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益阳市 2019 届高三 4 月模拟考试语文试卷本试卷考试时间 150 分钟,满分 150 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通常我们阅读文学作品,如果觉得其中某个人物具有生活实感,就会说他很“典型” 。我们还会认为这样的人物一定是对现实生活中
2、某一类人的集中和概括,所以才生动逼真。 “典型”并不意味着概念化。我们平常讲“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这里的“典型” ,是指从人物生存环境到人物本身,既不会在现实生活中重复,也不会在他人作品中重复,是真正意义上的心灵创造,是作家一次性的、崭新的艺术呈现。一部作品既然是“创造” ,就必然有其独创性,换个角度说,如果这个创造出来的世界跟人们脑子里早有的世界完全一样,那这个“世界”就不是“典型” ,而只是一个“概念” ,这个创作就失败了。真正意义上的杰出作品,并不急于与读者一拍即合,而往往具备一定的陌生化和摩擦力。因为只要是杰作,就应当让读者在阅读中实现个人经验的扩大和延伸,如果只觉得随处符合自己
3、的日常经验,那么这只会是第二流的作品。有时候,恰恰是一些概念化的表述才“畅通无阻” ,因为它们能够较为便捷和快速地满足读者的个人经验,但是,真正的杰作一定会强有力地突破读者原有经验范畴。我们提倡“写现实” ,认为这是更有难度的写作。为了说得明白,我把写作过程比喻成酿酒。生活跟文学的关系就像粮食和酒的关系,总说生活是文学的源泉和基础,问题是怎样理解这个“源泉”和这个“基础” 、怎样用生活的“粮食”来“酿造” 。许多人认为就是将现实生活剪裁组合一番,把更有戏剧性、冲突性的部分集中到一起,略加改造甚至直接照搬下来就行,只要做得巧妙,便是成功的文学作品了。这真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从现实生活到文
4、学作品,它们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怎样发生的,需要认真研究。这其实不过是写作学的基本问题,是并不深奥的朴素道理。还从酿造说起,经过考察我们即会发现:这个过程中粮食已经发生了“化学变化” ,而不是“物理变化” 。所以现实生活的粮食,经历的绝不仅仅是什么“剪裁组合”的工作,也不仅是“归纳和选择”的工作。如果现实生活是粮食,作家就是一个酿酒器。现实生活进入作家这个酿酒器之后经过一番复杂的酿造而发生化学变化,再倒出来就是芬芳的酒液。酿造技术不同,酒的成色也就不同,于是就有了杰作与劣作的区别。一切没有经过作家这个酿酒器、没有发生化学转化的现实生活,无论如何都不会成为文学。真正有追求的文学未必要写出人人熟稔
5、的故事,它是一次全新的个人交付:让阅读进入永不雷同的“我的”世界。这个世界是酿造过的酒,它再也不是现实生活的粮食颗粒,不是那样的固体了。(摘编自张炜从“粮食”到“酿造”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典型是作家的心灵创造,具有独创性,并能让读者在阅读中扩大和延伸个人经验。B. 不会在现实生活和他人作品中重复的人物本身和人物生存环境不一定是“典型” 。C. 概念化表述虽不是全新的个人交付,但因其与读者一拍即合,故能给人生活实感。D. 许多人认为巧妙地对现实生活进行剪裁组合和归纳选择,便是成功的文学作品了。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第二段在
6、对“概念”和“典型”的比较性的阐释中,突出了“典型”的特色B. 文章第三段引用古语批评了“生活是文学的源泉和基础”这一错误理解。C. 文章采用比喻的论证手法,形象地说明了从现实生活到文学作品的写作过程。D. 文章说明真正有追求的文学会让读者品尝“芬芳的酒液” ,进入独创性的世界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之所以生动逼真,是因为它集中概括了现实生活中的某类人。B. 杰作如果能消除与读者之间的“陌生化和摩擦力” ,就会比畅通无阻的作品影响深远。C. 生活和文学之间就好像粮食和酒的关系,决定了写作过程只能是写作学的基本问题。D. 有了文学的酿造过程,并不能保证一
7、定会出杰作;但没有这个过程,一定不会有文学。【答案】1. C 2. B 3. D【解析】【1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C 项,因果颠倒,“能给人生活实感”是因, “与读者一拍即合”是果。故选 C。【2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
8、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B项, “生活是文学的源泉和基础”此观点本身没错,但理解有误, “许多人认为就是将现实生活剪裁组合一番便是成功的文学作品了” 。这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故选 B。【3 题详解】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A项,无中生有,文中并未说及“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生动逼真的原因” ,讲述“我们”的阅读经验只是为了引出对“典型”内涵的解析;B 项,首先,前后句之间不存在条件关系;另外, “影响深远”于文无据;C
9、项,强加关系, “生活和文学的关系”与“写作过程和写作学的关系”之间不存在任何关系,它们是毫不相干的两个领域。D 项说法正确。故选 D。(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2018 年 3 月 13 日上午,国务委员王勇就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做了说明。王勇称,为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医保制度,不断提高医疗保障水平,确保医保资金合理使用、安全可控,统筹推进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改革,更好保障病有所医。方案提出,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职责,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简称“国家卫计委” )的新
10、型农村合作医疗职责,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简称“国家发改委” )的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管理职责,民政部的医疗救助职责进行整合,组建国家医疗保障局,作为国务院直属机构。王勇称,国家医疗保障局的主要职责是,拟定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医疗救助等医疗保障基金,完善国家异地就医管理和费用结算平台,组织制定和调整药品、医疗服务价格和收费标准,制定药品和医用耗材的招标采购政策并监督实施,监督管理纳入医保范围内的医疗机构相关服务行业和医疗费用等。(摘编自“澎湃新闻百家号”2018 年 3 月 13 日)材料二国家医疗保障局局长胡静林说:“医保基金是人民的救命钱,是我们医保工作中的意要任务。我们要当好孙悟空” ,绝
11、不让医保基金成为“唐僧肉” ,要继续打击欺许骗保,巩固高压态势。 ”目前医保基金存在的浪费问题不容小觑。国家先后启动抗癌药准入谈判、11 城市药品集中带量采购谈判以及治理高值医用耗材改革等措施。这些政策落地,让医保基金发挥最大效率,还需要各地医保部门、医疗机构负责尽责。针对医保基金的犯罪屡禁不止 2018 年 9 以来,北京市公安局环食药旅总队联合北京市医保局、北京市卫健委、北京市食药稽查总队等部门在全市范围内深化开展打击欺诈骗取医疗保障基金专项行动,期间打掉涉案团伙 10 个,刑事拘留 103 人,涉案金额 5000 余万元。(摘编自“央视新闻”2019 年 1 月 l3 日)材料三数据显示
12、,2018 年 11l 月,医疗保险基金收入为 18062.8 亿元,医疗保险基金支出为 14749.9 亿元。医保基金收入增速达 14.9%,支出增速达 19.9%,支出增速高于收入增速 5 个百分点。控制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由单纯按照项目付费向以按病种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型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已经开始试点试行。国家医疗保障局医药管理司司长熊先军说:“原来按项目付费的时候,医生使用更多的项目,就能得到更多的收益。现在按照一个病种来付费,在治疗这个疾病的时候,一开始就知道了最后能够得到多少钱,相应的医生就会主动节约成本,一些不该用的药,一些不该进行的检查,他就会尽量减少。 ”扩大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覆盖
13、范围。2018 年跨省异地结算 132 万人次,是 2017 年的 6.3 倍,结算金额达到 189 亿,是 2017 年的 6.7 倍。今年,国家医保局要求各地继续扩大医疗机构异地直接结算报销的覆盖范围,对外出就业人员进一步简化手续。将更多救命救急的好药纳入医保。国家医保局还将完善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建立待遇清单。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发挥医疗保障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的托底作用,发挥医保战略购买者作用,将更多救命救急的好药纳入医保。(摘编自“央视新闻客户端”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把多项职能融合到国家医疗保障局的优点是管理权统一,有助于提高医疗保障水平
14、,避免过去多部门管理的衔接和落实不利等问题。B. 国务院将原来分属各部委管理的“三保”职责、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管理职责、医疗救助职责统一划归新组建的由其直属的国家医疗保障管理局。C. 国家针对医保基金使用中出现的浪费问题打出了一套政策“组合拳” ,这些措施能否“尽显威力” ,取决于各地医保部门、医疗机构是否负责尽责D. 我国的医保正面临收入增速低于支出增速的问题,在此情况下,探索新方式,将相关职责进行统一整合,确保医保资金合理使用等成为医保工作的重要内容。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国家医疗保障局的成立有望加速开启城乡医保制度的整合之路,统筹推进医疗、医保、医药“
15、三医联动”改革,提供更实惠的医疗服务。B. 骗保问题在医疗保险中由来已久,国家医疗保障局局长胡静林强调要营造出高压态势,打击欺诈骗保行为,绝不让医保基金成为“唐僧肉” 。C. 由单纯按照项目付费向以按病种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型医保支付方式的推进,可以调动医生主动节约成本的积极性、提高医保基金的使用效率。D. 医保基金是人民的救命钱,在加强对医保基金监管的同时,面对其使用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积极研究解决对策。6. 目前我国政府在监管医疗保险基金方面有哪些作为?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案】4. C 5. B 6. 组建国家医疗保障局,对职责进行整合;打击欺诈骗保,巩固高压
16、态势;出台措施,治理医保基金存在的浪费问题;改革医保支付方式,控制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扩大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覆盖范围;将更多救命救急的好药纳入医保。【解析】【4 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C 项, “取决于各地医保部门、医疗机构是否负责尽责”错。 “取决于”强调的是唯一条件;文中使用的是“需要” ,说明只是条件之一。故选 C。【5 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
17、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B 项, “营造高压态势”错,文中是“巩固高压态势” 。故选 B。【6 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分析提炼能力。对于解答材料的整合与探究这类题目一定要将几则材料內容都认真研读,结合材料中的关键语句,根据题目的要求,尝试着从中筛选、概括出最主要的信息,即可作答。目前我国政府在监管医疗保险基金方面可以有以下几方面的作为:材料一指出,更好保障病有所医,组建国家医疗保障局,对职责进行整合。材料二指出,医保基金是人民的救命钱,打击欺诈骗保,巩固高压态势;出台措施,治理医保基金存在的浪费问题,让医保基金发挥最大效率。材料三
18、指出,改革医保支付方式,使医生合理使用医疗项目,控制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扩大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覆盖范围,方便人民群众异地就医;将更多救命救急的好药纳入医保,完善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建立待遇清单。(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今夜月色好彭荆风她刚把窗户推开,山谷里那冰凉而又潮湿的浓雾就拥了进来,雾腾腾地四散着,好像要把这小屋里的一切都吞没掉、化成水、化成烟。她本来想看看正在劳动的丈夫和几个道班工人在什么地方,但眼前一片白茫茫,山峦、树林、公路,都消失在浓雾里了。她只好赶紧关上窗子。如果不是她的丈夫这道班房的班长,一次又一次给她写信,她怎么也舍不得离
19、开自己那傍着大河的美丽的坝子,到这终年被云雾深锁的大山来。这里只有她一个女的,丈夫和他们一出工,连个说话的人也没有。去年春天他们新婚不久,丈夫就来山上道班房工作了,一年难得回家几次,这使她很恼火。这次上山来,她本想劝丈夫回坝子里去。如今,农村在搞责任田,家里又缺劳动力,回去多好!她准备再住几天就回去。过了一个多小时,丈夫和那些道班工人才回来。看到小伙子们的早饭中只有咸菜,她便拿出从家里带来的小腌鱼。小伙子们也不客气,一会儿就吃掉了半小罐。她轻声劝丈夫回去,但丈夫说要打仗了。看见丈夫那显得消瘦的脸颊,她很心疼。吃过饭,丈夫对自己没能陪妻子深感抱歉。她却决定过几天就回去。丈夫和工人们走远了,她还痴
20、痴地站在门口想着心事。一点钟左右,当她挑着一桶热茶,晃悠悠地沿着山路走去时,一辆军车迎了上来,车上的战士想喝茶。她赶紧放下担子,亲切地叫同志们喝。参谋拿出一元钱给她,说是茶钱,她生气了。参谋急忙道歉,军车飞速开走了。她又回去烧第二锅开水。这天上午她忙出忙进,心情没有那么寂寞了。这天晚上,雷鸣电闪,风雨大作。风雨中,还听得见有低沉的吼声。丈夫告诉她是汽车。想到上午路过喝茶的那几个战士,她奇怪为什么这么晚还来车。丈夫说部队多是在晚上行动。听到汽车的声音越来越响,而且老是在一个地方,丈夫坐了起来。他担心有的地方又塌方了。她也坐了起来,紧靠着丈夫侧耳倾听。丈夫叫她明天回去,她明白,大概要打仗了。她心里
21、不放心,不想走。风雨更猛烈了,仿佛从云天扑下来,又仿佛从山岩腾起。这小小的屋子也好像要被冲垮、抬走了。汽车的声音还在时停时响着。丈夫要出去看看,她的一句话还没等说完,丈夫已消失在雨夜之中。那些道班工人也在纷纷往外走。几小时过去了,丈夫和车队都不见过来。她再也坐不住了,披件塑料雨衣,锁上门就往外走。才走了几步,一阵急骤的风雨就旋转着扑了过来,刮走了她头上的竹笠。风雨围着她,扑打她,把泥水溅在她的脸上。她只好艰难地一步一步往前挪。她走走停停,终于听见了低沉的人声和车辆移动的声音,大约有几百人、几百辆车。她加快了步子,听到丈夫的声音,看到丈夫在车队前面引路。第二天,公路上摆下了许多大炮,支起了帐篷,
22、搭起了伪装网。那天见过的那个参谋也走过来向她问好。她很高兴,要天天为战士们送茶水。吃过午饭,丈夫让她搭车回去,她不肯,要留下来照顾丈夫、照顾那些解放军战士。那天下午,她刚挑着桶去送茶水,炮声轰地一响,山剧烈地晃动了一下,震得她的心似乎要从喉咙里蹦出来。她只好疾走一阵,又在树脚下躲一躲。丈夫和那些道班工人正在公路拐弯处填一个弹坑。见她来了。都有些惊讶。但大家实在是太渴了,都拥过来抢着喝茶。丈夫催大家快喝,因为运炮弹的车队就要过来了。丈夫劝她躲一躲,她见丈夫一脸泥水,心疼得很。这天的炮战从拂晓一直轰到黄昏。开始,她只是想帮帮忙,但炮弹坑不断出现,她也就忘了疲累,拼命地推车运土。黄昏时,他们填平了弹
23、坑。这时,她才觉得浑身酸痛。一步也不想挪动了。一个年轻工人推着小车叫她来坐,她有点害羞。丈夫把她托起来,放进小车,人们争着来推。她想起了那简陋的道班房,突然觉得那里是那么温暖、诱人。她渴望着回去能洗一洗,吃顿饭,安安稳稳地睡一觉。哪知敌人的一颗炮弹在道班房附近爆炸,把房子震塌了。参谋说敌人本想打我们这门炮,可结果打偏了。她流下了热泪,说幸好打偏了,不然,真叫人害怕。听了她的话,参谋的眼睛也湿润了。这时,清爽明净的山野,一片寂静。白如乳汁的云雾,悄悄沉睡。清澈如洗的明月,向大地倾洒着它那迷人的银光。祖国南部边睡的山谷是那样的美丽,那样的迷人。(有删改)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24、,不正确的一项是A. 她十分渴望能回去休息一下的道班房被敌人的炮弹震塌了,这时,她流泪了,不仅庆幸敌人打偏了,没伤着战士,更痛惜那几间小房子,自己无处安身了。B. 尾段景物描写中的“美丽” “迷人”一语双关,既突出了具有鲜明地方色彩的自然美景的特点,又歌颂了人民军队卫国戍边的英雄业绩和军民团结。C. 小说采用第三人称的手法来写,作者灵活自如地周游于小说中的被叙述对象之间,选择典型事例来展开情节,多方位地展现了“她”的性格。D. 小说通过一个道班房养路工人妻子思想感情的不断变化,巧妙展现了普通道班房养路工人平凡而又闪光的心灵,歌颂了共和国普通公民的无私奉献精神。8. 请分析文中画线内容在小说中的
25、作用。9. “她”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概括分析。【答案】7. A 8. 促进了人物认识的转变,丰富了人物形象。军车在这条公路上出现,是“她”性格的转折点,此前“她”不理解丈夫,此后则表现了“她”热情拥军,与丈夫并肩作战的精神,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鲜活。推动了情节发展。军车出现,战士们想喝茶的情景,促使“她”又回去烧水,使“她”忘了寂寞和回家,这就自然引出了“她”参与一次战斗的经历。拓宽了作品的表现范围。由“上山探亲”扩展到“军民团结” ,引发了主人公情感的升华,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9. 心念自家。当时农村在大搞责任田,发家致富,家家户户都急需劳动力,她的丈夫在新婚不久
26、却跑到不见人烟的山谷里来,这使她非常恼火。眼中有爱。看到小伙子们的早饭里只有咸菜,她急忙拿出自己带来的腌鱼;看见丈夫那显得消瘦的脸颊,她很心疼。甘愿奉献。从热情地请战士喝热茶,到深夜冒着狂风暴雨去军车经过的路上看望雨中奋战的人们;从听说要打仗而义无反顾地坚决要求留下,到冒着纷飞的炮火烧茶送水;直到忘记了自己的安危和劳累,和丈夫及其他工人在炮火中推土填弹坑,她捧出了一个普通的农家妇女为祖国的安危献出一切的赤诚之心。【解析】【7 题详解】本题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本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人物环境情节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
27、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A 项, “不仅庆幸敌人打偏了,没伤着战士,更痛惜那几间小房子,自己无处安身了”递进关系错,根据原文“她流下了热泪,说幸好打偏了,不然,真叫人害怕”可以看出。故选 A。【8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重要语句含义和作用的能力。关键句子的作用,一方面要照应结构,一方面要照应内容(包含情感) 。划线句子,叙述了一件简单的事情:“她”给战士们送茶水,参谋给钱, “她”没要。这一情节,从小说结构分析,军车出现,战士们想喝茶的情景,促使“她”又回去烧水,使“她”忘了寂寞和回家,这就自然引出了“她”参与一次战斗的经历,推动了情节发展。从人物形象塑造角度分析,促进了人物认识的
28、转变,丰富了人物形象。军车在这条公路上出现,是“她”性格的转折点,此前“她”不理解丈夫,此后则表现了“她”热情拥军,与丈夫并肩作战的精神,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鲜活。从小说主题表达角度分析,由“上山探亲”扩展到“军民团结” ,引发了主人公情感的升华,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也拓宽了作品的表现范围。【9 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小说中的“她”是一位战士的爱人,经过小说
29、情节的展开, “她”经历了从一开始心里只想着自己的小家到主动与丈夫并肩作战,冒着生命危险,热情地帮助部队修路的转变过程。她眼中有爱,敢于奉献,表现了一个普通的农家妇女为祖国的安危献出一切的赤诚之心。当时农村在大搞责任田,发家致富,家家户户都急需劳动力,她的丈夫在新婚不久却跑到不见人烟的山谷里来,这使她非常恼火。她看到小伙子们的早饭里只有咸菜,她急忙拿出自己带来的腌鱼;看见丈夫那显得消瘦的脸颊,她很心疼。从热情地请战士喝热茶,到深夜冒着狂风暴雨去军车经过的路上看望雨中奋战的人们;从听说要打仗而义无反顾地坚决要求留下,到冒着纷飞的炮火烧茶送水;直到忘记了自己的安危和劳累,和丈夫及其他工人在炮火中推
30、土填弹坑。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王微,字景玄琅邪临沂人太保弘弟子也父孺光禄大夫微少好学无不通览善属文能书画兼解音律医方阴阳术数年十六,州举秀才、衡阳王义季右军参军,并不就。起家司徒祭酒,转主簿、始兴王浚后军功曹记室参军、太子中舍人。始兴王友。父忧去官,服阕,除南平王铄右军咨议参军。微素无宦情,称疾不就。仍除中书侍郎,又拟南琅邪、义兴太守,并固辞。时兄远免官历年,微叹曰:“我兄无事而屏废,我何得而叼忝瑜分?”文帝即以远为光禄勋。微为文妤古,言颇抑扬。袁淑见之,谓为诉屈。吏部尚书江湛举微为吏部郎,微确乎不拔。时论者或云
31、微之见举,庐江何偃亦参其议。偃虑为微所咎,与之书自陈。微报书深言尘外之适。其从弟僧绰宣文帝旨使就职,因留之宿。微妙解天文,知当有大故,独与僧绰仰视,谓曰:“此上不欺人,非智者其孰能免之?”遂辞不就。寻有元凶之变。微常住门屋一间,如此者十余年。太祖以其善筮,赐以名蓍。终日端坐,床席皆生尘埃,唯当坐处独净。弟僧谦亦有才誉,为太子舍人,遇疾,微躬自处疗,而僧谦服药失度,遂卒。深自咎恨,发病不复自疗,哀痛僧谦不能已,以书告灵。元嘉三十年,卒,时年三十九。僧谦卒后四旬而微终。遗令薄葬,不设轜旐鼓挽之属,施五尺床为灵,二宿便毁。以尝所弹琴置床上,何长史来,以琴与之。何长史者,偃也。无子,家人遵之。所著文集
32、传于世。世祖即位,诏曰:“微栖志贞深,文行惇洽,生自华宗,身安隐素,足以贲兹丘园,惇是薄俗。不幸蚤世,朕甚悼之。可追赠秘书监。 ”(选自南史列传第十九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字景玄/琅邪临沂人/太保弘/弟子也/父孺/光禄大夫/微少/好学无不通览/善属文/能书画/兼解音律、医方、阴阳术数/B. 字景玄/琅邪临沂人/太保弘弟子也/父孺/光禄大夫/微少好学/无不通览/善属文/能书画/兼解音律、医方、阴阳术数/C. 字景玄/琅邪临沂人/太保弘/弟子也/父孺/光禄大夫/微少好学/无不通览/善属文/能书画/兼解音律、医方、阴阳术数/D. 字景玄/琅邪临沂人/太保弘弟子也
33、/父孺/光禄大夫/微少/好学无不通览善属文/能书画/兼解音律、医方、阴阳术数/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弟子,在中古时期可指弟之子,是当时常用的宗亲称谓词之一;另有学生、徒弟之意。B. 秀才,别称茂才,原指才之秀者,汉以来成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曾为学校生员专称。C. 父忧,是“丁父忧”的省写,丁优人王微在父亲去世后如无郡县征召就要停职守制。D. 从弟,古人称共曾祖父而不共父亲又年幼于己的同辈男性,年长于己的称为从兄”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王微历任数职,最终因兄退隐。他始任司徒祭酒,转任主簿、始兴王刘浚后军功曹记室参
34、军、太子中舍人,后因哥哥无辜被废黜而萌生归隐的想法。B. 王微内心笃定,不为官位所动。吏部尚书江湛举荐他为吏部郎,文帝派他的堂弟王僧绰宣读诏书让他正式到任,他借助天象审察形势,婉转谢绝了C. 王微生活简朴,因善筮而受赏。他住在只有一个单间的房子里,像这样过了十几年;太祖因为他善于用龟甲、筮草等来预测世事,就赐给了他有名的蓍草。D. 王微英年早逝,死后尽享哀荣。他去世时只有三十九岁;世祖即位后,表达了对他为文为人的褒奖之情、对他不幸早逝的哀悼和怀念之情,并追赠他为秘书监。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微素无宦情,称疾不就 。 仍除中书侍郎,又拟南琅邪、义兴太守,并固辞。(2)偃
35、虑为微所咎,与之书自陈。微报书深言尘外之适。【答案】10. B 11. C 12. A 13. (1)王微一向没有做官的欲望,称病不去就职。朝廷仍任命他为中书侍郎,又打算任命他为南琅邪、义兴太守,他都坚决谢绝了。(2)何偃担心被王微责备,就写信给王微表白自己。王微因此给何偃写了一封回信,深切坦率地说明了自己适合官场之外的生活。【解析】【10 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划线句子的大意是:(王微, )字
36、景玄,是琅邪施沂人,太保王弘的侄子。王微的父亲叫王孺,是光禄大夫。王微小时候喜爱学习,博览群书,擅长写文章,会书法、绘画,还懂音乐、医术、阴阳术数。句中, “太保弘弟子也”是一个偏正结构的句子,其中“弟子”是中心词,“太保弘”是定语,所以此句不能断开,故排除 A、C 两项;“微少好学无不通览”中主语是“微” , “好”“览”两个动词用来介绍“微”的特点,所以应从两个特点中间断开,故排除 D。B 项断句正确。故选 B。【11 题详解】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C
37、项, “如无郡县征召就要停职守制”解说错误,古代官员在父母亲去世后必须停职守制,丁忧期间,丁忧人不准为官。国家也不可以强招丁忧的人为官,因特殊原因强行征召叫做“夺情” 。故选 C。【12 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命题主要着眼于与主要人物相关的事件、言行等。选项设计特点多是先概括人物某方面的品质、特点,再结合材料中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印证。此类题要求考生在全面理解文言的基础上,找到选项在文中的信息区域仔细比对。选项设错,包括信息错位(具体事件在时间、地点、人物、原因、方式的错误) 、翻译错误、无中生有等多种情况。A 项,“后因哥哥无辜被废黜而萌生归
38、隐的想法”分析错误,文中王微“归隐”是因为“素无宦情” ,哥哥之事,只是他不想做官的借口。故选 A。【13 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首先要理解句子大意,在此基础上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 “删” “调” “换” “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注意字字落实。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和句式有:(1) “素” ,平时;“宦情” ,做官的欲望;“不就” ,不去就职;“拟” ,打算任命。 (2) “偃虑为微所咎”是被动句式、 “自陈”是宾语前置句式、“尘外之适”是宾语前置句式。【点睛】参考译文:王微,字景玄,是琅邪施沂人,太保
39、王弘的侄子。王微的父亲叫王孺,是光禄大夫。王微小时候喜爱学习,博览群书,擅长写文章,会书法、绘画,还懂音乐、医术、阴阳术数。王微十六岁时,州里举荐他为秀才、衡阳王刘义季的右军参军,他都未去就任。王微始任司徒祭酒,转任主簿、始兴王刘浚后军功曹记室参军、太子中舍人。他是始兴王的朋友。王微因父亲去世辞去官职,服丧期满后,任南平王刘铄的右军咨议参军。王微一向没有做官的欲望,称病不去就职。朝廷仍任命他为中书侍郎,又打算任命他为南琅邪、义兴太守,他都坚决谢绝了。当时,王微的哥哥王远被免去官职已经过去多年,王微感叹说:“我的哥哥没有过错却被斥退废融,我又怎能接受超过自己才德的职位呢?”文帝就让王远做了光禄勋
40、。王微写文章很有古风,叙述抑扬起伏。袁淑看了王微的文章后,认为王微的文章是在诉说委屈。吏部尚书江湛举荐王微为吏部郎,王微确实不容易被说动(出来做官) 。当时有人说王微被举荐,庐江何偃也参加了议论。何偃担心被王微责备,就写信给王微表白自己。王微因此给何偃写了一封回信,深切坦率地说明了自己适合官场之外的生活。王微的堂弟王僧绰宣读文帝的诏书让他正式到任,王微于是留下王僧绰过夜。王微精通天文,预知接下来会发生大的变故,他独自和王僧绰仰头观察天象,对王僧绰说:“天象不欺骗人,如果不是有智谋的人(智慧过人)谁能免遭此祸?”王微于是辞绝不去上任。不久就发生了元凶之变。王微常住在只有一个单间的房子里,像这样过
41、了十几年。太祖因为他善于卜筮,赐给他有名的蓍草。他整天端正地坐着,坐卧用具都覆盖了一层尘土,只有他端坐的地方洁净。王微的弟弟王僧谦也有才名,任太子舍人,患了病,王微亲自为他诊治,可是王僧谦因服药过量而死亡。王微因此非常内疚痛苦,发誓生病不再自己治疗,无法抑制自己对弟弟王僧谦的哀痛,于是写信告慰于王僧谦的灵前。元嘉三十年王微去世,时年三十九岁。王僧谦死后四十天王微就死了。他临终前要家人将他薄葬,不设丧车、灵旗、鼓乐挽灵之类的东西,放一张五尺床作为灵台,两天就撤去。嘱托(家人)将他曾经弹过的琴放在灵台上,何长史来的话,将琴赠给他。何长史就是何偃。王微没有儿子,家人遵从了他的话。王微有文集流传于世。
42、世祖即位以后,下诏说:“王微志向忠贞深厚,文章敦厚和美,出身贵族,安身隐居不求华丽,足以美饰隐逸,劝勉浅薄的风俗。不幸早逝,朕很是怀念他。可以追赠他为秘书监。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竹阁 苏轼海山 兜率 两茫然,古寺无人竹满轩。白鹤不留归后语,苍龙犹是种时孙 。两丛恰似萧郎 笔,十亩空怀渭上村。欲把新诗问遗像,病维摩诘 更无言。【注】竹阁:在杭州广化寺柏堂后,唐代白居易知杭州时所建。海山:海中的仙山。兜率:即“兜率天” ,佛教用语,指人死后所登的天界。传说唐会昌元年有海商遭风至蓬莱山,见一宫院名日乐天院,故白居易答客说诗有:“海山不是吾归处
43、,归即应归兜率天。 ”“白鹤”二句:旧唐书白居易传:“乐天罢杭州刺史,祷天竺石一,华亭鹤二以归。 ”苍龙:此指翠竹。萧郎:萧悦,善画竹,曾为白居易画十五竿竹,白居易作画竹歌 ,赞美萧悦笔下之竹的逼真。维摩洁:毗耶离城中的大乘居士,与释迎牟尼同时,曾以称病为由向释迦牟尼派来问询的含利弗、弥勒、文殊讲说大乘教义。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中“无人”二字,既是写眼前景,又是怀古,充满了物是人非的感慨。B. 颔联中以有竹(竹阁)衬无白鹤,抒发了“前不见古人”的“茫然”之感。C. 颈联对句以白居易退居之地渭上村代指白居易, “空怀”二字点明了全诗主旨。D. 苏轼诗题材广阔,多用
44、比喻,并用得自然贴切,这首诗就运用了大量的比喻。15. 诗中“欲把新诗问遗像,病维摩诘更无言”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答案】14. D 15. 苏轼以维摩诘代指白居易,既然见不到白居易其人,只好以自己的新诗叩问竹阁中的白居易遗像,但其遗像正像维摩诘,默然无语。抒发了苏轼对白居易的思慕之情和没有知音的孤独之感。【解析】【14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
45、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D项, “这首诗就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分析错误,本诗运用比喻仅有一处, “两丛恰似萧郎笔” 。故选 D。【15 题详解】此题考查把握重要句段的含义和作用、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这类理解句子的题有以下几种方法: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句子。本诗尾联,苏轼以维摩诘代指白居易,既见不到白居易其人,只好以自己的新诗叩问竹阁中的白居易像。但其遗像正像维摩诘,默然无语,诗人没有知音的孤独之感流露于言外。【点睛】诗歌赏析:竹阁是北宋文学
46、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通过写竹阁及其中的竹,抒发了对白居易的思念之情和自己的孤独之感。诗中写景虚实结合,用典贴切。苏轼在这首怀古之作没有对竹阁作具体描写,仅翻用白居易诗句,就充分抒发了对白居易的思慕之情和眼前没有同调的孤独之感。苏轼诗好用典,并用得自然贴切,这首诗就是一个突出例子。这首诗首联即用白居易诗中事,说无论是蓬莱山还是兜率天,皆茫然不见,所能见到的只有白居易当年为鸟窠禅师建的竹阁,仍然丛竹满轩。 “无人”二字,既是写眼前景竹阁的寂静,又是怀古,再也见不到白居易“晚坐松檐下,宵眠竹阁间” (白居易宿竹阁 ) ,诗一开头就充满了物是人非的感慨。颔联,苏轼反用李远失鹤诗之意,说李远为
47、失鹤“留语后”却仍“不知消息”而伤感,而白居易携华亭二鹤离开杭州时连“留语”没有,只有竹阁翠竹还是当时所种竹子的后代。 “白鹤”句扣“海山”句, “苍龙”句扣“古寺”句,两联都是以有(竹、竹阁)衬无(海山、兜率、白鹤) ,抒发了“前不见古人”的“茫然”之感。颈联集中写竹,也是全用白居易诗中事。萧郎肃悦,曾为白居易画十五棵竹,白居易作萧悦画竹歌为谢。那幅图画得栩栩如生,白居易诗即赞萧悦之画有如真竹;而苏轼诗即赞竹阁之竹也如同画中一样美。渭河平原盛产竹, 史记货殖列传说:“齐鲁千亩桑麻,渭川千竿竹。 ”白居易是渭南人,有退居渭上村诗,其池上篇又有“十亩之宅,五亩之园。有水一池,有竹千竿”语。颈联对
48、句即以白居易退居之地渭上村代指白居易, “空怀”二字更点明了全诗主旨。竹阁有白居易遗像,苏轼竹阁见忆可证:“柏堂南畔竹如云,此阁何人是主人?但遣先生披鹤氅,不须更画乐天真。 ”维摩诘是毗耶离城中的大乘教主,与释迦牟尼同时,曾以称病为由向释迦牟尼派去问讯的舍利佛、弥勒、文殊讲说大乘教义。据旧唐书白居易传载,白居易“儒学之外,尤通释典” ,“栖心释梵,浪迹老庄” 。白居易晚年退居洛阳香山, “与香山僧如满结香火社,每肩舆往来,白衣鸠杖,自称香山居士” 。故苏轼以维摩诘喻白居易。最后两句是说,既见不到白居易其人,只好以自己的新诗叩问竹阁中的白居易像。但其遗像正像维摩诘,默然无语,诗人没有知音的孤独之
49、感流露于言外。(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 赤壁赋第三段,由赋赤壁的自然景物转而赋赤壁的历史古迹。文章不是直陈其事,而是用了两个问句,首先由曹操的短歌行中诗句发问:“_?”然后又由眼前的山川形胜发问:“_?”两次发问使文章泛起波澜。(2) 岳阳楼记开篇以“_”点明时间;第二段以“_”一句承上启下,然后经“然则”一转,由单纯写景,引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3) 氓中选用意象“桑” ,既做到了比喻贴切、生动,又暗示了情感的发展变化,初婚之时桑“_”,遭遇遗弃时则“_” ,读来自有神韵。【答案】 (1). (1)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2).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3). (2)庆历四年春 (4). 前人之述备矣 (5). (3)其叶沃若 (6). 其黄而陨【解析】【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本题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