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农学概论,授课人:徐践,绪论,农业的含义农业是指人类通过农业技术措施,充分利用自然和经济条件,调整农业生物的生命活动过程,以取得人类生活所需产品的生产活动以及附属于这种生产的各个部门的名称。,农业的组成农业是由农业生物、农业生物赖以生长发育、繁殖以及发生遗传变异的自然环境和人类的生产劳动三部分组成。,农业的地位和作用国民经济是由许多部门构成的庞大复杂的系统,农业则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其作用和地位具体体现在1.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2.农业是国民经济各部门独立与发展的基础。3.农业对改善人们生活环境具有重要作用。,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战略20世纪60年代我国就提出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包括良种
2、化、水利化、机械化和化学化。当今农业现代化的定义: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我国人口压力巨大,人均资源极为短缺、农业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农业尤为重要。为此达成如下战略共识1增加农业投入时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2发展现代化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扩大经营规模3用现代技术改造农业是发展现代化农业的重要环节,农学概况,农学的概念与范畴农学是农业科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其萌芽于农业起源之初,伴随人类对农业技术的探索和生产实践的积累过程而成长。近代农业是以细胞生物学、矿质营养学、进化论、孟德尔遗传规律发展为代表,
3、使得农业科学在20世纪初逐步分化、发展成为一门类齐全的科学技术体系。,农学(agronomy)通常是指农作物生产理论与技术,其核心学科是作物栽培学和耕作学。 概括的讲:农学是在分析作物与环境关系并综合相关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前提下,研究作物生产理论,提高作物生产技术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农学的地位与作用,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部门,种植业是农业中直接把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并储藏到作物产品的初级产业,也是畜牧业和渔业的原料生产部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农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农学的性质,农学是以自然科学为主,并与社会科学密切联系的一门应用学科。 农学是服务于种植业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农学也是以可持续农业发展为目标
4、的一门生态学科,农学的特点,1、生物性农学的研究对象是农作物,是生物有机体,具有复杂的器官、组织结构和各种各样的生物习性,所以农学的特点之一是生物性。作物生长过程中除了受温度、水分、土壤、空气等因素影响,并在一系列生理生化过程中完成有机体的生命活动。因此作物群、个体在环境作用下的生命活动遵循多样化的生物学规律,也决定了生物性是农学的本质特性。,2、复杂性由于作物是一个功能和结构复杂的系统,受多种因子的影响和制约,决定了农学学科的复杂性。其中处理作物生产因素相互关系应重点遵循两条基本规律:多因子共同作用规律和限制因子规律。例如:作物需要氮磷钾等多种营养元素,这些营养元素在作物体内应维持一个合理的
5、比例,当某一元素缺乏是该元素就成了限制因子,3、应用性农业的应用性体现在:生产技术的制定应考虑到不同国情、不同农民素质和不同生产发展阶段。农业机械化将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随着机械化程度的提高,新农业技术可否用机械操作,也将是体现应用性的重要方面。,作物学与农学关系,广义作物学包含作物学(crop science)园艺学(horticulture)和植物保护学(plant protection)。研究对象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绿肥作物、药用作物以及蔬菜、果树、花卉等园艺作物。大田作物(指农田大面积栽培的农作物,通常所说的庄稼)是种植业的主体,在国民经济意义重大,因而农学一般以大田作物(
6、field crop)为研究对象。在这个意义上农学和作物学的概念和内涵式是一致的,作物生产特点,1、地域性这是作物生产的首要特点。各地的纬度、地形、地貌、气候、土壤、水资源各有不同,作物的生长受这些因素制约,因此作物是有地域性的。例如,若把我国北方高产、优质的冬小麦品种引到南方地区种植,则表现为成熟延迟、赤霉病重、产量低、品质差,有的甚至不能正常抽穗结实。,2、季节性大田作物生产在露天条件下进行,时刻受气候、土壤、生物等环境条件影响。同一地区不同季节分别有不同适宜生长作物;同一作物在不同生长季节有不同生育习性和生长中心,因此各季节都有内容不同的农事活动、管理措施。不能违背农时原则,若贻误农时,
7、轻则减产,重则颗粒无收。,3、连续性作物产品不仅是人类的粮食也是其他生物的食物。由于人类对农产品的持续需求,加之当年或当季作物产量有限,且难于长久保存,因此作物需要连年进行生产。,作物生产与粮食安全,世界粮食需求现状与预测研究表明,人体每1千克体重每天要消耗167千焦热量,一个成年人按60公斤计,每天需要消耗10000千焦热量。具测算人均每年占有300公斤的粮食并不算充足,为温饱的低限水平,400公斤温饱,500公斤以上才达到富裕。,粮食安全的技术途径 1、保护合理利用农业资源耕地资源:联合国规定人均危机点为530/人,2006年我国人均为927 530/人。接近联合国规定的危机点。土地资源短
8、缺将是不可避免的事实。耕地质量:初耕地不足我国耕地质量不良,其中高产田仅占21.5%,中的田比例高达78.5%。水资源:我国水资源短缺且分布不足,人均水资源和单位土地水资源分别为世界的1/5和1/3。,2、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目前我国粮食产量单产虽然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是就全国水平而言与先进国家还有较大差距。,3、改善作物品质粮食作物的营养效能是其产品质量和品质的综合表现。我国是粮食大国,由于以往忽视粮食品质的 改善,使得其综合利用价值未能充分发挥。每年需要从外国大量进口优质专用粮食产品,我国自己生产的某些品质不良的粮食产品却大量积压。优质、高产、高效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4、加强产后加工与利
9、用环节据估算,目前粮食产后损失大多在20%左右或更多。以水稻为例,收获损失1%-5%,搬运损失2%-7%,脱粒损失1%-3%晒干损失1%-5%,贮藏损失2%-5%,碾米损失2%-10%。据我国粮食部门估算,如果将收获值消费过程中的损失降至最低,每年可节约粮食2107吨,相当于增加年单产水平15t/hm2的高产田133万公顷。,农学发展展望,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发展日益迅速,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快速渗入到个学科领域,并且农业生产中的环境保护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优质高效意识、规模经营意识等越来越强,农业科学与农业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生态农业、可持续农业以及机械化农业结合日益频繁。这些都为以后的农业发展提供了目标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