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011年高考咏物诗的鉴赏教案.古人很喜欢吟咏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诗人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这就产生了咏物类诗歌。流传下来的咏物诗亦是数不胜数,仅全唐诗就有 6021首,因此,咏物诗也是考试中常见的一种诗歌类型。这里就咏物诗的鉴赏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一、咏物诗的一般特点1、定义:咏物诗是一种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为描写对象的诗体,它将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物的描写中。2、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等)着意描摹,追求“形似”。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
2、虚,写出精神品格,追求“神似” 。描其形,求形似;融入理,求神似。形神兼备,不即不离。3、主要表现手法:咏物诗托物言志,在整体构思上经常用到拟人、比喻、双关、借代等修辞手法。1、拟人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一首比较浅易直白的托物言志的咏物诗,其中“清白”二字,不只是对所咏之物外形特点的吟咏,也是对其神韵、品格的高度概括。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心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咏石灰就是在歌咏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2、侧烘托具体描写上,咏物诗通常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陆龟蒙白莲:“素花多蒙别艳欺
3、,此花端合在瑶池。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堕时。”就是用“月晓风清”的背景,写出白莲独特的气质、神韵来。3、托物言志:诗人把自己的某种理想、人格或感情融于某种具体事物,就是物与志的结合。所借之物既是作者的理想、旨趣、节操的化身,更是作品主旨和形象的载体。蝉 虞世南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1)诵读解意。(2)形象特点:一只在高树上饮着清露、自在鸣叫的夏蝉。 2(3)思想内容:只要品性高洁,声名自然远扬,无须任何外在凭借。(4)手法:托物言志4比喻:写物的特征时使用比喻往往更形象生动。“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眼中,高高的柳树像碧玉装扮成, 万千条柳枝都
4、垂下绿色的丝条;“垂緌引清露,流响出疏桐” , 虞世南看到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像下垂的冠缨,故比作“ 垂緌” (古人结在领下的帽带下垂部分)。 5、对比、衬托:为了更加突出物本身的特征,常常把所咏之物跟其他物进行对比,或者用其他物来衬托所咏之物。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王冕白梅),把梅与混芳尘的桃李对比,显梅之高洁守志;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郑思肖画菊),将独立疏离的菊花和丛中百花作对比,突出菊花自甘寂寞。有时,还会把物本身不同时期的情状进行对比,如李商隐的柳: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把春日之柳和秋日之柳进行了对比,春日之柳的繁盛
5、反衬出秋日之柳的衰落,表现出作者对秋日之柳的悲叹之情。环境烘托,写到物生长的外部环境往往就是用环境来物的品质。如: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王冕白梅),以冰雪林烘托梅,突出梅的坚毅耐寒;“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用大雪来烘托青松。通过这几首诗歌,不难发现,咏物诗一般都以一种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为描写对象的诗体,它将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物的描写中。主要特点:第一,常以所咏之物为题,或者可以从题目看出所咏之物。咏青松,题目即为青松;咏梅花,题为梅花;咏石灰,题为石灰吟第二,抓住物某些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等)着意描摹。 如,写青松的“挺”“直”,这是形态描写
6、;写梅花像雪一样洁白,这是色泽描写;写 “大雪压”“凌寒”“出深山”“烈火焚烧”,这些都是外部环境描写。阅读其他咏物诗,会发现,基本上每一首咏物诗都有这一特点。第三,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寄托作者的情志。从以上三首诗歌,我们可以读出青松的“坚贞不屈、傲岸高洁” 、梅花的“不畏严寒 、清雅高洁”、石灰 “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光明磊落的襟怀”,当然,物的品质实际上也是作者的品质体现,是作者的人格写照。二、作者借所咏之物所寄托的常见情感一首好的咏物诗,不仅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或深或浅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想,或
7、隐含生活的道理。那么,通过所咏之物所寄托的情志,通常有哪些呢?1、首先是抒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受。这是古代很多文人的通病,他们往往恃才傲物、随心所欲、率性而为,因而在统治者看来是格格不入的,是不能受到重用的。于是,感叹生不逢时,英雄吴用武之地便成了文人屡见不鲜3的作品主题。屈原、宋玉、李白、李贺、李商隐名单可以开出一长串。典型的如以下两首:题榴花(朱熹)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苍台落绛英。杨柳枝( 白居易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榴花开得那么鲜艳;柳色嫩黄,柳枝条条柔软如丝,但是或是没有车马,或是长在荒园里,又有谁来欣赏
8、呢?2、其次是表达自甘寂寞、坚贞不屈、高洁脱俗(不同流合污)的气节。当国家政治腐败甚至灭亡、统治者昏庸无能、奸佞小人为非作歹时,是随波逐流?还是洁身自好?像屈原一样“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 大多数是会选择后者的,因为他们是读过书的,不知不觉中受到先烈们的影响,因而有着高尚的气节。卜算子咏梅(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画菊( 郑思肖)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寂寞开无主 ”、“花开不并百花丛”都是一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脱俗;“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9、 和“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都是一种宁愿粉身碎骨也不委曲求全的坚贞不屈。3、厌恶官场,追求自由、隐逸、淡泊闲适等的生活。在官场呆久了,上有皇上压着,下有臣子们钩心斗角,尽职些的还得为百姓劳碌奔波,时间久了,难免有身心俱疲之感,于是渴望摆脱官场,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便成了咏物诗中常常寄托的一种情感。画眉鸟(欧阳修)百转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白云泉(白居易)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在林间啼叫比在笼中自由自在得多,不是一种对自己的向往对官场的厌倦吗?而白云泉何必奔冲山下去呢?山上才没有风浪险恶,自由自在。两首诗主旨
10、虽有有一定差别,但又有相似之处。然而,从古到今,流传下来的咏物诗浩如烟海,其中所寄托的感情不是这三种情感可以囊括的,很多还是得结合诗句做具体分析。高考金题引路1、 (2008 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7 分) 4木芙蓉 吕本中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窗前木芙蓉 范成大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更凭青女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注】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1)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 分)答:描述了木芙蓉开花的自然属性;运用了拟人手法。(2)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5 分)答:
11、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形象;范诗写的是木芙蓉孤苦、心酸,处境凄凉,但作者并没有把这花看做愁苦。前者是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 分)(2007 年安徽卷)醉落魄咏鹰 清陈维崧寒山几堵 ,风低削碎中原路 。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 。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注堵:座。 削碎中原路:形容 鹰掠地飞过。 轩举:意气飞扬。(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2)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主要运用
12、了衬托的手法。 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把“衬托” 答成“烘托”也算对)(2)“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表达了猛气犹存、老当益壮的情怀。“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表达了期待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志向。这是一首借物抒情之作。词的题目为“鹰” ,故多有将此篇划入咏物词者。然细味词情,其“咏物” 的成分并不多,而是抒情主体“我” 的形象更加突出些,在词篇中的比重也更大。开篇“寒山几堵” 的“堵”字、 “削碎中原路”的“削”字下得极新颖而重拙,有此二字,凌厉激荡的气势喷薄欲出,堪称炼字的典范。接数句以“袒貂裘 ”、“略记” 写出词人浩
13、茫风度,为后文铺垫。下片兴感, “男儿”三句极豪迈,又极悲愤,精警无匹,如干将出匣,寒光射人。此等句是他人想不到、写不出者,最能代表迦陵词“鼓舞风雷” 、“ 蹈扬湖海” 的特色。末二句以荒莽景象收束全篇,于奔放之后作含蓄的一折,特别凸现词人九曲黄河般的积郁之情,力量沉厚。陈维崧在诸多作品中皆以鹰自比,他所看中的是鹰的轩举的“ 猛气”与矫捷的“身手” ,用以抒发自己疾恶如仇、惩奸除弊的人格风范与人生理想。读本篇不仅令我们体察到“声色俱厉” (陈廷焯语)的雄健之美,尤其可感受到“顽者警、懦者立” 的精神震撼。设题两道,分别考查对古代诗词中表现手法和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分析,题干中明确要求结合上片和下片
14、的内容,指向明确。严格的说来,第(1)题 中的答案“烘托” 和“衬托”意义是不相同的。“烘托”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5叫烘托。 “衬托 ”是两种事物都写。 “衬托”是用类似的、相关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来突出主体事物的手法。3.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 (2007 年重庆卷) 。海棠 (宋)苏轼 惜牡丹花 (唐)白居易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釉伦廊。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注崇光:美艳 的光彩。 (1)苏轼海棠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二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4 分) (2)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 (2 分) (1)前二句描写了光彩正艳、香气正浓的海棠花在春风中、月色下的朦胧美;后二句用了拟人手法,以花比人。 (2)苏诗爱花之盛开,白诗惜花之将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