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初一新生语文基础质量摸底、分班考核试卷(附参考答案)(本卷共四大题,满分 110 分,60 分钟完成,请不要用铅笔答题)一、书写题(5 分):用钢笔或圆珠笔书写左边诗句到方格中,要求字迹端正规范。二、基础知识积累(一)按课文或要求填空。 (27 每个 2 分,共计 35 分)1、给加点字注音或填字补充完整。 (1.56=9 分) 光耀门楣 雾( ) i 荡涤 五方杂处 万丈狂( )ln 酿 (yn)2、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金涛澎湃, ,浊流宛转, ,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3、你从远古走来, ;你向未来奔去,涛声回荡在天外。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
2、花的国土; ,推动新的时代。4、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不教胡马度阴山。5、明朝于谦的石灰吟中有诗句“ ,要留清白在人间” ,抒发了诗人立志报国,死而后已的精神。6、当魏家楼那位同学的祖父出了上联“ ”,要他出下联的时候,他立刻就写出了“誓当中华之主人” 。7、 西游记中最富反抗性的形象是孙悟空,请你试着写出有关孙悟空的故事两个:(2 分), 8、学好语文,语言积累很重要。请你根据你的语言积累,按要求造句。 (4 分)表达小明刻苦读书。 表达小明热爱祖国。 9、按照例句样式,仿造句子。 (2 分)例句:当我轻轻的走过老师的窗前,我发现老师的额头已添皱纹。当我 ,我发现 。 (二)选
3、择题( 36=18 分)10、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是的一项 (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2 -A、缈小 狂澜 训叱 B、妨碍 摇蓝 屏障C、急不容缓 可歌可泣 缥缥缈缈 D、哺育 土墩 倏乎11、重音(用着重号表示)和停顿(用斜线表示)正确的一项 ( )A、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 B、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C、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 D、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12、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 )A、外国列强把中国当作一块肥肉,大家都要抢着吃。 (比喻)B、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丰采(比喻)C、千百年来,对于为什么而读书有过多种不同的答案。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
4、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 ”(拟人)D、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比喻)13、下面句中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 ( )A、 “周恩来,你为什么而读书。 ”魏校长问。 “为了中华的崛起而读书。 ”B、大家都高兴的蹦蹦跳跳:“我长高啦!我长高啦!”C、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D、我们的祖先有很多可歌可泣的精神,道德方面的遗产,这些都应成为我们整个民族的财富。14、下列各项论述合理的是 ( )A、 黄河颂和长江之歌 都采用第一人称“你”来写,是歌词内容显得更加直接、亲切。B、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作者是余心言,选自英雄少年时 。C、小学课文中养花的作者
5、是巴金。D、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 ”此诗是爱国诗人李白所写。15、下面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崛起(兴起) B、浩浩荡荡(形容水势很大)C、丰采(美好的仪表举止) D、扬长而去(大模大样的回去)三、篇段阅读(一) (22 分)周恩来生于 1898 年 3 月 5 日。那时正是清朝末年,中国已经在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之下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贫弱不振,强烈地刺激这位少年的心。他 12 岁的时候,离开南方的家乡,来到东北的伯父身边。一出沈阳火车站,来接他的伯父就告诉他,沈阳那些地方是外国人的租界,不要随便到那里去玩,有事也要绕着走,免得惹了麻烦没
6、处说理。周恩来不明白这是什么道理,便问:“这不是我们中国的地方吗?” 伯父回答说:“中华不振啊!”- 3 -“中华不振” ,12 岁的周恩来当然不能完全懂得这四个字的含义。但是,他听说过,外国列强把中国当作一块肥肉,大家都要抢着吃。到沈阳后,他曾去看过东郊魏家楼一带日俄战争遗迹。一位同学的祖父悲愤地向他讲述了战争的经过和中国人民受到的灾难。两个帝国主义国家打战,战场竟是中国的土地,倒在血泊里的竟是中国的人民。这是何等的奇耻大辱!在沈阳租界,周恩来看见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中国人后扬长而去。中国的警官不但不敢扣留凶手,反而训斥死者的家属妨碍交通,受到群众质问之后,警官说:“这是治外法权,有什么办法!
7、”一桩桩的事实,是周恩来越来越感觉到“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沉重分量。所以,当魏家楼那位同学的祖父出了上联“” ,要他出下联的时候,他立刻就写出了“誓当中华之主人” 。16、在语段中找到三个表地点的词, 、 、 。 (3分)17、给这几段划分段落,在语段上用“/”划出,并写出段落大意。 (3 分) 18、文中的“沉重分量”表达了周恩来怎样的思想感情?(3 分)19、文中那一句话表达了周恩来伟大的志向?(1 分) 文段最后一句话表达了周恩来怎样的思想感情?(2 分)20、文中加点的两个“这”分别指代什么?(4 分)周恩来不明白这是什么道理便问:“这不是我们中国的地方吗?第一个“这”指 第二个“这”
8、指 21、历史证明: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国家的富强,才有人民的安居乐业。刚进入初中的你也有与周恩来一样的理想,请写写在初中生涯你将如何努力学习、为实现理想而奋斗。 (6 分)(二) (14 分)眼看雾霭四起,我赶快把他要我保管的衬衫送到他的手上,催他回家。他却不以为然,歪着脑袋瓜儿说:“我还有重要任务呢!”- 4 -究竟有什么任务这么重要呢?我正纳闷,一转眼,他就跑到山颠上去了。只见他披着一身火红的霞光,手里拿着那本天象观测记录 ,嘴里噙着半载铅笔头,直着脖子朝太阳渐渐隐没的地方眺望。那神情,简直( )要把宇宙看穿似的22、找出文中的两个别字并加以改正。 (4 分)( )改为( ) ( )改为
9、( )23、 “歪着脑袋瓜儿”写出他 的特点。 (2 分)A、好思考、幻想 B、卖关子 C、天真可爱 D、脖子有病24、文中“简直”后面括号中应填 字,文中表明时间是傍晚的词语是。 (2 分)25、文中对放牛娃进行外貌描写的词句是 。 (2分)26、这三段写了放牛娃 的事情,反映了他 的精神品质。 (4 分)(三) (10 分)每天早晨我在湖边整顿小艇,常有银发的老教授蹒跚的走来。“早安, ”他老远的打招呼。“今天还出去划船吗?”我问。“当然,天气这么好啊,我太喜欢钓鱼,可惜这湖中的鱼不大。 ”“反正你是为钓,并非为鱼。 ”“对极了,对极了,我是为钓,不是为鱼。 ”他一边说着,一边登上小艇,带
10、着他的钓具与几本书,马达照例不开,双桨轻轻划破水面,悠然远去。我抬头目送他远去,眼前的景色,令人欲醉。日光直射的水面,是一条银河,其余的湖面是一片澄碧。小舟的影子越来越远,桨声的起落越来越轻,这一叶扁舟终于消失在一片黎明的眩光中,我的思潮好像也冲入静谧的山谷里。这位老教授在哥伦比亚教书,他是宾夕法尼亚大学毕业的。因为我也在宾大上学,所以他每天总好奇的与我谈几句,好像在与我的谈话中,还可以寻觅到他的青春。他在哥大已教书三十年了,这几年的暑假常到这湖边来。每天扁舟垂钓,竟日方归,最多能钓二三英寸长的小鱼,而他的享受却是在钓。27、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2 分)蹒跚: 静谧:28、归纳这几段话的中
11、心意思。 (3 分)29、用波浪线划出文中描写景物的句子。 (2 分)30、老教授每天扁舟垂钓,钓不到多少的鱼,却乐此不疲,老教授的目的是,从中我们可以得出道理,在日常的学习工作中- 5 -。 (3 分)初一新生语文基础质量摸底、分班考核试卷答案一、书写题略。二、填空。三、(一)略(二)CCABBD三、16、沈阳火车站 东郊魏家楼 沈阳租界 17、头尾各为一层。第一层:概述国家贫弱早印在少年周恩来的心上。第二层:详述“中华不振”的具体表现。 (在沈阳的所见所闻。 )第三层:一桩桩的事实是周恩来从小立志“誓当中华之主人” 。18、对“中华不振”的深重忧虑和“振兴中华”的高度责任感。19、 “誓当
12、中华之主人”20、第一个“这”:不能随便去外国人租界,惹了麻烦没处说理。第二个“这”:外国人的租界。21、略22、 “颠”改为“巅” , “载”改为“截” 。23、C24、像,雾霭四起25、披着一身火红的霞光 直着脖子 26、雨后观测天象 执著专注,脚踏实地 27、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安静 28、老教授每天扁舟垂钓,但他是为钓,不是为鱼。29、日光直射的水面,是一条银河,其余的湖面是一片澄碧。小舟的影子越来越远,桨声的起落越来越轻,这一叶扁舟终于消失在一片黎明的眩光中,我的思潮好像也冲入静谧的山谷里。30、享受钓鱼的乐趣 只要能专注其中,获得乐趣,学习工作会变得十分轻松。 (只要道理- 6 -讲通就可以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