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六章 呼吸与运动,目的与要求: 1.了解肺通气原理,掌握合理呼吸 的方法; 2.掌握肺通气的评定方法和呼吸的基本过程; 3.掌握肺换气的评定方法和肺换气功能对训练的适应性规律; 4.了解运动时呼吸功能的变化规律及调节机制。,第一节 肺通气 1.呼吸系统简述, 呼吸系统包括: 呼吸道和肺泡 呼吸道:上呼吸道由鼻、咽、喉组成,下 呼吸道由气管及各级支气管组成。 呼吸道有加温、润湿和净化空气的功能,但呼吸道不具备气体交 换的功能。 肺 泡: 人体左右肺共有6-7亿个,总面积约 为70-100平方米,是气体交换的结构。,4. 外呼吸: 肺通气: 肺 外界 肺换气: 肺泡 血液,5. 肺通气:肺容积:
2、,潮气量 : 每一呼吸周期中,吸入或呼出的气量。 补吸气量:平静吸气之后,再做最大吸气时所吸入 的气量。 深吸气量:补吸气量+潮气量。 补呼气量:平静呼气之后,再做最大呼气时呼出的气量。 余气量:尽最大力呼气之后,仍贮留于肺内的气量。 正常男性为1500ml,女性为1000ml。老年人大于青壮年,男性高于女性。, 肺活量:最大深吸气后再最大呼出的气量。 影响肺活量的因素:性别、年龄、体表面积、胸 廓大小、呼吸肌、胸壁的弹性。,时间肺活量:在最大吸气之后,以最快速度进行最大呼气,记录在一定时间内所能呼出的气量。正常人:第l秒: 83%肺活量(最有意义)第2秒: 96%肺活量第3秒: 99%肺活量
3、时间肺活量反映:a.肺活量的大小b.肺的弹性情况c.气道是否狭窄d.呼吸阻力情况,每分通气量潮气量呼吸频率 最大通气量:随运动负荷的增加,每分通气量达到最大,称最大通气量。一般只做15秒钟通气量的测定,并将所测得的值乘以4,即为每分最大通气量。是衡量通气功能的重要指标,可用来评价受试者的通气储备能力。 肺泡通气量每分钟肺泡吸入的真正参与气体交换的新鲜空气量。等于(潮气量-无效腔) 呼吸频率(次/min)意义:能更好反应肺的实际有效通气功能,6.肺通气功能对训练的反应与适应 .训练对运动时每分通气量的影响( ).通气效率( )和呼吸肌耗氧量( ).氧通气当量( )氧通气=每分通气量/每分吸氧量,
4、7. 呼吸与运动 呼吸方法(鼻呼、鼻吸嘴呼) 呼吸形式:腹式呼吸(膈肌;胸固定的动作:倒立)胸式呼吸(肋间外肌;腹肌紧张:仰卧起坐)混合式呼吸 憋气:正常人体胸内呈负压有利于静脉血和淋巴液 的回流。憋气使胸内呈正压。 过度通气:通气量超过合理深度的一种呼吸。 运动诱发的哮喘和支气管痉挛,第二节 气体交换 1.气体交换原理 分压:在混合气体的总压力中,某种气体所占有的压力。 气体的分压差:某一气体高分压与低分压之差 气体扩散动力:气体的分压差,2.肺换气,肺换气示意图,3.组织换气:由于活动的肌肉组织需利用较多的O2来氧化能量 物质以重新合成ATP,所以活动的肌肉组织耗氧量增加,组织的PO2下降
5、迅速,使组织和血液间的PO2差增大,O2在肌肉组织部位的扩散速率增大;活动时毛细血管开放数量增多,增大了组织血流量,增大了气体交换的面积;组织中由 CO2积累PCO2的升高和局部温度的升高使氧离曲线发生右移,促使HbO2解离进一步加强。运动时组织的这些变化,促使肌肉的氧利用率的提高,肌肉的代谢率可较安静时增高达100倍。,第三节 呼吸运动的调节,1.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支配节律性呼吸是由延髓和脑桥通过膈神经和肋间神经进行调节的。呼吸中枢调节呼吸运动的主要中枢在延髓和脑桥。,2.呼吸运动的反射性调节 肺牵张反射由肺扩张或缩小引起吸气抑制或兴奋的反射,称为肺牵张反射 感受器分布:在
6、支气管及细支气管的平滑肌内。 运动时发生的肺牵张反射,对呼吸频率和深度的调节更具有重要意义。呼吸肌的本体感受性反射呼吸肌本体感受器传入冲动所引起的反射性呼吸变化。防御性呼吸反射:如咳嗽反射、喷嚏反射等。,3.化学感受器 化学感受器是指其能接受化学物质刺激的感受器。 外周化学感受器 位于颈内外动脉分叉处的颈动脉体和主动脉弓血管壁外的主动脉体。 适宜刺激:对PO2、PCO2、H+高度敏感(对PO2敏感,对O2含量不敏感),且三者对化学感受器的刺激有相互增强的现象。,中枢化学感受器 位置:延髓腹外侧的浅表部位适宜刺激:对H+高度敏感,不感受缺O2的刺激。因H+不易透过血-脑屏障,但CO2易透过血-脑
7、屏障进入脑脊液:CO2H2OH2CO3H+HCO3- 发挥刺激作用。由于血液中H+不易通过血脑屏障,故血液pH值的变化对中枢化学感受器直接作用不大。中枢化学感受器也不感受O2变化的刺激。,4. CO2、 H+和O2对呼吸的影响,.CO2对呼吸的调节 CO2对呼吸有很强的刺激作用,它是维持正常呼吸的最重要生理性刺激。机制:, H+对呼吸的调节H+呼吸加强 H+呼吸抑制机制:类似CO2特点:血液H+增加时,是以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为主。,低氧对呼吸的调节 缺氧对呼吸中枢的直接作用是抑制,并与缺氧程度呈正相关: 轻度缺氧时: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的传入冲动兴奋呼吸中枢的作用,能对抗缺氧对中枢的直接抑制作用,表现为呼吸增强。 严重缺氧时:来自外周化学感受器的传入冲动,对抗不了缺氧对呼吸中枢的抑制作用,因而可使呼吸减弱,甚至停止。,思考题:,为什么在一定范围内深而慢的呼吸比浅而快的呼吸效果好?,Class is o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