义、现实主
3、义与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作家周作人与西方人道主义,茅盾与西方自然主义,美国的爱伦坡与法国象征主义,英国的诗人拜伦与俄国诗人普希金,或者平行比较没有影响关系存在的中国古代戏剧家汤显祖、孔尚任等与西方戏剧家拉辛、莎士比亚;中国小说红楼梦与日本源氏物语;或者比较中国孔子与古希腊苏格拉底的文学思想;或者用西方的文学理论去重新阐释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总之,与国别文学研究相反,比较文学的研究必须跨越国家的界限。,结 论,因此,“比较”这种方法不是比较文学这门学科的本质特征,而跨越国家的界限,即从国际的角度来研究文学,才是比较文学的本质。 初步定义:比较文学是从国际的角度进行的文学研究。,第二节 定义之争,一
4、“法国学派”的定义 在法国学者的意见中,卡雷(18871985)的定义具有代表性: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研究国际间的精神关系(影响关系),研究拜伦和普希金之间的事实联系,对这个定义的分析:,认为比较文学属于“文学史”,表明比较文学在学科属性上属于“文学研究”。把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确定为国际间的文学关系,这指出了比较文学的独特的研究对象。卡雷把这种国际文学关系,又限定在影响关系的层面上,在研究方法上,强调实证而排斥美学分析。由此,形成了 “影响研究”这种研究类型。,文学研究的三种形态:1、文学史 2、文学批评 3、文学理论,其他法国学者的相似观点:,巴尔登斯伯格(18711958)声称他不喜
5、欢不包含“产生依赖关系”的“真正的相互接触”的比较。基亚(1921 )说:比较文学就是国际文学的关系史。比较文学工作者站在语言或民族的边缘,注视着两种或多种文学之间在题材、思想、书籍或感情方面的彼此渗透。,梵第根的观点,法国学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梵第根(18711948)说得更为绝对:真正的“比较文学”的特质,正如一切历史科学的特质一样,是把尽可能多的来源不同的事实采纳在一起,以便充分地把每一个事实加以解释;是扩大认识的基础,以便找到尽可能多的种种结果的原因。总之,“比较”这两个字应该摆脱了全部美学的涵义,而取得一个科学的涵义的。比较文学论,影响的“经过路线”,影响的传递者 影响的放送者影响的接
6、受者 (起 点) (媒 介) (到达点),理论背景:孔德的实证主义,孔德(17981857)是法国著名的哲学家,社会学的创始人。孔德生长的时代,正是一个宣扬科学思想的时代,在“科学万能”思想的冲击下,人们对形而上学产生怀疑,逐渐以注重经验的科学方法观察、研究事物,探求事实。,孔德,法国哲学家,对“法国学派”的评价,法国学派把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界定为国际间的文学关系,抓住了比较文学的本质特征,突破了国别文学的研究界限,表现出研究视野的极大开放性。但在这种开放性的背后,法国学派却又潜藏着一种以法国为中心的狭隘的民族主义倾向。法国学派把国际文学关系限定在影响关系上,在研究方法上,拒绝审美分析与评价,
7、而主张采用实证、考据等文献学方法。一方面,这的确表现出严谨的学术风格,但另一方面,把那些没有影响关系,但又具有可比性的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学现象,排斥在比较文学研究的范围之外,拒绝把美学分析作为一种方法论引入比较文学,无疑也是一种偏执。,二“美国学派”的定义,美国学者的置疑与挑战1958年,美国学者韦勒克率先对“法国学派”的观点表示置疑:他们(法国学派)把陈旧的方法论强加于比较文学研究,把比较文学置放于19世纪唯事实主义、唯科学主义和唯历史相对论的死亡之手。 比较文学的危机,其他美国学者的置疑:,如果影响研究在范围上仅贯注于查找与证明一种影响的存在,那么这种影响研究可能遮蔽更重要的艺术理解与评价的
8、问题。雷马克如果文学研究降格为一种纯粹的材料堆砌,那就丧失了它的神圣性,因此文学作品的美学特征就不再被看重了。韦斯坦因,理论背景:英美“新批评”,英美新批评盛行于本世纪20至50年代的英国与美国,它把文学作品看成是独立自主的本体;它认为批评的任务就是对作品的文字进行分析;它专注于作品自身的美学结构。,雷马克的定义,雷马克提出了“美国学派”的定义:比较文学是超越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与其它知识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例如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等。质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
9、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用,对这个定义的分析,雷马克认为比较文学是一种文学研究。表面上,这似乎与法国学派的主张类似,但实际上,如果说法国学派强调的是文学研究中的文学史这个层面,雷马克则更多地侧重文学研究中的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层面。与法国学派类似,雷马克强调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是国际间的文学关系,但是,与前者仅仅限定在影响关系上不同,美国学派无此限制,从而大大突破了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形成了“平行研究”这种研究类型。(“跨国家”)雷马克还进一步拓展其范围,又把文学与其它学科的比较也归为比较文学。(“跨学科”),三、两“学派”关于学科定义的共通性与差异性,共通性: 都认为比较文学是一种
10、文学研究。 都认为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是国际文学关系。这两点也就成为比较文学这门学科的不可撼动的内在特征。,差异性:,法国学派主张影响研究,美国学派主张平行研究。理论背景:前者是实证主义,后者是英美新批评。研究对象:前者侧重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的影响关系,后者侧重平行关系,以及文学与其它学科之间的关系。研究方法:前者侧重文献学、考据学;后者侧重美学批评。,第三节 比较文学的定义及其阐释,比较文学是一种以跨民族文化、跨学科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以世界文学的眼光,运用比较的方法,旨在寻求人类文学共通规律和民族特色的文学研究。,一、研究对象:“跨民族文化、跨学科的各种文学关系”,影响关系。指实际存在于
11、两个或多个民族文学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联系。 平行关系。可以理解为作家作品在主题思想、观念意识、题材、结构、文体、类型等方面的相通、相异关系。交叉关系。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二、前提: “以世界文学的眼光”,把某种文学现象置于世界文学的背景上来观察与研究,这就必然是比较文学的研究。,世界眼光,三、基本研究方法:比较,在范围上,要跨越两种或多种的民族文化或学科。在操作上,不是单纯的比较同与异,而是寻求世界各国文学之间复杂的内在关系。,四、宗旨: “寻求人类文学共通规律和民族特色”,“寻求人类文学共通规律和民族特色”,作为比较文学的根本目的和宗旨,是任何其他形式的文学研究所不能取代的。,第四
12、节 可比性,所谓可比性,就是指比较研究的可能性与必要性。一、影响关系的可比性 二、平行关系的可比性 三、交叉关系的可比性,一、影响关系的可比性,各民族文学之间的交流,自古就有。 如中国古代文学与日本古代文学、英国文学与美国文学,西班牙浪漫汉小说和18、19世纪欧洲现实主义小说总之,存在大量的亲缘关系与因果联系。,二、平行关系的可比性,宇宙、世界和人类的整体性 各民族文学的内在同一性。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钱钟书:“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相似性不等于可比性,容易出现的误区:XY模式如:李贺与济慈的比较研究安娜与繁漪的比较研究“拉郎配”。,李贺与济慈 安娜与繁漪,三、
13、交叉关系的可比性,现代人的综合思维方式 文学与其它学科之间的广泛联系,第五节 比较文学的功能,一有助于全面地理解与评价本民族文学的发展。二通过不同民族文学的互证、互补,可以更好地探讨世界文学的共通规律与各自的民族特色。三、为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搭建理解、对话的平台。,第二章 比较文学的历史与现状,第一节 学科产生的历史条件 第二节 学科的历史发展,第一节 学科产生的历史条件,一、民族文学的建立及充分发展 二、民族文学之间的交流及比较视野的形成 三、十九世纪的催生,一、民族文学的建立及其充分发展,从中世纪之后的文艺复兴时期开始,欧洲各主要国家的民族文学都得到了建立与充分发展。,二、民族文
14、学之间的交流及比较视野的形成,文艺复兴、古典主义、启蒙运动都是全欧性的文学思潮。法国启蒙思想家对中国的关注。,民族文学之间比较视野的形成,民族文学之间的比较视野开始形成。人们开始有意识地把各民族的文学视为一个整体来看待,来研究。,伏尔泰:“文艺共和国”他认为,自文艺复兴以来,欧洲古希腊罗马作家“在某种程度上已将所有的欧洲人联合起来置于他们的支配之下,并为所有各民族创造了一个统一的文艺共和国。”,赫尔德的文学史整体观与民歌集:文学史应该是一个整体,应该由不同的民族文学构成,应该能够说明不同地区、不同时代、不同作家的不同风格,应该能够反映文学的起源、发展、变化和衰亡。,歌德1827年对“世界文学”
15、 的呼吁:我愈来愈深信,诗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民族文学在现在算不了什么,世界文学的时代已快来临了。现在每个人都应该发挥自己的作用,促使他早日来临。“中国人在思想、行为和情感方面几乎和我们一样,使我们很快就感到他们是我们的同类人,只是在他们那里一切都比我们这里更明朗,更纯洁,也更合乎道德。在他们那里,一切都是可以理解的,平易近人的,没有强烈的情欲和飞腾动荡的诗兴,因此和我写的赫尔曼和窦绿苔以及英国理查逊写的小说有很多类似的地方。”,马克思恩格斯1847年的论证:,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旧的、靠国产品来满足的需要,被新的、要靠极其遥远的国家和地带的产
16、品来满足的需要所代替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三、十九世纪的催生,十九世纪有两个重要方面对比较文学的产生有直接关系: 第一,全欧范围内的浪漫主义文学运动以及对浪漫主义文学的研究。第二,出现了一些以“比较”命名的学科。,比较文学产生的标志:,19世纪后期,比较文学在欧洲开始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走上历史舞台。理论著作。1886年,英国学者波斯奈特比较文学。杂志。1887
17、年,德国学者马克斯科赫比较文学杂志,1901比较文学史研究。高校课程。1897年,法国学者戴克斯特在里昂大学创办第一个比较文学讲座文艺复兴以来日尔曼文学对法国文学的影响。,第二节 学科的发展历史,一、早期历史“法国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巴尔登斯伯格(18711958)1901年他接替戴克斯特担任了里昂大学比较文学讲座的教席,1921年,创办比较文学杂志。1930年,在巴黎大学创建现代文学和比较文学研究院,使巴黎大学在此后的数十年间成了国际比较文学研究的中心。主要著作有歌德在法国、文学史研究等。,梵第根 (18711948)。法国比较文学的泰斗。他是第一个系统地、全面地阐述法国学派观点的学者。
18、比较文学论(193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曾印行过戴望舒的译本)。,比较文学论,卡雷(18871958),巴尔登斯伯格的学生。基亚(1921 ),卡雷的学生,1951年出版比较文学。,二、“危机”及其转向,1958年“教堂山会议” 。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危机。教堂山会议成为比较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标志性的事件,以此为起点,比较文学的研究方向开始调整。比较文学的研究中心也从欧洲转移到美国。,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韦勒克与比较文学的危机,韦勒克:祖籍捷克,受到英美新批评的极大影响,重视文学性,重视对文本本身的研究,而反对19世纪后期文学研究中的实证主义与唯科学主义倾向。比较文学的危机的主要内容如下:
19、肯定法国学派把研究视野扩展到民族文学之间,突破了国别文学研究的狭隘性。 批评法国学者只强调研究来源、影响,把比较文学变成文学研究的“外贸”,不能完整地研究文学作品。 批评了法国学者在研究实践中的“民族主义”倾向。 指出法国学者把比较文学仅仅局限于文学史,忽略了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美国学者对“法国学派”的批评,雷马克(1916 )批评了法国学派的实证主义的保守态度,批评他们“似乎忘记了我们这学科的名称叫比较文学而不是影响文学”。他还认为,“在这个问题上,我们遇到的不是强调重点的不同,而是美国学派与法国学派之间阵线分明的根本分歧。”哈瑞列文(1912 ),他认为法国学者的问题在于他们有文化沙文主
20、义思想,因而他们的“兴趣不在于文学本身,而在于文学的外传”。,两国学者的靠拢与融合,法国巴黎大学教授巴达庸(18951987)在教堂山会议期间就表示,如果争论的双方都固执已见,那么都得把自己送上绝路。他表示,自己对于历史主义观点和美学分析这两个方面都有兴趣。法国学者艾田伯(1909 ) 比较不是理由。批评了某些法国学者的狭隘的认识,他主张“将历史方法与批评精神结合起来,将案卷研究与本文阐释结合起来,将社会学家的审慎与美学家的大胆结合起来”。,美国学者也在争论之余冷静地检讨自己的观点。1969年,纽约大学教授布洛克发表比较文学的新动向,总结这场争论时认为,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虽然发生激烈的争论,实
21、际是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没有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等人的努力,可能就不会有比较文学,没有法国比较文学大师在半个多世纪内作出的努力,就不大可能有比较文学研究近年来在美国和其它地方的蓬勃发展”。所以,不应把二者对立起来,只有那些肤浅的观察家才以为有一个“美国学派”在与“法国学派”相对抗。他认为,“与其强调研究内容或者学科之间的界限,不如强调比较文学家的精神倾向。比较文学主要是一种前景,一种观点,一种坚定的从国际角度从事文学研究的设想。”,苏联比较文学,维谢洛夫斯基和他的学生日尔蒙斯基。苏联比较文学深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强调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致性与规律性来比较研究各民族的文学。提出了“历史类型学
22、的相似”的观点。主要著作:维谢洛夫斯基历史诗学,维谢洛夫斯基历史诗学,三、当前发展趋势 :东西方比较文学的兴起与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Eurocentrism :“欧洲中心主义”梵第根:“对东方世界不予考虑”维斯坦因 :“试图在西方和中东或远东的诗歌之间寻找形似性,难以站得住脚。”艾田伯打破“欧洲中心论” 。他呼吁把“比较欧洲文学”变成“比较国际文学”。专著中国之欧洲。,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1、史前史佛经的“格义”格义者,即以汉学来比附佛学,是比较文学中“阐发研究”的最初形态。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中出现影响研究“渊源学”的雏形: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
23、。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释氏书言,须弥山南面有阎扶树,月过,树影入月中。或言月中蟾桂,地影也;空处,水影也;此语差近。,2、中国比较文学的进一步发展鸦片战争至“五四”前夜 维新运动中改良派与保守派: 梁启超:中土小说,虽列之于九流,然自虞初以来,佳制盖鲜,述英雄则规画水浒,道男女则步武红楼。综其大较,不出诲淫诲盗两端。陈陈相因,涂涂递附,故大方之家,每不屑道焉。 徐念慈:西国小说多述一人一事,中国小说多述数人数事。论者谓之为文野之别,余独谓不然。事迹繁,格局变,人物则忠奸贤愚并列,事迹则巧绌奇正杂陈,其首尾联络,映带起伏,非有大手笔、大结构、雄于文者,不能为此,盖深明乎具象理
24、想之道,能使人一读再读即十读百读亦不厌也,而西籍中富此兴味者实鲜,孰优孰绌,不言可解。 王无生(18801913): “使耐庵而生于欧、美也,则其人之著作,当与柏拉图、巴枯宁、托尔斯泰、迭盖斯诸氏相抗衡。观其平等级、均财产,则社会主义之小说也;其复仇怨,诫污吏,则虚无党之小说也;其一切组织,无不完备,则政治小说也。” 结论:此时期简单比附较多:“人天龙鬼,无一不可取与比较”。,3、中国比较文学趋向成熟期“五四”后 19151927年以新青年和东方杂志为中心,就东西文化问题展开的大论战。 辜鸿铭。 闻一多。 20世纪2030年代,比较文学在中国正式兴起: 吴宓于1924年在东南大学开设了“中西诗
25、之比较”等讲座。 1929年,英国剑桥大学教授瑞恰慈到清华大学外文系讲授“比较文学” 。,吴宓与“吴宓路”,译著的出现,1931年,法国比较文学家洛里哀的比较文学史由傅东华翻译,是中国第一本比较文学译著 1937年,梵第根的比较文学论由戴望舒译出。,研究成果,陈寅恪,中印文学关系的影响研究。三国志曹冲华佗传与佛教故事、西游记玄奘弟子故事之演变。 举例:“华佗 。印度药神“阿伽佗” 。 陈铨,中德文学影响关系。中德文学研究(1936年)。 方重、范存忠的中英文学关系研究。方重:18世纪的英国文学与中国;范存忠:17、18世纪英国流行的中国戏(均为论文,分别发表于1931、1941年)。,陈寅恪
26、陈铨的中德文学研究,朱光潜诗论(1942) 钱钟书谈艺录(1948),朱光潜的诗论(1942年,重庆国民图书出版社),钱钟书的谈艺录(1948年,上海开明书店),港台比较文学的发展,1967年,台湾大学开设比较文学硕士班,1970年又开设比较文学博士班。1973年,台湾比较文学学会成立,以台湾大学外文系主办的中外文学为会刊,并于同年加入了国际比较文学协会。 1973年至1975年,香港大学相继成立了中文及比较文学研究所、英文研究及比较文学系。1978年,香港中文大学建立了比较文学与翻译中心。同年香港比较文学学会成立,并加入了国际比较文学协会。1976年,古添洪、陈慧桦主编的台湾第一本比较文学论
27、文集比较文学的垦拓在台湾出版。差不多同一时期,正在香港中文大学执教的李达三发表了比较文学研究之新方向一书。他还同古添洪、陈慧桦等人先后提出建立“中国学派”的设想。,中国大陆比较文学的复兴,1979年钱钟书管锥编出版。80年代又出版七缀集。1981年,北京大学率先成立了比较文学研究会,1985年,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在深圳大学正式成立。会上选举北京大学杨周翰为会长。,钱钟书的管锥编与七缀集,80年代大陆的主要研究成果,北京大学推出四位著名学者的四部著作:宗白华美学散步、季羡林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金克木比较文化论集,杨周翰攻玉集。其他:范存忠的英国文化论集、王元化的文心雕龙创作论,严绍璗 中日古代文
28、学交流史稿 ,王晓平的近代中日文学交流史稿,赵毅衡诗神远游等。,宗白华与美学散步,金克木、王元化,范存忠、严绍璗,王晓平,赵毅衡及其专著诗神远游,各大学比较文学研究现状的介绍,北京大学:杨周翰、季羡林、乐黛云、严绍璗 ,孟华,乐黛云,乐黛云及丈夫汤一介,各大学比较文学研究现状的介绍,北师大:刘象愚、陈惇、王向远等,刘象愚,王向远及其个人著作集,各大学比较文学研究现状的介绍,复旦大学:杨乃乔。 上海外国语大学:谢天振 四川大学:曹顺庆。1998年和2000年首师大和四川大学先后创办比较文学系。,曹顺庆,杨乃乔、谢天振,第三章 比较文学的基本类型与研究方法,第一节 影响研究 第二节 平行研究 第三
29、节 阐发研究,第一节 影响研究,一、何谓“影响” 外来性:这种影响无法从本民族文学的传统和作家个人的因素作出解释,因此,它是外来的;隐含性:这种影响表现为一种精神渗透,它消溶于作家的创作中,因此不着痕迹。,外国学者对“影响”的解释,“真正的影响,是当一国文学中的突变,无法用该国以往的文学传统和各个作家的独创性来加以解释时在该国文学中所呈现出来的那种情状”。“究其实质,真正的影响,较之于题材选择而言,更是一种精神存在。而且,这种真正的影响,与其是靠具体的有形之物的借取,不如是凭借某些国家文学精髓的渗透”。法国文学史家朗松试论“影响”的概念,“一位作家和他的艺术作品,如果显示出某种外来的效果,而这
30、种效果,又是他的本国文学传统和他本人的发展无法解释的,那么,我们可以说这位作家受到了外国作家的影响”。“影响是一种渗透在艺术作品之中,成为艺术作品有机的组成部分,并通过艺术作品再现出来的东西”。美国比较学者约瑟夫T肖,举例:谷崎润一郎对郁达夫创作的影响,二、影响研究的含义及分类,影响研究是指采用实证的手段,运用充分可靠的材料来梳理、阐明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相互影响的事实关系。,梵第根的“经过路线”,影响的传递者 影响的放送者影响的接受者 (起点) (媒介) (到达点),第一,流传学(誉舆学),定义:站在“放送者”的角度,对某个民族文学的作家、作品、甚至整个民族文学在国外的声誉、反响或影响进行研究。
31、,誉舆学的四个方面:,1、集团对集团的影响 如俄国文学与中国、法国文学与中国等。 2、集团对个体的影响 如中国文学对芥川龙之介的影响 3、个体对集团的影响 如易卜生在中国、歌德在法国 4、个体对个体的影响,誉舆学研究的意义,研究一种民族文学、一个作家在国外的接受情况,特别有助于解决在国别文学研究中无法回答的问题。如:爱伦坡在法国的影响,美国诗人爱伦坡,第二、渊源学,定义:从“接受者”的角度研究某一民族的作家作品中题材、主题、情节、人物、艺术技巧等的外来渊源。举例:闻一多诗的外来渊源波德莱尔恶之花渊源的三种表现形态:印象渊源对别国生活的体验 老舍的二马口头渊源口头传播的方式 印度的史诗文字渊源作
32、者的回忆录、传记等鲁迅全集孤立渊源从主题、情节、细节找实证关系,第三、媒介学,定义:对民族文学之间产生影响这一事实的途径、方法、手段及其因果关系的研究。媒介的种类:个人媒介、环境媒介、文字媒介。,三、影响研究的具体运用,1判断与假设 2材料的搜集与考订 3假设的证明 4影响的深入研究,1判断与假设,判断与假设,是指在不充分的事实条件下,依据直觉、分析与推理,提出影响关系存在的假说,指出某一作家作品受到了某一外来文学的影响。或者是A与B有相似之处;或者A与B之间有过接触。根据其中之一就可以提出假设。,根据A与B相似而提出A与B存在影响关系的假说,如:胡适关于孙悟空与哈奴曼影响关系的假说。胡适在西
33、游记考证中,认为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有可能是受印度史诗拉麻传(罗摩衍那)的影响: “我总疑心这个神通广大的猴子不是国货,乃是一件从印度进口的。我在印度最古的纪事诗拉麻传里寻得一个哈奴曼,大概可以算是齐天大圣的背景了。”,著名学者胡适,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孙悟空与哈奴曼,神猴哈奴曼,神猴巨尾通天堑,神猴变大,将罗摩保护在自己的嘴中,根据A与B的接触而提出两者存在影响关系的假说,如:某学者关于胡风与厨川白村的之间存在影响关系的假说。“二十年代初,我读了鲁迅译的日本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他的创作论和鉴赏论是洗涤了文艺上一切庸俗社会学的。”胡风,胡风与厨川白村,2材料的搜集与考订,首先,搜集A与B全部的作
34、品、专著。其次,搜集能证明A与B接触过的材料,关于这一点,大致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搜集:第一,搜集接受者B所有的回忆录,谈话录,书信,日记。第二,其他人、特别是同时代人对两人有接触关系的评论。第三,考察当时的文学氛围。,3假设的证明,如果是根据A与B的相似而提出的假说,则只要有材料能证明A与B之间有接触,则影响关系成立。如果是根据A与B之间有接触而提出假说,则只要发现A与B的内容相似,则影响关系成立。,4影响的深入研究,首先,“圆形的研究”。其次,“超”影响研究。,首先,圆形的研究,梵第根提出“圆形的研究”。作家接受某一种影响,有可能是受到多个外国作家的影响。如果是这种情况的话,则不能把作家所受影
35、响只归因于某一个外国作家。,鲁迅的“狂人”1、果戈理的“狂人”(狂人日记) 2、尼采的“超人”(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3、迦尔洵的“疯人”(红花) 4、安特莱夫笔下的人物(谩),巴尔登斯伯格在巴尔扎克作品中的外国倾向一文中对巴尔扎克进行过圆形的研究。1、阿拉伯一千零一夜 2、英国的哥特式小说,斯特恩的商第传、司各特的历史小说 3、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与浮士德,霍夫曼的短篇故事。 4、薄伽丘的十日谈 5、瑞士神学家拉瓦特的人相学 6、瑞典哲学家斯韦登堡的神秘哲学。 等等。,其次,“超”影响研究,在确认“影响”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影响的接受者如何超越影响的问题。接受者在接受影响时,不会是全盘接
36、受。接受者往往会根据自身需要而对接受的要素加以改造。如果说影响的证明是在“求同”,而“超”影响研究则“辨异” 。,举例说明,西方现实主义思潮与“五四”现实主义文学 西方浪漫主义思潮与“五四”浪漫主义文学 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与中国当代文学,西方现实主义思潮与“五四”现实主义文学,影响的存在:“五四”时期的“文学研究会”等创作群体在理论与创作上都受到西方现实主义的影响影响的“超越”:“五四”现实主义与西方现实主义并不能完全等同,它呈现出宽泛化的趋势。“为人生”和“真实性”,西方浪漫主义思潮与“五四”浪漫主义文学,影响的存在:“五四”时期的“创造社 ”在理论与创作上都呈现出浪漫主义文学特征。影响的“
37、超越”:“五四”浪漫主义与西方浪漫主义文学并不能完全等同。情感性,特别强调感伤情绪的抒发。,郁达夫称为“殉情主义” :“殉情主义的作品,总带着沉郁的悲哀,咏叹的声调,旧事的留恋,与宿命的嗟怨。尤其是国破家亡,沦于绝境的时候,这一种倾向的作品,产生得最多。”,郑伯奇:“19世纪初期英法德各国平民那种放荡的精神,古代追怀的情致,在我们的作家是少有的。我们所有的只是民族危亡,社会崩溃的苦痛自觉和反抗争斗的精神。我们只有喊叫,只有哀愁,只有呻吟,只有冷嘲热骂。所以我们新文学运动的初期,不产生与西洋各国19世纪相类的浪漫主义,而是20世纪的中国特有的抒情主义。”,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与中国当代文学,影响的
38、存在: 1、消解宏大叙事、走向平面写作 2、历史的断裂 3、主体的消解 4、戏仿、拼贴与语言游戏 影响的阈限与超越,影响的存在,1、消解深度模式、走向平面写作 2、历史的断裂 3、主体的消解 4、戏仿、拼贴与语言游戏,1、消解宏大叙事、走向平面写作,西方传统哲学认为世界有一个本质存在,是最终本源,人去发现和认识它,并通过语言反映对象,这就是“逻各斯中心主义”。 由现象到本质。作品的意义。后现代主义否认世界的本质、终极。平面化写作。杰姆逊所说,“表面,缺乏内涵,无深度,这几乎可以说是一切后现代主义文化最基本的特征。” 新写实主义。刘震云一地鸡毛、单位 刘震云:“生活是严峻的,那严峻不是要你去上刀
39、山下火海,上刀山下火海并不严峻。严峻的是那个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日常生活琐事。”,“他们”诗派的主将韩东的诗有关大雁塔: 有关大雁塔 我们又能知道些什么 我们爬上去 看看四周的风景 然后再下来。王朔的创作。 写作就是“侃”、“玩”。崇高、理想、人生、道德等都成了被嘲弄的对象, 作品充满了“痞子”气,主人公是一群玩世者、厌世者和弃世者。,2、历史的断裂,后现代主义反对把历史看成是一个连续的、进步的过程,认为零乱性或片断性是历史的真实面目。杰姆逊指出,“在后现代主义中,关于过去的这种深度感消失了,我们只存在于现时,没有历史;历史只是一堆文本、档案,记录的是个确已不存在的事件或时代,留下来只是一些纸
40、、文件袋”。“历史”存在着两个基本的方面,一是历史事实,即在某个具体的时空中发生的事件,二是历史文本,即人们对历史事实的描述。前者存在是真实的,但我们对之无法判断、界定, 因为任何叙述都必然要使用语言。 重写历史。历史的背面。 格非的 大年 。 苏童罂粟之家,3、主体的消解,主体失去了中心地位,个性消失了,文本成为各种引文拼贴的场所。在福柯看来,作者只不过是话语的一种功能。罗兰巴尔特主张“零度”写作。元小说叙事方式 。在小说叙述过程中,作家或开门见山,或在叙述中间,不断插入对叙述本身或叙述者本身的评论,使原本是线性的叙述主体遭到彻底的消解。马原的虚构头一句话:“我就是那个叫马原的汉人,我写小说
41、。”余华往事如烟中的人物根本就没有姓名,只是1、2、3、4、5、7这些阿拉伯数字。零度写作。余华现实一种 。,4、戏仿、拼贴与语言游戏,戏仿传统经典文本,是后现代主义作家瓦解历史,以弥合高雅/通俗、精英/大众之间的鸿沟的一种努力,最终目的是要解构一切传统的人文价值和意义。 唐纳德巴塞尔姆的白雪公主。苏童罂粟之家对梁斌红旗谱的戏仿。 余华鲜血梅花对武侠小说中的寻仇复仇结构的消解;古典爱情以死亡来戏仿才子佳人的爱情。,拼贴是后现代主义文学在结构上对传统经典的解构方式。巴塞尔姆认为:“拼贴原则是20世纪所有传播媒介中的所有艺术的中心原则,是后现代艺术的标志”。美国作家品钦的万有引力之虹。全书由许多零
42、散插曲和作者似是而非的议论构成,现代物理、火箭工程、高等数学、性心理学、变态性爱相互拼接,形成一个各种文体的色彩斑斓的大拼盘。孙甘露的访问梦境。小说文本被分割成几十个段落,读者完全可以从中间任何一个段落开始阅读,周而复始地循环,或者像玩扑克牌那样将几十个段落的秩序打乱,按新的组合重新阅读。,语言游戏。王晓波“时代三部曲”之黄金时代当中,“我”与陈清扬就“破鞋”的辩论: “所谓破鞋者,乃是一个指称,大家都说你是破鞋,你就是破鞋,没什么道理可讲。大家说你偷了汉,你就是偷了汉,这也没什么道理可讲。至于大家为什么要说你是破鞋,照我看是这样:大家都认为,结了婚的女人不偷汉,就该面色黝黑,乳房下垂。而你脸
43、不黑而且白,乳房不下垂而且高耸,所以你是破鞋。假如你不想当破鞋,就要把脸弄黑,把乳房弄下垂,以后别人就不说你是破鞋。当然这样很吃亏,假如你不想吃亏,就该去偷个汉来。这样你自己也认为自己是个破鞋。别人没有义务先弄明白你是否偷汉再决定是否管你叫破鞋。你倒有义务叫别人无法叫你破鞋。”,(二)影响的阈限与超越,中国当代文学对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接受,主要是吸收了后现代主义的解构精神,反叛传统,消解主流意识形态和权力话语。 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学作品中的“高、大、全”的人神形象;“伤痕文学”对人道主义过度张扬。中国当代文学有限度地吸收了后现代主义中的解构精神,文学创作拒斥伪理想、伪崇高,怀疑虚假的乌托邦,
44、追求世俗生活,关注文本本身。但是,由于语境的差异,这种影响又是有一定限度的。西方后现代主义针对的是走向极端的理性主义和逻各斯中心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批判,是对科技理性和工业文明的质疑。中国的后现代主义针对的是政治权力和理想主义的话语,是对乌托邦理想的怀疑。西方后现代主义产生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其面对的是现代化中出现的问题,而我们面对是启蒙阶段尚未完成的问题。,第二节 平行研究,一含义及其特点 二、三种研究模式三、类同研究的误区与对策,一含义及其特点,含义:“平行研究” 是指把 “相似” 、“互相映衬”、或“相反相成”,具有可比性,但没有直接影响关系的两个或多个不同民族的文学现象,加以
45、比较,研究其同异,以归纳文学的通则与模式。 特点:1由于不再受“事实联系”的束缚,打破了时间、空间、质量与强度方面的限制,研究的范围更为广泛。 2由于研究范围的扩大与方法论上的自由,相对而言,具有更多的理论价值与普遍意义。,二三种研究模式,(一)“相类相从”的类同研究。(二)“相映成趣”的互衬式研究。(三)“相反相成”的对比式研究。,(一)“相类相从”的类同研究,主题的相似。 题材的相似。如:“画中人”的题材。 情节的相似。如:两女争子 ;人与蛇的结合。 人物形象的相似。如:“外省来的年轻人”。 “多余人” 艺术技巧的相似。 如:“跨层”,“画中人”,(二)“相映成趣”的互衬式研究,朱光潜关于
46、中西诗的比较:“西诗以直率胜,中诗以委婉胜;西诗以深刻胜,中诗以微妙胜;西诗以铺陈胜,中诗以简隽胜。”朱光潜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三)“相反相成”的对比式研究,如:日本的“侵华文学”与中国的“抗日文学”;世界反法西斯主义文学与法西斯主义文学的对比研究;冷战期间西方的反共文学与东方反美、反帝文学的对比研究;世界文学中的乌托邦文学与反乌托邦文学的对比研究;上帝(天神)形象与恶魔(魔鬼)形象的对比研究;文学中的有神论思想(神秘主义思想)与无神论思想的对比研究等等。,三类同研究的误区及其对策,(一)研究的误区 :XY模式的泛滥季羡林的批评:“X与Y这种模式”,在目前中国的比较文学研究中,颇为流行。
47、“试问中国的屈原、杜甫、李白等同欧洲的荷马、但丁、莎士比亚、歌德等有什么共同的基础呢?勉强去比,只能是海阔天空,不着边际,说一些类似白糖在冰淇淋中的作用的话,这样能不产生危机吗?”,钱钟书的批评:“现在他(指钱钟书)看到人家大讲比较文学,就记起小学里造句:狗比猫大,牛比羊大;有个同学比来比去,只是狗比狗大,狗比狗小,挨了教师一顿骂。”,(二)对 策,1透过 X与Y的表面相似,深入辨析同中之异。 假如一个人能看出当前即显而易见的差别,譬如,能区别一支笔与一头骆驼,我们不会说这人有了不起的聪明。同样,另一方面,一个人能比较两个近似的东西,如橡树与槐树,或寺院与教堂,而知其相似,我们也不能说他有很高
48、的比较能力。我们所要求的,是要能看出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黑格尔,杨绛关于李渔与亚里士多德戏剧理论的比较研究,李渔“立主脑”与亚氏的“整一”表面的相似与实质的巨大差异 中西戏剧传统的不同,杨 绛,举例:日本的“浪漫派”与中国的“战国策派”,表面的相似性:两个流派的形成都以日本侵华战争抗日战争为背景,都推崇尼采的非理性主义哲学,都反对马列主义与普罗文学,都鼓吹和赞美战争。而且,中日两国的学术界也都分别判定他们为法西斯主义。,日本学者杉浦明平指出,日本浪漫派那伙人是“厚颜无耻的尼采的弟子、跳梁小丑、夸大妄想狂、马屁精、骗子手、皇家的看家狗、哈巴狗狂犬队、希特勒的崇拜者、日本侵略战争的吹鼓手,亚细亚极
49、权主义的支持者”。中国的战国策派刚登场不久,就有不少人撰文指出:“战国派理论是近几年来在中国大后方出现的一种法西斯理论”;“为希特勒、墨索里尼、东条歌功颂德”,“替法西斯侵略者张目”,是“法西斯的走卒”。,本质的不同,极端民族主义与对民族的批判与反省不同的战争观:侵略战争与“战士式的人生观”,日本浪漫派对战争的态度:,“为了东洋的和平,必须消灭优秀的支那人,但是这个悲剧的是由支那人的历史的思想的谬误造成的。谬误的东西就必须就必须予以消灭。” “今日日本的国家、民族和国民的理想,是通过征战的方式来实现的。什么时候我们可以越过宁夏,到达黄河的源头,到达兰州去破坏赤色的线路呢?那个时候世界的交通线路就会发生伟大的变革。而这种行动本身就是日本的一种精神文化。”保田与重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