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农村建筑规划.doc

上传人:scg750829 文档编号:9309067 上传时间:2019-08-01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3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建筑规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农村建筑规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农村建筑规划.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农村建筑规划.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农村建筑规划.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農村建築規劃與社區更新曹莉玲正修科技大學建築工程系講師論文摘要:台灣農村發展早期以農委會輔導農作物品種改良、耕種方式與各鄉鎮縣市水利會完善的灌溉系統和充沛的雨量達到不錯的產量提昇和農產品質的改善,使台灣山脈多、平原少的島嶼型國家在農產品耕種上不但能自給自足,還能外銷賺取外匯,使早期的台灣農產經濟依然維持不錯的表現。自 WTO開放後,外國農產品以較以往廉價與多樣的選擇性嚴重衝擊本地農業發展,使原本辛勞的農民在既使豐收的季節也沒有經濟上明顯的收入提昇。隨著週休二日的來臨國人假日出遊已成一常態的生活形式,各縣市政府也因應國人假日出遊,配合發展精緻觀光農業,幫助農業轉型。在採收期與休耕期間,舉辦活動

2、,配合農產品包裝改良,吸引觀光人潮,創造農村另一生機。使農村的經濟來源不只是辛勞工作的農產品,還有配合各農村的農產耕作期,推銷農村生活體驗與優美的農村景緻。特殊的農村建築與社區空間和生活型態,對厭倦緊張擁擠的都市人而言是相當具有吸引力的。各縣市政府近年來已見用心成功推銷各具特殊農業產品的鄉鎮,塑造特色、結合觀光產業,提昇農村的經濟效益。在此同時,我們看到的是精緻農產品加工包裝與既有的地方景觀宣傳,卻不見農村在硬體設施方面有較完整且具前瞻性的發展策略。當如潮水般湧入的遊客到來時,還沒有就緒的農村小鎮,原本狹小雜亂的空間更形不堪負荷。每個地方都有其特殊的地理人文、風土民情與建築景觀,這些都是除了農

3、產品之外的附加價值。農村建築的設計與整體的社區更新,應盡量以具當地特色的建材與工法、地方風格建築,配合當地人的生活型態並融入環保與綠建築的概念,使農村的發展具地域性與獨特性。如此不但能達到服務社區居民活動的功能,也能使當地農民對自己的家鄉更具認同感與使命感。農村的硬體建設與整體規劃才是永續發展、創造優質農村生活與精緻農業發展背後的重要因素。2關鍵詞:農村建築設計、地方風格建築、綠建築的概念、社區更新、地域性建築1.前言:台灣是個島嶼型地勢國家,高山、平原、海邊、溪流,各地形地勢複雜交錯,分佈的農村散落各差異性多樣的地勢與天候條件之下,所面對的問題相異,應該就所處的狀況加以分類,依農村所在的條件

4、,因地制宜的設計出具地方特質與風格的農村風貌。每個地域都有其特殊的地理人文、風土民情與建築景觀,也是觀光客遠來到訪的主要因素。在了解地方特質之後,再發展的農村建築與社區更新,才能同時兼顧到本地農民的生活需求與整體的農業觀光發展。凡事與自然結合的農村生活,環保的生態工法與自然保育的作法,在環境寬敞、步調緩慢的農村空間,應該是比較容易實行的。建築的規劃設計也應盡量以當地的建材與工法、適應當地天候的建築處理方式,配合當地人的生活型態並融入生態與綠建築的概念,如此各農村建築的地域性與獨特性便自然呈現出來了。凸顯的農村特質是觀光農業的附加價值,同時也使當地人對自己的家鄉更具認同感與使命感。社區是農民的生

5、活範圍,是從事公共事務、聯繫情感的交會處,也是農忙之餘休閒活動的場所,而其行為模式與活動會依當地的生活型態有所差異。在原本隨興發展的農村社區,必須對社區組織、活動、行為特質多所了解,才能依其所需配合設計,提供優質且架構完整的社區更新,以求達到服務社區居民的休閒功能,使農民辛勤的工作後亦享有精緻的農村生活。2.農村現況之缺失探討:面對轉型之農村型態,針對現況環境缺失之探討,以尋找因應的設計對策。道路系統:主從交錯、大小雜流,使林立的工廠車輛流入村內,危害村民的安全。公共設施:宗教建築與廣場主導之集會場所,缺少公部門的資源配合,加上社區紋理的隨興發展,使公共設施無法有整體完善的設置。3建築型態:傳

6、統農村建築殘破,新增建築搭建雜亂,再加上工廠建築入侵農村,使原本失緒的組織更形雜亂。組織紋理:村內各空間之連通,因為交通工具的改變,大小通道的寬度與舖面也跟著改變,同時也失去了穿插期間的自然生態與樸實的農村景緻。3.農村品質提昇之相應對策:為改善現況之缺失,政府公部門應投入資源與專業人員的介入規劃,找出各農村硬體規劃的缺失點,並與地方政府的整體行銷計劃搭配,以求塑造優質觀光農村意象,達到提昇農村經濟之目的。對於行銷計劃與公部門政策面資源的投入,並不在本篇論文之研究範疇,但對於實質的農村硬體規劃,如社區規劃、公共設施、農村建築設計與風貌之呈現,則有明確的方向與做法。為求計劃之落實與目標之實踐,實

7、質的農村硬體規劃就三方向加以分析研討: 生態農村與生態工法之實踐 農村建築的興建原則應以綠建築概念為其考量依據 社區公共設施之改善與更新做法3.1生態農村與生態工法之實踐農村建築發展應以重生態的環保工法與綠建築的概念著手,結合當地人文地理環境特色,配合當地居民生活型態與經濟農業轉型後之觀光產業,達到精緻農村生活與永續經營的長遠目標。大自然本身有自己的運作能力,不過度利用人為做法干預大地之母的生態循環系統;德國生態建築學者強調”Ecology is economic” ,因為過度的人為操作,不但要浪費更多的資源來維護,也違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相互依賴的法則。認清各個農村所生存的大環境與生存所倚賴

8、的契機。大環境各不相同,然而生4態農村則是永續農村發展所依賴的共同契機。生態農村需仰賴生態工法來實踐,而生態工法則有幾項觀念和做法可資運用:3.1.1 民生用水之供給與排放:農村聚落有些地處偏遠,自來水管線供應不易或易遭天然災害而中斷,此時外在資源的利用就很有實質上的助益,例如山泉水和雨水的收集與再利用,收集來的雨水,利用木炭、輕石等自然素材,經初期過濾、沉澱與再過濾,將雨水淨化,收集至蓄水槽後再抽送至馬桶沖水、洗滌、洗車用水與植栽澆水之用。 (雨水的使用在未經消毒處理前,建議用於不與人體接觸的用水)而已經使用過的廢水和污水,則先予以簡易沉澱過濾,再排放至溝渠和水塘之中,並強化水塘儲水功能,為

9、水源之來去提供一個自然的保水與小範圍調節水量的生態做法。同時農村居民也能在部分能源上達到自給自足、節省開支。和許多國家相比,台灣是屬於年雨量較高國家,如果一般民眾能收集雨水再利用的話,缺水問題將可大幅改善。3.1.2 田間水溝與灌溉用溝渠之生態工法整治:利用土壤、沙礫、石塊,堆砌形成具滲水性、透氣性空隙之生態池與田間水溝,以利植披生長、生物棲息,豐富的多孔隙環境才能擁有多樣性生物環境。(圖 3.1.2-1 具滲水性、透氣性生態邊坡之堆砌方法)(圖片來源:綠建築設計技術彙編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5在緩流河段適合自然材料作邊坡,溝渠邊坡可利用大石塊或預鑄單元堆砌成生態邊坡,內層以小石頭填補空隙,大石

10、頭外一段時間後自然會長出植物覆蓋,形成生態性邊坡,使地表、田間水溝、溼地等發揮滲水調節之功能,以保有自然、平和的地景意象。但在水流湍急或時有洪水衝擊河道之不穩定河段,生態改造技術困難,則必須使用混凝土護坡。3.1.3 本土性植栽與物種的延續:各個農村因所在的海拔標高、天候、地形、地勢與土壤、水文資源的差異性,孕育不同的植栽與物種,當然也決定了適合生長的農林特產。其中看似沒有實質經濟效益的林木、植栽與生物棲息地,造就了特有的農村景緻和地景脈絡,同時也是生態平衡與轉型後的農村觀光經濟最大的資源。保持自然環境的基本生態平衡,建造人與自然共生的環境,例如溼地保留、水塘、生物自然棲息地與復育區,避免農藥

11、的濫用破壞生物之繁衍,使之成為一獨立運作的生物系統,讓生物的多樣性完整保留於農村自然環境中,維持一個可調控微氣候、涵養水土而且生機勃勃、處處綠意的生態安寧環境。所以生態的自然保育與本土性植栽與物種的延續,不只是為了生態的永續,也是農村轉型的資本,更是為了維護村民生活環境品質、生命的延續與世代交替的最後一道防線。3.1.4 太陽能的利用:大多農村基地位處偏遠無天然瓦斯供應,在日照充裕的地區,可利用受光面積大、日照時數長的南向斜屋頂,適度利用太陽能,設置太陽能集熱板,收集能源轉化為夜間用熱水之供應。3.2農村建築的興建原則與綠建築之考量農村建築規劃設計不單是狹隘的定義在建築體本身,舉凡建築體坐落下

12、來之後,6人們作息行為與活動所及,都是建築規劃設計的考量與影響範圍;也因為農村地景風格的呈現,建築體與整體社區感的影響比例佔很大的份量,所以,所牽涉到的問題都需一一加以討論。依據內政部營建署頒發的新建築節能法(綠色建築憲法)公佈的節能法令,注重隔熱、遮陽、通風設計的評估法,是針對台灣多樣的亞熱帶型氣候加以規範。農村建築在興建之初若同時考量新建築節能法的標準,針對建築元素、造型、材料、工法加以克服,勢必能在省能與環保上產生重大的節能作用,同時又能塑造農村建築的特殊景觀。則越往高山區的建築可展現溫寒帶大開窗少遮陽的建築風格;而越往平地,則越可展現適當開窗、深遮陽的熱帶建築風格。建築物與基地的相互依

13、存關係是生態建築的基本考量,建築物應儘可能順應基地特質、維護自然景觀,而非改變自然以配合設計構想。3.2.1天候因素考量:台灣地處高溫潮濕的亞熱帶,山脈海拔高低差大、地形地勢多樣,造就不少的天候差異。颱風、多雨、烈日、強風、潮濕、悶熱,為了克服這些天候的問題,位處不同區域的天候條件,應有不同的建築語彙來因應。以下就不同的氣候型態與建築的關係,分析之間的相關性。 潮濕多雨的天候:為減少滲水和雨水進入室內,使居民室內生活與室外水氣多一層防護與區隔,多以斜屋頂、深出簷、陽台、雨棚、迴廊來對抗雨水的入侵,並使雨季來時有一可供活動的半室內外彈性空間形成一多層次的行為空間。 颱風與鋒面來襲的天候:台灣臨海

14、建築多,夏季裡有數十個颱風的侵襲,冬季則有凜冽帶濕氣的寒風吹襲,對地處空曠的農村建築倍感威脅。設計時善用地形地勢的走向與建築物座向的關係,遮擋冬季寒風,引進夏季涼風 。使用雙層防風門板、窗扇的設計與建築物周邊防風樹林的栽種;因地制宜配合人為設計手法,落實自然擋風、避風作用。使地形地勢的走向、建築物座向與季節風向產生自然引導與遮蔽的微妙關係。 強烈日照面向的遮陽處理:在日照充裕地區,適度調整建築物的座向,7減少東西向陽光直射入室內,並於日曬面設置適合的水平或垂直遮陽板,阻斷陽光與輻射熱進入室內,減少電力能源浪費。(圖 3.2.1-1東西向避免無遮陽的開口)(圖片來源:綠建築設計技術彙編 內政部建

15、築研究所)遮陽的形式中,垂直遮陽板可擋方位角傾斜之日射,台灣地區東西向(早晨與午後射入室內的角度低,水平遮陽較無效果,此時垂直遮陽效果較顯著。但垂直遮陽對風向有引導和阻擋兩種作用,應小心處理以免造成通風不良。水平遮陽可抵擋高角度傾射輻射線,地理上而言台灣地處北緯,南向立面最適合水平遮陽。水平遮陽板除可作為建築物導光板,阻擋強烈直射光線外,並可使反射光線進入較深處室內,輔助室內照明。(圖 3.2.1-2 以遮陽設施來減少開口部日射得熱)(圖片來源:綠建築設計技術彙編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慎選建材的使用:並應以自然素材為建築增添溫暖樸實的農村風貌,鼓勵本土性建材的使用,避免使用冰冷的鐵皮與浪板,不

16、但視覺上與農村景緻不協調,同時也使居住的室內產生悶熱、溫度升高的不適居環境。 自然的通風採光:明亮穩定的南向採光,配合開窗率的大小、位置,使室內光亮、減少照明。大開窗宜配合深遮陽,在取景的同時阻擋過量的輻射熱進入室內。在通風方面,注意長年風向,引導氣流在室內8的對流和流通性,除了對生活品質與生理健康有益之外,亦增加了室內的舒適度。 半室內外空間的物理效應:中庭、露台、迴廊、穿堂等,半室內外空間,除提供彈性活動外,也有過濾陽光燥熱、減緩輻射熱傳遞的功能,使強烈的日照對室內不會產生直接的衝擊,並確保雨天時亦可開窗保持空氣的對流。3.2.2 環保與簡易工法的使用:考慮建築元件之循環使用性與局部構件之

17、替換性,設計規劃時使用模具組合之關係;簡易的拆卸組合工法使平日習於勞動的農民亦可自行修整局部損毀的構件,以符合綠建築之環保概念。3.2.3 建築外殼材料與節能之關係:對高海拔山地、日夜溫差大的農村建築,適合以磚材、混凝土等高熱容量材質構造;於白天吸收強烈日照之太陽輻射熱,入夜後壁體釋放出來,正好平衡夜間較冷的氣溫。但對於終年氣候濕熱,日夜溫差不明顯地區,應避免使用高熱容量材質構造,以避免散熱不易,使室內溫度悶熱。3.2.4 屋頂部位的節能對策:屋頂覆土植草、加設天花板並預留空氣層(雙層屋頂) 、北向側面型天窗都是不錯的處理方式。因為屋頂所佔的面積大,接受極大日射量,所以屋頂隔熱在省能上有不錯的

18、效果。屋頂舖設隔熱層以反射太陽輻射熱,並應設在外側較佳。若再利用屋頂空氣層,則隔熱與通風可同時兼顧。台灣水平日射量大,應避免大面積水平天窗,建議以垂直式天窗降低炫光,並引入無熱晝光,可以達到採光並避免輻射熱進入室內,以達到舒適的室內空間品質。3.2.5 建築體的結構與工法:台灣地處歐亞板塊交會處之地震帶,隨時遭受無預警之地震搖擺;而亞熱帶的氣候因所處的地理環境,使台灣每年夏天遭受數十個颱風的侵襲。所以在建築物結構體的要求上,依然應9以強度與勁度穩定度高的結構工法為主要考量。而除了主結構體之外的次構架與附屬構件,則應以符合生態要求之環保建材與可替換式之組合構件為設計重點。3.2.6 特殊空間之需

19、求:傳統農宅與畜舍相鄰而居,在功能上有一定的相互關係;但為了衛生上的考量,在空間的界定與層次處理上是必要的。此時,特殊空間如飼料與農機具的儲藏室與工作室,若使之成為農宅與畜舍間的界定空間,在使用機能上與環境衛生上,都能適切發揮其功能。另外庭院、廣場、中庭等戶外活動空間,在農作物收成後的曝曬、風乾提供一自然、環保、生動又充滿生命力的場所。綜合以上農村建築設計原則,依農村所在地區、天候展現地域性之特殊農村風貌與自然人性化的生活型態,以農民平日生活行為的活動,結合生態旅遊的社教功能,配合觀光產業,達到提昇農村經濟效益並促成農村經濟的轉型。3.3社區公共設施之改善與更新做法:台灣近年經濟快速成長拉近了

20、城鄉之間的距離,使得各式交通工具四處流竄,再加上各道路系統主從交錯、大小雜流,使林立的工廠車輛流入村內,擾亂村民生活、危害村民的安全。而各項的公共設施多為宗教建築與廣場主導之集會場所,缺少公部門的資源配合,加上農村建築與社區紋理的隨興發展,使公共設施無法有整體具前瞻性的完善設置,造成今日農村普遍混亂失序的景象。為具體改善此一現象,以下幾項主要公共建設之介入規劃,應可有效達到提昇農村生活品質的目的。3.3.1土地整理與溝渠排水之改善工程:加強農村建築與休耕農地、道路間雜亂的空間整理,並強化農耕用灌溉溝渠、工廠污水和農舍廢水排放之排水系統整合,防止水源和土壤污染,10以保水質與環境的潔淨。同時為維

21、護生態環境與自然的農村景緻,溝渠之整治與環境改善工程,應以尊重大地、順應自然為規劃原則。3.3.2農村社區聯外道路與系統道路之關係: 系統道路與農村社區聯外道路應明顯界定,以引導過境車輛繞行社區,避免穿越人行聚集的公共場所與商店街道,影響社區安寧、危害居民行的安全。同時,在政策上嚴令禁止工廠與大型交通工具進駐農村,以維護居民安全和生活品質。3.3.3公共廣場、集會場所功能之強化: 在沒有太多資源的農村社區,以現有的戶外廣場空間作局部更新與整治,就可以滿足村民平日生活活動所需並提供假日人潮的大型活動地點。而平日為村民迎神廟會、婚喪喜慶之用的市集、廟宇和廣場建築,則是村民舉辦大型集會的最佳場所,若

22、在植栽、地表舖面、照明等機電設備多加強化,在假日期間則可結合農村觀光活動改裝為商場市集,作為推廣農特產品特賣活動之用,增加農閒時農民的收益。但為維持村內品質,假日湧入之車潮,以農村外圍休耕之農田或荒地稍加整理,應足以供應遊客停車空間之用。同時以完善的步道引導遊客步行入村內,減少外車對社區之衝擊,並使遊客在徒步市街的同時,體驗農村生活空間與建築風貌。社區公共空間的彈性使用與規劃兼顧了村民生活作息活動與產業變更後的農村經濟與觀光產業。3.3.4社區街道與步行街道之規劃與設施:農村街道窄小,平日村民以腳踏車、摩托車代步穿梭其間,在假日人車增多時,以徒步區為彈性規劃,並結合廟埕廣場、學校空間,使農村各

23、市集、廣場空間,藉由窄小徒步街道之串聯,與外圍車行道路形成某種程度之人車分離,以保持寧靜安全的農村景緻。廣場周邊的街道舖面應以徒步區之滲水地磚舖設,並配合植栽和滲水性草地,呈現人行聚集場所的空間感。(圖 3.3.4-1 廣場透水舖面) (圖片來源:綠建築解說與評估 手冊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113.3.5 地標性景物與空間的保留:在任何增加與減少的設計中,最大的前提是農村風貌的維持;農村社區中田野間夾雜了一些村民共同的情感記憶與生活空間,可能是田間小徑間的土地公廟和大榕樹,也可能是年代久遠的溝渠石橋等,任何地方節點、街角、方位與地標性景物等,村民情感記憶的空間都應以保留,不可一味以商業經濟考量而

24、使農村的本質流失了。3.3.6村民休閒空間與休憩設施之建設:農村是農民日常生活作息的生活空間,為提昇農民的生活品質,除因應外來遊客之設施之外,居民本身的休閒空間亦是精緻農村生活的重點建設。社區圖書館、社區里民活動中心等空間,結合農業發展與農業推廣課程之舉辦;市場、市集環境衛生與通風明亮之改善等與村民生活息息相關的空間品質改善,使農村生活是一種適人性的悠閒生活。3.3.7單車生態廊道的設立:平時為農民至田間的步行、腳踏車、摩托車之農忙路徑,假日則轉換為腳踏車道,繞行田間植栽區、水塘、溼地與生物棲息地之間。生態廊道兩側,以植栽形成自然圍籬,塑造生態廊道與農地、農宅範圍之區隔;注重原生物種之復育與植

25、栽複層化,在同一平面空間種植高喬木,下方同時種植灌木與花草,避免物種單一化,提供多樣化植物食物來源,引誘更多樣的生物及鳥類的棲息,直接呈現自然與農耕景象,供遊客體驗農村生活和生態教學式的假日休憩方式。12(圖 3371 利用植栽形成天然圍籬) (圖 3372 植栽複層化概念圖)(圖片來源:綠建築設計技術彙編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任何公共設施與建設的背後,都需要長期的維護,而村民自發性的行為則是社區環境品質維護的最大、最持久的力量,這份情感的聯繫所依賴的就是村民對土地的認同與使命感。4.結語:以往當我們提到農村生活時,我們腦海裡呈現出來的是幅悠閒、平和的生活意象與自然寧靜的地景風貌,而這些看似自

26、然的景物,都是要用心努力去耕耘才能獲得的結果。尤其是外在強大的經濟體制衝擊下的今日農村,農民生計和農村景緻都正快速地衰敗與消失中。農村產業再發展,不僅是為維持整體經濟的完整與平衡,更是為台灣這塊土地的景觀、地貌與生態作一場保衛戰,使生活在這塊土地上賴以維生的農民,不僅在生存經濟的上得到基本的保障,更進一步得到生活品質上的提昇,而這些品質就是讓農民在安全、舒適的建築環境中享受自然之美,充分與自然融合,安逸地在山林田野之間享受清風斜陽、蟲鳴鳥叫。一個有特質、有好山好水又有經濟效益的農村,才是凝聚家鄉情感的根源。優質的農村生活和精緻的農業發展必須透過有系統、有方法的整合;而以生態工法為前提的完善農宅設計與社區更新,取之於自然而回歸於自然,使自然界呈現一永續且生生不息的良性循環,也才能使以土地維生的農民在這塊土13地上安居樂業。參考文獻:1. 周家鵬,自然、生態、綠建築,永續綠建築,台灣建築報導雜誌社,20022. 陳俊言,綠建築實踐中的節能思考,永續綠建築,台灣建築報導雜誌社,20023. 洪育成,生態農場,永續綠建築,台灣建築報導雜誌社,20024. 建築節能法規解說,內政部營建署,86 年 12月5. 翁志成,劉健哲,國土規劃與農村發展,第七屆國土規劃論壇,20036. 綠建築解說與評估手冊,內政部建築研究所,2003 年更新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