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对我们的启示.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9593782 上传时间:2019-08-1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1.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对我们的启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对我们的启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对我们的启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对我们的启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对我们的启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对我们的启示摘要: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 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到重大挫折, 是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本文认真分析东欧剧变和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失败的原因,并总结其历史教训。关键词: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原因,启示东欧剧变是指从 20 世纪 80 年代末到 90 年代初,东欧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是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制度最终演变为西方欧美资本主义制度的剧烈动荡。最先在波兰出现,后来扩展到东德、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前华沙条约组织国家 1。东欧剧变的发生和实质:19891990 年,东欧局势发生了激烈的动荡,

2、急转直下的政局变化,令全世界为之瞠目。在短短一年多里,东欧的波兰、匈牙利、民主德国、捷克和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罗马尼亚 6 国,政权纷纷易手,执政四十多年的共产党、工人党或下台成为在野党,或改变了性质。紧随其后,阿尔巴尼亚劳动党于 1992 年 3 月在大选失败后下台;在南斯拉夫,先是南共联盟不复存在,原南斯拉夫联邦内的各邦都发生了剧变,其后在经历近一年之久的内战后,于1992 年 4 月最终分裂为五个独立的共和国。伴随共产党丧失执政地位,东欧各国的社会制度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政治上,实行多党制为基础的议会民主;在经济上,否定公有制占主导地位,开始实行混合所有制或私有制基础上的市场经济。剧

3、变后的东欧各国,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方向。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 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到重大挫折, 是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2。认真分析东欧剧变和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失败的原因, 总结其历史教训, 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重要课题。 戈尔巴乔夫上台之初, 试图通过加强苏联人的纪律来克服经济停滞问题, 在发现加强纪律不足以解决问题后, 他又提出改革。由于苏联统治阶层内部已经存在着一个特权官僚集团, 戈尔巴乔夫不能顺利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 因为那些官僚不听从他的指挥。为了打击官僚主义者, 他推出了“公开化”战略, 使苏联进入公开讨论问题和民主化过程, 让人民发泄对

4、苏联制度的不满情绪, 因为这可以对官僚主义者施加很大的压力。然而, 在公开化和民主化过程中, 许多人提出“我们要自由”, 进而发现苏共统治缺乏合法性, 从而否定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可以说, 是戈尔巴乔夫直接导致了苏联的灭亡 3。戈尔巴乔夫的对外政策也加速了苏联的衰落。他改变传统的安全观, 摈弃核武器越多越好的观念, 提出了保持“充足”核力量的思想,即保留最低限度的核武器, 从而轻易地放弃了苏联几十年来所建立的核优势 4。除此以外, 戈尔巴乔夫主政时期, 苏联逐渐放松了对东欧各国的控制和支持。失去苏联支持的东欧共产党, 不得不对本国的反对势力让步, 最终失去政权。东欧共产党的垮台为苏共的下台埋下

5、了伏笔。在社会结构的层面上,苏联解体有多方面的原因,如经济原因、政治原因、思想文化方面的原因和对外政策方面的原因,但其中经济因素起者决定性的作用。苏联和东欧国家过度集权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对外关系体制, 同社会主义要求尽快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与自由产生了极大的矛盾。这个矛盾极大地限制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自由, 损害了人民的权益, 越来越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的不满。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都过分强调国家政权的专政职能, 忽视党内民主原则, 窒息民主空气, 导致了严重的个人专制, 再加上没有搞好执政党的思想和组织建设, 滋长了严重的腐败和特权现象, 国家政权机关出现了严重的官僚主义, 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严重

6、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 5。这种状况反过来又加剧了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其他许多矛盾。随着自由观念的广泛传播,人民群众逐渐对苏共和苏联社会主义制度丧失了信心。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带给我们的思考和教训。经济方面,毋庸置疑,苏联解体以后中国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个最大不仅指人口、面积等,还有经济方面也是。中国改革开放 20 多年来,经济成就数不胜数,同苏联相比较,两个国家都是在深刻的革命以后建立个社会主义制度,都是经历了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改造阶段。在建立社会主义的初期,由于这种社会主义制度适合当时经济发展的要求,所以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可以说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随着世界整体发展变化,特别是

7、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对社会主义的打压,社会主义的发展都进入了缓慢发展时期。实际上,这些困难的出现原因在国内来讲,都是由于制度已经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了。苏共和中共都试图通过改革来解决发展问题。这两个国家的经济改革历史在这里就不多说了。虽然两个国家在国情上有着诸多的不同方面,但有一点又似乎是相似的,那就是两个国家的经济都曾经到了濒临崩溃的边缘。而这一崩溃都是由于单一的计划经济再也不能满足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的。和苏共相比较,中共已经找到了一条比较完美地解决经济发展问题的途径。十年动乱以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共高层在中国推行了改革开放政策,中共决定在中国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苏联的经济改革比起来,

8、我们要成功的多。经过二十多年的实践证明,这条道路是正确的。虽然改革的道路还不平坦,有些方面的改革甚至还没有触及到问题的最根本,但是不能否认这二十年来的改革成果,已经让十三亿中国人民感觉到实惠,极大地增强了经济向心力,让中国人民相信中国共产党可以实现既定的目标。苏联的解体直接原因是苏共的高层们已经不再相信共产主义,而是更多地为自己的当前利益着想。在当代中国存不存在类似的问题呢?就不说报纸、杂志、新闻和互联网上公布的那一组组贪污腐败案例,在我们每个人的周围,多多少少都能列举出“党内的蛀虫” 。如果现在中国突然实行资本主义,他们凭借自己当前的职务之便,摇身一变就是大资本家啊!在这个层面上考虑,中共的

9、领导层是存在这样的问题的。幸好存在这种想法的人的比例还没有达到苏联解体时的近 80%。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只有依靠党内的改革和政府职能的转变。新一代的中央领导集体已经很明确的表示要加快政治体制改革,党内也实行了党内监督条例,这些改革都是积极的。但是如果仅仅满足于现状,而不能坚决建立一种透明高效的政府运作体制,中共的高层和政府的高层权利不能接受有效的监督,苏联的问题有可能在我们身上重演。所以,我们必须加快这种改革,以适应时代的发展。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当今世界,两种意识形态对立,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凭借经济上的优势,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着主角。社会主义国家也仅仅剩下了包括中国、古巴、朝鲜、越南等几个少

10、数的国家。现在还没有迹象表明,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已经处于绝对的劣势当中。反而有人预言,21 世纪将是共产主义蓬勃发展的一个世纪。毋庸置疑,在这场对立当中,双方都在努力使自己更加适应时代的要求,占据世界的主流。在冷战时期,美苏争霸出了经济上的斗争以外,还包括了意识形态的争斗,政治上的争斗已经趋于白热化。冷战结束以后,没有另外一个国家能和美国抗衡了,但并不是说将来也不会有。而这个能在意识形态领域和美国抗衡的国家,只有中国。我想这不是中国威胁论,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资本主义阵营不会坐视中国的崛起。在政治斗争领域,中美的对抗会随着中国的强大越来越激烈。这场斗争甚至比经济领域的斗争更能决定中

11、美的未来和世界格局。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到目前为止应该还是成功的,方向是明确的。和苏联的政治改革相比,中国更加成熟,也更加实际。共产党执政能力的建设和国家政府运作体制的不断革新,给中国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长远来看,中国共产党内部的自我调节,自我完善,使这场改革的主要内容,关系着中国政治体制的先进性和国家的发展方向。如果说一个政党的单独统治不是苏联解体的真正原因,那么在中国,共产党的主导地位并不能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因素。在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的未来,完全取决于中国共产党的自我完善和政府机构的改革。邓小平说,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仅仅是一种社会制度。那么,社会主义只要保持其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和意识形态

12、领域共产主义的总目标,当前应该实行什么样的经济制度,应该进行什么样的政府职能的调整,只要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是可行的。当代中共高层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实质,所以实行了更多的民主政治,更多的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而不是建国初期那种阶级斗争为中心,动不动就上纲上线的政策。在国际舞台上,中国也以更加成熟的姿态参与到各种国际事务当中,这对于世界人民认识社会主义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也有利于共产主义在世界的传播,有利于世界历史的发展。就中国目前的发展趋势,中国的政治力量将更加强大,毫不逊色其经济上的成就。通过分析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原因,认清中国的国情和发展状况,避免走错误的道路,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才能在社会主义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好。参考文献:1 百度百科:东欧剧变EB/OL. http:/ 胡锦涛 ,王国顺. 苏联与东欧剧变的原因思考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8 (04):6-7.3 曹胜强, 程玉海.20 世纪的世界革命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4 米谢戈尔巴乔夫.改革与新思维M.苏群译.北京新华出版社, 1987.5 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M. 陈景彪等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06.6 罗伯特吉尔平.全球政治经济学: 解读国际经济秩序M.杨宇光, 杨炯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