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育迷思】教师的困惑:抬着学生去上课作者: 东方鸣|来源:明日教育论坛第 38 辑| 点击数:303 |时间:2012/4/16 11:44:13 鲁迅曾讲过一个印度故事,爷爷和孙子去赶集。回来的路上,爷爷骑在驴上,孙子在下边走。路人看了说,爷爷太不懂事了,让小孩走路。爷爷听了以后,赶快把驴让给孙子骑。又有人说话了,应该照顾老人嘛,孙子怎么能骑驴呢?爷爷和孙子听了觉得一个人骑驴总不大好,于是两人都骑在驴上。谁知又有人说,两人骑驴不是要把驴压坏吗?两人赶紧下来。走着走着,又有人说,放着好好的驴不骑,真笨哪!爷爷听了对孙子说:“看来我们只好抬着驴走。”这则故事,正应了一句俗语:“婆婆太多,媳妇难
2、做。”今天,中国的教育,不正是这样的情形吗?昨天,有一个披着专家的皮的人站出来,高瞻远瞩,振聋发聩:你们应该如何如何今天,又有一个披着专家的皮的人站出来,惺惺作态,掷地有声:No!你们昨天做错了,应该过去,父母和子女之间有代沟,现在更可怕了,“80 后”和“90 后”之间也有代沟!明天,代沟还会缩短吗?过去称独生子女为“太子”、“公主”,如今竟然改称“小霸王”!叫“太子”、“公主”也好,叫“小霸王”也罢,这是谁的责任?父母有责任,社会有责任,专家更有责任!看看这些高论、这些细节!1.“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教育行政长官以及社会也常常用这样的观念否定教师。孔老夫子“弟子三千”,
3、贤人也只有七十二,优秀率也不高。再说“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这恐怕也应该算是“教不好的学生”吧?料不到孔老夫子在这些人眼里也列入“不会教的老师”!难怪先前也叫“孔老二”。今天,社会给中小学老师的都是“下等的料”,不“骈死于槽枥”之间,已经不错,“安求其能千里也”?专家们,你们不要袖手旁观,也试试教两个班(150 个人),看看是什么结果,别站着说话不腰疼!人世间有很多人说话的时候姿态特别高,可是一旦事情出在自己身上,他比别人更窝囊。2.“义务教育阶段不能开除学生。 ”从前看过一则故事:张良经过一棵树下,一个小孩在树上向他撒尿,张良掏出糖果奖励了小孩;另一天,项羽从那棵树下经过,小孩又向
4、他撒尿,结果,项羽一拳把他打死。你说,是谁害死了这个小孩?我们今天的教育指导思想和教育方式,貌似循循善诱,实则婆婆妈妈,我们一再容忍孩子犯低级错误。一些并不天真的学生,世故且“装嫩”,故意犯低级错误,偏“以恶小而为之”。中国学生的确聪明,把被禁锢的精力用于欺负弱者、捣乱课堂:“我没 14 岁我怕谁?”“你有种就开除我!”我们的教育法规为什么留下这样的漏洞给学生提供“用武之地”?3.“只许表扬,不许批评”的教育原 则。一个成年人,听惯了奉承的话,都会飘飘然,更何况心智还没有成熟的学生?多少班主任现在都把“家庭报告书”写成抒情散文,这难道真的是对学生爱护的真实体现?“花儿为什么谢了呢?我的热烈的爱
5、把它紧压在我的心上,因此花儿谢了。琴弦为什么断了呢?我强弹了一个它力不能胜的音节,因此琴弦断了。”泰戈尔的这首诗难道没能引起我们的理性思考?明明学生做得并不好,可是老师为什么不能批评,非要表扬不可?久经沙场的学生,现在对老师的这种廉价的表扬也不买账了:“把我们当小儿科?”我们的老师竟然不能给学生来个“醒脑剂”!课堂研议】今天,我怎么上课,为什么这么上课?作者: |来源:明日教育论坛第 38 辑| 点击数:198 |时间:2012/4/16 11:44:13 1.今天,我们能怎么上课?狮城忧师:有位教育专家说过这样的话:今天的学习方式是明天的生活方式;今天的学习质量是明天的生活质量。乱虫:是啊,
6、但现实情形呢?我的一位同学曾这样痛苦地对我表示:别拿好班给我了。后来我了解到,她备的课被层层过滤,起先她还敢有些自己的想法,后来就索性不敢了,免得又一次被否决。我笑她,说即使带得好,成就也算在她指导老师那,再加上好班往往是“天恩浩荡”,都是“角儿”。很多学校为新教师一对一配上老教师,是为了促进新教师的成长。现在看,更多的是使新教师成为老教师的“产品”,然后让更多的孩子成为“产品”的“产品”。所以我觉得,关注新教师的上课状态非常重要。他们怎么上课,他们能怎么上课,他们敢怎么上课?赵赵:你说的这事儿让我想起第一次进教室时的情景。我是综合大学毕业的,没有到中小学实习过,阴错阳差当老师,那一年还不到
7、20 岁。第一节课,后边就坐了一堆领导听课。我慌死了,汗都下来了。我说:同学们,看看书,看有问题吗?我克制住紧张到学生中间去。一个孩子高高举起手,他说:老师,你别紧张。你行的。你普通话很好。我明白了: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会“成全”老师。裙角飞扬:上课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应该做到学情清楚,目标明确,过程简约,方法适宜,顺学而导,和孩子们一块儿享受 40 分钟。但是,在实际的过程中我们很容易偏离了最初的想法。特别是作为班主任的我们,每天都被孩子们这样那样的“疏忽”给搅得心神不宁,甚至大发雷霆!到时候,学生烦了,我们自己呢?课也没心情了!很惭愧。溪北仔:说起怎么上课,我们总免不了要说,学生是主体,要以学
8、生为主。可是真的能以学生为主吗?那么多的学生,老师只有一个,所有学生的目光都聚集在老师身上,期待着总指挥发出各种指令。你没看到上课铃响后,若是老师迟一步到教室那会出现什么场面?温和的老师,那教室是闹哄哄的,一定要闹到老师出现才能静;要是老师是严得让学生望而生畏的,那学生是坐得端端正正,等待老师的到来;一般的老师,常有学生探头窥视,然后恶作剧似的喊一声“老师来喽”,便急奔回自己的座位。这些都说明单纯以学生为主体太难。2.今天,你准备好怎么上课了么?姚春杰:我们今天应该怎么上课?我们的教师,必须要明白自己为何要上这节课?这节课应该让学生真正得到什么?赵赵:一堂好的课,从学生看到老师第一眼就开始了。
9、进入教室,学生跟老师的一段生活也开始了。我比较喜欢用“学习生活”这种说法,师生之间开始交往,学生之间也开始交往。交往的方式,就语文来说,就是对话。此时,你的修养个性都很重要,包括穿着、姿态等都“诉说”着你。风语:我想课堂总是深深地烙着教师的影子,所以教师的意识观念立场行为习惯兴趣爱好显得特别重要。我想课堂的主体会在教师、学生、课程资源中游走,此一时彼一时比较符合自然规律。教师作为长者当能充分感觉到这些的存在,并作出相应的积极主动的掌握与引导。黄崇波:我不喜欢以课为单位,那样束缚太多。我个人认为:一节课,就犹如一篇散文一样,要让学生享受美感,让学生快乐,要形散而神不散,让学生上得犹如饮甘醇美酒一
10、样,在系统的和谐中,让一节课散,而系统不散。孤独一刀:赞同你的观点,课堂是一个心与心相融、情与情相激的场景。姚春杰:所以在上课之前,我们要经常这样问自己:有没有静下心来研读文本了?虽然我们没必要也达不到“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的境界,但至少要正确地理解文本,紧紧抓住文本的核心价值,努力开掘文本的资源。因为教师主导作用是建立在教师课前对文本深入钻研的基础上的。尊重生命,生命在场,心诚则课优。在一定意义上说关注每一个具体生命的状态,关注他们的体验教育。蕊儿:苏霍姆林斯基说:“课是点燃求知欲和道德信念的火把的第一颗星。”有效的教学,不仅能让学生有知识的收获,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还能潜移默化地熏陶学生的
11、心灵,撒播道德的种子。有效的教学,应该能够体现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理论是这样,但作为执教者,要把理论化为实际行动,在教学中真正做到提升,提升学习着的生命质量,促进生命的可持续发展。我想,我们首先要做到“心中有人”,关注生命的成长,才会去寻求供给生命成长的营养和粮食,才能意识到课堂是师生生命成长的过程。从我们跨进教室的那一刻起就告诉自己,我们不是为了完成某一个特定的教学任务而来,我们是为成全生命而来,即使我们只能做一点点,每天做一点点,也能让孩子们的生命逐渐丰盈起来。赵赵:我上课也很久了,以前糊里糊涂。琢磨一下:我觉得好的课堂,首先应该拒
12、绝作假。花仙子:我们需要“最好的常态”,当你要面对一堆来听“常态”课的人时,常态基本就不存在了。只有当学生和老师都拥有安全感而不是作秀和参观的对象时,才会出现课堂真正的精彩与碰撞!真期待能还我们一个安静的不被打扰的课堂!黄崇波:回归本真,常态才能生成精彩。赵赵:我觉得在课堂,教师可以流露真性情,发表真看法,说出真感受,真的参与学生的讨论和活动,而不是似是而非。同时也可以展示真才干,真有作为。离开真,什么都不会“是真的”。姚春杰:现在非常强调教师要“蹲下来看”学生,但教师更要“站起来扶”,教会学生学习。黄崇波:所以我觉得应该尊重生命的在场,尊重生成的规则,在范畴内舞刀弄剑。花仙子:所谓教无定法,
13、那么靠什么来进行教学?应该“以学定教”,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入手来制定课堂的目标和教学。但是“以学定教”说来简单,真正却难以做到。赵赵:和谐、美乐、散文的境界都很理想,在操作层面怎么实现呢?狮城忧师:譬如说,这种自主、合作与探究,是学生个体的内在需求而产生的自觉行为,还是在教师的机械操控下的被动执行。两者在本质意义上是有所区别的,其产生的后果也是不尽相同的。无痕:所以面对“我们今天应该怎么上课”这个问题,我们应该踏实一点儿,朴实一点儿,真实一点儿。有些温度,生命的温度;有些深度,思考的深度;有些广度,生活一样丰富宽广。绝不应该是冷冰冰的,没有微笑。黄崇波:我们没法做到课课精彩,但是我们上课的主旋律
14、应该体现我们的水平,教师必须胸有成竹。因此,教师如何上好一节课,实际上是一个关于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修养程度的问题。这与教师的阅读,教师的为人处世,实际上也是息息相关的,离开了教师的专业水准谈课,是不科学的谈法。今天,我们做好了一节好课的准备了吗?我暂且把它叫人生的备课和专业的备课。姚春杰:教师要上的每一堂课好比是一部长篇连续剧中的一集,要上好每一堂课,要使每一集连续剧学生都爱看、都有收获,难啊!很多人为什么在各地上课都很精彩?一个是个人的魅力问题。第二个,我认为是对课文的把握以及对具体情境的处理能力。课程的整合很重要,资源重组是好课的一个途径。因为有把握,才有针对性处理,才能坦然地护航课程,最后
15、孩子们自己独立启航。知了:我觉得的每篇课文(教材)只是一个载体,好的课堂应借助课文向相关的知识远航。风语:上课是需要依靠丰富的资源的。裙角飞扬:教材只是提供了最基本的教学内容,而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广泛的,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实际出发的所有有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材料都可作为学习内容。姚春杰:新课程带来的一个变化,就是文本不再只被当作拥有唯一解读方式的“范文”,师生都拥有了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的权利。同时,文本还可以仅仅被作为一种“引文”,借以引出教师和学生创造性的发展。而且,课堂上要少一些“问题”,多一些“话题”。教学中的“话题”并不需要一个精彩的、固定的标准答案,仅有
16、部分属于备课时预设,其余则多源自课堂的生成,属于那种“无法预约的精彩”。3.今天,还可以跨学科上课黄崇波:科目之间其实没有那么大的阻隔,它们多是相通的。赵赵:喜欢绘画艺术的,如果是真的喜欢,不会忽略阅读,文字表达也会很好。看看梵高的书信、高更的塔希提随笔就知道,它们在深处汇在一起。知了:知道音乐有欣赏课,建议小学语文也上一些欣赏课,美文欣赏,诗歌欣赏,图片欣赏,风景欣赏风语:我也常常在想如何在自己的课堂渗透自己平时的阅读,如何把美术专业与其他相关的“大文化”融合起来,如何充分地激起孩子对文学艺术美好的向往?也许现在的孩子都生活在蜜水般的幸福中还没有发自内心的对文学艺术的需要。曾经读到一句话:“
17、把人们引向艺术和科学的最强烈的动机之一是要逃避日常生活中令人厌恶的粗俗和使人绝望的沉闷,是要摆脱人们自己反复无常的欲望的桎梏。”狂想:对。我最近在博客上读到了三篇关于美国的课堂的文章,美国的课堂布置得像家一样,就像玩家家,教师和学生同呼吸。我们是否考虑一种田野式的学校,将课程资源整合在田野中。4.面对课堂,我们应该记住些什么溪北仔:当我们走进课堂,学生用渴求的眼光注视你时,你兴奋了,以为学生好学,于是就感到自己很重要,上课的过程中,你就表现得很勤奋、很聪明。而我们今天上课恰好不需要老师很“勤奋”很“聪明”。一些老师在课堂上特别聪明,东南西北讲个没完,课文条分缕析夸夸其谈,要不就是自问自答,把要
18、教给学生的知识先都化为问题,然后,按设计好的顺序呈现出来考学生,学生答不上就自己说,一显其才;要不就是学生一问,他就答,成为学生的百事通,活百科全书。对学生的回答是肯定他们说对了,可是每一点都要补充,或换种说法,让人感到这老师是非常智慧的。当然,老师的聪明还有另一种表现,那就是老师似乎有先见之明,学生会说什么,他早就知道,课堂上会出现什么,他早有预料,某个时段里会发生什么意外也早就在他的掌控之中。所以学生不仅眼神跟着老师,就是整个灵魂也都跟着老师,学生被老师的聪明震慑得没了自己。姚春杰:另一方面,目前的一些课堂特别是公开课异常热闹。学生看起来很活跃,一会儿小组合作,一会儿上台表演,忙得很。可是
19、少了深思细想的环节,少了静思默想的时间。朱永通:深层地看,我们需要寻找自己。每次登高或临海,总能在无限的空间中发现自己,找回自己。在我们日复一日的上课中,我们有多少“登高”或“临海”的舒畅感?说得更具体一点:我们可能不小心会让上课“沦陷”为机械运动,从而丧失创造与享受课堂精彩的智慧与力量。溪北仔:从日常课与公开课最大的差异上看,我们最好是把日常课当公开课一样去备,课前花很多的工夫,课堂上却不要显得太勤劳,也不要太聪明,多把注意花在学生的身上。你要变得懒一些,不要怕学生不知道而讲了又讲,问了又析,而要让学生去“累”,让他们自己去解决许多的问题,甚至有些老师要做的,不妨也让学生去尝试尝试,你就起组
20、织作用。你也不要太聪明,学生问你时,不妨装着不知道,要和他们一起思考,不要总是觉得他们的答案不完整而对他们进行补充,而应装着没有听清楚巧妙地反问,把注意力从注重自己教得好不好、成不成功上转移到学生学得好不好、学得聪慧不聪慧上。姚春杰:课堂上,不但要“深挖洞”,紧扣文本,深挖出文本中的微言大义,让学生知晓文本的作者说了什么。还要“广积粮”,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使学生把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情感体验有机地结合起来。我们追求的课堂,(1)应该是有意义的课,也就是一堂扎实的课,而不是图热闹的课。(2)应该是有生成性的课,也就是丰实的课,内容丰富,多方活跃,给人以启迪。(3)应该是常态下的
21、课,也就是平实的课,不管谁在听课,要做到心中只有学生。(4)应该是真实的课,也就是有缺憾的课。朱永通:这个命题或许可以变换一下表达方式:今天我们应该具备怎样的“上课力”?上课当然是力气活,但它指的是我们的老师如何通过上课来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提高学生的思考力、想像力,丰富自己与学生心灵的能力。在课堂上,试着经营记忆,研究那些值得记住的东西。【课堂思考】教学必须是一个线性的过程 作者: 陈海滨|来源:明日教育论坛第 38 辑| 点击数:170 |时间:2012/4/16 11:44:13 一、今天我们上什么?按照帕克帕尔默先生的话说,形而上讲,我们关照的“伟大事物”可能抽象成一虚无缥缈的概念
22、。形而下而言,理科中的每一个定理、计算公式,以及蕴涵其中的科学思路都可以被称为具体的“伟大事物”。文科中的语言、表达技巧、脉络,以及蕴涵其中的人文思想,也当然是课堂中我们步步趋近的“伟大事物”。换句话说,这节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不妨明确地预设。不过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困惑,我们好像经常无法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我以为,如果我们仅仅在某几节课上无法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大可不必大惊小怪。因为教学必须是一个线性的过程,而非如火花一般闪现,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一直说,一节课没办法说明一个老师实际的教学水平。一节课只有 40 或 45 分钟,我们不可能在一节课里解决所有“应该解决的问题”(包括让学生掌握)。
23、学生如果能够“每课一得”或者“每课一两得”,那就是老师的成功了。因为我们必须知道,我们这时候讲的这个知识点,学生可能早已掌握了,对他而言,花上几十分钟听自己已经懂了的知识,是在浪费时间;也可能有几位学生,他们的基础比较差或者用功不够,老师上课所讲的他们根本听不进去,于他们而言,这节课也是在浪费时间。按照这样的说法,好像老师的每一节课就是专门为那些“还未懂但能够懂”的学生而上的。一节课要上的内容,必须是学生还未懂但通过既定时间内的学习能够掌握的知识,这无可厚非。一节大多数同学能够由不懂到懂的课,它不应该因个别的学生已懂或者个别的学生还不懂而宣布失败。二、课堂呈现的细节把握1.教师个人情绪调试。这
24、一点不多说了。因为“不要带着情绪上课”已经是老生常谈的一句话了,老师们也都知道,备课不单是备知识,也要备自己上课的心情。2.“每人一得”。前面说过课前预设可以不要要求太高,实现“每课一得”就算成功了,课堂的内容设置要以“大多数学生未懂但能够懂”为准线。但这不是说,为了大多数,我们就漠视了一小部分个体的特殊存在。正如帕克帕尔默先生在教学勇气中所谈及的“亦此亦彼”,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实现“大多数同学不懂至懂”,也可以满足特殊个体的要求。教师必须是目光敏锐地上课,他需要能够在课堂上感受到每一位学生的认知水平,并以此为课堂调度的依据。我们不妨假设两种情况:A.教师的课堂预设是合理的。教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
25、、情感需要判断准确,课前预设的教学内容能为大多数同学接受,教师能够按照预设开展他的教学,实现了大多数同学的“从不懂到懂”。在此过程中,教师也必须捕捉到那些课前已懂或课堂上一直未懂的学生的信息。“这节课的内容他已经懂了,他如何参与?”一个优秀的教师必定不会说:“如果这节课内容你已经掌握了,那么你可以做与这节课无关的事情。”只会引导他积极地把已懂的知识从容地表达出来,在表达中增强信心,培养学习的兴趣,甚至应当引导其成为其他同学的榜样。对于“一直不懂”的学生,教师必须给他一个强烈的暗示老师并没有把你排除在课堂之外,你的不懂只是因为教师力量的无法兼顾,不完全是学生个体的责任;老师也一直期待着,你能够认
26、真地听下去,在某一时刻、对某一知识点,突然懂了。B.教师的课堂预设与学生的接受需要产生冲突。可能我们也会碰到这样的情况,教师在课堂上情绪激昂、滔滔不绝地讲解,而学生像“修道士”一样正襟危坐,或者做着与课堂教学无关的事。这时候,教师能否“转让课堂主导权”,变“我想教给你们什么”为“你们想学什么”就非常关键,诚然,这不是万能的妙药,但有时候为应急之用,又何尝不可。不过有时候教师把“课堂主导权”交给了学生,学生的反应甚至会把教师逼上绝境。比如高中文科班学生的理科课程或者理科班学生的文科课程,学生关心的只是“我花多少时间能保证不用补考”。中国的教育,在高中阶段已经在形式上对人才培养作了分界,理科课程对文科学生的考核要求不高,文科课程对理科学生的考核要求也不高,有的学生甚至不需要听老师的课就可以掌握课文。他们关心的是,我腾出来的这些时间,要花在哪一个跟高考有关的科目上。当教师变“我要教你什么”为“你想学什么”时,教师能像“变脸”一样在课堂上讲授学生所关心的高考科目吗?