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咏物诗鉴赏及滚动练习代洁寒花鸟草虫皆有品世间万物纷繁芜杂,各具形态,各有情性,与人情或相近,或相似,或相通,这就成为诗人们吟咏的对象。历代诗人把在自然中得到感染启迪和自己的感情凝注于自然景物,写出了一首首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诗歌。意蕴深邃,感人肺腑,令人击节叹赏。要做到领会咏物诗词的精髓,却非易事,因为咏物诗词只是以“ 物” 为吟咏的对象,或借物抒怀,或托物寓意,而上乘的咏物诗词往往达到“物我一境 ”的境界,因此,我们必须仔细体贴诗人用意,才能达到鉴赏的目的。一、相关知识1含义:咏物诗是一种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为描写对象的诗体,它将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物的描写中。2
2、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等)着意描摹,追求“形似”。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追求“神似”。概括为:描其形,求形似;融入理,求神似。形神兼备,不即不离。3思想内容:表达不愿媚俗、不愿同流合污,坚持个性、保持清白的高尚情操。表达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伤感。通过某种事物或事情的触动,进而引发自己的某种人生感悟、生活哲理。4 咏物与写景的区别从描写对象上,咏物诗中只有一个主体描写对象,主要描写此物的特点;而其它的诗中多是由多个景物构成一幅总体的画面,没有主次之分。从作用上,咏物诗是借详细描写物的特征来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其它诗
3、中的景物描写是通过一幅画面,渲染一种气氛,从侧面烘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5 咏物诗艺术手法(1)描写:就是用语言把事物的形象表现出来。描写内容有:所见、所闻、所感;感觉、听觉、味觉、触觉的变化;远景、近景、上下等。描写方式主要有:正面侧面描写、虚实结合、白描与工笔(细描)、动静结合等。(2)抒情方式:融情于物,即把主观之情寓于客观之物,达到物我合一的境地。托物言志,即先咏他物,塑造一个完整可感的形象,借助它使自己的感情得以寄托。(3)联想想象:想象犹如天马行空,奇思遐想与自然本真相结合。 6、方法点拨1) 体察物态 描摹物态是咏物的共同特征,抓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或所处环境。既看诗人扣住
4、物的哪些特征,还要体察诗人的描摹物态之妙。2)品味寄托 咏物是诗的内容,比兴寄托是诗的灵魂。所以,既要分析所咏之物的外在特征,还要分析其内在品性。由物到人,由实到虚,联系诗人2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联系诗人的情趣爱好、人生态度、生活作风、价值取向等。3)明辨技巧 从表现看,由于咏物诗重寄托,常用托物言志和象征手法。从修辞看,常用比喻、借代、拟人、夸张、双关等修辞格。从描写看,正面描写,侧面烘托,或三言两语勾勒事物形态,不求形似,只求神似。4)操作步骤 鉴赏步骤归纳 “读清”全诗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体会诗人手法的高
5、妙。7、咏物诗设问方式(意象方面) 诗歌中的形象象征什么? 简析诗歌中的形象 这首诗歌赋予了怎样的品格? 8、鉴赏思路写了什么物- 有什么特点-(表现手法)-寄托的情感9、艺术手法,包括三个方面:(1)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 ) 、描写 (直接描写、间接描写)(2)表现手法:烘托、象征、虚实结合、用典、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动静结合、以小见大。托物言志:( 借物抒情、借物喻人) ,就是诗人把自己的某种理想、人格或感情融于某种具体事物,就是物与志的结合。所借之物既是作者的理想、旨趣、节操的化身,更是作品主旨和形象的载体。衬托(正衬、反衬)、对比、象征、渲染、烘托、抑扬等。(
6、3)修辞:比喻、比拟、对偶、夸张、对比、排比、设问、借代、反问。 10、常见意象莲高洁; 柳送别;花美好;梅孤高,不流于俗。芳草离恨;菊气质清高;杜鹃哀怨、思归;梧桐凄凉悲伤。松柏:坚挺、傲岸、坚强、生命力、坚韧不拔。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 。 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荒凉、偏僻、离恨、身份地位的卑微。沙鸥:飘零、伤感;猿啼:悲伤 、风急天高猿啸哀。 鹧鸪鸟: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江水:时光的流逝、岁月的短暂、绵长的愁苦。月思乡。鉴赏常用语:栩栩如生、形象逼真、生动传神、形
7、神兼备、烘云托月、朦胧含蓄 二、因例说法一) 菊 花 元稹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1、一、二句采用什么样的手法写出什么内容?3答:、通过描写,写作者爱菊。、 “遍绕” 、 “日斜”,把诗人赏菊入迷,留连忘返的情景真切地表现出来。、渲染了爱菊的气氛,为下文议论作铺垫。2、菊花的什么特点触发了元缜的诗情?答:、外在特点:百花先谢而菊花后凋。、内在的神韵、品格:历尽风霜而后凋, “卓为霜下杰”的坚贞品质。3、对菊花的赞美中作者的什么深意?答:、寄寓诗人对坚贞品格的追求,菊花神韵、品格是诗人人格的写照。、诗人借咏物以言志,将菊花的自然特点加以拟人化处理,使之成为
8、诗人理想人格的象征。二) 小松 杜荀鹤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山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作者:晚唐诗人,有才华,但屡试不中,一生潦倒。刺头:指松树苗长满松针,又直有硬。1、本诗语言精练,试析哪些词语写出小松特点?答:“刺”,准确勾勒出外形特点,显示其蓬勃的生命力。 、 “出” 字写出其锐不可挡的发展势头。把其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勾画了出来。(描写 )2、四句的“凌云”含意各有不同,前者是指 未长成的小松 ,后者指 长成后的松树。3、请说说你对本诗主题的理解。即作者借小松言何情,托何志?答:、此诗以“小松”喻人;、写“小松”初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大树;反映出作者对人
9、才出身轻微而终成大业的思考,批判了世人以身世取人的浅陋目光。特点归纳:1、以物象为题;咏(题、赠、赞)+物象 。2、用形象语言描写出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多用拟人、象征等手法;描其形,求形似;融入理,求神似。形神兼备。3、借物抒怀。表达理想、志向、情怀方法总结1) 、读诗,诠释出诗句的字面意义;2) 、关注有效信息:诗题、注释、作者生平经历3) 、分析咏之物的外在特征(形态、色泽、特征)和环境特点,并能深入其里,抓物与志的“契合点” 4) 、体悟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5) 、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三) 咏 柳唐 贺知章 咏 柳 曾巩碧玉妆成一树高, 乱
10、条犹未变初黄,万条垂下绿丝绦。 倚得东风势便狂。 不知细叶谁裁出, 解把飞花蒙日月,二月春风似剪刀。 不知天地有清霜。1) 、两首诗对柳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前者表现了 喜悦、赞赏的态度,后者表现了贬斥、嘲讽 的态度。42) 、两首诗虽然写法不同,但都抓住了柳枝的特点展开联想,请分析两位作者抓住了柳枝的什么特点,而由此联想到什么? 答:前者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后者由柳枝的随风摇摆、披拂不定联想到没有节操、反复无常的小人。四)卜算子咏梅 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1诵读解意-联想、解句。 2形
11、象分析 梅花:环境特点:断桥黄昏,风雨交加,苦寒荒凉。(环境烘托) 自身特点:不与群芳争春,虽然粉身碎骨而此志不渝。(正面描写)3作者处境:主战派,仕途坎坷,屡屡受挫。4所言之志:以物喻人,隐喻了作者虽遭不幸,前途坎坷,但决不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以虽使粉身碎骨而此志不渝的斗争精神。 5手法分析:托物言志,以物喻人。环境烘托。 小结“梅花”这一形象表现了诗人饱受摧残,但至死也不会改变自己高尚品格和坚贞节操。卜算子 .咏梅 毛泽东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把。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分析“梅花”这一形象折射出诗人的高尚品格和鲜明性格,即先行者和公仆的
12、品格,艰危中奋不顾身、转安后乐于奉献的执着性格。三、经典链接】1、读下面的诗,完成后面题(04 年北京卷)红 梅苏轼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融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注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1)读下面苏轼的诗论并回答问题。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决非桃李诗。皮日休白莲诗云,“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决非红莲诗。此乃写物之功。若石曼卿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此村学中至陋语也。 说出苏轼赞扬写梅花、白莲的诗而批评石曼卿红梅诗的理由,并作具体分析。 (答案:第一问
13、的要点是,写红梅、白莲的诗能做到神似,表现了神韵、精神品格、内在特点;而红梅诗仅作了外形描写。 第二问的要点是,“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出了梅的清幽、高洁;“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写出了白莲的素洁、清雅5;“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仅从“绿叶”“青枝”等外形上把握红梅的特征,未见其精神品格。) 2、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08 年广东卷)木芙蓉 吕本中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窗前木芙蓉 范成大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更凭青女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注 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1)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
14、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解析鉴赏咏物诗要从托物言志入手。首先,弄清所咏之物在形态、声音、色泽、环境等方面的特征(自然属性)。其次,分析运用哪些手法表现所咏之物特征的,答题时要用到“比喻、拟人、对比、衬托、象征”等表达技巧类术语。此两诗歌都用拟人修辞描木芙蓉。最后,分析作者借所咏之物抒发的思想情感,答题时要用到“正道直行、坚贞孤傲、高洁超逸”等表达思想情感类术语。四、实战演练 1 白云泉 白居易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简要分析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 诗人的这一思想
15、充斥在整篇诗作中。诗人以“云自无心水自闲”自况,表面上写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潺,自由流淌,从容自得,实际上正是诗人内心的独白。本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突出特点?试简要分析。 诗人运用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和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风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2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注李商隐青年时就考中进士,朝气蓬勃,充满信心,然而由于党争倾轧,使他长期沉沦下僚。诗人写此诗时,妻子刚病故,自己又将只身赴蜀,去过那使人厌倦的幕府生涯。试析“曾逐东风拂舞筵”中“逐”字的精妙之处。 “
16、逐”写柳枝追逐春风,用拟人手法,变被动为主动,写柳条的蓬勃生机。 试析这首诗对比的表现手法。 前两句写春日之柳追逐东风,在繁花似锦的春日,在热闹乐游苑的舞筵上,与舞女翩翩起舞;后两句写秋日之柳,清秋斜阳,秋蝉哀鸣,何等萧条凄凉。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出秋日之柳的衰落,表现出作者对秋日之柳的悲叹之情。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自伤迟暮,自叹身世。(表达作者壮志难酬、命途多舛的悲凉心境。)3 画眉鸟 欧阳修 6百转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本诗表现手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诗人有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借物咏怀。林中鸟与笼中鸟不同境遇的对比手法表达了对自由的热
17、情赞美,对束缚个性、禁锢思想、窒息性灵的憎恶和否定。)析:前两句描绘了林间画眉自由自在的美好形象:鸟声宛转,鸟影翩翩,山花绚丽,树阴浓密,可以自由的飞翔。后两句运用对比手法,将笼中画眉和林间画眉对比,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歌颂和追求。 4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咏柳 曾巩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1这首诗题为 “咏柳”,实际上托物寓意。请细加揣摩,分析其寓意。通过对柳树“倚得东风势便狂”“飞花蒙日月”的描摹,写出了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小人;并用“天地清霜”警告他们必无好下场,难逃灭亡的命运。2第四句“不知天地有清霜”如果改为“不知秋后有清霜”于诗歌也可通,
18、你觉得哪一种更好些?请简述理由。用“天地”好。“天地”着眼于空间,有立体感,突出了正气浩然之态。“秋后”与“清霜”重复。 5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梅花 (陈焕)云里溪桥独树春,客来惊起晓妆匀。试从意外看风味,方信留侯似妇人。【注】留侯:汉代名将张良,功高位重,但却摒弃人间富贵。传说他有大丈夫的胸怀,又有美如少女的外貌。、王安石和陈焕两首咏梅诗,都抓住了梅花的同一特征进行歌咏,这一特征是什么?两位诗人是怎样借此抒发他们的情感的? 答:傲然独立的风姿。王安石的“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描写了严冬群芳纷谢,独有梅花凌寒开放
19、的景象,歌咏了不怕困难、倔强不屈的傲然风骨。陈焕的“云里溪桥独树春,客来惊起晓妆匀。”写出在深山僻野、人迹罕至的地方,诗人突然发现了傲然特立、寂寞开放的一树梅花,感到意外、惊喜。抒写了诗人高蹈自守的襟怀。 6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6 分)北陂杏花 王安石一陂春水浇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作尘。 【注】此诗系王安石晚年所作。此前诗人亲手创立的新法被一一废止。陂:池塘,这里指池边或池中小洲 (1) 你认为“一陂春水浇花身”中的“绕”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7答:好,一个“绕”字,使春水富有动感,充满生机,表现了春水爱花惜花的情致。 (2)前人评价这首诗时说“安石移情世
20、外,其悲壮即寓闲淡之中”。这种悲壮之情在诗中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答: 在诗中诗人用“作雪”和“成尘”作喻 ,形成对比,再以“纵被”和“绝胜”强调了宁愿为理想献身也不愿同流合污的悲壮感情。(诗人托物言志,以水边的杏花自况,纵然被春风吹落水上,仍保持着纯洁,远胜于路边的杏花,在车水马龙中被碾碎,化为污浊的尘土。流露出悲壮的情感,表现出坚持自己的理想情操,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7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 分)泾 溪 (唐 罗隐)泾溪石险人惊惧,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径溪是指今甘肃天水市东南的泾谷水,今名永川河。 这首诗寓含着一种什么哲理?谈谈你的看法。 答
21、:许多事故往往出于人人自以为安全而失去警惕的时候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 早 梅 (齐 己)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1) 诗人笔下的“早梅”具有怎样的特点?(2 分)(2) 简要说明第一联和第三联运用的艺术手法及其表达作用。(4 分)【参考答案】(1)不畏严寒,傲然独立,幽香四溢,素艳芳洁。(2)第一联用对比手法,以万木来反衬早梅不畏严寒的品格。第三联从嗅觉和视觉感受的角度写出早梅内蕴幽香、外显素艳的姿色和风韵。9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瀑布 李忱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
22、,终归大海作波涛。、简要分析诗中塑造的“瀑布”这一艺术形象。答:瀑布乃是胸怀大志、不惧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志士的化身。五、拓展练习1、阅读下面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红 梅 苏轼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注】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读下面苏轼的有关诗论并回答问题: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决非桃李诗。皮日休白莲诗云,“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决非红莲诗。此8乃写物之功。若石曼卿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此村学中至陋语也。请说出苏轼赞扬写梅花
23、、白莲的诗而批评石曼卿红梅诗的理由,并作具体分析。2阅读下面宋词,完成后面的题。 阮 郎 归 曾 觌柳阴庭院占风光,呢喃清昼长。碧波新涨小池塘,双双蹴水忙。萍散漫,絮飘飏,轻盈体态狂。为怜流去落红香,衔将归画梁。题:全词处处说燕,却始终不着一燕字,正如邹祗谟在远志斋词衷所说:“ 咏物固不可不似,尤忌刻意太似。取形不如取神,用事不如用意。”联系全词分析咏物的这一特点。答: 3、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自云泉 自居易天平山上白云泉,云白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1)简要分析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答: (2)本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突出特点?试简要分析。答: 4阅读下面一
24、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画眉乌 欧阳修百转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1)前两句写了什么内容?答: (2)后两句用什么手法来表现作者的思想?答: 5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马 诗 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注】金络脑,指马披上威武的鞍具。(1)这首诗中的“马”是一个怎样的形象?答: (2)诗人通过咏马表达什么样的情感?答: 【答案】 1第一问两个要点。赞扬的理由是,写梅花、白莲的诗能做到神似,表现了神韵、精神品格、内在特点;批评的理由是,石曼卿红梅诗不能抓住梅花的品格特征,仅作了外形描写。第二问 3 个要点。“疏影横斜水清浅,
25、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出了梅的清幽、高洁;“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写出了白莲的素洁、清雅;“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仅从“绿叶”、“青枝”等外形上把握红梅的特征,未见红梅的精神品格。2起首二句,不说燕子而仅以“呢喃”二字,从声音上画其特点;三、四句用“蹴水忙 ”三字,写燕子之神,活画了一幅飞燕闹春图;五、六句写柳絮在风中飞来飞去,正好烘托出燕子在空中飞翔的优美姿态;结尾句中的“街”正是燕子的动作。全文在似与不似之间,取其神,不取其貌,用烘托、陪衬的手法,写燕子所处的环境、声音、体态等。3(1)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诗人的这一思
26、想充斥在整篇诗作中。诗人以“云自无心水自闲” 自况,表面上写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潺,自由流淌,从容自得,实际上正是诗人内心的独白。(2) 诗人运用象征手法写景寓9志,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和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风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4(1)前两句描绘了林间画眉自由自在的美好形象:鸟声宛转,鸟影翩翩,山花绚丽,树阴浓密,可以自由的飞翔。(2)运用对比手法,将笼中画眉和林间画眉对比,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歌颂和追求。5(1)这首诗刻画了渴望披上威武的鞍具,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聘的马的形象。(2)抒发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的感慨。石灰吟 于
27、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赏析】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古诗今译 经过千万次锤打出深山,熊熊烈火焚烧也视若等闲。即使粉身碎骨又何所畏惧,只为把一片青白(就像石头的颜色那样青白分明,现在多用“清白”)长留人间。 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题竹石画 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赏析】这是一首是在竹石图上的题画诗,作者
28、咏的是竹石,但已不是对自然界竹石的一般描写,而是蕴含了作者深刻的思想感情。作者以物喻人,实写竹子,赞颂的却是人。诗人屹立的青山,坚硬的岩石为背景而基础,说竹子“咬定青山”,“立根破岩”,“千磨万击”。“坚劲”则正是这个历经风吹雨打的竹子和竹子所象征的人的真实写照。因此,可以说,诗歌通过歌咏竹石,塑造了一个百折不挠,顶天立地的强者的光辉形象。全诗清新流畅,感情真挚,语言虽然通俗但意义深刻而意味深长。 (学生背诵,温习旧知,为新知识的学习作铺垫。启发:根据你所背诵的这几首诗,请说说你对咏物诗有什么理解?咏物诗具有什么特点?) 三、掀起你的盖头来明确咏物诗概念 (教师讲解) 1 定义:咏物诗是一种以
29、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为描写对象的诗体,它将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物的描写中。 2 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等)着意描摹,追求“形似”。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追求“神似” 。 描其形,求形似;融入理,求神似。形神兼备,不即不离。(重点) 3 主要表现手法:托物言志、托物言情、托物喻人 托物言志:就是诗人把自己的某种理想、人格或感情融于某种具体事物,就是10物与志的结合。所借之物既是作者的理想、旨趣、节操的化身,更是作品主旨和形象的载体。 4 其它手法: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 一首好的咏物诗,总是
30、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或深或浅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度,或寄寓美好的理想,或隐含生活的道理。 四、让我轻轻地告诉你如何鉴赏咏物诗 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把握所咏之物的特点 既然是咏物诗,当然要写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追求贴切逼真,但如果仅仅是客观的描摹,满足于形似,那也不是一首好的咏物诗。也就是说,不但要形似,而且要神似。 猜猜下面诗歌所咏为何物(趣味活动,学生自由表达“形似”与“神似”) 不论平地与山间,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蜜蜂 罗隐 2、体悟诗人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陶渊明咏菊,抒写自己闲适、不慕富贵的心
31、境;陆游咏梅,表明自己不媚于俗、坚守正义的气节。由于作者的经历遭际、情趣爱好以至观察角度的不同,即使写同一事物,他们也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 咏梅(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1)分析一下这首诗的形象特点。(提示:环境特点:断桥黄昏,风雨交加,寒泠荒凉。自身特点:不与群芳争春,虽然粉身碎骨而芳香如故。) 2)这首诗托物言志所言的志是什么?(提示:以物喻人,隐喻了作者虽遭不幸,前途坎坷,但决不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以虽使粉身碎骨而心志不渝的斗争精神。) 3)试分析一下这首诗的艺术手法。(提示:(1)托物言志,(2)环
32、境烘托。) ( 对比赏析: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赏析】这首卜算子以“咏梅”为题,这正和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濂溪先生(周敦颐)以莲花自喻一样,作者亦是以梅花自喻。 陆游一生力主抗金,却履遭群小的嫉妒诽谤和排斥打击,处地孤危,境遇苍凉。梅花在陆游的笔下涵蕴着一个失意志士的秉性坚贞、矢志不渝。所以前人评价其“末句想见劲节”,“沉沦不遇者,读之一叹”。 梅花如此清幽绝俗,出于众花之上,可是如今竟开在郊野的驿站外面,破败不堪的 “ 断桥”,自然是人迹罕至、寂寥荒寒、梅花也就倍受冷落了。从这一句可知它
33、既不是官府中的梅,也不是名园中的梅,而是一株生长在荒僻郊外的“野梅”。它既得不到应有的护理,更谈不上会有人来欣赏。随着四季的代谢,它默默地开了,又默默地凋落了。它孑然一身,四顾茫然 有谁肯一顾呢,它可是无主的梅呵。“寂寞开无主”这一句,词人将自己的感情倾注在客观景物之中,首句是景语,这句已是情语了。日落黄昏,暮色朦胧,这孑然一身、无人过问的梅花,何以承受这凄凉呢?它只有“愁” 而且是“独自愁”,这与上句的“寂寞”相呼应。驿外断桥、暮色、黄昏,本已寂寞愁苦不堪,但更添凄风冷雨,孤苦之情更深一层。“更著”这两个字力重千钧,前三句似将梅花困苦处境描写已至其但二句“更著风和雨”似一记重锤将前面的“极限
34、”打得崩溃。这种愁苦仿佛无人能承受, 至此感情渲染已达高潮,然而尽管环境是如此冷峻,它还是“开”了!它,“ 万树寒无色,南枝独有花”11(道源);它,“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杨维桢)。上阕四句,只言梅花处境恶劣、于梅花只作一“开”字,但是其倔强、顽强已不言自明。 上阕集中写了梅花的困难处境, 它也的确还有 “ 愁”。从艺术手法说,写愁时作者没有用诗人、词人们那套惯用的比喻手法,把愁写得象这象那,而是用环境、时光和自然现象来烘托。况周颐说:“词有淡远取神,只描取景物,而神致自在言外,此为高手。”(蕙风词话)就是说,词人描写这么多“景物”,是为了获得梅花的“神致”;“深于言情者,正在善
35、于写景”( 田同之西圃词说)。上阕四句可说是“情景双绘”。让读者化一系列景物中感受到作者的特定环境下的心绪 愁!也让读者逐渐踏入作者的心境。这着实、妙! 下阕,托梅寄志。梅花,它开得最早。“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齐已);“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张谓)。是它迎来了春天。但它却“无意苦争春”。春天,百花怒放,争丽斗妍,而梅花却不去“苦争春”,凌寒先发,只有迎春报春的赤诚。“苦”者,抵死、拼命、尽力也。从侧面讽刺了群芳。梅花并非有意相争,即使“群芳”有“妒心”,那也是它们自己的事情,就“一任”它们去嫉妒吧。在这里,写物与写人,完全交织在一起了。草木无情,花开花落,是自然现象。其中却
36、暗含着作者的不幸遭遇揭露了苟且偷安的那些人的无耻行径。说“争春”,是暗喻人事; “ 妒”,则非草木所能有。这两句表现出陆游性格孤高,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逢迎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崚.傲骨。 最后几句,把梅花的“独标高格”,再推进一层: “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前句承上阕的寂寞无主、黄昏日落、风雨交侵等凄惨境遇。这句七个字四次顿挫:“ 零落”, 不堪雨骤风狂的摧残,梅花纷纷凋落了,这是第一层。落花委地,与泥水混杂,不辩何者是花,何者是泥了,这是第二层。从“碾”字,显示出摧残者的无情,被摧残者的凄惨境遇,这是第三层。结果呢,梅花被摧残、被践踏而化作灰尘了。这是第四层。看,梅
37、花的命运有多么悲惨,简直不堪入目令人不敢去想像。读者在此时已融入了字里行间所透露出的情感中。但作者的目的决不是单为写梅花的悲惨遭遇,引起人们的同情;从写作手法上来说,仍是铺垫,是蓄势,是为了把下句的词意推上最高峰。虽说梅花凋落了,被践踏成泥土了,被碾成尘灰了,请看,“只有香如故”,它那“别有韵致”的香味,却永远“如故”,仍然不屈服于寂寞无主、风雨交侵的威胁,只是尽自己之能,一丝一毫也不会改变。即使是凋落了,化为“尘”了,也要“香如故” 。 末句具有扛鼎之力,它振起全篇,把前面梅花的不幸处境,风雨侵凌,凋残零落,成泥作的凄凉、衰飒、悲戚,一股脑儿抛到九霄云外去了。正是“末句想见劲节”(卓人月词统
38、)。而这“劲节”得以 “ 想见”,正是由于此词十分成功地运用比兴手法作者以梅花自喻,以梅花的自然代谢来形容自己。此时,已将梅花人格化。“咏梅”,实为表白自己的思想感情,给我们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成为一首咏梅的杰作。 五、总结归纳 1.“读清”全诗。 2.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 3.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4.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 六、实践演练 瀑布联句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注据唐溪诗话记载,此诗的前两句为黄檗禅师所出,后两句为唐宣宗李忱所对。 12简要分析诗中塑造的“瀑布”这一艺术形象。
39、【赏析】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描绘了冲决一切,气势磅礴的铺平的艺术形象。首句抓住瀑布形成的曲折过程,赋予无生命之物以活生生的性格,“不辞劳”,三字有强烈拟人化色彩,充溢着赞美之情;第二句着重表现瀑布气象的高远,寓有人的凌云壮志,又含有慧眼识英雄的意味;第三句在诗情上是小小的回旋,小小溪涧式的安乐并不能使瀑布满足,它心向大海,不断开辟前程;末句更有冲决的力量,表现出一往无前的信心和决心。瀑布的性格至此得到完成。 答案:涓涓细流不辞辛劳,汇集成一落千丈,雄伟壮观的瀑布,而后又谢绝溪涧的挽留,继续向前,流向大海,决心化作汹涌澎湃的波涛。这“瀑布”乃是胸怀大志,不惧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志士的化身。
40、 七、板书: 1、概念:物寄情 2、特点: 形似 追求 由物到人,由实到虚 神似 3、手法:托物言志(情) 4、鉴赏方法: (1)把握所咏之物的特点 由形而神 (2)体悟诗人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2010 年高考语文新课标卷 江总 雨雪曲解析(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 8-9 题。雨雪曲 江总 雨雪隔榆溪,从军度陇西。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注 】 江总 (518-590):南朝 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历仕梁、陈、隋三朝。榆溪:指边塞。陇 西:在今甘肃东部。8.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
41、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5 分)答: 答案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别路”的意思是戍卒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13解析第一问实际上是在问诗中所写的自然环境是什么样子的,答题之前必须先要弄清楚命题人想让考生到底答什么。此类命题的答题思路是:自然环境=时间+地点+景色。此问的答案要点应该是:寒冬、边地、飞雪荒凉。第二问命题质量不高。别路:离别的道路。结合诗意,其主语是边地的士卒。9.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 “地暗”之后,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6 分)答: 答案这样写的好处是,不仅点明了边塞“天寒”、“地暗”的环境,也真实生动地透
42、露出戍卒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旗彩坏”、“鼓声低”的心理感受。这首诗表现了戍卒身处辽远而艰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解析第一问实际上问的是颈联两个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而不是问某一个字的炼字艺术。因此,第一问至少有两个答题要点:一是表面意义是什么,回答自然环境;二是深层意义是什么,回答人物的心理感受。当然,第一问也可以从“坏 ”“低”这样的用字特色以及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这个表现手法的角度来加以补充回答;可惜高考所提供的答案有所局限。第二问题干很明确,一是“戍卒”,一是“情感”。结合“坏”“低”“愁”“ 迷”,联系诗后 “边塞”的注解,不难做答。需要注意的是,答此问时,不能只简单地回答 “表现了戍
43、卒的思乡之情”,“思乡之情”前面的定语同样十分重要,要学会 “丰满”地答题。全诗赏析1. 雨雪曲:“雨雪曲”是乐府横吹曲辞其中的一曲。横吹曲辞是乐府,来源却是胡曲,本是军中之乐。以鼓角为伴奏,因此叫做“横吹”。角这种乐器,渐渐不再流传了,姜夔道“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则其声悲咽可知。后来广为流传的横吹曲辞却是李延年所作。乐府解题中说:“汉横吹曲,二十八解,李延年造。魏、晋已来,唯传十曲:一曰黄鹄,二曰陇头,三曰出关,四曰入关,五曰出塞,六曰入塞,七曰折杨柳,八曰黄覃子,九曰赤之扬,十曰望行人。后又有关山月洛阳道长安道梅花落紫骝马骢马雨雪刘生八曲,合十八曲。”2. 首联:雨雪隔榆溪,从军
44、度陇西。 雨雪:此处 “雨”应读为 “y”,动词,意思是“下”。雨雪:下雪,飞雪。此处需要指出的是,第 8 小题答案中说“雨雪交加”,这样的表述是不恰当的。结合诗境来看,当时是“天寒旗彩坏”,是陇西边地,何来“雨雪交加”?! 隔:阻隔,隔断。 榆溪:榆林塞。此处代指边塞。 从军:参加军队。此处既是诗人自指,也指所有戍卒。 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直译:大雪纷飞隔断了边塞,出征的戍卒越过了陇西。14 赏析 :首联破题,交代了时间、地点、事件,为下文营造了特定的氛围。3. 颔联: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直译:围绕着军阵可以看见狐狸的踪迹,依傍在山脚下可以看见马匹留下的蹄痕。 赏析:颔联承接首联,进
45、一步写出了边塞的荒凉景象。4. 颈联: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 直译 :天气寒冷得军队旗帜上的色彩似乎也变得不好了,阴暗的大地上军鼓的声音也显得低沉了许多。 赏析:颈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把边地的寒冷、阴暗、萧条与士卒压抑、沉闷的心情融合在了一起。5. 尾联: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漫漫:广远无际。 愁云:云气阴霾暗淡。 苍苍:空阔辽远。 别路:离别家乡之路。 迷:迷失。 直译 :无边无际的暗淡的云气升了起来,(使得)空阔辽远的离别家乡之路迷失远方。 赏析 :尾联总结全诗,点出了戍卒思乡这个主题。正因为有了这个主题,则前几句诗的萧条之景也找到了落足点。“愁云”和“迷”,不只是自然景象的反映,更是戍卒内心情绪的传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