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韬光养晦”战略再思考摘 要 本文从哲学诠释学的角度阐释了人们对韬光养晦的理解和韬光养晦在西方语境下产生的影响,认为邓小平在 20 世纪 90 年代提出韬光养晦的外交策略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但进入 21 世纪后,以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作为建构国家形象的战略基础有其局限性,很可能对中国的国际形象招致更多误解。中国应明确地界定和表述自己的国家利益和战略追求,以自信、开放的心态融入国际社会。 关键词 韬光养晦 国际形象 国际社会 中图分类号:D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812(2006)06001319 一、现实的争论:是否还应坚持韬光养晦? 韬光养晦是邓小平同志在 20 世纪 80
2、年代末 90 年代初中国面临复杂而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当时,世界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阵营不复存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继续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在经历了 1989 年政治风波之后,受到了来自西方世界巨大的政治和经济压力。在这样的大背景下,1989 年 9 月 4 日,邓小平在同当时中央负责同志的谈话中提出对于国际形势,概括起来就是三句话:第一句话,冷静观察;第二句话,稳住阵脚;第三句话,沉着应付。不要急,也急不得。要冷静、冷静、再冷静,埋头实干,做好一件事,我们自己的事。11990 年 12 月 24 日,邓小平在同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进一步
3、提出现在国际形势不可预测的因素很多,矛盾越来越突出第三世界有一些国家希望中国当头。但是我们千万不要当头这个头我们当不起,自己力量也不够。当了绝无好处,许多主动都失掉了。2邓小平的这些讲话后来被归纳为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决不当头,有所作为 28 个字,简称韬光养晦。 进入 21 世纪后,中国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术界和民众开始争论中国是否应长期坚持韬光养晦。 我国国际关系学界中对韬光养晦持支持态度的学者居多,而且他们基本上把韬光养晦作为战略、战略方针或战略思想。理由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是认为邓小平是在分析中国国情和国际力量对比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
4、提出韬光养晦战略方针的,现在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虽然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中国国情和国际力量对比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而且在相当长时期内也难以发生实质性变化。因此,韬光养晦不应作为权宜之计,而应作为长远战略。3 二是认为中国正在快速崛起,在崛起过程中很容易产生狭隘的民族主义,狂妄自大、锋芒毕露,盛气凌人,不自量力。中国和平崛起将是一条荆棘丛生的道路。而邓小平的韬光养晦就是指谦虚谨慎,不说空话,多做实事,不事张扬,不当头,不称霸。因此,韬光养晦还应长期坚持。4 与学术界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民众中对韬光养晦持反对和批评意见的人似乎居多。有不少民众认为,中国政府的外交柔性有余,刚性不足
5、,缺乏大国风范,与中国正在崛起的大国地位很不相符。在美国视中国为潜在对手,并且不断对中国制造麻烦,尤其在伊拉克问题上采取先发制人的战略后,中国应及时调整韬光养晦的战略,主动站出来,旗帜鲜明地反对美国的霸权主义行径,在国际社会伸张正义,以增强中国的国际威望和更好地维护国家利益。5民众中的这种情绪正好被学者认为是错误地判断了国际形势和中国的实力,是狭隘民族主义的表现。6 当然,学者中也有对韬光养晦持反对意见的人。但他们的理由与民众的理由明显不同,甚至截然相反。有学者认为,韬光养晦是邓小平针对特定历史环境提出来的外交策略,不能作为长期指导中国对外政策的战略思想。目前我国所处的国际环境不是某些人所估计
6、的恶化,而是大为改观,中国应以坦诚的、开放的心态与各国打交道,不需要总给人一种韬光养晦的感觉。而且有学者建议,韬光养晦这个词容易让人产生误解,最好不再使用。7 二、 历史与现实不同历史背景下对韬光养晦的理解 哲学诠释学是当代西方哲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和诠释学发展的新阶段,其代表人物为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Gadamer Hans-Georg) 。8哲学诠释学探讨的是人类一切理解活动得以可能的基本条件。理解的问题,由于它所采用的是科学方法和传统的客观诠释以外的认识方法,所以它与实证主义分属两种不可调和的研究路径。 哲学诠释学认为,人们对任何问题的理解和解释都依赖于人们的前见解。所谓前见解是人们在理解对
7、象前所带有的先有的理解。这种前见解来源于历史和教化。所以人们在理解文本时,文本的历史传统决定了人们的理解。加达默尔据此称理解是一种置自身于传统过程中的行为。9由于前理解不是人们可以自由支配的,所以前理解具有非主观性。 邓小平在使用韬光养晦时,这个词已存在和使用了上千年。人们对此已经有比较固定的理解,即前见解。所以,他使用这个词后,不管对此作什么样的新解释,只有与人们头脑中的前见解或原有的认识相一致才能被人们普遍接受。 韬光养晦最早出现在旧唐书宣宗记 ,书中写道:常梦乘龙升天,言之于郑后。乃曰:此不宜人知者,幸勿复言。历太和、会昌朝,愈事韬晦,群居游处,未尝有言。10在汉语中,韬光养晦中的韬是指
8、掩藏,韬光是指收敛锋芒,引申为把声名和才华掩藏起来;晦是指晦迹,即隐居,不让人知道自己的踪迹,养晦为隐居待时暂且退隐,等待时机。11 #p#分页标题#e#今天,学者们在争论邓小平的韬光养晦外交策略时,对此赋予了不同的含义。 显然,民众对韬光养晦的理解更接近这个词语的本意,而邓小平在提出韬光养晦的思想时中国所处的历史背景也与这个词的本意相符。与之相比,学者对韬光养晦的理解更多的是引申之义。如有学者和外交官提出,时代变了,我们对韬光养晦的理解也要与时俱进,这个词原有的含义是等待时机,我们今天要把它理解成抓住时机,或把握时机。所以,不管今天的形势与 15 年前相比发生了多大的变化,我们都应该坚定不移
9、地继续坚持韬光养晦的战略。1 笔者认为,确定韬光养晦这个词的含义,是讨论是否要坚持韬光养晦的前提。其实,社会科学中的概念从来就不是固有的、客观的东西。界定概念时我们只要掌握了其核心意义,就可以根据研究目的来给其下工作定义。韬光养晦当然也不例外。但由于前见解的客观存在,学者对概念的界定不能追求标新立异,更不能随意与时俱进,而应尽量尊重词语的原义,以便为学术讨论搭建一个平台。如果确实认为韬光养晦的原义已不能表达作者所要阐述的意思,那么与其在对词语的偏读上下功夫,冒着被误解的危险来赋予一个词语新的含义,还不如不寻找一个更为准确的词汇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三、东方与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对韬光养晦的诠释 哲
10、学诠释学认为,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由于理解者所受到的历史和教化与施动者所受到的历史和教化的不同,理解者的前理解与施动者的前理解也不相同,理解者绝不是以施动者本身的意愿为理解尺度的。理解者可能拥有施动者起初所未曾有的理解,甚至与施动者所期望的理解适得其反的理解。从这个意义上讲,理解者对文本的理解不只是一种复制的行为,而始终是一种创造性的行为。1在国际关系中,由于一国对另一国行为的理解是一种复杂的活动,其范围远远超过了施动者本身之预料,所以施动者往往难以判定该行为会引起对方的何种反应。比如,某西方国家领导人到泰国访问,为表示友好,与国王的夫人热烈拥抱,结果却引起了国王和民众的强烈不满,以至于被宣布
11、为不受欢迎的人。再比如,美国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使馆之后,美国总统克林顿几次在非正式场合向中国表示道歉。在美国人看来,这已经足以表现出诚意了。但对中国人而言,这样重大的事件,只能在十分正式的场合道歉才足以说明对方的诚意。而美国人似乎对中国人的要求很不理解,甚至认为中国纠缠不休。这里,事情的原因就在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中国作为有两千年文明历史的礼仪之邦,与建国仅二百年的美国相比,更重礼而轻利。 韬光养晦这个成语深刻地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内涵。中华文化的精神是在坚韧的坚持中委曲求全,而获得久远的生命活力。韬光养晦强调退守自保,戒禁争强好胜,这正是中国人辩证的哲学思想的淋漓尽致的表现。所以,韬光养晦这个成
12、语在汉语中一直是作为褒义词来使用的,而实行韬光养晦的刘备和勾践也一直被人们所称颂。目前学术界和民众中对韬光养晦持反对态度的人也不是认为韬光养晦作为策略和计谋有问题,而是认为中国目前不存在实行韬光养晦的客观条件。 我们必须知道,韬光养晦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与西方文化所倡导的理念相去甚远。西方哲学,如黑格尔的哲学思想强调的是在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中不断前进和发展,这是一种毁灭后的重生。如果我们以韬光养晦来标榜自己的对外战略,甚至对其加以宣扬,这在西方人眼里无疑是匪夷所思的。因为西方各国在国际交往中,在制定外交政策方面,是以务实为基本价值取向的。维护自己的利益在西方是天经地义的事,如果你有道理,有能力
13、,却搞什么韬光养晦,按照他们的逻辑,你一定是在耍花招。 从韬光养晦在国际社会产生的实际效果来看,确实与我们的期望背道而驰。这个词汇一经翻译成英文(hide our capabilities and bide our aim) ,再经别有用心的歪曲,就易在国际社会上招致误解。2002 年美国国防部向国会提交的中国军力报告 ,对中国的韬光养晦的含义及其邓小平的韬光养晦的思想有这样一段表述:邓小平对中国(负责)安全与发展(事务)的领导层的一项重要指示是所谓的 24 字战略:冷静观察,沉着应付,稳住阵脚,韬光养晦,绝不当头,有所作为(额外强调) 。这一经常被引用的格言不仅表明中国试图隐藏自己的雄心壮志
14、,它也证实了中国的一项长期战略:即致力于 GNP 增长以图实现未来战略选择的最优化。在北京看来,战略模糊,包括战略否认和战略欺骗,是一种可以影响外国政府政策以及该国普通公众和精英们的选择的机制。1 显然,在这里美国人已经把我们所谓的韬光养晦等同于在国际上进行战略欺骗。从这样的基本逻辑出发,美国人认为:邓小平的建议至今仍被采纳。在中国唯一真正存在争议的是美国何时会衰败。中国的领导人们保持耐心,忍受美国对中国所做的任何事,以换取在未来二十年的发展。1 虽然我们可以坚持自己文化背景下对韬光养晦的理解,但我们必须明白,当前的国际政治体系是一个在西方文明主导下的体系,我们在向世界宣称自己的对外战略或对外
15、思想时,必须考虑到在西方语境下他们对此的理解,以免由于文化和价值理念的不同而产生不必要的误解。鉴此,假如我们继续坚持韬晦的思维模式,在对外政策和行为中模糊自己的战略利益和利益追求,不仅无法为我们赢得外交的主动,反而会增加中国在外国人眼中的不确定性,引起更多国家对中国的猜忌和怀疑,为国际上的中国威胁论提供口实。 #p#分页标题#e#四、韬光养晦与中国的对外战略 许多学者把邓小平的 韬光养晦思想称为中国的国际战略思想、外交战略方针、外交战略等,1但实际上韬光养晦在历史上一直是被当作政治谋略和策略:在权力斗争中实力较弱的一方为了积蓄实力而故意隐瞒自己的战略意图。同时,我们从刘备韬光养晦之计的实施中也
16、可以看出,刘备作为政治谋略的韬光养晦有三个基本特点:一是保密性。刘备为韬光养晦甚至对自己的结义兄弟都隐瞒。韬光养晦决不可大肆宣扬,经过大肆宣传的韬光养晦实际上就不能叫做韬光养晦了,反倒是暴露了自己居心叵测,野心勃勃,招致他人的防范和遏制;二是有限性。韬光养晦只能作为战术和策略,适用于某一战役或某一阶段,通过局部韬光养晦促进全局战略的实现。因为就战略全局来说,很难长期地隐藏自己的战略企图。正如林肯所言,你可以一时欺骗所有的人,也可以永远欺骗一部分人,但不能永远欺骗所有的人;三是时效性。韬光养晦计谋通常在动态中实施,一旦条件发生变化,例如敌方已经发现了我方的意图,双方力量的对比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17、,我方的准备工作已经就绪等,就必须适时地做出调整。 以上韬光养晦计谋的特点同样可以在越王卧薪尝胆的案例中得到证实。越国被吴国所灭,越王勾践于会稽山投降,到吴国为质年。回国后卧薪尝胆年,每日要说汝忘会稽之耻邪。勾践在吴为质的年采取了韬光养晦的策略,回国后年的卧薪尝胆也不为外人所知,尤其不敢为吴国所知,故也是在实行韬光养晦的策略。但他最后灭吴复仇是经过长达 11 年的数场战争才实现的。公元前 482年勾践对吴国开战,于公元前 471 年越国终于灭亡吴国,实现了兴国复仇目标。所以,韬光养晦只是越王勾践在时机不成熟时采取的暂时的策略,而战争一旦开始,他的复仇兴国的战略即大白于天下,他的计谋也就结束了。
18、他复兴越国的目标最终是靠他与吴国的战争实现的。 韬光养晦可以像有些学者所说的成为一种战略吗?如果我们把韬光养晦作为中国的战略(学术界有对外战略、国际战略、战略思想和战略指导方针等多种称法)的话,那我们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对外保密,不能让别人知道我们是在韬光养晦,与此同时,我们自己必须清楚自己是在韬什么光,养什么晦。 我们能否做到以上两点呢?首先,我们的韬光养晦是政府向世界的正式宣示,不仅中国自己知道,在世界是也已是尽人皆知,这还能叫韬光养晦吗?当中国向世人说中国要韬光养晦时,恰恰说明中国不是在韬光养晦。另外,我们到底想向世界隐藏什么呢?国际社会的中国威胁论主要是由于对中国的实力剧增以及中国如何使用
19、这种实力的疑虑,而中国已旗帜鲜明地宣布中国坚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如果中国连这两个根本的目标都不隐藏,那中国还有什么需要隐藏的呢? 由此我们可知,韬光养晦是指 在处境不利的情况下,暂且避敌锋芒,养精蓄锐,待机而行的一种保密性强、时效性强的计谋,它只能短期内用于某战略阶段,以服务于整个战略目标的实现。 五、中国应树立什么样的国际形象? 国家对外战略是一个国家宏大和长远的规划和目标,是国家需要动员一切资源和力量,要奋斗上数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实现的对外目标。制定国家对外战略要了解自身的现状和能力,更要了解自身所处的国际环境。中国是世界体系的一员,世界体系是中国生存和发
20、展的背景和环境,中国只有了解世界体系的性质、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才能判断中国大战略。人类跨入 21 世纪以来,世界体系的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促使各国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各国的政策更加公开与透明,同时也使各国越来越关注自身形象的建设。向世界树立一种什么样的国际形象也是国家对外战略应考虑的问题。对中国来说,塑造良好的国际形象对于消除别国对中国的疑虑、促进国内的发展与稳定无疑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上个世纪 90 年代邓小平把韬光养晦作为一种策略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但进入 21 世纪后,面对新的形势和问题,韬光养晦的筐实在太小,不足以承载中国对外战略的所有内容,韬
21、光养晦所体现的哲学内涵也不足以支撑中国的对外战略,以韬光养晦为中国的对外战略所建构的中国国际形象有可能损害中国的国家利益,也可能招致国际社会的更多误解和不满。如何确立中国对外战略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非笔者笔力能及,但在确立对外战略时,以下几点认识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我们要有正常国家的心态。 笔者认为,之所以会有人认为韬光养晦是一种战略,除了我们独特的东方文化背景以外,也与我们长期以来弱国无外交的认识有关,而这里所反映出的乃是一国的心态。回顾中国外交史,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外交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朝贡外交,另一种是屈辱外交。在中国强大时,通常是八方来朝贡。而在国家衰落时,则往往是屈辱地割地
22、赔款,求得苟安。由此中国人很容易产生两种比较极端的对外心理:一种是妄自尊大,另一种是遭受屈辱之后的悲情意识与报复心态。这两种心态分别导致两种对过去 15 年来中国外交的不同看法: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外交过于软弱,既然中国现在发展了、强大了,就要走出韬光养晦的阴影,丢掉委曲求全的幻想,勇敢的挑战世界霸权;而另一种看法是,中国还不够强大,远没有挑战世界体系的实力,在外交上要尽量忍让退避,以模糊战略来应对挑战,等待有朝一日强大了再伺机报复。 笔者认为这两种看法都有失偏颇。前一种认识脱离了中国当前的实力与国际政治的现实,而后一种说法则明显是一种被歪曲了的受害者心态。带着这两种信念来认识与执行国家的对外政策
23、,最终反而会伤害到国家利益。当前,崛起中的中国应当以真诚、坦然、从容、开放、不卑不亢的心态与各国打交道,积极融入国际社会,并努力为国际社会的和平与发展贡献中国的智慧和力量,这才是中国作为一个成长中的世界大国应有的外交心态。 #p#分页标题#e#其次,中国可以明确地界定自己的国家利益与战略追求。20 多年的改革开放虽然使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但中国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相当大的距离。据世界银行估计,即使中国保持每年 8的增长率,至少还需要年才能赶上美国。现在中国基本上是一个区域性大国,影响所及主要在周边。中国有长期受压迫的痛苦经历,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是脱贫致富,中国即使强大了也不允许自己
24、成为压迫别国的霸权国家。但是,中国人口众多、国土辽阔、历史悠久、发展迅速这其中的任何一条都有可能成为别有用心的中国威胁论的根据。如果中国在国际交往中事事沉默,模棱两可,很容易引起国际社会的忧虑和警惕。因此,我们有必要谨慎地、明确地公布自己的利益范畴、战略需求、政策走向、已备实力和发展潜力等等。这种坦白可能会引来不同的评价,但毫无疑问会起到消除国际社会部分疑虑的作用,让某些国家找不到遏制中国的借口。 最后,要树立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还必须从更广泛的视角来看待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冷战后,尽管中国与西方主要国家的经济关系不断加深,但在政治与战略关系上却存在着不少问题,有时甚至会出现严重的对立。这说明完全
25、建立在物质利益基础之上的中外关系,既不健全也不稳定。利益只能是国家间关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通常只具有短期的影响。国家之间的关系还必须包括价值关系,诸如观念、文化、意识形态等等。过去中国在特定的时期(冷战结束前后)曾一度回避谈及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上的分歧,但作为国际社会的正常一员,我们不能也不可能永远回避价值问题。因为某些基本的价值,诸如环境保护、社会福利、基本人权、民主政治等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一种共识,并且是各国存在与发展乃至人类生存与延续的重要前提与根本保障。一个国家在与国际社会的互动过程中,应该积极地接受这些基本的规则与价值,同时又要建设性地促进更加合理、公正的国际规则和全球价值的形
26、成。中国若要在世界上真正成为受尊敬的大国,就必须努力通过与世界的价值互动来影响世界。 年前,当有人被复杂的国内、国际局势冲昏头脑而要么主张扛社会主义大旗、领导第三世界与西方对抗,要么对社会主义失去信心而笼罩在失败主义情绪之中的时候,邓小平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从维护国家利益的现实角度出发,提出了韬光养晦的应对策略。而今天,面对发展了的国家实力与世界形势,我们必须从务实的态度出发,思考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和中国的对外战略,但我们必需超越韬光养晦才行。 注释: 1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 (第三卷) ,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 321 页。 2 同上,第 363 页。 3 曲星:邓小平外交思想的现实意义
27、,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 年第 11 期,第 14 页。 4 马海燕:吴建民:中国外交将长期坚持韬光养晦 ,中新社北京 2005 年 7 月 24 日电。吴建民也被称为坚持韬光养晦的外交官,他在许多场合谈到中国必须坚持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 5 如人民网强国论坛的大部分言论,网址:http:/ 6 参阅资深外交官吴建民:中国外交韬光养晦时代未结束 ,http:/ 7 叶自成:关于韬光养晦和有所作为再谈中国的大国外交心态,载太平洋学报2002 年第 1 期。 8 德汉斯-格奥尔格加达默尔著,洪汉鼎译:真理与方法哲学诠释学的基本特征 (上卷)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年版。 9 同上,第 38
28、2 页。 10 辞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 年第 1 版,第 1235页。 11 同上,第 1235 页、1398 页和 1922 页。 1 张毅君:中国外交: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载中国青年报2001 年 8 月 10 日,第 6 版。 1 汉斯加达默尔:真理与方法哲学诠释学的基本特征 ,第 380 页。 1 Report to Congress-Pursuant to the FY2000 National Defense Authorization Act, pp. 7-8, 下载网址:www.defenselink.mil/news/Jul2002/d20020712c
29、hina.pdf 。原文为 One of Deng Xiaopings key directives to Chinas security and development establishment was the so-called 24 character strategy: keep cool-headed to observe, be composed to make reactions, stand firmly, Hide our capabilities and bide our aim, never try to take the lead, and be able to ac
30、complish something (emphasis added). This often-quoted maxim not only suggests a desire to downplay Chinas ambitions; it also affirms a long-term strategy to build up Chinas CNP with a view to maximizing Chinas options in the future.From Beijings perspective, strategic ambiguity, including strategic
31、 denial and deception, is a mechanism to influence the policies of foreign governments and the options of the general public and elites in other countries. 1 July 2002 - Report to Congress of the U.S. - China Security Review Commission - the National Security Implications of the Economic Relationshi
32、p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下载网址:www.uscc.gov/researchpapers/ 2000_2003/reports/ch1_02.htm。原文为 Dengs advice is followed today. The only real debate in China on U.S. decline is when. The leaders counsel patience, and tolerating whatever the United States does to China, in order to allow Ch
33、ina to grow for the next 20 years. 1 曲星:坚持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战略 ,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 年第 5 期;李国环:和平发展邓小平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国际战略思想的新发展 ,载毛泽东思想研究,2006 年第 1 期。 #p#分页标题#e#1 史记卷四十一, 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也可参阅由此改编的顾德融、朱顺龙:春秋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二章第五节,第 151-163 页。 联合国统计署网站,网址:http:/unstats.un.org/unsd/snaama/SelectionQuick.asp 参阅庞中英:建设中国与世界的价值关系,载南方都市报2004 年 7 月 19 日,http:/ (作者简介:邢悦,博士,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教授;张冀兵,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 2004 级硕士研究生,北京,10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