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于丹解读文化经典中的成长智慧北青教育大讲堂第五期奉献精神饕餮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几千年前的儒释道文化经典,还能启发我们的心智吗?阅读这些经典的现实意义何在?2009 年 2 月 22 日下午,北京青年报大厦 20 层会议室里,北青教育大讲堂第五期隆重开讲。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于丹,凭借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生动的语言表达,为现场 300 多位听众奉献了一场精神的饕餮盛宴。在 100 多分钟的演讲中,于丹教授紧扣现代社会人们面对的种种心灵困惑,从博大精深的儒释道经典中提炼出朴素的现世智慧和生活哲学,献言当代为人处世与成长之道。生活智慧一孝顺父母,内安其心,马上行动每个人都知道要孝顺父
2、母,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清楚应该怎样尽孝道。有人认为,买房子、请保姆、吃大餐、去旅游就是孝顺父母,其实,这只能做到“外安其身” 。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如果不能从心里尊敬父母,就不是真正的孝道。于丹教授从中提炼出更深刻的孝道:内安其心。在这个日新月异、进步神速的社会,人们容易蔑视老人的阅历和经验,轻视老人的社会地位。因此,于丹教授指出,孝顺父母最大挑战是“色难” 。 “千难万难难不过给爹妈个好脸色,如果你流露出你的蔑视和不耐烦,这种孝心就是不到位的,因为这会让父母很不安心。 ”论语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于丹教授解释说,牢记
3、父母的年龄,一方面会因为高堂健在而高兴,另一方面又会为他们已入暮年而忧惧。 “子欲养而亲不在”是一种最深沉的悲哀。于丹教授深情呼吁:“经历了动荡的 2008 年,我们更知道生命的仓惶和无常,如果我们内心对父母有爱,那就马上行动,不要等到明天。 ”生活智慧二灵动机敏,抓住机遇,反败为胜人们常为错失千载难逢的良机而悔恨不已,也常自认为身处不可逆转的困境而悲叹。孔子说:“敏则有功。 ”只有灵敏的人才会建功立业。于丹教授认为,在这个一日千里的时代,所谓灵动机敏,就是要“抓住迎面而来的机遇,即使在挫折中,也要迅速发现有利的因素,转危为安,反败为胜” 。于丹教授讲了下面的故事。有兄弟两人,以卖陶艺品为生。
4、他们每年烧制大批陶罐子,绘上釉彩,非常漂亮。然后用船将罐子运到对岸港口,卖掉,换回一年的口粮。有一年,弟兄俩在海上遇到大风浪,等他们挣扎上岸,发现所有罐子都被打破了。哥哥便号啕大哭起来,弟弟则一言不发上了岸。在城里转了一圈后,他发现很多人在搞房屋装修。于是,弟弟拎了把大锤子,回到船上,不顾哥哥阻拦,把所有的破罐子都砸成小碎片,说:“我们陶瓷罐子卖不成了,可以改卖陶瓷碎片,让大家贴在墙上,当装饰材料。 ”结果兄弟俩顺利卖掉了所有碎片,并获得了更多利润。于丹教授将机遇描绘成一种“怪物”:它前脸长满了长长的头发,后脑勺却空空荡荡;它迎面走来时,你看不清它的真实面目,等到擦肩而过,你再伸手去抓,却什么
5、也抓不到。机敏的人,懂得抓住迎面而来的机遇,反败为胜;迟钝的人,则只能看着机遇越走越远,束手无策。生活智慧三施惠于人,发现别人的价值孔子说:“惠则足以使人” 。于丹教授以此提示当下的领导者,要通过施惠于人来调动大家的工作积极性。但是她提醒说,在现代社会里,对一个人最大的恩惠,是“发现他的价值,并激发他的核心竞争力” ,而不是指物质、金钱层面的小恩小惠。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于丹教授举“鸡鸣狗盗”一词的历史典故为例。战国时期齐国的孟尝君广揽人才,门客众多,既有满腹经纶之士,也有鸡鸣狗盗之徒。有一次,孟尝君率领众宾客出使秦国。秦昭王听信谗言,要扣留孟尝君。孟尝君有个善于钻狗
6、洞偷东西的门客,偷来狐白裘献给秦昭王的宠姬。宠姬很高兴,就想方设法说服秦昭王暂时放弃了杀孟尝君的念头。孟尝君连夜逃到函谷关,但此时关门紧闭,按规定应在鸡鸣时打开。他有个门客学鸡打鸣,引得四周的鸡都开始叫,关吏便开门放行。秦人追来时,孟尝君已脱身出关了。 有句话说,所谓废物,只是放错了地方的财富。于丹教授援引此话,延伸出一条幽默诙谐却隽永深刻的领导之道:“好领导把废物放对地方,让他变成了财富;坏领导把财富放错地方,让他变成了废物。 ”生活智慧四与人为善,少一点幸灾乐祸的冷漠我们这个社会不乏温情,但在冷漠成为一种防御习惯之后,人们似乎都变得有点“无情” 。儒家讲“仁者爱人” ,这启示人们要与人为善
7、。于丹教授认为,与人为善就是要善待他人:多一点谅解和宽容,少一点苛求与责难;多一点悲天悯人的同情,少一点幸灾乐祸的冷漠。她以“三八二十三” 的故事来阐述与人为善的内涵。有一次,孔子的得意门生颜回上街,见一家布店前围满了人。他上前一问,原来是买布的人和卖布的人在吵架。买布的对卖布的大声喊:“三八二十三,你为什么收我二十四枚钱?”颜回见状,就上前劝架,对买布者说:“是三八二十四,你算错了。 ”谁知这人不服气:“要评理只有找渊博多识的孔子,只有他说了算。 ”颜回说:“好。你若错了怎么办?”买布的人说:“输上我的脑袋。你错了呢?”颜回说:“我就把帽子输给你。 ”于是,两人一起去找孔子。孔子问明情况后,
8、对颜回笑笑说:“三八就是二十三,颜回,你输了,把帽子给人家吧。 ”对孔子的评判,颜回表面上服从,心里却一直想不通。事后,孔子开导他说:“我知道你以为我老糊涂了,可是,如果我说三八二十三是对的,你输了,不过输个帽子;我若说三八二十四是对的,他输了,输的可是他的脑袋。你说帽子重要还是脑袋重要?”颜回恍然大悟:“老师重大义而轻小是非,学生差之甚远,惭愧万分。 ”生活智慧五乐观向上,看到有酒的半个瓶子生活中会有许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凭我们个人的力量无法改变,但我们却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情和态度。于丹教授认为,经典中所蕴含的生活哲理,能给人们一种“拯救内心、修复生命、重建信仰的力量” , “让人们用积极的态
9、度去面对这个世界的仓惶” 。对待生活,人们有两种不同的态度: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于丹教授做了个简单的比喻:面对眼前的半瓶红酒,乐观主义者欢天喜地,庆幸这么好的酒还有半瓶;悲观主义者唉声叹气,惋惜这么好的酒只剩半瓶了。 “即使再苛责,事实也不会改变,关键在于人们眼睛看到的是有酒的半个瓶子还是没酒的半个瓶子。 ”于丹教授提醒逆境中的人们:“人不能轻易跟自己说这叫结果 ,你的日子还有明天。只要生活还有明天,你今天所看到的最伤心的事,就只不过是生命中一个会成为过去的阶段。 ”“如果生命中有苦难、困顿甚至死亡都不能剥夺的乐观,这个生命是强大的,令人由衷地敬佩。 ”生活智慧六改变自己,就能改变你的世界在这
10、个价值观念多元化的时代,那些容易被外界左右的人,往往感到茫然无措,找不到自己的心灵的归宿。在于丹教授看来,阅读经典,能帮助人们超脱光怪陆离的现实世界,“建立心灵的坐标” ,不再彷徨。 “如果一个人是正确的,他的世界就是正确的。 ” 在演讲最后,于丹教授讲了这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曾经有一个哲学家,他每天都在思考人与社会的关系:是社会改变了人,还是人改变了世界?一天,他正在聚精会神地写文章,他的儿子在旁边捣乱。他很烦,便拿起手边一本旧杂志,扯下一张色彩鲜艳的世界地图,撕成碎片,给他儿子:“你去旁边的屋子,把这张地图重新粘好,如果你能完成,就给你五块钱。 ”他以为这样会使儿子花费很长时间,自己可以
11、清静一下。但是没一会儿,儿子就敲门进来,手里拿着那幅粘好了的世界地图。他检查一遍,竟然没有任何错误,便吃惊地问:“这么复杂的地图,这么短的时间,你是怎么拼对的?”儿子自豪地跟他说:“我发现一个秘密,地图的背面是一个人的头像。我不知道怎么拼成一个完整的世界,但是我知道怎么拼出一个完整的人。我想如果这个人是正确的,那么,这个世界也就是正确的。 ”儿子最后的话让哲学家豁然开朗。“在这个起伏不定的世界,我们每个人都疲惫地捧着一大堆世界的碎片,房子、汽车、工作、朋友、敌人、父母、孩子但是千万别忘了,在这些凌乱的碎片背面,隐藏着一个人的形象。如果一个人是正确的,那么他的世界也跟着正确起来。 ”因此,于丹教授建议:改变你自己,就能改变你的世界。文/肖芳摄影/本报记者钱冰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