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论述: 从理论联系实际的角度谈谈学习研究高等教育学的目的,意义和方法目的:研究高等教育学可以让教师了解高等教育的特殊本质,理解高等教育的运行形态,认识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可以让教师从理论和实践想结合的高度,掌握高等教育学的基本原理,以增强高等教育实践的自觉性,从根本上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意义:1、有利于增强教师对高等教育的责任感和事业心高等教育是以培养高级人才为根本使命的。发挥高级人才的作用,对科学的发现、技术的创新、社会的改革、历史的推进是举足轻重的。作为社会中心的高等教育的教师,不仅重担在肩,必须有为,而且大有可为。2、有利于深化教师对高等教育的理性认识理论具有普遍性、抽象性,对实践具
2、有发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高等教育学理论的指导下,高等教育实践的自觉性可以大大提高。3、有利于提高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技能和水平。高等教育学虽然是对高等教育的宏观综合层面的理性审视和把握,但对高等教育的一系列活动也给出了意义、原则、过程、方向灯“中观”层面的阐述,这对教学活动的规范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对于科研教研的深化强化,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方法:1、要以现实的高等教育为中心 学习研究高等教育学理论,一要联系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等教育实际,二要联系各高校教师所在学校、所在学科的工作实际,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和自己的工作实际为中心。2、注重讲高等教育学理论运用于实
3、际 理论的运用是学习研究的根本目的。理论应用首先要对理论有透彻的理解,把握其精神实质;其次,要设计运用的技术路线和环节,思考这种路线和环节的可能性、现实性以及由可能转化为现实的条件。3、对高等教育的实际问题进行理性思考高等教育学的学习研究首先要善于从高等教育的实际中提出问题。问题就是矛盾。其次,要对矛盾进行分析,即分析其矛盾多方或双方的特点、地位和在运行的作用,把握其来龙去脉和发展转化的趋势。再次,探讨解决矛盾的途径和方法。4、了解关注高等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新发展。高教理论和高教实践是辩证运动的。高校教师学习研究高等教育学,要树立科学辩证的发展观,在高教时间基础上进行高教理论创新,在学习创新高教
4、理论中推进高教实践。第二章试述现代高校的职能体系。高等教育的功能具体体现于高等学校的职能中,高等学校也成为了社会生活的中心,其职能主要有:(1)培养专门人才,这是高等学校永恒的职能,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使命,是高校区别其他社会机构的根本特征,高校的一切工作都要把培养专门人才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高校培养专门人才的职能是永恒的,但培养专门人才职能的内涵是发展变化的。(2)发展科学,主要体现在大学的科研活动中,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科技、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3)社会服务。虽然培养人才,发展科学都是为社会服务,但高等学校还通过其他形式为社会提供直接的服务,特别是在社会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担负起对社
5、会各方面工作的指导与咨询责任,帮助社会解决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种种理论和实际问题。除了通过培养人才,发展科研为社会服务以外,还包括教育推广、人力培训、决策咨询、技术转让、兴办知识产业、进行社会监督等诸多形式。4、国际合作功能。国际合作是高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崭新职能,是指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的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他主要包括师生互换、学位互认、学者互访、国际联合办学、国际合作研究、参加和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国际教育资源的互补和协助等,是 21 世纪社会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对高等学校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大学在世界各国经济和科技日趋国际化的历史潮流中应当和能够扮演的角色。这四项职能是相互联系、相互渗
6、透的,共同构成了现代高校的职能体系。第三章论述:谈谈你对高等教育“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的认识1社会本位价值观的基本观点和理论依据。社会本位价值观是指那些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即认为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为社会或国家服务的人才。这种观点强调人是社会产物,教育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进步的人。这种教育目的观所关心的是个体社会化、社会道德的形成和政治品质的发展。持社会本位观的人以社会为观察问题的立足点,认为社会与个体关系结构类似于“有机体”与“细胞”的关系结构。社会作为有机体,个体则分布在由社会各个子系统组成的“器官”中,起着机体基质的作用,社会处于决定性
7、、中心的地位。社会是目的,个体则处于从属地位,是实现社会目标的手段,个体必须加入某一社会系统,担任一定的社会角色,个人才有价值。我国当前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个人本位价值观的基本观点及理论依据个人本位价值观是指那些从个人需要、个体发展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即认为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的个性、才能获得自然发展,教育要为人本身的生活需要服务。这种高教目的观所关心的是个人价值,即关心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健全人格形成和个体生活幸福。持个人本位观的人将教育的立足点移至个体,认为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类似于“有机体”与“环境”的关系。个体作为有机体,而社
8、会则成了个体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个体实现自己生命价值与发挥潜力的舞台。个体处于中心地位,个体的生存与发展是目的,社会是为个体生存与发展服务的手段。3两种价值观的评析及现实抉择这两种高等教育目的观既有合理之处,也各有其局限性。社会本位观肯定高等教育的价值首先在于促进国家与社会的发展,强调培养出来的人才要把服务与社会放在首位,这对于高等教育走出“象牙塔” ,密切与社会的联系,发挥高校的功能起着积极的推进作用。另一方面,绝对的社会本位观也给高等教育带来一些问题:导致高等教育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波动而波动,使高等教育缺乏相对稳定性和持续性,往往做出一些违反教育规律的蠢事;没有分清社会发展过程中
9、的积极面和消极面、当前需要和长远需要,容易导致高等教育走偏方向和短视行为;容易助长对学生兴趣、爱好的忽视和对学生个性的抹杀。个体本位观确认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提出了尊重人性、以人为本的自由发展思想,丰富了人对个体潜能及其价值的认识,突出了个体创造力对社会发展的价值,弥补了社会本位观的某些不足。另一方面,由于它没有揭示出真实存在的个人与社会的多种关系,把社会视作个体的简单集合,过分强调个体本位观会导致高等教育某些弊端:完全忽视社会需要对教育目的的制约作用,使得教育面对纷繁复杂的个体需要无所适从;把个体需要强调到不是当的位置,导致教育中极端个人主义、自由化倾向,导致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下降。根据社会
10、本位观、个体本位观的基本观点、价值及发展的历史经验,当前,我们在高等教育目的观选择上,应寻求与中国历史与现实社会相适合的整合思路。不能重复“一边倒”的做法,应针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具体情况,在特定时期、特定条件下,作出动态的调整。但切实措施尚有待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实践中摸索。论述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内涵及两种教育的现实选择。答:通才教育是以培养通才为目的的教育,通才通常指学识广博、具有多种才能的人。通才教育具有以下特征:1、知识的基础性和经典性 2、内容的综合性和广泛性 3、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专才教育是以培养专才为目的的教育,专才即专门人才,专才教育具有以下特征:1、人才主要是通过专业进行培养
11、,培养的人才短期内具有不可代替性 2、教学内容与社会生产和生活紧密联系,偏重技能应用 3、比较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锻炼,学生在毕业之后能较快适应社会职业需要。通才教育论与专才教育论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育目的各方面都有不通的主张,过分强调某个观点都不合时宜。就一般性而言,当代高等教育在现实选择上,必须走两者结合的道路。这是因为:1、当代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和学科交叉整合的趋势,要求走相结合的道路。2、人的和谐发展与健全人格的形成需要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密切结合 3、两者的结合是现有国情决定的。我国经济属于后发型经济知识经济的比重还比较小。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学研究的总体水平比较落后高级专门人才数量
12、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因此专才教育的任务还相当重。另一方面我国是穷国办大教育高等学校的人学率比较低高等教育的成本又较高希望学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社会经济建设的需要而且能够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发挥作用所以在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期间有必要给予他们较全面的教育。 第四章论述:试述我国高等学校行政管理(内部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和改革的方向答:行政管理的根本目的在于利用现有的有限资源,充分调动全体人员的积极性,提供管理的效率。遵循的原则是机构设置合理,权力和责任界限清晰,任务分工明确,人员队伍精干,实施目标明确以及组织、控制、协调等手段得当和信息反馈渠道畅通等。就目前我国高校的行政管理情况来看,高校管理
13、的效率还存在着许多较为严重的问题,主要反映在:(1) 校院系或校系间权力结构不合理,行政权力过于向校集中,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基层自主发展的能力,特别是学院制尚在探索之中,学院的行政权力有待大力加强;(2) 校职能部门机构臃肿,造成人力资源浪费,并且相互之间还存在着职责不清,相互推诿的现象,致使工作效率低下;(3) 行政管理部门包得过多、统得过死的现象还有待进一步改进;(4)各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趋同和模仿现象也十分严重。围绕这些问题,今后我国高校行政管理改革的基本方向是:第一,扩大高校改革的自主权和自由度强调和支持高等学校进行个性化改革。允许高校自主规划其改革的方向、内容、重点、方式的选择,
14、激发高校改革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变“趋同”性改革为“个性化改革”构建与之相适应的特色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第二,调整院系结构把内部管理的重心放在院系一级,赋予院系相应的自主权,最大限度地减少非教学人员的人数。最终形成“两级管理重心在系”的管理体制。 第三,加大职务评定、分配制度和人员的聘用和考核人事制度的改革力度建立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用人机制和制度。努力建立富有竞争和活力特征的高等学校人事制度。 第四,转变管理模式,依靠教授办学。明确和落实教授的责、权、利,依靠教授办学才符合办学规律办出一流大学。 第五,推进分配制度改革建立新的激励机制。形成奖勤罚懒、奖优罚劣的激励机制。第六,深化高校后勤社
15、会化改革。转变后勤部门的行政管理职能实行后勤服务部门的产业化、企业化与市场化,使学校集中有限财力与精力来支持教学与科研从而实现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第五章论述 结合教师队伍群体和个体的素质要求说明如何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答:高等学校教师有个体和群体之分,高等学校教师的素质要求也有个体和群体之分,两者既有区别也互相联系。个体素质要求:1、正确的政治方向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2、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 3、优秀的教学能力和出色的科研能力群体素质要求:群体素质要求就是要求教师队伍的结构合理。主要包括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学缘结构的合理。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可以从不同
16、角度进行探讨。从教师个体看,主要是通过选拔、培养、使用来提高教师个体的素质,特别是要加强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和培养;从教师群体看,主要是通过流动、调整和教师字眼开发来优化教师结构、提高教师队伍整体功能;从管理角度看,主要是通过制度、体制和机制建设来保证教师队伍建设顺利进行。高校教师队伍建设要遵循高校教师成长规律。1.高校教师成长应适应时代变化和社会转型的规律;2. 高校教师成长应适应高等教育变化发展规律; 3. 高校教师成长应符合成长的阶段性和个性的差异性。高校教师队伍建设要遵循以下原则:1.提高高校教师个体素质的原则,即 组织培养和自我提高相结合;选拔、培养和使用相统一;提倡奉献和给予
17、回报相统一;2.提高高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得原则,即相对稳定和绝对流动相结合;规范控制与教师资源开发相结合;增加数量和提高质量相统一原则。论述 如何正确理解和构建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答:邓小平同志说过:“我们提倡学生尊敬师长,同时也提倡师长爱护学生。尊师爱生,教学相长,这是师生之间革命的同志式的关系。 ”这就是社会主义的新型师生关系。它不单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是一个体现了人际、教学、管理等方面特征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建立和发展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才能实现,它有赖于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建立这种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应注意以下几点:1师生交往要以平等为基础。在师生交往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把学生作为
18、有独立人格的个体和教育主体来对待,要求师生平等,建立一种超越代际的朋友式的新型师生关系。2加强理解和沟通,拓展双方交往渠道。高校师生的交往应利用多种手段进行更便捷更有效的沟通交流,学生也应积极主动开展舌头、科技活动并邀请相关教师参与指导为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铺平道路。3重新审视教师的权威。教师的权威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知识、教育能力、思想品德、职业道德等职业品质的修养水平,这要求教师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和培训,从根本上树立教师的权威。4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必须理解学生、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教师要相信学生的是非判断力和鉴别力,
19、与学生平等相处,依靠自己的学识和人格魅力影响学生,良好的师生关系才有可能建立。第六章论述什么叫专业特色?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阐明如何办好特色专业专业特色是指各高校所办专业在同类专业中具有的优长之处、特殊之点。专业特色具有相对性、动态性和沉淀性特征。它最终表现在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在社会中的适应力和竞争力。根据专业特色的特点,从理论和实践结合,做好以下工作:1. 特色专业培养目标要符合社会需求。特色专业建设要与当地经济紧密结合,积极瞄准市场需求,从地方支柱产业和基础产业为依托,围绕区域经济进行特色专业建设,课程体系设计合理,不短更新和丰富专业内涵。2. 要抓好师资对于,努力造就一支特色教师富有富有教
20、育、教学特色的双师型、特长型、专家型骨干教师队伍。3. 特色专业建设需要有创造性,应目光长远,从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需求出发来设计特色,要有创造性,掌握最新教育、教学改革动态,站在改革最前沿,科学地创造性的确立特色专业不同时期的特色。4. 有完备的物质基础作保障。要有适合特色专业办学的硬件环境。论述结合实际论述如何加强课程建设,使所教课程成为精品课程1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建设是保证。作为主讲教师必须要有水平师德高尚治学严谨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师资队伍应有合理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2 教学内容改革是精品课程的核心。努力使教学内容具有先进性、科学性、时代性。3 现代化教学方法手段和媒体教
21、学资源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途径。要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并以此加强教学资源的建设。4 教材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环节。教材使用上采用国家规划教材加强纸质与电子教材的有机结合实现教材建设的立体化和多样化。5 教学条件的改善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坚实后盾。争取多方支持与精品课程有关的实验设施设备、实践教学基地等硬件建设。6 争取学校在人事管理制度和薪酬分配制度上的支持,教学管理部门要建立健全并实施相应的监督、评价、考核和激励机制。 1.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答:课程是整个高等教育的核心,加强课程建设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高等教育目的具有直接的重要的意义。加强课程建设的意义具体体现在:(1)能够促进教育思想
22、的转变和教育观念的更新,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正确的导向;(2)能够为加强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提供高素质、高水平的“人力资本” ;(3)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4)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制度和体制保障;(5)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先进合适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软件”条件。课程建设的内容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1)师资队伍建设;(2)教学内容建设;(3)教学资源建设;(4)教材建设;(5)设备、设施和实验建设;(6)体制机制建设。对于国家精品课程,应该坚持教育部的相关主旨,建设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使
23、其成为体现出现代性、科学性、先进性和具有鲜明特色和辐射作用的优秀课程。在建设的过程中,应该突出强调以下三个特点:强调教授主讲课程;强调使用信息技术;强调教学资源上网免费开放。精品课程就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是体现现代性、科学性、先进性和具有鲜明特色,并具有辐射作用的优秀课程。本人所教课程属于公共外语基础课程, 大学英语综合教程 ,要想使这门课程成为精品课程,首先我必须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和业务进修,做到思想进步、品德优良、心理健康、业务精湛,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学历和职称层次,提高教学质量和开展科学研究。其次在教学内容上要及时引进本学科领域的最新成果,同时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和他们的专业层次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例如我所教授的预备级和一级两个不同英语程度等级的班级就须注意详略有异、进度快慢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