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中医四时养生.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9487603 上传时间:2019-08-0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四时养生.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医四时养生.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医四时养生.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医四时养生.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医四时养生.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医四时养生一、中医四时养生概述中医养生,是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以保持生命健康活力。其基本原则是讲究顺应自然,形神兼养,动静结合,调养五脏。中医养生学是数千年来历代医家经验的结晶。从所涉及的内容和方法来看,可谓资料丰富、记载翔实、效用确切、简便易行。伴随着“回归自然”的热潮,中医养生学方法的“整体、自然”特性将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中医学关于养生的理论和方法是极其丰富的,而其中重要的核心内容之一即是顺时养生。正如黄帝内经灵枢本神里所说:“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顺四时而适寒暑”,这是中医养生学里的一条极其重要的原则,也可以说是

2、长寿的法宝。 四时养生,就是指按照一年四季气候阴阳变化的规律和特点进行调养,从而达到养生和延年益寿的目的。四季春、夏、秋、冬,四时寒热温凉的变化,是一年中阴阳消长形成的。冬至阳生,由春到夏是阳长阴消的过程,所以有春之温,夏之热;夏至阴生,由秋至冬是阴长阳消的过程,所以有秋之凉,冬之寒。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不能脱离客观自然条件而生存,而是要顺应四时的变化以调摄人体,以达到阴阳平衡、脏腑协调、气血充盛、经络通达、情志舒畅的养生保健目的。中医四时养生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即“天人合一”,这种“天人相应,顺应自然”的养生方法,是中医养生学的一大特色。四时养生作为中医传统养生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对调

3、整人的心态,延缓人的衰老,提高人的寿命,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一年四时气候的更迭、阴阳寒热的变化,都会直接影响人的生命活动。祖国医学理论在预防保健方面特别强调气象因素的重要性,如黄帝内经中记载的“必先岁气、无伐天和”,就是说首先应明确一年的四时气候天气变化情况,在防治保健中必须充分考虑气象因素和季节、节气的变化,以顺应自然规律,达到强身健体、祛病延年的目的。根据“天人相应”的观点,随着天地四时、节序等外界环境的变化,人的活动必须与之协调,才有益于健康。四气调神大论指出:“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提出了“和于阴阳,调于四时”的四气调神之养生原则。古代医

4、家强调:“顺四时则生,逆四时则亡。”进一步强调了人类顺应四时养生的重要性。春生发之机,夏生长之机,秋收敛之机,冬收藏之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顺应四时阴阳变化的养生之道的关键,逆其道而行则会产生巨大危害。古人是如何进行养生以延年益寿的呢?黄帝内经素问第一篇上古天真论指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

5、来。”“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这段话的意思是:上古时代的人,那些懂得养生道理的人,能够效法于自然界事物阴阳变化之道,并采用相应的养生方法来保养身体,饮食有节制,作息有常规,不轻易使身心透支,因而能够使形体和精神协调(身体健康,精神饱满),活到他们应该到的寿数,到一百岁以后才去世。现在的人就不同了,把酒当作浆水一样纵饮无度,经常沉迷于荒乱的生活中,乘着酒兴纵意房事,因过度色欲而耗竭精气,造成真元败

6、散。(正是由于)不懂得要保持旺盛的精气,经常过分使用精神,贪图一时的快意,背弃了养生的乐趣,生活全无规律,所以才到五十岁就衰老了。上古的圣人教导他的人民:(都告诉他们)对外界足以致病的不正常气候,要根据节气的变化而随时注意躲避;同时在思想上要安闲清静,不贪不求,使体内真气充足和顺,精神守藏于内,(这样的话)疾病哪里还会发生呢?中古时代有一种叫至人的,他有淳厚的道德,并懂得一套完整的养生方法,能应和于阴阳的变化,调适于四时气候的递迁,远离世俗的纷扰,积精全神,悠游于天地之间,视听所及达于八荒之外。这是一类能增益寿命而自强不息的人。有称作贤人的,他以天地为法则,观察日月的运行,分辨星辰的位置,顺从

7、阴阳的消长,根据四时气候的变化来调养身体。希望追随上古真人,以求符合于养生之道。这样,也能够使寿命延长到一定的限度。大自然有四季。春夏之际,阳气生发释放,万物萌芽生长,生命的能量活跃于外;秋冬之时,万物萧索肃杀,生命的能量收藏。人体也有四季之分,肝对春,应养“生“,心对夏,应养“长“,肺对秋,应养“收“,肾对冬,应养“藏“,脾为季节交替,应保“化“。人生也有春夏秋冬,生长壮老,幼时为春,生机勃发,青年为夏,成长成熟,中年为秋,收获内敛,老年为冬,修藏生息。素问金匮真言论有“五藏应四时,各有收受”,提出了五脏与四时阴阳相应的理论。如春应肝,夏应心,秋应肺,冬应肾。通过养神把四时摄养功夫做好,则心

8、肺肝肾四脏之气和适,脾土居于中央自能有所寄托而五脏安和。同时强调以春之“养生”,供奉夏长之令;以夏之“养长”,供奉秋收之令;以秋之“养收”,供奉冬藏之令;以冬之“养藏”,供奉春生之令,诸脏相生,更具生生不息之机。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生活起居应顺应四时。春季应“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形,以使志生”;夏季应“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秋季应“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冬季应“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后面还将详细讨论,在此不再赘述)古人先贤的论述对后世的四时养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对我们做好四时养

9、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二、四时养生的几个基本原则(一)顺应自然在天人相应的整体观思想的指导下,养生学认为,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都必须顺应四时阴阳消长、转化的客观规律。在一年四季中,春夏属阳,秋冬属阴。自然节气也随着气候的变迁而发生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变化。因此,人在春夏之时,要顺其自然保养阳气,秋冬之时,亦应保养阴气,故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说。这就要求人们凡精神活动、起居作息、饮食五味等都要根据四时的变化,进行适当的调节。在作息时间上,也要顺应四时的变化,做到“起居有常”,春夏“夜卧早起”,秋季“早卧早起”,冬季“早卧晚起”。在饮食五味上,摄取更要有规律,过饥、过饱或饮食偏嗜均能伤害脏

10、腑,影响身体健康,蔬菜瓜果的食用亦有一定的季节性。(二)形神共养形乃神之宅,神乃形之用。故养神既可以保形,保形亦可以摄神,二者相互支持,密不可分。因此,养生防病必须形神共养,以维持形与神的统一。所谓“养形”,主要指脏腑、气血津液、肢体、五官九窍等形体的摄养,“形乃神之宅”,故只有形体完备,才能有正常精神的产生。养形的具体内容非常广泛,凡调饮食、节劳逸、慎起居、避寒暑等摄生方法,以及体育锻炼、气功等健身运动,大都属于养形的重要内容。所谓“养神”,主要是安定情志、调摄精神。中医学认为,人的精神、情志变化是人体生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正常情况下,“神”是机体对外界各种刺激因素的“应答性反应”。它不

11、仅体现了生命过程中正常的心理活动,而且可以增强体质、抵抗疾病、益寿延年,但如果情志波动过于剧烈或持续过久,超过了生理的调节范畴,则会伤及五脏,影响人体的气血阴阳,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 所以,中医养生学十分重视精神摄养,要求人们思想上安定清静,心境坦然,不暴发喜怒,不贪欲妄想,不为私念而耗神伤正,尽量减少不良的精神刺激和过度的情志波动,以保持心情舒畅、精神愉快。这样,则人体的气机和调,血脉流畅,正气充沛,形体康健,抗病能力强,就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三)动静结合 中医养生学认为“气血极欲动,精神极欲静”,既倡导“养身莫善于动”,又认为“养静为摄生之首务”(老老恒言)。因此,只有动静结合,才能达到

12、养生防病的目的。动,包括劳动和运动两方面。中医学历来重视“动”在养生学中的重要意义,认为“人若劳于形,百病不能成”(保生铭),“一身动则一身强”(四存编)。并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具有民族特色的健身运动法。诸如“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易筋经”等。坚持这些健身运动,可以畅气机、通气血、利关节,从而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现代医学也已经证明,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可以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使机体充满活力,从而延缓各器官的衰老。静,又称“清静”,包括精神上的清静和形体活动的相对安静状态,是与“动”相对而言,在中医养生学上亦占有重要地位。气功中的静功一般没有肢体的运动,它通过一定的体态姿式,特定的呼吸方法

13、及特定的意念活动,在 “静”的状态下,进行内部的自我锻炼和调节,从而达到对机体“调整”“修复”和“建设”的目的,静功在气功锻炼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经史百家医录中指出:“能察动静作息之机,自无过与不及之衍”。即指“动”和“静”都要适度,太过或不及都会影响人体的健康,导致疾病的发生。如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说:“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因此,勤运动,要注意适度;勤用脑,要思而不怠。动而不至大疲,静而不至过逸。总之,动和静是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要养生防病、益寿延年,就必须心体互用,劳逸结合,动静并施,不可偏废。(四)“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夏两季,天气由寒转暧,由暖转暑。是

14、人体阳气生长之时,故应以调养阳气为主;秋冬两季,气候逐渐变凉,是人体阳气收敛,阴精潜藏于内之时,故应以保养阴精为主。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这是四时调摄的宗旨。顺应四时的养生首先要明白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根据自然界和人体阴阳消长、气机升降、五脏盛衰的不同时间的特定状态而制定的四时养生原则,其理在于:1.顺应自然规律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生物变化的总规律,而养生者必须遵循这个规律。春夏之时,自然之阳气升发,万物生机盎然。养生者顺时而养就应该保

15、护体内阳气,使之充沛,不断旺盛起来。此时,凡有耗伤阳气及阻碍阳气的情况皆应避免,谓之“春夏养阳”。秋冬之时,万物敛藏,此时养生就应顺应自然界收藏之势,收藏阴精,使精气内聚,以润养五脏,抗病延年,此谓“秋冬养阴”。如杨上善内经太素顺养篇说:“圣人与万物俱浮,即春夏养阳也;与万物俱沉,即秋冬养阴也。”高士宗素问直解说:“圣人春夏养阳,使少阳之气生,太阳之气长。秋冬养阴,使太阴之气收,少阴之气藏,养阴养阳以从其根”这说明“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目的在于顺应四时,养护阴阳,以借人体生生不息之用。2.调节阴阳虚实 张仲景在伤寒论辨脉篇中指出:“五月之时,阳气在表,胃中虚冷,十一月之时,阳气在里,胃中烦热

16、”。仲景从临床辨证论治角度指出夏天阳气在表,冬天阳气在里,临床当依此特点用药施治。张志聪在素问集注中进一步指出:“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秋冬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而培养之”。临床验证,这些论述都很符合实际。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认为夏季不可贪凉冷饮,冬季不可过着厚衣锦裘,就是这个道理。谚语说:“夏有真寒,冬有真火”,夏季确有阳虚内寒洞泄之症,冬季不乏阴虚内热盗汗症。一般来说,有余之病易治,不足之症难调,故养春夏之阳,育秋冬之阴既可防其过盛,又可避其不足,实为养生良法。临床上常于春夏用辛热之方剂扩阳,以得“养生”、“养长”之功;于秋冬之季,用寒凉方药育阴,

17、以收“养收”、“养藏”之效,这种顺时令而治之法是符合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的。3.说明阴阳互根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此段经文列举了四时养生特点和四季之病,说明阴阳互根之理。春之“养生”以供奉夏长之令。夏之“养长”,以供奉秋收之令。秋之“养收”以供奉冬藏之令,冬之“养藏”,以供奉春生之令。张景岳在类经中又进一步解释说:“阴根于阳,阳根于阴,阴以阳生,阳以阴长。所以圣人

18、春夏养阳,以为秋冬之地;秋冬则养阴,以为春夏之地,皆所以从其根也。今人有春夏不能养阳者,每因风凉生冷,伤其阳气以致秋冬多患疟泄,此阴脱之为病也。有秋冬不能养阴者,每因纵欲过度,伤此阴气,以致春夏多患火症,此阳盛之为病也。”素问金匮真言论指出:“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后世又有“冬不藏精春必病温”之说。可见,春夏养阳,能预防秋冬之寒病,秋冬养阴,能预防春夏之火症。这正体现了阴阳互根的法则。(五)“春捂秋冻”春秋季节在我国大部分地区是冷暖交替的过渡季节。古人根据气候变化特点,提出了“春捂秋冻”的养生原则。初春阴寒未尽,阳气渐生,气候日趋暖和,但北方冷空气较强烈,所以养生家认为早春宜保暖,衣服不可顿减

19、,以助人体阳气生发,寿亲养老新书指出:“春季天气渐暖,衣服宜渐减,不可顿减,使人受寒。”老老恒言燕息亦说:“春冻未泮,下体宁过于暖,上体无妨略减,所以养阳之生气。”春季的气候特点为天气多变,温差幅度较大。俗话说,“春天孩子脸,一天变三变。”早晨旭日东升,春风送暖,中午或许阳光曝晒,气温骤升;但下午可能寒流突袭,气温骤降。故衣服要随时增减,同时注意毛衣不可脱得过早。孙思邈指出:“春天不可薄衣,令人伤寒、霍乱、食不消、头痛。”摄生消息论春季摄生消息(元丘处机)指出:“春季天气寒暖不一,不可顿去棉衣。老人气弱骨疏体怯,风冷易伤腠理,时备夹衣,温暖易之,一重减一重,不可暴去。”综上所述,春季,阳气初生

20、而未盛,阴气始减而未衰。为防春寒,气温骤降,必须注意保暖、御寒,有如保护初生的幼芽,使阳气不致受到伤害,逐渐得以强盛,这就是“春捂”的道理。秋季是由夏入冬的过渡季节,气温逐渐降低,特别是“白露”之后,北风吹来,驱散了暑气,天气变凉。常言道:“一阵秋风一阵凉”、“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晚秋的温差变化,不如春季大,大致每隔 4-5 天,日平均气温下降l,而且一日之内气温变化幅度较小。这样天气虽凉未寒,一般认为不宜过快地增添衣服以使身体逐渐适应寒冷气候,增加御寒能力,有利于冬季预防感冒。秋天,是气候由热转寒的时候,阴气初生而未盛,阳气始减而未衰,故不宜一下子添衣过多,以免妨碍阳气的收敛,此时若能

21、适当地接受一些冷空气的刺激,不但有利于肌表之致密和阳气的潜藏,对人体的应激能力和耐寒能力也能有所增强。(六)慎避虚邪“虚邪贼风,避之有时”,这是中医养生学里的一条极其重要原则,是保障身体健康、延年益寿所必须遵循的。早在 2000 多年前成书的黄帝内经里就已提出。既然自然界的六淫邪气是人体致病的重要因素,那么,人们就必须重视对六淫邪气的抗御。正如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里说的“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 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对于圣人来说,不主张病后才治病,而主张未病先预防。假使等疾病已经发生了,而后才去治疗,就等于口渴了才想到

22、打井,不是太晚了吗!所谓“虚邪贼风”,是泛指不正常的气候变化和有害于人体的外来致病因素,必须及时地躲避它。人体适应气候变化以保持正常生理活动的能力,毕竟有一定限度。尤其在天气剧变,出现反常气候之时,更容易感邪发病。天有所变,人有所应,特别在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八个节气,是季节气候变化的转折点,对人的新陈代谢也有一定影响。体弱多病的人往往在交节时刻感到不适,或者发病甚至死亡,此时尤应注意慎避虚邪。三、春季养生黄帝内经中的四季养生之道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

23、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这段话的意思是:春季寅卯辰,也就是农历一、二、三这三个月,这个季节叫做发陈,为一年之始。发陈,为藏久外达之势,天地万物欣欣向荣,一派生机盎然景象。此时人与天地之气相应,应该逐渐减少睡眠,晚睡早起,起来之后在门前院中昂首阔步,头发散乱,穿着宽松,以使志气外达,勇于任事。这个时候无论对自己还是别人的愿望,都应该尽量满足,使生长、渴求、付出,都能得到相应的回报,使一切所求如愿。这是春气仁性好生的体现,属于养生之道。如果与之相逆就会伤肝,到夏季不能化火,造成心气内寒,供奉夏季生长壮大的资源就缺少了。一年之计在于春,春为万物生发的季节,自然界

24、阳气萌动,因此从春季开始,我们就要做好养生方略,为保全年的身体健康打好坚实的基础。立春大致在每年公历的 2 月 4 日前后,春季主生、养阳,万物生发,是调养生命活力的最佳时机,饮食要以协助阳气升发为原则。在饮食上可适当地选择温补类食物,如:核桃仁、大枣、龙眼肉、猪肝、鸡肉、鳝鱼、海虾等,可适当吃些葱、姜、蒜、韭、芥等温性食品(不宜多用),少吃冬瓜、绿豆芽等寒性食品。经过冬季长时期的进补,此时就不宜再吃油腻的食物,忌食花椒、茴香等辛热之品;要多吃谷类粗粮,如玉米、荞麦、燕麦、糙米等;另外蔬菜类多食用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以平抑肝火。 按照中医理论,春属木,与肝相对应,肝在志为怒。春季养肝护肝是重点。

25、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是疏泄,恶抑郁而喜调达。春季要力戒暴怒,更忌情怀忧郁,要保持心胸开阔、乐观向上、心境恬愉的好心态。宜选择一些柔肝养肝、疏肝理气的草药(如枸杞子、郁金、丹参、元胡、芍药花等,宜遵医嘱)和辛温发散的食品(如大枣、豆豉、葱、香菜、花生等)。同时要减少肝脏的负担,要做到少饮酒,多饮水。多在室外做运动,多赏颜色鲜艳的花景。平常注意自己的情绪控制,中医认为“怒伤肝”,立春时节调神养生注意一定要戒怒。 立春以后,白天越来越长,晚上越来越短,我们的作息也应随着这种变化而做出相应的调理,此时作息应“晚睡早起”,最好的时间段是晚上十一点到早上六点。天气乍寒乍暖,人体腠理开始变得疏松,对寒邪的抵抗能

26、力有所减弱,易感风邪而致病,因此应该继续“春捂”,不可迅速换下保暖衣服。春季容易犯春困,建议大家多伸伸懒腰,这个动作可以把更多的氧气运送到人体的各个器官,使大脑接受更多的氧气,同时呼出更多的二氧化碳,提高人体的新陈代谢,赶走困意。要多参加室外活动,克服倦怠思眠状态,使精神情志与大自然相适应,力求身心和谐、精力充沛。一月 养肾防寒养生原则:秋冬养阴 养肾防寒注意锻炼:多散步,慢跑,同时注意保暖以防止呼吸道疾病的发生。饮食宜忌:合理进补可及时补充气血津液,体质偏热容易上火的人应注意缓补。二月 阳气生发 适当春捂养生原则:春夏养阳 适当春捂饮食宜忌:宜多食辛温发散的大枣,豆豉,葱,香菜,花生,韭菜,

27、虾仁等。忌辛辣之物,春季阳气初生,应多食辛散之品,不宜吃酸收之味,不利于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三月 晚睡早起 食甜养肝养生原则:春夏养阳 春养肝饮食宜忌:多食甜,少食酸,春季适当多吃能温补阳气的食物,春季应肝,肝气旺可伤脾,注意多食甜,少食酸以养脾。四、夏季养生黄帝内经中的四季养生之道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这段话的意思是:夏季巳午未,也就是农历四、五、六三个月,这个季节叫做蕃秀。蕃者,繁衍茂盛之象;秀者,精气外达之象。此时

28、地气上交于天,万物开花结果。人与夏气相应,应该晚睡早起,尽量接受阳光的照耀,不要过分贪阴。要使情志舒畅,不要郁结成怒。要像花开结果一样,令生气能够外达。要像所爱之物在外一样,尽量早出晚归。这是夏季之气与人体相应的规律,为养长之道。不能顺应夏气的成长则伤心,秋天会发为寒热往来之病,供秋气收敛的精微就少了,到冬季就会发为内虚的重病。夏季,草木郁郁葱葱,繁花似锦。立夏大致在每年公历的 5 月 5 日前后,夏季主长,养阳。对人体而言,夏季也是生长的最佳时期。夏季,天气炎热,人体的汗液分泌会相对较多些。这时在饮食方面,应选择低盐、低脂、低糖、高纤维的清淡食物。夏季不少人胃口差,因此习惯以素食为主,但素食

29、营养元素较为单一,所以要适当地搭配其他食物,以保持营养的均衡。在食物功效上多选用滋阴清火、清热利湿的食物,如赤小豆、薏苡仁、绿豆、冬瓜、丝瓜、黄瓜、黄花菜、等。忌食味重油腻、生湿助湿的食物,如动物脂肪、海腥鱼类、酸涩辛辣食物、油煎熏烤食物以及温热助火之品等。粥是夏季的最佳饮食,可将绿豆、莲子、荷叶、芦根、扁豆等加入粳米中一同煮粥,冷凉后食用,具有健脾、驱暑功效。夏季补水极其重要,要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每次饮水量在200ml 左右,切记不要等口渴时再想到喝水,当您感到口渴时,您的身体已经处于缺水状态。民间有“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的谚语,夏季多吃辛味的生姜既可以辛散化湿,又能起到“养肺

30、气”的作用。现代医学认为,夏季随着汗液的大量排出,体内蛋白质分解加速,消化液分泌减少,水、无机盐、水溶性维生素、氨基酸等大量随汗液排出,这就需要通过饮食来补充营养。所以,在夏季蛋白质供应一定要充分,可多吃瘦肉,特别应多进食豆制品,多吃蔬菜、水果,补充 B 族维生素、维生素 C 等。夏属火,与心相对应,心在志为喜。夏季应心而养长,与人心气相应,应注意清心。中医认为,夏季,人体心脏机能处于旺盛时期,因此在整个夏季养生中要着重调养心脏。黄帝内经中的五脏生存篇中有:“赤当心,苦。”意思是指在心火旺盛的夏季多食用红色的食物养血,吃“苦”养心。夏季补血养心的红色食物有红豆、枸杞、西红柿、山楂、葡萄、苹果等

31、;针对夏季心火旺盛,可以食用苦瓜、苦菜、荷叶等。夏季,人们常常衣单被薄,即使体健之人也要谨防外感风寒。一旦患病,不可轻易运用发汗之剂,以免汗多伤心。夏季应保持情志舒畅、安闲自乐,切忌暴喜伤心。夏季由于白昼越来越长,夜晚越来越短,在立夏以后,要晚睡早起,适当地接受阳光照射以有利于气血运行、振奋精神。中午小憩有益健康,以 30 分钟至 1 小时为宜。不可贪图凉快而迎风或露天睡卧,也不要大汗而光膀吹风。要常洗澡,衣衫要勤洗勤换,使皮肤疏松。在养生保健中常有“冬病夏治”的说法,故对于那些每逢冬季发作的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腹泻、风湿痹症等阳虚证,大暑是最佳的治疗时机。有上述慢性

32、病的人在夏季养生中尤其应该细心调养、重点防治。四月 调节阴阳养生原则:调节阴阳养生关键:为保持心情舒畅,选择动作柔和,动中有静的运动为宜,如踏青,打太极拳,饮食方面需定时定量,防暴饮暴食。饮食宜忌:少吃辛辣,油腻,大寒之物等。五月 关注心脏养生原则:中医理论认为“立夏”前后利于心脏的生理活动,人们在春夏之交要顺应天气的变化,重点关注心脏。饮食宜忌:宜多食清热利湿的食物,忌食肥甘厚味,辛辣助热之品。六月 晚睡早起养生原则:注意增强体质,避免季节性疾病和传染病的发生,如中暑,腮腺炎,水痘等。养生关键:晚睡早起,以顺应阳气的充盛,利于气血运行。饮食宜忌:饮食清补为原则,忌辛辣油腻之品。五、秋季养生黄

33、帝内经中的四季养生之道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这段话的意思是:秋季申酉戌,也就是农历七、八、九三个月,这个季节叫做容平。容者,土之德也,厚德载物之象也;平者,金之势也,心平气和之象也。容则宽绰有余,平则神不躁扰。这个季节表现在天地之气上,特点是降大于升,收敛过于生发,天气下降,地气内敛,外现清明,所谓秋高气爽就是指的这个气象。人在这个季节,应该早睡早起,与鸡同步,使肾之志安宁稳定,以缓和秋气的肃杀(顺生水气也),令心之神

34、气收敛内藏,使秋气得以平和(顺承火气也)。不要志向外露,以使肺气清明,这是秋季之气与人体相应的规律,为养收之道。不能顺应秋气的收敛则伤肺,金伤则不能生水,肾气不藏,冬季变为飧泻,顽谷不化,令奉藏的精微稀少。立秋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的时节,人体阴阳代谢也出现阳消阴长。立秋大致在每年公历的 8 月 7 日前后,秋季主收,养阴。秋季应增强身体素质和精神调养,以平和的心态对待一切事物。饮食调节方面,要多喝开水、淡茶、果汁、豆浆、牛奶等,做到量少而频饮;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以尽快排除人体疲劳时积存的代谢物;适当多食甘淡滋润的食品,即可补脾胃,又能养肺润肠,这些食物包括雪梨、香蕉、胡萝卜、山药、冬瓜、藕、

35、银耳、豆类、菌类、海带、紫菜、芝麻、糯米、粳米、蜂蜜、乳制品等。宜适量增加优质蛋白质摄入量,多吃鸡蛋、瘦肉、鱼、乳制品和豆制品等。少食辛辣发散之品,民间有“八九月勿食姜”的说法,此时若多食生姜易生秋燥而致咳嗽。 秋属金,与肺相对应,肺在志为悲。秋应肺而养收,气候凉爽,与人体的肺气相应,应注意润肺;肺为水之上源,可升清降浊,蒸腾水液。而白色入肺,因此饮食中多选白色食物最佳。如白木耳、百合、莲子有温肺止嗽、益气滋阴的功效。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选用宣肺化痰、滋阴益气的中药,如沙参、杏仁、川贝等,以缓解秋燥。秋季容易产生“悲秋”情绪。预防“悲秋”最有效的方法是调节心理,保持乐观情绪,切莫自寻烦恼。秋季早晚

36、气温低,白天气温高,要注意随天气变化增减衣服。尽量争取晚上 10 点前入睡,生活起居宜早睡早起,使肺气得以舒展。虽有凉风时至,但天气变化无常,因此着衣不宜太多,否则会影响机体对气候转冷的适应能力,易受凉感冒。当然“秋冻”也要因人、因时而宜,而且要适度,不能蛮干。“秋冻”要注意不“冻夜”,不“过冻”,不“冻病”。七月 劳逸结合 保护阳气养生原则:保护阳气养生注意:有心脑血管疾病者,应加强室内通风,保证充足睡眠,尤其在闷热的天气中注意使用物理降温,还要注意饮食卫生,防止肠道传染病,体力劳动者,室外工作人员多饮水。饮食宜忌:饮食以清淡为主,忌辛辣油腻之品。八月 神志安宁养生原则:防暑降温养生注意:“

37、秋老虎”属秋燥,损害人体津液,容易出现皮肤干燥,咽干,眼干,少津液,小便黄,大便秘结等,精神调养:立秋后的精神调节应做到内心宁静,神志安宁,心情舒畅,切忌悲伤,以适应秋季容平之气。起居:生活上应开始早睡早起,与鸡俱兴。九月 阴平阳秘 防秋燥养生原则:阴阳平衡 阴平阳秘饮食宜忌:宜食西洋参,沙参,百合,杏仁,川贝,冬瓜,黄瓜等。忌食:鱼虾,海腥,如带鱼,螃蟹,虾类,韭菜,辣椒等。六、冬季养生黄帝内经中的四季养生之道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

38、为痿厥,奉生者少。”这段话的意思是:冬季亥子丑,也就是农历十、十一、十二这三个月,这个季节叫做闭藏。闭者,敛也,阴气内收阳不外散之象;藏者,聚也,阳气内收阴气外敛之象。阳气入于阴中,潜藏于内,在卦为坎,外阴而内阳,正潜龙勿用,养精蓄锐之时也。这个季节寒水结冰,地表干裂,一派生机闭塞之象,人在此时千万不要扰动阳气的收藏,起居应该早睡晚起,一定要等太阳出来了才起来活动。令自己的志向内藏,像潜伏隐匿一样不露于外,像秘密隐私一样不示于人,像已经获得想要之物一样不再外出寻觅。一定要注意保暖,远离寒气,接近温气,不要令皮肤泄露于风寒之中,使已经收藏的阳气向外散失。这是与冬三月气机相应的养藏之道,如果不能顺

39、应,与之相逆,则会损伤肾中阳气,到春季水寒不能生木,则筋失所养,痿软弛纵,用来上奉生机的精微就不够了。冬天草木凋零,万物伏隐深藏,人类也应关闭开泻的气机,养精蓄锐,让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整和调养。立冬大致在每年公历的 11 月 7 日前后,冬季主藏,养阴。小雪过后,天气会越来越冷,依靠食物来补充能量是一种让身体快速变暖的好方法。我们应多吃一些能够有效抵御寒冷的食物,如狗肉、鸡肉、羊肉、牛肉、桂圆、萝卜、山芋、辣椒、生姜等。冬季女性容易因缺铁性贫血引起的血液循环不畅而使机体产热能量减少,因此建议女性冬季多食用动物血、蛋黄、猪肝、牛骨、黄豆、黑木耳、香菇等富含铁质的食物,这对提高人体的抗寒能力大有帮助

40、。所谓“三九严寒补一冬”,冬季是进补的最好季节,但进补也要因人而异,进补不合适往往会造成“虚不受补”。饮食调理应食补、药补相结合,以温补为宜。常用补药有人参、黄芪、阿胶、冬虫夏草、当归等,但这些补品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冬属土,与肾相对应,肾在志为恐。冬应肾而养藏,与人体肾气相应,应注意暖肾,在五色配属中,冬亦归于黑。用黑色食品补养肾脏无疑是最好的选择。除了众所周知的黑芝麻、黑米以外,紫菜、香菇、海带、黑木耳、甲鱼、乌鸡都有补内益气、固肾延年的作用。同时宜多吃的益肾食品有腰果、芡实、山药粥、栗子炖肉、白果炖鸡、大骨头汤、核桃等。在冬季除了食补以外还要注重“精神养生”,冬季容易使人焦虑紧张、心怀恐

41、惧,而负面的情绪易导致肾气受损。在冬季要学会自我调节,放松心态,合理饮食,加强锻炼,预防“恐伤肾”。在寒冷的冬季,睡眠养生提倡“早睡晚起”,在每晚 11 点到次日的凌晨 1点之间应进入熟睡状态,因为这一时间段阳气最弱,阴气最盛,所以在此时保持高质量的睡眠,对养阴有很好的效果。中医认为脚是人体的“第二个心脏”,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建议在冬季每晚坚持中药泡脚 20 分钟,让中药成分通过足部的穴位直达五脏六腑,达到“内病外治”的效果。十月 控制情绪 养阴精养生原则:秋冬养阴,当气候变冷时,正是人体阳气收敛,阴精潜藏于内之时,故以保养阴精为主。精神调养:注意控制情绪,避免伤感,多做开心喜好之事,保持良

42、好的心态,秋季对应的脏器是肺,所以要防燥邪之气侵犯人体而耗伤肺之阴精。饮食宜忌:多食芝麻,糯米,粳米,蜂蜜,鸡肉,鱼肉,牛肉,山药等,少吃辛辣之品。十一月 早睡晚起 保护阳气养生原则:养精蓄锐 增强体质精神调养:精神养生在十一月应做到精神安静,保护阳气,不过度消耗阴精,保持良好的心态。起居:生活中做到早睡晚起保证充足的睡眠,注意背部保暖,饮食上遵循秋冬养阴的原则。饮食宜忌:多食牛肉,羊肉,豆浆,牛奶,萝卜,少食寒性之品。十二月 适度进补 动静结合养生原则:因人,因时,因地进补。养生重点:养宜适度,动静结合,精神上积极向上,保持乐观,切忌过补,急补。体质好的人则要平补,不要过食油腻之品,以防产生内热。饮食宜忌:可多食羊肉,牛肉,芹菜,白萝卜,土豆,大白菜,菠菜。忌生冷,如海鲜等大寒之品及冷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